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可憐天下兒女心

探春:可憐天下兒女心

·

01 出身尷尬

·

探春在榮國府裡原本很尷尬,她是庶出,親身母親趙姨娘口碑極差,小丫鬟都瞧不起她,管家婆子們更是拿她當個傻子待。

趙姨娘的蠢和壞,都表現的那麼過份,難道真是曹雪芹跟她有仇嗎?

其實,在一個階級層次分明的社團裡,下屬發揮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完全取決於領導。

賈府裡刁奴成群,反映的是管家者王夫人和王熙鳳思想舊、格局低、素質差。趙姨娘是半奴半主,比起那些純奴才,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於是就成了戰鬥機式的人物。

當然,妻妾間的相處比主僕要複雜。一個合格的正妻,要會扼制妾室,但更需要團結的能力、親情管理的成分。

賈赦、賈珍都是好色之徒,妻妾成群,但他們的後院卻相當祥和。尤氏會帶著年輕侍妾逛園子,會和她們一起牆外偷聽、私下密語,邢夫人會替秋桐撐腰,她們儼然做了妾室的保護傘,彼此竟成了母女關係。

賈府裡最不省事的侍妾,一個趙姨娘,一個秋桐,都出在王家女兒麾下。王家人不知為什麼,有苛待妾室的傳統,王熙鳳逼死尤二姐、陪嫁死的死散的散,這就不說了,趙姨娘是她長輩級的,又不跟她搶丈夫,她竟然隨時開罵!

觀念指導行為,只能說明,侍妾在王家人眼中壓根不算人。

王熙鳳所有的橫行霸道,都是王夫人的鞭梢力量,核心力量不想輕易出動罷了。說實話,在這樣的領導手下過日子,可不是好玩的!要麼修煉成超高智商的平兒,要麼自殘成無智商的趙姨娘秋桐。

可是,我們國人總有種“護主思維”,就像宋江,號召他的兄弟們“殺盡鳥官”,卻誓死效忠皇上,自然不問那些鳥官是怎麼來的。基於此,趙姨娘只能成為被鄙視的符號,一切錯都是她自己的。

探春就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裡,有一個被人人踩踏的母親。儘管這明明是人為造成的,可陽光下的一切都無法質疑,其中的曲直黑白,無處分辨。

·

02 玫瑰帶刺

·

對要強的人而言,夾縫中求生,正是最好的磨礪——探春就印證這句話。

她的幸運在於:沒跟趙姨娘生活在一起,不必做她的出氣筒,不必因她的悲劇人生背上精神枷錮。作為主子小姐,還是賈政家的孩子,比迎春、惜春更有主人翁的自信,跟賈母血緣更近,更受重視。

探春:可憐天下兒女心

插一個歷史知識:滿清未婚女子在家裡地位非常高,被稱為“姑奶奶”。因為選秀制度,很多家庭指望著姑娘鹹魚翻身,家庭裡形成了女尊男卑。

兄弟、嫂子、弟媳都要對姑奶奶畢恭畢敬,比對父母更小心。比如早上一起來,哥哥遇見了妹妹要問安:“妹妹您早起來啦!早喝茶啦!”。滿族姑娘還時興長煙袋抽菸,看見誰不順眼,就給誰一竿子,總之在家裡都橫著走路。

曹雪芹描寫的賈府,就是滿清貴族家庭。鳳姐、平兒多次提到過姑娘身份的特殊性:“他撒個嬌兒,太太也得讓他一二分。” 王夫人作為嫡母也得讓著她,很顯然,這不是漢族三綱五常的樣子。

清朝的讀者,絕對明白咋回事:元春進宮後,探春是賈政家唯一的正經姑奶奶,誰敢惹啊?無怪乎她膽魄過人,無人不刺——正是典型的滿清女漢子。

探春:可憐天下兒女心

所以當探春公然抵制抄檢時,王夫人竟未發一言,邢夫人氣成狗,反而只敢打罵王善保家的。

探春有不堪入目的母親,出身有汙點,可她也有身份的特殊優勢,極為矛盾的東西,集於一身。不甘墮落的她在矛盾中成長,成了一支帶刺的玫瑰花。

·

03 隱藏的深情

·

探春看不起她娘,並不是因為勢利,而是愛之深,責之切。

這世間並非只有父母這樣對兒女,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兒女,也會這樣對父母。

六十回,趙姨娘跟芳官打架:

