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者:黑暗命运》火爆视效背后的哲思,才是值得玩味的深刻处

《终结者:黑暗命运》火爆视效背后的哲思,才是值得玩味的深刻处

《终结者:黑暗命运》作为系列影片的第六部,个人感觉,最值得玩味的地方,不是片中在表象中呈现出来的激烈火爆,而是背后透视出的蕴含着悖论内涵的哲学意识。

《终结者6:黑暗命运》承袭了第1、2集的故事线索,同时,也承袭了第1、2集的基本设定。

这就是“时空隧道”传输过来的两个未来人物,都是赤身裸体,然后他们各自寻找终极目标,一个行使杀戮,一个行使保护,由此展开从地表到空中到水体的海陆空全景式、全方位、立体式的战斗交锋。

《终结者:黑暗命运》的战斗升级是将打斗挪到了空中飞机上,沉埋进水坝边的水下面,可以看出,电影将火爆场面从前两集的侧重于地表战斗,拉升到水、空两个维度,体现出电影对视效的殚精竭虑的追索。

但这些元素并不能保证《终结者:黑暗命运》作为系列片中的第六集背后有着足够的精神支撑,而一部电影能够拥有四平八稳的精神内质,才是这部电影经得起评说与考验的关键,更是让观众看过电影之后能够觉得有所收益的根本支撑。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点评一下《终结者:黑暗命运》在三个方面呈现出的哲学意识,标题如下:

一、“时空隧道”悖论带来的哲学思考

二、“人与机器”互动带来的哲学思考

三、“宿命与超越”转换带来的哲学思考

《终结者:黑暗命运》火爆视效背后的哲思,才是值得玩味的深刻处

一、“时空隧道”悖论带来的哲学思考

《终结者:黑暗命运》是典型的“时间隧道”题材影片,它运用这一元素之后,必定要触碰到这一科幻构造下蕴含着的哲学意蕴。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前二集《终结者》里安排了什么的哲学思考,正是这些思考,配合着影片的强力的火爆动作,才铸成了电影的经典。

第一集中,在“时间隧道”的框架下思考了爱情的主题。影片里令人瞠目结舌的悖论是儿子派出了他看中的一名战士,通过“时间隧道”回到过去,去保护自己的母亲,而这个战士与母亲相恋,诞下龙种,正是派出这个战士的儿子本人。

这个电影的荒诞意味在于,儿子实际上选择了自己的父亲,派出他认可的男子,回到过去,让这个男子与母亲合作完成了自己的肉身塑造。

这种荒诞意味,成为所有“时间隧道”类电影都津津乐道而又孜孜以求加以不断演绎的重要主题。

《终结者:黑暗命运》火爆视效背后的哲思,才是值得玩味的深刻处

包括韩寒学舌这类“时间隧道”模式的电影《乘风破浪》里,也探讨了一个回到过去的男人,如何与母亲相处的问题,他差一点也触及到这一模式必然碰到的伦理道德悖论问题,因为在电影里,赵丽颖扮演的母亲显示出对这个未来儿子的极大热情,差一点使儿子误认为母亲另有企图,当电影里设置了一场母亲似乎对他展开色授魂与攻击的时候,儿子因为对自己身份的了解,而坐怀不乱,通过这一危险的游戏式场景,儿子成功地通过了父亲的考验。韩寒对这一“时间隧道”模式的伦理考验进行了戏谑性的展现,使得电影借以改编的原本《新难兄难弟》的导演陈可辛慨叹韩寒的这部电影要超过他的原有的创意,正是因为韩寒抓住了“时间隧道”背后的深层内涵,而这在港片导演的意识里是一种不存在的概念。港片导演为什么集体折戟沉沙好莱坞,根本原因是港片导演只能完成视效部分,而在精神内涵上跟不上好莱坞的基本及格线。

《终结者2》中未来的叛军领袖派出了终结者,来保护自己的童年,而实际上,这个终结者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也成了少年的精神父亲,这与第一集叛军领袖派出战士,铸造了男孩的肉体呈现出“灵与肉”的镜像对应,第二集中,终结者锻造了男孩的精神立意,也就是未来的“我”,通过终结者这个职责担当传递者,回到过去塑造了过去的“我”。这在电影里形成了与第一集对应的封闭式循环通道:那就是未来的精神感召了童年的“我”的精神。

在《终结者:黑暗命运》里,我们同样看到这样的“时间隧道”悖论。影片中的未来领袖丹妮派出了自己的女战士格雷丝,回到过去,保护青年时代的“自我”。这个设定,与第二集里,未来领袖派出终结者去保护自己的童年几乎有着相似的架构,不过卡梅隆在《终结者:黑暗命运》里,用女性领袖置换了前两集的男性反抗军领导人,用肉身格雷丝置换了第二集中的机器人“终极者”。而格雷丝在未来时代里被丹妮救助,丹妮委派格雷丝回到了过去,格雷丝履行使命,则完成了对丹妮救助,电影在循环空间里,完成了一个拓扑式的连琐拯救主题。而这样的循环人物互救式人物结构,在第二集中是没有的。

