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十三將士歸玉門”後漢章帝的做法?

衣冠南渡醬


在遠離國土的塞外,數百人孤立無援,斷糧斷水,面對數百倍之敵,堅守1年。最終等來援兵,衝破重重包圍,把他們拯救回國。數百人中倖存者13人……他們之中,史冊上留下名字的只有4人,其餘全是無名英雄。

這值不值得拍成一部戰爭大片?

這不是故事!這是真實的歷史!

1、記住一個名字:耿恭

一切,要從東漢永平17年11月開始講起。這一年,漢明帝決定對車(jū)師國開戰。

車師國自漢武帝時,就充當匈奴幫兇。漢匈大戰,車師搖擺不定,是典型牆頭草角色。此後,漢宣帝設西域都護,漢元帝設戊己校尉,車師歸附於漢。西漢末年,車師反叛歸順匈奴,至漢明帝時通過兼併鄰國,擴大疆域,已擁有常備兵力近萬人,成為東漢邊關一大隱患。

漢軍兵出塞外,車師望風而降。西域都護、戊己校尉重新設立,漢將陳睦為都護,耿恭、關寵為戊己校尉,分別屯田金蒲城、柳中城,各領兵數百。據喊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前朝陳湯所述,1個漢兵戰鬥力抵5個胡兵,數百漢兵戰鬥力應是1X5,耿恭和關寵相當於領兵近千人。

耿恭,將門之後,扶風茂陵人。耿氏是東漢初年旺族,從耿況開始,耿弇(yǎn)位列雲臺28將第4位,其弟耿舒、耿國、耿廣、耿舉、耿霸均有戰功,耿恭則是其弟耿廣之子。史載,耿恭“少有才俠”、“多謀”。

2、記住另一個名字:疏勒城

變故,發生在東漢永平18年3月。2萬匈奴兵,在左鹿蠡王率領下進攻車師國。耿恭派司馬領兵300人“救之,皆為所沒”。讓主管軍需運輸和供應的司馬率300人對打2萬,耿恭太不把匈奴當回事了,全軍覆沒。匈奴打敗車師國,轉頭攻打耿恭。

耿恭親上城頭,用毒箭射擊,“這是漢家箭神,中箭者會有怪事發生。”什麼怪事?中箭匈奴的傷口,猶如被開水燙過。這時又天降暴雨,漢兵趁雨殺出,匈奴驚恐中哭爹喊娘:“漢兵神,真可畏!”於是撤退了。因為疏勒城邊有水源,可長期固守,耿恭就率兵佔據了。

7月,匈奴再次出兵,包圍疏勒城,堵絕水源。耿恭令人在城裡挖井,深達15丈仍不出水。官兵焦渴,靠擠榨馬糞汁解渴。耿恭又親自挖井,不久“水泉奔出,眾皆稱萬歲”。耿恭讓士兵城上潑水,匈奴看到認為神明相助於漢軍,就又撤走了。

3、壞消息不止一個:這裡成了孤城

暫時守住疏勒的耿恭,很快發現:這是個孤城!早在1個月前,降而復叛的焉耆、龜茲兩國圍攻陳睦,陳睦全軍覆沒,匈奴又把柳中城團團圍住。直接領導被滅,唯一友軍被圍,可壞消息不止一個:1個月後漢明帝駕崩,國內大喪,無暇顧及耿恭,也派不出救兵。

車師國再次反叛,合兵匈奴攻打疏勒城。圍攻數月後,疏勒城中軍糧耗盡,“乃煮鎧弩,食其筋革”。耿恭和士卒同生共死,赤誠相見,全軍上下全無二心,最後漢軍只剩下數十人。匈奴單于知道耿恭已身陷絕境,派出招降使者:“只要投降,就封白屋王,送美女做妻。”

耿恭的回答是:壯志飢餐胡虜肉,談笑渴飲匈奴血。把匈奴使者在城牆上殺死,做成人肉烤串吃掉。匈奴單于大怒,增派援兵,持續近1年,仍攻打不下疏勒城。是什麼信念支撐耿恭和他的士兵?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不屈的靈魂,也許是民族的自尊和頑強……

