巴彥淖爾市:書寫綠色崛起時代華章

巍巍陰山,見證著幾字彎的滄桑鉅變;滔滔黃河,聆聽著新時代的發展強音。

巴彥淖爾,一處物產豐饒的綠色寶藏,平疇沃野糧豐畜壯瓜香果甜,催生出“天賦河套”金字招牌;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丹青,山水林田湖草和諧共生,美美與共;一方充滿生機的西部熱土,清潔能源產業異軍突起,外貿進出口總額躍居全區第一……

砥礪前行七十載,昂揚奮進新時代。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奮鬥目標,全力建設綠色產業集聚區、生態文明示範區、鄉村振興樣板區、對蒙開放先行區、美好生活共享區,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子,正在專注書寫著“塞上江南、綠色崛起”的時代華章。

田疇沃野繪新圖

9月初,走進金伯利(臨河)農場,一棟棟高標準日光連體大棚成方連片,在智能化管理呵護下,棚內甜瓜、西紅柿等各種時鮮果蔬碩果盈枝。

農場負責人金勇健說:“項目佔地面積1800畝,是以美國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為載體的現代化智慧農業產業園,實施工廠化育苗、智能化灌溉、生物化防治,產品主要銷往國內一線城市高端水果零售店。”

從一家一戶小打小鬧到現代智慧農莊標準化生產,從一糧獨大到糧油乳肉絨果蔬“百花齊放”,巴彥淖爾這方豐饒秀美的土地,正演繹著從“塞外糧倉”到“天下廚房”轉型升級的農業奇蹟。

把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作為全市發展的第一戰略,巴彥淖爾市創建並全面打響“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著力構建打造地域特色鮮明、利益聯結緊密的農業產業體系,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塞外糧倉”不斷擴容,“天下廚房”菜品豐富。巴彥淖爾市年糧食產量保持在250萬噸以上,油料產量79萬噸以上,設施農業達30.4萬畝,牲畜飼養量達到1995.8萬頭只。

成為全國地級市中最大的有機奶、無毛絨、脫水菜、向日葵生產加工基地,全國第二大番茄種植與加工基地,全國地級市中唯一能夠四季均衡出欄的肉羊養殖與加工基地。

從產業鏈到致富鏈,巴彥淖爾市推動糧油、乳肉絨、果蔬、籽類炒貨、釀造加工等優勢農畜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實現特色產品集群發展,帶動80萬農牧民致富奔小康。

2018年,全市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21元,為1978年的121倍,年均增長12.7%。

對外開放大潮湧

金秋草原,美景如畫。在甘其毛都口岸原煤專用通道前,上千輛跨境運煤的重型車輛川流不息,一派熱氣騰騰、車水馬龍的景象。這個常年對蒙開放的邊貿口岸,已成為巴彥淖爾市連通世界的“橋頭堡”。

甘其毛都口岸管委會副主任王曉光介紹,今年前7月,口岸外貿經濟增勢強勁,完成進出口貨運量1180.2萬噸,同比增長16.58%;實現貿易值150.93億元,同比增長20%;完成稅收21.58億元,同比增長10.04%。

從只有2頂蒙古包的臨時過貨點,到商賈雲集的常年開放口岸;從季節性開放口岸到全國過貨量最大的公路口岸,甘其毛都口岸物暢其流、繁榮興旺,已成為草原絲路上活力無限的邊貿新城和“烏金”國際能源大通道。

甘其毛都,可以說承載起了巴彥淖爾對接世界的開放夢。截至2018年,口岸累計過貨超過1億噸,實現貿易總額近千億元,成為全國對蒙過貨量、貿易額最大的公路口岸。

時間是最偉大的書寫者。70年間,巴彥淖爾市外貿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優,開放大門越開越大,開放大潮澎湃北疆。

今天的巴彥淖爾,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搶抓“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機遇,張開雙臂擁抱世界。

以向北開放為重點,加強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開通了全區首列中歐農產品班列,B型保稅物流中心項目工程已通過國家驗收並實現封關運營,全方位開發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2018年全市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45.6億元,佔全區的23.7%,首次躍居全區第一。