《终结者:黑暗命运》火爆视效背后的哲思,才是值得玩味的深刻处

第二集里体现的是人对机器的引导,终结者只不过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一种输入任务目标后,一个机器人的机械反应。而在《终结者:黑暗命运》里,在“拯救者”与“被拯救者”(丹妮与格雷丝)之间建立了一种分属于当下与未来两个时空里的不同主导的站位,无疑让《终结者:黑暗命运》再次回到了与第一集相当的一种对“时间隧道”模式的悖论式哲学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终结者:黑暗命运》回到了第一集的主题,精准地把握了“时间隧道”模式所必然带来的一种循环空间里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人与机器”互动带来的哲学思考

“时间隧道”提供了一种驱动故事进行下去的工具,而《终结者》系列的大背景,则关注的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它的总体背景,是人与人工智能之间产生的一种对立与对垒。

由此,《终结者》系列始终有一个不会更改的设定,就是人工智能有一天会反客为主,对人类社会实行“反制”。

在《终结者1、2》集中,电影幻想未来时间中,即影片里直指的人工智能发展成“天网”系统,以镇压人类为已任,人类被迫走向了地下反抗。

《终结者:黑暗命运》火爆视效背后的哲思,才是值得玩味的深刻处

《终结者:黑暗命运》中,在“时间隧道”体系里戏耍了这一模式所必然导致的“蝴蝶效应”,直接将未来的反抗军领袖自童年时代就杀死了,这样,《终结者》前5集劳命伤财展开的宏大体系,都统统作废了,第一集里孕育了反抗军领袖的母亲,被旁置了,第二集里展现反抗军领袖童年时代的逃亡之旅也成为无用功,《终结者:黑暗命运》推翻了前面的设定,但依然没有忘记整个电影系列热衷的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永远势不两立的对立状态,在“天网”之后,又设置出一个名为“军团”的人工智能系统称霸世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与机器之间的对立,构成了《终结者》系列的阴暗面,但是,人与机器之间,是否只能是一种永远的仇视与杀戮关系,《终结者》系列恰恰在这个电影设置的科技灾难惊恐面前,着重描写了机器在悄然地向人类进化,吸取与袭仿着人类作为生命存在的引以为傲的情感特征。

在第2集的片尾,电影有一段话外音,世界还是充满希望的,“全因为一台机器,一名终结者,它学到了人类生命的价值。”

而同样,《终结者:黑暗命运》里也着重表现了施瓦辛格所扮演的终结者的生命意识的觉醒,也就是一个机器人开始了向人类情感世界的过度,而这个却恰恰是“天网”或“军团”统治世界时依靠暴力手腕一统天下所缺少的一个柔情的维度。

《终结者:黑暗命运》火爆视效背后的哲思,才是值得玩味的深刻处

在《终结者:黑暗命运》里,我们看到,人与机器的冲突背景之下,施瓦辛格型号的机器人杀掉了未来的反抗军领袖,完成了他的使命,但是他的最大的变化,是开始用自己的意识判断着是非,尤其是他对类感情的涉足与介入,重新反思了自己仅仅承担着杀人使命的过往职责履行,认识到自己的从执行命令的角度无懈可击的任务完成,却是违背人性维度的价值观念的,于是,施瓦辛格在影片里背叛了自己的原先的任务指令,而重新选择了人类的站位,站到了“人间有情”的精神空间中来。从此,他帮助那位失去孩子的母亲,提供终结者的位置信息,实际上他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感情,站到了人与机器交战双方的人类角度。

这也是影片结尾,当他牺牲了自我,说出那句“为了约翰”时所带给人情感上的冲击。

因此,《终结者:黑暗命运》作为一部反映人与人工智能交锋的电影,它想象着人类社会面临的异度时空里的人类精神衍生物的袭击,这种异能生命,包括鬼怪、神灵、人工智能,但人类拥有着唯一值得自豪的精神能量,那就是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与异能世界相比而具有的最大的骄傲的拥有,就是人拥有情感的能量,这是人类能够挑战自然与异能的法宝,也是人类借以讴歌自己的最后骄傲。

《终结者:黑暗命运》火爆视效背后的哲思,才是值得玩味的深刻处

所以,人类在大肆渲染异能生命的可怖、凶残的时候,恰恰是为了反衬人类拥有着最宝贵的情感维度,《终结者:黑暗命运》里的施瓦辛格杀手的角色身份转变,正反映了人类的精神与情感能量对机械地执行杀手命令的机器人的制衡作用,潜在的意志仍是礼赞着人类的情感力量战无不胜。

这也是这类前景上描述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生死较量的文艺作品,最后并没有让人觉得悲观与绝望的原因,因为这些影片始终把握着人类精神空间的伟大力量与强劲力度,透视出的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讴歌与颂扬。