4、數千裡之外的決策:救還是不救

18歲的漢章帝即位3個月,終於要討論救援的事了。新任的司空第五倫(姓第五)不同意派救兵,司徒鮑昱表示反對,遠離疏勒城數千裡之外的一項決策,因這段話而改變:

當初派兵深入危難之地,如今棄之不顧,“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如拋棄他們,以後邊關無事還好,若匈奴再犯,誰去抗敵!耿恭、關寵有兵數十,堅守不被攻克,說明匈奴遠沒有想象中強大。建議命敦煌、酒泉太守各率精騎2000人,虛張聲勢,日夜兼行,40天之內可救回塞外漢兵——鮑昱。

漢章帝同意了。命令酒泉太守段彭、謁者王蒙和皇甫援,調張掖、酒泉、敦煌和鄯善7000人兵發柳中城。漢軍旌旗所到,連戰連捷,車師再度投降,匈奴大敗而逃。勝利來得就是這麼快!但是,一切註定不會這麼簡單收場。

5、不放棄不拋棄:最後的決戰

包圍解除,關寵戰死,無人相信離柳中城千公里之外的疏勒城還有漢兵在戰鬥,王蒙打算率兵回國。一個人站出來反對,他叫範羌,曾是耿恭手下,也許直覺告訴他:我曾經的戰友還活著!他堅持去疏勒城一看究竟。王蒙妥協了,分兵2000人:要去你去,我們只想儘快離開這鬼地方。

這是建初元年正月,大雪封山,積雪最深達一丈,塞外寒冬裡似乎處處隱藏敵情。2000名漢兵在範羌率領下長途跋涉,精疲力盡到達疏勒城下。夜晚大批兵馬臨城,耿恭以為匈奴援軍來了,準備做最後的戰鬥。範羌則在城下大喊:“我是範羌,漢朝部隊來迎接耿校尉了!”

疏勒城中一片萬歲聲,城門打開“共相持涕泣”。次日,耿恭與救兵回國。匈奴緊追不捨,漢軍護送耿恭邊戰邊走。2個月後終於抵達玉門,清點人數,當初離開疏勒城的耿恭等26人只存活13人,他們“衣屨穿決,形容枯槁”。倖存士兵慘狀,史書記載只有這8個字!

6、這不是故事:氣節比肩蘇武

擁有不屈靈魂和堅強精神的玉門十三將士,氣節比肩蘇武。有人認為,相較於蘇武的廣泛頌揚,耿恭等人被忽視了,迴歸後儘管被稱譽“不為大漢恥”,沒有使大漢蒙羞,耿恭也僅被任命為騎都尉,司馬石修為洛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範羌為共縣丞,其他9人只授了羽林之職。

這樣的封賞是不是太低了?其實不然!騎都尉掌控羽林軍,是皇帝貼身警衛部隊的首領,秩比二千石。僅次於萬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官職,相當於後世的五品。從邊關中下級校尉,1年內升為五品大員,漢章帝的封賞相當高了。

原比耿恭職位更低的石修,越級提拔成相當於京城洛陽的副市長,秩一千石;張封成為掌管全國軍需運輸和供應的長官,秩一千石;範羌雖只是共縣的副職,秩八百石,但共縣隸屬河內郡,是東漢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物資基地。其他9人在羽林軍中任職,待遇自然不低。

十三將士歸玉門。從據守疏勒城那一時刻起,他們的命運看似已被註定,其實只是他們通向輝煌人生的開始。

只要心中有堅定信念和不屈操守,命運也會向你低頭。

這不是故事!這是真實的歷史!


指動濟南


中國軍魂,始於漢朝,中國人的硬氣,始於漢朝!

<strong>

什麼叫軍人?保家衛國是他們的使命,國家榮耀是他們的信仰,“忠勇”二字是他們畢生的追求。這樣的軍人,我們在兩千年前就有!

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strong>

耿恭單兵守孤城,十三將士歸玉門,不為大漢恥!這個故事,你們應該要知道。

在《後漢書》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

“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衝,對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衝,對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這個故事雖然篇幅特別小,現代的人知道的也不是太多,但是這一段故事所代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華夏人敬佩。

其實這個故事,我們需要從一個叫耿恭的人講起!