探春:可憐天下兒女心

探春便說:“那些小丫頭子們原是些頑意兒,喜歡呢,和他說說笑笑,不喜歡便可以不理他。便他不好了,也如同貓兒狗兒抓咬了一下子,可恕就恕,不恕時也只該叫了管家媳婦們去說給他去責罰,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體統。你瞧周姨娘,怎不見人欺他,他也不尋人去。我勸姨娘且回房去煞煞性兒,別聽那些混帳人的調唆,沒的惹人笑話,自己呆,白給人作粗活。心裡有二十分的氣,也忍耐這幾天,等太太回來自然料理。”一席話說得趙姨娘閉口無言,只得回房去了。·

·

這裡探春氣的和尤氏李紈說:“這麼大年紀,行出來的事總不叫人敬伏。這是什麼意思,值得吵一吵,並不留體統,耳朵又軟,心裡又沒有計算。這又是那起沒臉面的奴才們的調停,作弄出個呆人替他們出氣。”越想越氣,因命人查是誰調唆的。

探春:可憐天下兒女心

探春站在管理者的位置上說話,看上去冷冷的,沒有普通母女的感情色彩。可細看,句句都是真心愛護趙姨娘,句句都恨不得替她拔高身份。

“自己呆,白給人作粗活。耳朵又軟,心裡又沒有計算。”這恨鐵不成鋼裡,明明包含著對上位者的無奈、對家庭複雜局勢的鬱悶憂苦、對趙姨娘的無限憐憫。

不是隻有成天抱著流淚,才叫憐憫,最深的憐憫,是改變她的痛楚,給她新的生命。探春一直都努力想做到。

所以,在全家紙醉金迷、尸位素餐時,探春異軍突起,發出振聾發聵的宣言:

“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那時自有我一番道理。”

這樣的大丈夫氣魄,絕不憑白而來。別人家的女孩,都在等待家長的庇護,稍有不如意還要抱怨受屈了(點擊 )。而探春何曾受過庇護,她生來就要庇護別人。

·

04 立一番事業

·

立一番事業,談何容易?探春很聰明,她知道這是個權力世界。於是她強行把王夫人當親媽,把王子騰當自己的親舅舅。封建宗法制給予探春的,她要充分利用。

當她不可避免地被身份滋擾時,就祭出王夫人這面大旗。而對王夫人來說,小妾的孩子出色,不算開心事,好在這孩子一心朝自己靠攏。

探春與王夫人的關係有個微妙的進化過程,探春堅持不懈地朝向王夫人這縷陽光,王夫人先是若即若離,到被賈母冤枉訓斥時,探春挺身而出,王夫人這才真正接納她。

探春:可憐天下兒女心

王熙鳳生病後,按理說李紈管家即可,但王夫人還安排了寶釵和探春。安排寶釵,當然是為提高她在賈家的威望,向大家昭示寶二奶奶的前景。為了不顯得那麼突兀,再拉個探春陪襯一下。

精明強幹的探春可不做陪襯,她很快成了三駕馬車的核心,並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但也就是這次管家,讓探春徹底灰了心。

·

05 錐心之痛

·

有三件事深深傷害了探春。

第一件是親屬喪葬費事件。按理說這個制度本身不公平,執行中更有彈性。襲人明明只是個丫鬟,連通房丫頭都不正式,離姨娘還差得遠,她卻領40兩。趙姨娘有兒有女,有名有份,只能領20兩。

趙姨娘的不忿,不無道理,怎奈人家襲人有大boss後臺啊!探春懂得這個形勢,她只能嚴於律己,先正己再漸漸去正人。趙姨娘卻不懂形勢,更不懂探春。她抱怨探春道:

“你只顧討太太的疼,就把我們忘了”,“如今沒有長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揀高枝兒飛去了!”