三、“宿命与超越”转换带来的哲学思考

“时间隧道”题材里本身就隐藏着一种宿命的模式,因为从未来回到过去,就是从命运的终点,回到之前的源头,这很自然地吻合了宿命模式的“结局既定性”。

但这种宿命还要受到“蝴蝶效应”的影响,这就是回到过去,修改了之前的“宿命之因”,那么,未来出现的命运也能发生逆转。

这样,“时间隧道”与“蝴蝶效应”就成了这一模式相辅相成的两个互为对抗、互为悖论的理论概念。

《终结者》面临的困惑,都难以绕过“时间隧道”与“蝴蝶效应”这两个理念的影响。

《终结者:黑暗命运》火爆视效背后的哲思,才是值得玩味的深刻处

但“时间隧道”只是寄寓着人类对宿命的想入非非的假想,而“蝴蝶效应”才是解救人类对宿命的臣服的一种精神渴望。

《终结者:黑暗命运》正是如此。它是以“时间隧道”模式映射宿命的人生困境,却通过“蝴蝶效应”来解除人生的宿命影响,扼止宿命的冰冷无情。

影片中的丹妮最初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墨西哥女孩,看上去,也不算有什么高颜值,个子也不高,工作岗位不过是一个蓝领工人,还面临着下岗的威胁,可以说就是一个藏在人海之中没有任何突出之处的邻家女孩。

但是,她却突然成了来自于未来的反抗军首领的保护对象。这就是一个宿命的命题。

《终结者:黑暗命运》火爆视效背后的哲思,才是值得玩味的深刻处

最先感受到丹妮的与众不同的是第一、二集中的反抗军首领的母亲莎拉,因为她曾经体验过被保护的经历,所以她最先意识到丹妮身上的特异之处,肯定是因为她身上有着决定未来世界命运的标新立异。

丹妮对自己的特殊能力一无所知,这种宿命的能力预知,正是《哈利波特》这类英雄成长式作品里的共性模式。科幻与魔幻其实有着一样的构成要素。

《终结者:黑暗命运》里将丹妮设定成墨西哥人并且在影片里设置了一段丹妮越过边境境偷入美国的情节,正是电影对世界性焦点事件的一种迅即反映。越是将丹妮贬入到凡俗人生中,越是衬托出她的意志精髓。在《终结者:黑暗命运》里接下来交待的情节中,丹妮还是展现出了她日后成为人类领袖的精神质地,那就是她勇于担当,从不退却。比如在偷越美国与墨西哥边境墙的时候,她从没有躲在保护她的格雷丝身后,一直冲锋在前,无所畏惧。甚至她大胆设计出用自己作为诱饵、把追杀者诱入圈套、给予一举毁灭的计划,已经洞见出她的身为精神领袖的精神气质。

《终结者:黑暗命运》火爆视效背后的哲思,才是值得玩味的深刻处

所以,《终结者:黑暗命运》展现出格雷丝对丹妮抱着只有她从未来感知过这种精神气质的崇拜心态,神往而深情地注视着丹妮,电影也借此把丹妮的英雄气质完美地呈现出来,使得她从最初的身为宿命中的传奇,变成了现实中的真实的英雄本尊。

而实际上,格雷丝与丹妮之间的循环往复的身份转换(拯救者与被拯救者)与互动碰撞(丹妮时刻想挺身而出与格雷丝一心保护丹妮安全之间的冲突),成为电影里动人心魄而又感人肺腑的人物刻画亮点。

丹妮最终完成了对自己宿命的兑现,但同时,也完成了对旧有自我的超越,宿命只是结果,而丹妮付出了实现这一结果的具有说服力的行动。

《终结者:黑暗命运》火爆视效背后的哲思,才是值得玩味的深刻处

而揭示丹妮身上宿命密码的格雷丝,也支撑了丹妮自己的英雄宿命的完成,这也是丹妮日后脱颖而出成为人类英雄的一个精神能量,然后,在未来社会里,丹妮又用自己受益于格雷丝的自我献身精神,救助了少年时代的格雷丝。所以,电影在最后,让丹妮见到了童年时代的格雷丝,把它们之间由宿命与超越组合成的互动关系重新提拎起来,作为电影里在主线索之外而建构起来的另一个“时间隧道”循环悖论得到了富有诗情画意且情浓意蜜的凸现,也对电影的主题从这一个独特的维度里进行了耐人寻味的哲学思量。

《终结者:黑暗命运》如果没有这些通透的哲学思辨精神穿插在电影里,那么,那些打斗与激战场面,就找不到精神的支撑,因此,好莱坞电影对人类情感的忖思,配合着它的前台火爆生猛的视觉效果,才是它能够让人易于接受又容易被感染的原因。

《终结者:黑暗命运》火爆视效背后的哲思,才是值得玩味的深刻处

《终结者:黑暗命运》让人觉得厚重的原因,正是因为它对人类情感内质、人与自然关系这些维度的从容不迫而又疏密有致的展现上所做到的深度思考,所以,看起来只会提供视觉奇观的卡梅隆,背后还有一个善于挖掘人类情感的镜像式自我的存在,这才是卡梅隆电影总是让人在视觉上获得快感的同时,灵魂上也能拥有慰藉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