耿恭來自於將軍世家,這個家族曾經出了很多的將軍,其先祖乃是東漢開國名將,漢光武帝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之一——耿弇。

公元74年,漢朝重新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然後任命耿恭和關寵作為當時的駐守官員。

耿恭在西域僅僅用了一年,就立下了很多戰功,在第2年春天的時候,他率領數數百人駐紮在車師後國的金蒲城,這一座城池是天山通往北匈奴的要道,如果大漢能夠駐紮在此的話,那就能夠牢牢鎖住匈奴侵入西域的北道。耿恭駐守在車師前國柳城中的關寵牢牢鎖住了匈奴通往西域的道路。

在剛剛經歷過一戰之後,漢朝軍隊退到了後方,匈奴這是又捲土重來。2萬多匈奴士兵將金浦城嚴密圍攻了起來,在隨後的戰役當中,耿恭牢牢把握住戰機,利用很少的人就打退了匈奴。但是雖然堅守戰取得了勝利,但是耿恭自己知道,匈奴士兵肯定還會再來的,所以金浦城是萬萬不能久待的。

思前想後之下,他把剩下的部隊帶到了疏勒城。地方曾經是漢朝軍隊修建的一個軍事要塞,周圍是依山傍水,地勢特別的險要,所以非常適合進行防守。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匈奴最終還是來了。由於匈奴心中一直憋著一口氣,對方不相信幾萬人打不過漢朝的幾百人,為了能夠消滅耿恭所帶領的士兵,匈奴採用了新的戰術。可是最後還是沒有成功。在隨後漫長的圍城過程當中,匈奴一直沒有把疏勒城攻下來。在此過程當中,漢朝皇帝駕崩了,車師國的人也叛變了。

在幾個月過去之後,城中可以吃的東西已經不多了,戰士們一個一個都已經死去了。但是城池仍然沒有被攻下來,眼看著耿恭一直拒不投降,匈奴人開始想起了新辦法,那就是給他找了很多的美女來當老婆,但是耿恭並沒有就此屈服。耿恭的崇高氣節徹底斷送了匈奴人攻下疏勒城的決心。

此時局勢越來越微苗,漢朝廷方面一直不願意派兵增援。因為為了這些生死不知的人,勞師遠征,實在不划算。但是最終,大漢王朝“不拋棄、不放棄”,活要見人死要見屍,要這些戍守他鄉的大漢將士們知道,國家不會放棄他們。

這是漢朝的血性,而下令派兵的那個人,就是漢章帝,可見他不是一個冷血無情之輩!於是,7000援軍奔赴西域!

<strong>

他們趕到柳州城,打敗了匈奴與車師國的聯軍。最後援軍不畏大雪高寒,又來到了疏勒城,耿恭他們等來了回家的時候。但是此時疏勒城的守軍,能夠回到中原的只有26人了。回家的路途當中,這26個人後來又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只剩下了13人。

“……吏士素飢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沒,三月至玉門,唯餘十三人。”

<strong>

這就是“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

回國之後,漢章帝封賞耿恭一行人!

“拜為騎都尉,以恭司馬石修為洛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軍吏範羌為共丞,餘九人皆補羽林。”

關於這段歷史,後世評價頗高,後漢書作者范曄將耿恭與蘇武並列,認為西漢有蘇武、東漢有耿恭。

餘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以為當疏高爵,宥十世。——《後漢書》

顯然,他認為十三將士這樣的封賞待遇太低了。從精神影響來看,確實是低了,十三將士所表現出來的忠勇精神,大漢天威,應該要重獎

當然了,從制度而言,漢章帝這樣做也沒多大的問題,作為軍人,為國守疆,乃是分內之事,算不得多大軍功。即使精神可嘉,但也不能壞了規矩。

然而,這些都不重要,這段故事,不論是忠勇的十三將士,還是熱血救援的漢章帝,那都是極其正面的形象。我們應該去歌頌,而不是雞蛋裡挑骨頭。

<strong>


白話歷史君


風雨千載,唯江山猶在,唯漢魂長存!