不在一個思維平臺上對話,真是痛苦事。不合適的親子關係,帶來的難受不比夫妻少。夫妻可以離婚,可以一別兩寬,親子間卻血肉相連,永遠切割不了。

探春:可憐天下兒女心

第二件是改革失敗。其中的故事很多,筆者另做詳文。

第三件是抄檢大觀園。

王夫人名門正派,外加道德面孔,跟趙姨娘自甘墮落完全不同。這讓年輕的探春曾抱有幻想,以為靠近她、完善她,就能改變很多現實中的不如意。

這個家庭裡,每個人的文化基因都不相同。最愛講體統的是王夫人、薛寶釵,最厭惡體統的是寶玉黛玉。探春也講體統,她對親媽的主要不滿就是“並不留體統”。

但是,她信仰的體統是“良性意義的體統”,權貴階層首先應該行仁政。無論貴賤,每個人都應當具有人的尊嚴(做到仁義禮智信)。

作為妾的孩子,妻權這個東西,其實具有巨大的壓迫感。因此,探春選擇力爭上游,相信儒家的道德體統,堅持找到生而為人的尊嚴,進入體統的良性軌道上。

然而現實很殘酷。探春想興利除弊,以煥發生機來救治家族;王夫人卻只喜歡排除異己,用黑色恐怖來應對危機。

當探春信仰的尊嚴,被粉碎一地時,她才明白:權貴階級從來不接受改良,權利在她們手中,也從來沒有善意利用過。

那個夜晚,探春罵了鳳姐,罵了所有的管家婆子,打了王善保家的,這些都是表面現象。事實上她罵的都是王夫人。

“你們今日早起不是議論甄家,自己家裡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們也漸漸的來了。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句句都是錐心之痛,都在痛斥這個家的最高管理者——王夫人。

她曾用盡一切努力去自尊自愛,甚至跟不留體統的母親劃清界限,全是為了進入‘體統’的良性軌道。鬧到最後才知道,壓根沒有良性軌道!

探春:可憐天下兒女心

那個夜晚很特殊,很多關係轟然坍塌,很多幻想也轟然坍塌。現實露出了猙獰的面孔。

·

06 愛在心頭口難開

·

自此探春和王夫人斷絕互動。與此同時,探春一夜之間變了樣,再不做王夫人的貼心小棉襖,也不再是那個甘居林薛之下的謙和姑娘,忽然間冷麵無情,鐵口直懟,對寶釵下了逐客令,對家裡的各種亂相都狠狠諷刺。

顯然,她在釋放沉積已久的壓抑。她何曾真正敬服過王夫人啊?

人類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尤其在複雜的環境裡,內和外總是呈現反向。曹雪芹不僅是社會大師,也是心理專家,他深諳人性。

往往,人越不擁有什麼,越努力標榜什麼,比如寶釵四處訓誡別人要“珍重芳姿”;自己越差,越愛差評別人,比如襲人的口頭禪是“她一個糊塗人.....”;

越怕人知道自己在乎什麼,越極力掩飾,比如探春對趙姨娘。

探春:可憐天下兒女心

有次寶玉跟探春說,趙姨娘抱怨她給寶玉做鞋。探春立即沉下臉說:“這話糊塗到什麼田地!怎麼我是該作鞋的人麼……”寶玉聽了,點頭笑道:“你不知道,他心裡自然又有個想頭了。”探春聽說,益發動了氣,將頭一扭說道:

“連你也糊塗了!她那想頭自然是有的,不過是陰微鄙賤的見識.........”

“陰微鄙賤”這四個字說的很重,顯然她被寶玉激怒了。因為寶玉居然用了“自然”二字,所以“連你也糊塗了!”。

後來李紈勸解趙姨娘:“姨娘也別生氣,也怨不得姑娘。她滿心裡要拉扯(姨娘),口裡怎麼說的出來。”

探春當即氣惱之極:

“這大嫂子也糊塗了!我拉扯誰?誰家姑娘們拉扯奴才了?他們的好歹,你們該知道,與我什麼相干?”

