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自信:从老子化胡之争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自卑与自信:从老子化胡之争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晋江清源山老子塑像

前不久,以湖南大学原法学院院长杜钢建为首的一群学者,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进会”,并在会上集中展示了一批所谓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西方各民族来自先夏和夏朝以后华夏民族的迁徙”、“法国人和德国人主要由中国的赤狄和白狄演化而来”、“古希腊和罗马文明是由中国的羌戎族移民创造的”、“古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来源于东方的中国”、“埃及佛教源于上古湘西文化”等等。由于这些惊世骇俗的“研究成果”过于离谱,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嘲弄,杜钢建被人戏称为“学术战狼”。

其实,为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而不惜妄生穿凿、牵强附会,并非杜钢建教授首创,而是古已有之。历史上最著名的抑人扬己公案,当属佛教与道教之间持续了上千年之久的“老子化胡之争”。

自卑与自信:从老子化胡之争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老子骑牛出关图》

众所周知,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佛教是外来宗教。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时,道教已在民间兴起,老子被奉为道教始祖。佛教为在中国立足,主动与中国传统信仰相结合,假附于黄老的神仙术,以扩大影响,故东汉后期逐渐形成了老子出函谷关、教化夷狄、化胡成佛之说。但是,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之后,为了正本清源,不再承认老子化胡之说,只尊崇佛祖释迦牟尼。这就为后来的“老子化胡之争”埋下了伏笔。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快速发展,影响力渐渐超过了道教。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羽化成仙,对于凡夫俗子来说有点遥不可及,难以置信。而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地狱天堂等思想,对于芸芸众生却颇具诱惑力。佛教后来居上,令道教倍感压力。为争夺正统地位,双方就两教的邪正优劣展开了激烈争论。西晋惠帝时(290-307年),天师道祭酒王浮与僧人帛远辩论,每次都被帛远驳得哑口无言,深感屈辱。愤懑之余,王浮根据东汉以来流传的老子化胡传说,伪造了一部《老子化胡经》,作为道教高于佛教的依据。书中宣称佛教是由老子西出函谷关,经西域至天竺,化身为佛,教化胡人而产生的。言下之意是,佛教的源头在中国,佛教只是道教的一个分支。此书一出,遭到佛教界的坚决反对,“老子化胡之争”于是正式揭开战幕。

自卑与自信:从老子化胡之争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老子化胡经》

老子化胡之争影响极广,不仅佛道两教唇枪舌战,僵持不下,俗世朝堂亦针锋相对,论争不断。北魏孝明帝时,僧人昙无最与道士姜斌在朝堂上公开辩论《老子化胡经》的真伪。因孝明帝崇信佛教,最后姜斌被发配马邑。北周武帝时,佛道两教同时受打压,《老子化胡经》也就成了禁书。隋唐时期,化胡之争继续。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召集僧人道士上殿,辩论《老子化胡经》的真伪。经过一番争论,唐中宗裁定《老子化胡经》是伪经,下令禁毁,若有违令者,以犯罪论处。不过,由于《老子化胡经》被道教奉为经典,流传甚广,要禁绝并不容易。此后道教界甚至偷偷将《老子化胡经》扩充为十卷,成为了一部巨著。到了元代,佛道之争迭起,多次进行大辩论,皆以道教失败告终。最后元世祖下令,除《道德经》外,其余道教书籍一律焚毁。《老子化胡经》自此亡佚,惟清末在敦煌石窟中发现部分残卷。

自卑与自信:从老子化胡之争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老子出关》

老子化胡之争,本质上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争。道士伪造《老子化胡经》来贬低佛教,其实源于自卑,在外来文化面前表现得极度不自信。伪造的《老子化胡经》,未能削弱佛教的地位,也无法阻止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相反,佛教扎根中国之后,与本土文化融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兴盛的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那时的中国人实现思想开放,不排斥外来文化,所以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局面。

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高明的方法应当是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从而超越对方。与其小鸡肚肠贬低别人,不如敞开胸襟提升自我。不择手段贬低或打压竞争对手,实乃自欺欺人,只会让自己故步自封,画地为牢。不知道“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进会”及杜钢建教授是否认同此观点?(文/谢志东)

自卑与自信:从老子化胡之争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老子画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