支持網上的意見:十三將士歸玉門,是最值得拍攝成電影的,中國歷史上最英勇悲壯的故事。

圖二:傷痕累累的身軀下,是剛烈忠誠的大漢之魂!(油畫《十三將士歸玉門》)

事件簡述

耿恭,字伯宗,東漢名將,扶風郡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人。雲臺二十八將耿弇弟耿廣之子。少孤,慷慨有將帥才。

漢明帝時,他為戊己校尉,駐守車師后王部金蒲城,有屯兵數百人。

永平十八年(75年)三月,北匈奴進攻車師,攻金蒲城,耿恭以毒箭擊退匈奴。五月,耿恭以疏勒城有澗水可以固守,移兵疏勒。七月,匈奴再次圍攻,城中糧盡,煮弓弩、鎧甲,吃其筋革,和部屬堅守不屈。章帝廷議救援西域耿恭、關寵,司空第五倫以為國家新君初立,國事未定,不宜勞師遠征。

圖三:漢弩、以及漢家兒郎的不屈意志,是匈奴騎兵所需面對的最大挑戰

司徒鮑昱說:“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誠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又二部兵人裁各數十,匈奴圍之,歷旬不下,是其寡弱盡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將精騎二千,多其幡幟,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極之兵,必不敢當,四十日間,足還入塞。”

建初元年(76年),酒泉太守段彭、謁者王蒙、皇甫援率領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軍隊共計7,000人,赴西域救援,耿恭率領堅持到最後的26人和援軍會合,又奮戰3個月。到玉門關時,所部僅剩13人。時人稱之為節過蘇武。

當時的悲壯景象

會關寵已歿,蒙等聞之,便欲引兵還。先是恭遣軍吏範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隨王蒙軍俱出塞。羌固請迎恭,諸將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與羌,從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餘,軍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虜來,大驚。羌乃遙呼曰:“我範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城中皆稱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隨俱歸。虜兵追之,且戰且行。吏士素飢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沒,三月至玉門,唯餘十三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鄭眾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朝廷的評價與封賞

上疏曰:“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衝,對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及恭至雒陽,鮑昱奏恭節過蘇武,宜蒙爵賞。於是拜為騎都尉,以恭司馬石修為雒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軍吏範羌為共丞,餘九人皆補羽林。恭母先卒,及還,追行喪制,有詔使五官中郎將齎牛酒釋服。

首先漢章帝給出的評價並不低:

“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

個人認為這已經是皇帝掏心窩子的表揚了,何來題目中的平淡之說?

其次,功利地看結果:從秩比600石的戊已校尉到2,000石的騎都尉,耿恭是高升了

元鼎二年,漢武帝設立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並稱三都尉,各職均不止一人。其中奉車都尉掌管皇帝車駕;駙馬都尉掌隨駕車馬。

騎都尉則負責監領羽林騎,羽林騎是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設置的建章宮待衛隊)。也就是皇帝的貼身保鏢,待遇和地位不消說,安全性也和邊防部隊不可同日而語。

不要忘了,“餘九人皆補羽林”,漢章帝是把這支部隊作為自己最值得信任的人,留在了身邊。

再看幾位副手的新職務

“張封為雍營司馬”,雍營(雍縣,今在陝西鳳翔縣一帶)屬於扶風都尉的駐地,雍營司馬雖然還是司馬一職,但統率的已經是中央軍;

“軍吏範羌為共丞”,被提拔為共縣(今河南輝縣市)縣丞;

這個不難理解,以百戰餘生的老將來帶兵,經驗是普通將領難以企及的。

需要關注的是另一位司馬,石修當上了雒陽市丞,這是什麼官?

雒陽市丞為雒陽市長之副,市是指貿易市場,市丞是輔佐市長掌管城中市場的治安及度量衡等事務。

這算是被貶了嗎?

我認為不是。

很有可能,石修已經傷殘(或已經老邁),無法再承擔軍職。因此,作一個逍遙的閒官了卻殘生,是對老兵的一種安撫。

一種夕陽下的溫暖。

最後是彩蛋:有理由相信,漢時的男兒血,不僅征服了敵人的兵戈,也折服了他們的心。

雲臺二十八將耿弇還有一個弟弟叫耿國,有個兒子名為耿秉(算起來是耿恭的堂兄弟),位至徵西將軍、度遼將軍,封為美陽侯,多次征討北匈奴並獲得大勝。

同時,他與南匈奴相處,7年沒有任何矛盾出現;死後得到的榮譽,不僅來自朝廷,也來自那無數健兒浴血奮戰過的蒼茫原野。

秉性勇壯而簡易於事,軍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結營部,然遠斥候,明要誓,有警,軍陳立成,士卒皆樂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為光祿勳。明年夏卒,時年五十餘。賜以朱棺、玉衣,將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營騎士三百餘人送葬。諡曰桓侯。匈奴聞秉卒,舉國號哭,或至災面流血。