這兩天,巴彥淖爾市李牛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進行產能擴容技術改造,為即將到來的葵花、南瓜子收購旺季做著準備。公司負責人介紹,今年前8個月出口葵花、熟制葵花子、南瓜子19189噸,出口額20530萬元,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等國家。

如今,巴彥淖爾市已成為全國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基地,籽仁、番茄、脫水蔬菜、枸杞、羊絨、羊肉7大類46個品種的優質農產品,搭上“一帶一路”發展快車,出口到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

2018年農產品出口額34.5億元,佔自治區農產品出口總值的54%,連續10年位居全區第一,“天賦河套、世界共享”的旋律已全面唱響。

綠色轉型風頭勁

近日,內蒙古四華風電設備有限公司首臺風力發電機組下線,添補了巴彥淖爾市風電機組製造業的空白。該項目年產400臺套3.0MW以上風力發電機組,預計年可實現總產值48億元。

“我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河套平原重點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電商物流、高新技術產業,堅決不引進有汙染的工業項目,切實守護好河套平原這塊淨土。”

綠色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巴彥淖爾市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優化產業佈局,一切向綠色增長看齊,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推動農畜產品加工、礦山、冶金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石墨烯、大數據、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初步構建起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綠色現代產業體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大幅壓縮審批時間,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巴彥淖爾2018年營商環境評價排名全區第一,被評為浙商省外最佳投資城市。

服務軟環境的打造加快了建設項目“落地生根”。恆嘉藍寶石一期、東立多晶硅一期、易中易冷鏈物流一期、旭一牧業和金草原肉牛加工、康斯特果膠等項目建成投產,神華國能風電、中核龍騰光熱、盾安多晶硅三期、中糧麵粉加工等項目加快推進。

“風光”無限好。依託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引進了國電、華電、中電投、中廣核等60多家企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裝機規模達到493萬千瓦,佔全市電力總裝機的70%,佔自治區清潔能源裝機規模的13%。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從規劃、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扶持,推動電子商務跑出創新發展“加速度”,一躍成為全國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創建示範區。今年1至7月份,全市電子商務企業數1327家,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33.72億元,同比增長21.9%,直接就業人員1.58萬人。

生態、產業之花並蒂開放,為發展全域旅遊提供了“美麗”資本。今年上半年,巴彥淖爾市旅遊接待人數376.5萬人次,同比增長16.4%;實現旅遊總收入38.7億元,同比增長14.7%。

產業結構的更加優化,帶來的是新產業、新業態的茁壯成長,巴彥淖爾市經濟發展的“含新量”“含綠量”同步提升,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全面起勢。

民生答卷有溫度

走進臨河區幹召廟鎮民主村,只見寬敞整潔的水泥路旁,一處處極具鄉土氣息的河套民居掩映在千畝果樹叢中,梨樹、蘋果樹掛滿累累果實,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花草果香。

昔日窮鄉僻壤,如今美麗村莊。民主村黨總支書記張三明坦言:“政府幫助我們修路、蓋房、整治村莊環境,現在村裡林果業、蔬菜產業、旅遊業多元發展,全村走上了小康致富路。”

悠悠萬事,民生為重。從75%的財政支出投向民生,到一個個民生工程落地實施,巴彥淖爾市對民生的巨大關注凝聚成一個個溫暖的細節,圍繞著群眾身邊的、迫切的民生問題聚力攻堅,書寫了一張有溫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一個個變化正在匯聚成看得見的獲得感、幸福感。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4.9%,比新中國成立之初提升45.8個百分點,城鎮建成區面積128.6平方公里。

打贏脫貧攻堅戰,五原縣、磴口縣、杭錦後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前旗5個區貧縣全部摘帽,162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

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深入開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美麗鄉村建設成果不斷鞏固。

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建立起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網絡。

如畫江山,踏歌而行。綠色為底的巴彥淖爾,正在持續厚植生態優勢,積蓄綠色動能,讓綠色GDP更快更好地生長,向著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的“高顏值”目標闊步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