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嘉陵江边的这个小村不简单,里面走出好多大人物

重庆嘉陵江边的这个小村不简单,里面走出好多大人物

在重庆渝中区的嘉陵新村,除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三层马路,还蕴藏着许许多多不得了的大人物。古今中外,从清代状元到美国驻华司令,他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工作,在这里追求梦想。这座村庄依山傍水,封存着重庆记忆,载着满满的重庆情怀。

重庆嘉陵江边的这个小村不简单,里面走出好多大人物

“圆庐:圆体的建筑,圆满的和平谈判”

圆庐,建筑主体平面为正圆形,南侧接矩形房屋一间,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杨廷宝(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设计。它周身圆滑的线条,与四周方方正正的建筑楼群形成鲜明对比。圆庐主体建筑是一个圆柱体的舞厅,住房设计在舞厅四周。它的屋顶如同一个大伞盖,墙上开窗,底楼有精心处理过的管柱连接顶层,用于除湿通风,保持舞池空气清新。底楼的圆形舞池四周分隔为扇形小屋,用于跳舞换衣服专用。圆庐是孙中山长子孙科的旧居,他曾任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院长等职,抗战爆发后,随国民政府内迁重庆。

除了是孙科的公馆,更有意义的是它曾作为国共谈判的场所。这场历时43天,几经波折的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重庆谈判的举行和双十协定的签订,表明国民党方面承认了中共的地位,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同时把国共两党的合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和政治格局。

重庆嘉陵江边的这个小村不简单,里面走出好多大人物

“吴铁城旧居:这里有极力追求民主的不屈精魂”

在圆庐对面,坐落着一栋灰墙红窗的楼房,它的墙上布满了爬山虎,红绿掩映十分好看,这是吴铁城的旧居。吴铁城,国民党元老级政治人物,他一生追随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1915年8月他奉孙中山之命前往檀香山主持党务,并任华侨《自由新报》主笔,力倡反对袁世凯。袁世凯对吴铁城恨之入骨,通过外交途径在美国起诉吴铁城“无政府”。孙中山因西南军阀专权,愤而去职,吴铁城也随孙中山返沪。1920年11月,孙中山重组军政府时,他再任参军。在几个革命的紧急关头,吴铁城都坚定地支持孙中山。

1953年11月18日,因不满蒋介石政策和行事作风,吴铁城毫不示弱、据理力争。最后因身患高血压,又对蒋满怀怨气,服了三粒安眠药入睡。谁知,次日早晨,家人发现这位党国“铁老”真的长眠不起了,享年65岁。

重庆嘉陵江边的这个小村不简单,里面走出好多大人物

“觉园遗址:中美合作共同抗日的见证”

觉园建于1944年,整体布局坐南朝北,地面有三层,顶部设有阁楼,石砌结构。它空间组织比较丰富,充分利用地形,依山而建,用山石、老木修建,防空洞修在屋内,用来躲避日军轰炸。

重庆嘉陵江边的这个小村不简单,里面走出好多大人物

这里是抗战时美驻中国战区司令史迪威所部美军驻华战区司令部工作人员住所。史迪威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后,美军参战,他被派到中国协助中国人民一起抗日。他性格坚强,从不讲废话,被认为是美军中一位真正的战略家和出色的教官。他在中国生活工作了13年,当过驻华武官,也做过其它的工作,中文流利,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英勇顽强、吃苦耐劳的中国农民充满信心。

重庆嘉陵江边的这个小村不简单,里面走出好多大人物

“状元府:穷状元,大成就”

状元府建于1911年,系四川状元骆成骧的府邸,又称骆家花园。橙红的墙壁搭配灰白的砖瓦,飞角翘檐,庭院开阔,整座建筑简单大气而又古色古香。如同它的主人一样,虽都担着“状元”的尊贵称号,却没有雕梁画栋、绮丽珠帘。

重庆嘉陵江边的这个小村不简单,里面走出好多大人物

骆成骧是四川清代唯一的状元,他自幼勤奋好学,刻苦用功,天资聪颖,能过目成诵。他一生思想、言论紧跟时代步伐,参与讨袁,重视教育,为筹办四川大学、成都大学而奔走,还曾任教于四川法政学堂等三所院校校长,并在成都筹建成都资属中学。虽为文状元,晚年却热衷讲武,从各方筹集资金修建四川省武士馆,成立四川武士总会,创立射德会等。他为人一生清廉,不求高官厚禄,家用贫困,厨灶屡空,有“穷状元”之称。在成都、资中均未留下什么宅邸,此处宅邸为其同乡商贾骆昂出资为其修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