你看,誰只要一沾上趙姨娘的話題,都變“糊塗了!”。

其實寶玉博愛,李紈溫厚,絕不會存什麼惡意,他們反而是中肯的。換句話說,探春有心拉扯趙姨娘,這才是事實!

很多時候,當我們自己欺騙自己時,旁人不經意間就點出真相。因為,“事實”是個奇妙的東西,你越否認,它越明顯。真正冷漠的關係,旁人怎麼可能這樣說?

不想被看穿,偏偏被說破時,就反應激烈,有腦羞成怒的感覺——每當看到這兒,我心裡總是一陣酸楚:要用多大的勁,才能壓抑住這滿腔情感啊?誰能明白,骨血之情,才是冥冥中的力量!

正是為了愛她,三姑娘才奮而有志;正是為了愛她,才渾身是膽;也是為了愛她,才要和她劃清界限!若非如此,探春就是另一個賈環,即便日日圍著趙姨娘,對她能有何益處?

紅樓夢裡有那麼多情,大多隻是假借‘情’字,實際是在寫人性故事。迴歸到我們常識所說的‘感情’層面,令我深為感動的只有兩個。一是寶黛間的精神之愛,二就是探春對家族、對母親的愛。

只有這兩個愛,是那麼真摯,那麼深沉,那麼百轉千回,令人肝腸寸斷。

寶黛之愛雖無結果,還有過程,還有耳鬢斯磨、心有靈犀的美好歲月。探春呢,她的愛不能表達,不能釋放,日日滴血,時時錐心。誰能明白三姑娘的苦呢?

真是可憐天下兒女心啊!

探春:可憐天下兒女心

紅樓夢的魅力和奇特在於,它最大化的還原了人性。

看這本書,不能通過文字看,只能通過頭腦看——就像行走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上,千奇百怪無所不有,真真假假無所不包。成人的世界裡,哪有單純?聽聲辨意,意在言外,規則潛伏,心照不宣。

探春和趙姨娘的關係,就是一個深度心理命題。只有對人性有足夠的體察,對社會、對制度有足夠的理解,對人世間有足夠的慈悲,才能明白探春的每次發怒,每次貶低,每次劃界限,心都在淌血。

看不懂的人說她絕情,看懂了,才知道她的深情似海!

·

07 分骨肉

·

大觀園的主人是一幫小孩子,他們都需要成長。

這個世界各種現象光怪陸離,很多人、很多事,只有臨到最後,才能定成敗,才露出真相。這叫做蓋棺定論。

曹雪芹最深諳此道了,書的前半部分全是鋪墊,到了後面都有反轉。前面說“深得人心”,後面卻人神共憤,攆都攆不走;前面吃齋唸佛,後面卻殺氣騰騰,滿手沾血。

探春對趙姨娘也在變,最初非常貶斥,後來管家期間說她呆傻,到抄檢大觀園後,探春對王夫人的幻想破滅,對親媽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因為,她知道自己錯信了‘體統’,把世界想的太簡單了。趙姨娘活的儘管難看,卻是現實裡的選擇。

87版電視紅樓夢,在探春出嫁前讓她們母女相認,痛苦惜別,這是劇中難得的一個正確安排。它讓探春這個角色,得以完整而豐滿。

探春:可憐天下兒女心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

恐哭損殘年,告爹孃:休把兒懸念。

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這是太虛幻境裡探春的曲子《分骨肉》。其中的“告爹孃”是個重點,賈府裡所有的晚輩,包括寶玉,全部叫王夫人“太太”,沒人叫她母親。可是賈環,叫趙姨娘卻是母親。

探春一輩子沒叫過“娘”,這個字不存在於她的人生字典,偏偏她的曲子裡出現“告爹孃”。這種對比和反常,是刻意提醒,是藝術的高度提煉。

探春終究要告別自己的年少無知,跟自己的生命和解。她費力愛了一生,也深深自我欺騙、自我壓抑了一生。

到了兩地分別,此生難見時,才終於放下一切桎梏,喊出了虧欠一生、也夢縈一生的那個字——“娘”。

探春:可憐天下兒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