剺面:以刀割面流血,這是古匈奴人哀悼親人、長輩、君主去世的一種風俗,表示忠誠及哀痛。


萬里長空夜未央


先來說說漢章帝這個人,章帝劉炟自小受到馬皇后的教導秉持明帝的制度,能夠愛戴百姓聽取大臣意見,尤其在封賞外戚這件事情上遵循馬皇后訓示,並沒有獨斷專行,不失為一代明君。

起因:漢明帝時期北匈奴聯合西域的車師、龜茲、焉耆等國經常騷擾漢朝邊境,因此在耿秉和竇固等人的聯名建議下對北匈奴以及車師國發動攻擊,來遏制北匈奴的擴張,使西域北路的國家不能與匈奴為伍,這是其一;其二是以班超為首的三十六人組合收服了西域南路的鄯善、于闐等國,並光復了在北匈奴控制下的龜茲國所扶持的傀儡—疏勒王國(西域諸國基本位於現今新疆境內)。重新設立了西域都護,陳睦為都護,耿恭為戊校尉。這便是明帝朝對外的基本國策。




經過:都護設立後一切都很順利,恰巧這時趕上漢朝國喪,明帝駕崩章帝新立,北匈奴又露出了他豺狼般的面目,已經歸降漢朝的車師、疏勒發生叛亂,車師國與匈奴共同擊殺了西域都護使陳睦,並圍攻只有幾百人的戊校尉耿恭(所謂將門出英雄,耿恭便是位列雲臺二十八將之一耿弇之孫,就是那個無需任何外援獨自領兵識破敵人陰謀並平定山東全境的悍將耿弇),在那個金戈鐵馬狼煙四起的年代,大漢朝的兒郎們用自己的堅毅和睿智挺起了中華脊樑,在民族大義面前彰顯氣節,度過兩次危機,最後以劣勢在面對幾萬人的匈奴聯軍前退居疏勒城自守,幾十人對戰幾萬人,還能堅守三個月最終等來援軍,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回到玉門關的十三人史書中是這樣形容他們的: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




結果:迴歸後的耿恭等人受到封賞,但章帝下令不再設置戊己校尉和西域都護,詔班超一併回國。

章帝的做法是正確的,他只不過是效仿光武帝,幾次拒絕為西域諸國設立都護,減輕國家對外輸出,降低對外供養用度,為的是百姓人民的負擔和生計!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看了大家的回答,大家的回答都沒有答到點上,提主問的是“十三將士歸玉門後漢帝為何表現平淡?為什麼沒有大加封賞?”,不請自來,我來簡單分析一下。


十三將士油畫


十三將士迴歸的過程

有關十三將士悲壯的英雄故事在網上有很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在重複敘述過程,只敘述一些關鍵的人物時間節點。

1、公元74年,戊已校尉耿恭奉命守護西域都護,公元75年3月,匈奴率軍2萬攻打耿恭,耿恭率領手下百餘名士兵奮力保衛駐地。

2、公元75年10月,政府收到耿恭發來的求救信。

3、公元76年正月,東漢政府派兵援救耿恭,耿恭獲救,獲救時耿恭一行只剩下26人。

4、公元76年3月,耿恭一行26人達到玉門關時,只剩下13人,分別是耿恭,範羌、石修、張封及九名沒有留名的小吏。

5、十三人到達玉門關時完全沒有人樣,衣服破破爛爛,面黃肌瘦,矇頭垢面,玉門關守將感到的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

以上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十三將士歸玉門”的一個簡要過程,為什麼要梳理這個過程中,接下來的回答中需要用到這些時間點,對比東漢政府當時在幹什麼。



同一時間點,東漢政府在做什麼

1、公元75年8月,漢明帝劉莊去世,政府忙於治喪和新皇帝的登基,18歲的劉炟登基為帝,是為漢章帝。中央自然顧不上西域的這點紛爭。對於任任何政權,在外患不影響內政統治的前提下,都是優先處理內政的,何況現在內政處於接替之際。

2、公元75年10月,新皇帝和群臣討論是否需要救援,討論無非就是兩派,一派是主張救援,這一派是情懷派,理由是政府不能放棄任何臣民,另一派是實用派,主張放棄救援,理由是都已經過去半年了,耿恭的區區百人估計早已被匈奴所殺,況且現在天山正是大雪紛飛的時候,天氣極端惡劣,救援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資,而且最後還有可能人財兩空。這一幕和美國電影《垂直極限》很像,都是討論救援的得和失,而且在可見的範圍內,救援估計是去的更多。最終,年輕的皇帝決定救耿恭。


耿恭回來之後,新皇帝怎麼對待他們

耿恭回來,全國為之感動,表示上書表示需要封賞他們,新皇帝當然政商在線,對他們確實進行了封賞,如何封賞的呢。

1、耿恭由校尉升騎都尉,侍奉為二千石第二等,補辦耿恭目前的葬禮,皇帝賞賜葬禮所需的牛和酒。

2、任命石修為洛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範羌為共縣丞,剩下九人歸入羽林軍,充當皇帝的貼身侍衛。

這份賞賜算高嗎,顯然不算高,當時的朝中大臣大部分都要求對耿恭“封爵受賞”,當時人將耿恭比作西漢時的蘇武。


漢章帝為什麼不給耿恭高封

原因很簡單因為軍功不夠,耿恭防禦匈奴,這是他的本質工作,李廣難封侯,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李廣是運氣不好,其實不是,在耿恭這次面對匈奴的圍困和李廣與匈奴都有一個相同點,即都是被動防禦,沒有出動出擊的軍功,李廣有主動出擊並大勝的記載嗎?沒有,多數都是在防守,防守的本質是什麼,防守有防還有守,既要防住還要守住。而耿恭這次呢,其實耿恭沒有守住自己的初始駐地,耿恭的初始駐地為金蒲城,耿恭因為自保退守到疏勒城(今新疆喀什),因此耿恭本身就具有守護不力之過,當然這個過不是主觀因素造成的,如果不棄守金蒲城,耿恭和可能全軍覆沒。耿恭之所以能夠以要這麼死死的守住疏勒城,一是別無選擇,要麼戰死沙場,要麼死守等待救援,別無他法,投降和棄城逃跑是不可能的。二是補過,守住了有沒有功不知道,至少補過是可以的。


再來看漢章帝對他們的封賞,皇帝的封賞規格不算高嗎?未必,首先耿恭升值為騎都尉,這個騎都尉是什麼職位呢,這個是羽林軍的最高長官,羽林軍是什麼呢,是皇宮的禁衛軍,是保衛皇宮的,而且歷朝歷代,禁衛軍首領都是皇帝的親信來擔任,為什麼呢,因為禁衛軍太重要了。所以可以看出這個封賞分量低嗎?而且皇帝還親自補辦了耿恭母親的葬禮,這個規格也是很高的。


其他人呢,石修一開始是耿恭的司馬,司馬是什麼呢,就是軍隊管理物資類的,也就是相當於炊事班班長,漢章帝升石修為洛陽市丞,即首都公安局局長,張封升雍營司馬,雍營位當時御林軍的一個分營,範羌一開始為吏,即一個普通士兵,升值為縣公安局長,至於其他9個人都加入羽林軍,在當時作為皇帝的貼身侍衛,羽林軍侍衛比普通士兵規格高多了, 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羽林軍。


耿恭碑記


因此,對待十三將士,皇帝雖然沒有封王拜相,但是也是正常應有的程序進行了封賞。


網絡施工隊


給十三將士歸玉門裡的將士封賞,對於剛登基的不久的漢章帝來說是不太願意的,尤其是在朝中大臣一邊倒地支持封賞的情況下,更是對封賞程度和級別打了不小的折扣,這也是東漢皇權和逐漸成長起來的世家大族豪強階層博奕的結果。

漢章帝覺得:對於封爵封侯,想都別想,看在耿恭是開國元勳之後,升一級,只給了個騎都尉。司馬石修,給了個洛陽市丞養老,司馬張封,進中央軍當司馬,軍吏範羌,提拔為共縣(今河南輝縣市)縣丞,剩下九個普通士兵進羽林軍。

這樣的安排讓老百姓唏噓不已,紛紛鳴不平,1年後,耿恭被人彈劾,入獄免官遣送原籍,最終老死在家中。

另有電影《大漢十三將》已殺青,即將上線,描述的就是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很期待它的精彩上演。


Gutalles/楚姣賢


耿恭堅守西域,寧死不屈,最終率領僅剩的13個將士回到玉門關。可以說,耿恭“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是最能體現漢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氣與精神的一次行動。

然而,當耿恭於76年回到洛陽,兩年後的78年,漢章帝卻把他抓捕入獄,削奪他一切職務,並把他攆回老家,從此永不敘用。這是怎麼回事呢?

(十三將士歸玉門)

“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當年漢朝在西域打下車師國,並把車師分成前、後兩部分,分別由關寵和耿恭擔任戊己校尉,各自帶著幾百人駐守。後來,北匈奴領兵來犯,殺掉車師後國國王,逼迫車師後國投降,一起圍攻耿恭駐紮的金蒲城。後來,當耿恭退守到疏勒城後,北匈奴與車師後國聯軍,又把疏勒城團團圍住。

在此期間,耿恭和敵人鬥智鬥勇,多次打敗了敵人的圍攻。同時,克服了城中缺水、缺糧等各種困難。最終,在東漢援軍的幫助下,數百人只剩13人回到玉門關,回到洛陽。

可以說,耿恭的故事是讓人蕩氣迴腸的,耿恭的精神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然而,為什麼僅僅兩年後,漢章帝就要那樣對待耿恭呢?

我們先來看看,耿恭回去以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耿恭回到洛陽後,漢章帝封他為騎都尉。77年的時候,漢章帝提拔他為長水校尉。同年8月,金城和隴西的羌人造反。漢章帝派代理車騎將軍馬防和耿恭率軍前往平叛。耿恭屯守枹罕,多次和羌人作戰,打了不少勝仗。

(耿恭畫像)

78年秋天的時候,馬防組織和羌人進行了一場布橋大戰,讓羌人一萬多人投降。此後,馬防回朝,耿恭留下來,繼續和沒有投降的那些羌人作戰。最終,耿恭讓沒有投降的13個部落數萬羌人全部投降,耿恭建立大功。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這時候,本來和耿恭有仇的馬防讒陷耿恭,說他“不憂軍事,被詔怨望”。於是,漢章帝抓捕耿恭,罷免了他一切職務,並押回老家。最終,耿恭老死家中。

漢章帝嚴厲處置耿恭的理由是非常奇怪的,他全憑馬防說的“不憂軍事,被詔怨望”,就給了耿恭處罰。也沒見他做過什麼調查研究。所謂“不憂軍事”,就是不留意軍事。不留意軍事,他還能讓13個部落的數萬羌人投降嗎?再說了,能以數百人孤城抗擊北匈奴及車師後國聯軍的強大進攻,不愧為一代名將的耿恭,是個不留意軍事的人嗎?至於“被詔怨望”,就是說耿恭接到聖旨的時候,發牢騷。耿恭有什麼牢騷可發呢?如果耿恭真的發牢騷,那麼他為什麼會發牢騷呢?漢章帝究竟把情況搞清楚沒有呢?

(漢章帝)

其實,當耿恭在西域被圍困的時候,漢章帝就沒打算救他。當時包括司空第五倫這樣的大臣都說,太遠了,而且勞師動眾,根本沒有必要救援。最終,還是司徒鮑昱說了一番話:“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鮑昱的話說得明白,如果不救的話,將來就不會有人為朝廷賣命了!大約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漢章帝最終才不得不出兵。

耿恭最終回到洛陽以後,漢章帝雖然對他進行了封賞,但是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對待,沒有封為將軍,更沒有封侯。而耿恭可歌可泣的行動,就算是封個侯,在全國做一個榜樣,也是應該的。

那麼,漢章帝為什麼要薄待耿恭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他忌憚耿恭功高,害怕耿恭功高後,對他的統治產生威脅。

可以說,耿恭“十三將士歸玉門”在當時的影響力是相當大的,是振奮人心的。而耿恭的名氣,也變得非常大。這肯定讓漢章帝擔憂不已。恰好馬防又饞陷他,可以說這正中漢章帝下懷,因此不加調查,便撤了耿恭一切職務,還永不敘用。(至於馬防的饞陷,是不是漢章帝授意的,這就不得而知了。)

古代帝王的狹隘,也真是可怕啊。

(參考資料:《後漢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出自《後漢書.耿弇傳》,時章帝新立,驅千里之師,迎十數之卒,其果決與艱險與《拯救大兵瑞恩》有過之而無不及。且“恭至洛陽,鮑昱奏恭節過蘇武,宜蒙爵賞。於是拜為騎都尉,以恭司馬石修為洛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軍吏範羌為共丞,餘九人皆補羽林。恭母先卒,及還,追行喪制,有詔使五官中郎將齎牛、酒釋服”,應言悉有封賞,何來平淡之說?


九品墨香


餘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以為當疏高爵,宥十世。——《後漢書》

這是《後漢書》了對耿恭十三勇士的惋惜之情,本來應該是歷經千辛萬苦榮歸故里,勞苦功高,可為什麼就是很平平淡淡的進行了一下封賞呢?

耿恭被圍疏勒城之後,朝廷上就要不要救援的問題展開了討論,自然是分為兩派,一派組長救援,另一派不主張救援。可能是主張救援的人比較多,漢章帝派兵遠赴西域展開撤僑行動,最後他們也是突出重圍,直奔玉門。據記載,到玉門關的時候僅存十三人,各個“衣屨穿決,形容枯槁”,連親自來迎接他們的中郎將鄭眾都成了他們的鐵桿粉絲。

十三勇士回到長安更是引起了轟動,朝堂上紛紛有人為他們請功,要求加官進爵。但是漢章帝卻表現比較平淡,只給他們封了一些平常的小官。這是為什麼呢?

一、朝代式微

漢朝通過西漢到了東漢,在光武帝剛剛江西東漢的時候就有西域諸國遣使上供求屬,但是當時國家初創,很多事情的都在不確定性之中,東漢並沒有給西域多少關注和支持。後面匈奴南侵,許多西域國家成為了匈奴的屬國,到後來東漢才向西域出兵,但是時間已經不同了,想要再從別的手裡搶回來東西是要付出代價的。

東漢歷史上對西域的經略經歷了“三通三絕”,每一次對西域諸國的國王和臣民的內心都是有影響的。而耿恭的疏勒城之戰就發生在第二通第二絕的時候,也就是耿恭十三勇士回來不久後,漢章帝命遠在的西域的班超回朝,放棄西域。

二、外敵漸強

東漢尤其是後期,也面臨著北有鮮卑的強大,難有羌族的騷擾,而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正在這兩者中間。東漢的三絕西域都與羌禍有著關係。而這也說明打通西域的難度一次比一次難了,直至最後在東漢式微之時不得不放棄西域。

我相信,在漢章帝的心裡也一定有一個疆土夢,他也想好好經略西域,讓他成為大漢的疆土,但是東漢後期內部出現的很多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漢王朝的綜合實力,想要再有漢武帝劉徹之時的威望已是不可能的事。不要說自己放棄西域了,就是很多西域國家都已經放棄了東漢。

三、軍功不至偉

朝中有很多人為耿恭力求封侯賞爵,但是漢章帝似乎不這麼認為,在他的心裡也許守衛疏勒城是耿恭的分內之事。更多人是被他們“不為大漢恥”的精神感動惡了,要是當時有個“感動東漢”的獎,耿恭十三勇士應該會獲獎。再說,看看之前的霍去病衛青能夠加官進爵,他們的功勞都是在地方的地盤上召開老鷹抓小雞的遊戲,耿恭只是在為城頭的生存履行這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所以,我覺得漢章帝的做法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在物質的獎勵上應該多一點,為愛國主義教育支持一下也行呀!


歷史中簡堂西域鷹眼


耿恭直升騎都尉,御林軍最高指揮官,全權負責禁宮防衛!石修直升為洛陽市丞,即首都公安局局長,張封從普通士兵直升為雍營司馬,相當於縣公安局長!其他9個人都加入羽林軍,作為皇帝貼身侍衛!漢章帝這是把身家性命交給了13勇士!這是何等的信任?怎能說沒有獎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