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正史上真實的漢章帝劉炟是一個怎樣的皇帝?

勇敢堅強ygjq


漢章帝劉炟是東漢時期的著名帝王,與他的父親漢明帝劉莊共同創造了“明章之治”,但要評價他,還需要悅史君進行一定的梳理。

東漢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劉炟出生,他是漢明帝劉莊的第五個兒子。

東漢永平三年(公元60年),劉炟被漢明帝劉莊冊立為皇太子,聰穎好學。

東漢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漢明帝劉莊去世,皇太子劉炟即位,是為漢章帝。

東漢建初元年(公元76年),漢章帝劉炟積極準備進取西域,酒泉太守段彭進攻車師,大破北匈奴。

東漢建初六年(公元81年),在疏勒的班超上書漢章帝劉炟,請求派援兵一起降服龜茲,劉炟命令平陵人徐幹為假司馬,率遠征軍去馳援班超。

東漢建初八年(公元83年),由於之前漢章帝劉炟聽從班超的建議,派使者去拜訪烏孫國王,烏孫國王派使者回訪東漢,表示願意合作,從此西域諸國都接受了班超的節制。

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漢章帝劉炟在章德前殿去世,諡號孝章皇帝,廟號肅宗。

應該說,漢章帝劉炟的一生是可圈可點的,他不僅勵精圖治,“與民休息”,而且還支持班超在西域的鬥爭,使得西域各國重新歸附東漢,這段時期與漢明帝劉莊時期共稱“明章之治”。

南朝宋史學家范曄認為:“章帝素知人厭明帝苛切,事從寬厚。感陳寵之義,除慘獄之科。深元元之愛,著胎養之令。奉承明德太后,盡心孝道。割裂名都,以崇建周親。平徭簡賦,而人賴其慶。又體之以忠恕,文之以禮樂。故乃蕃輔克諧,群后德讓。謂之長者,不亦宜乎!在位十三年,郡國所上符瑞,合於圖書者數百千所。烏呼懋哉!”

三國時期東吳文學家薛瑩則認為:“章帝以繼世承平,天下無事,敬奉神明,友于兄弟,悉省徭賦,綏靜兆民,除苛法,蠲禁錮,抑有仁賢之風矣。是以陰陽洽和,而百姓安樂;眾瑞並集,不可勝載,考之圖籍,有徵云爾。”

這兩種評價都覺得漢章帝劉炟是難得的明君,對家人好對老百姓也好,國家治理的也井井有條。

東晉學者袁崧認為:“孝章皇帝宏裕有餘,明斷不足,閨房讒惑,外戚擅寵。惜乎!若明、章二主,損有餘而補不足,則古之賢君矣。”

南宋學者錢時則認為:“章帝素號長者,愚謂章帝之病則正在不剛耳。”

這兩種觀點則指出了漢章帝劉炟的不足,就是辦事不夠果斷,而且沒有處理好外戚,導致外戚勢力坐大。

悅史君倒覺得,我們也不能難為漢章帝劉炟,就東漢王朝的歷代皇帝來說,他算是最後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了。

(寫有趣的歷史,說不盡的傳奇,我是悅史君,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歷史這樣說


劉莊去世後,他的兒子劉炟繼續父親未竟的宏願。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致力於將漢帝國打造成文化強國。

劉炟打造文化帝國的夢想還在繼續,一刻也未曾停息過。在他當皇帝的第五個年頭,即公元79年,在首都洛陽舉行了一次國家級的學術大會——白虎觀會議。這次會議與漢宣帝時的石渠閣會議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此次會議比石渠閣會議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且與會者都是當時鼎鼎大名的學者,比如丁鴻、桓鬱、劉羨、魯恭、班固、李育等人。會上由五官中郎將魏應提問,學者們一一作答。由侍中淳于恭平奏其議,皇帝“稱制臨決”。

圖1 劉炟(57年-88年),即漢章帝

最後由皇帝確定下來答案,班固分類編為《白虎通義》一書。

這次會議在中國歷史上也就成為了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最後一次學術盛典。以後的皇帝或沉迷於弓馬騎射,或沉溺於後宮美女上。總之,就是再也沒有如此好學,如此熱衷於學術的皇帝了。

我們常以漢唐並稱,其實唐代遠遠比不上漢代。不說其他的方面,只說這文化。雖然是在漢武帝時期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儒學真正成為人們的一種信仰還是在東漢時期。比如,漢宣帝的兒子漢元帝非常喜好儒學,對人非常仁慈。乃父便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這就說的非常明白了,整個西漢其實是陽儒陰法,是以霸王道雜之的。而劉秀自己就是個儒生,他對儒學自然就會有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他所致力於打造的正是將第二帝國建設成為一個文化帝國,使儒學真正成為人們的一種信仰、一種生活方式。

圖2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

那麼劉秀的願望實現了嗎?我們說了不算,得看史書的記載。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說:“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若有東漢之盛者也。”面對國家的腐敗,有楊震、李固、陳藩等人“用公義扶其危”。這是在朝廷上。在民間,則有範滂為代表的一批學者“立私論救其敗”。到了東漢末年,更是發生了三千太學生的請願活動。即便是曹操這樣“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敢公然稱帝。這是為什麼呢?還不是應為一批忠義之士願意為大漢死節!

喜歡三國的朋友,都會知道,最初勸曹操迎立漢獻帝的正是荀彧。但最後勸阻曹操當魏王的也是荀彧,這不是前後矛盾嗎?曹操不得已給他送了一隻空食盒,意思是你不要再吃飯了,荀彧看到以後就自殺了。荀彧其實一直效忠的是漢室,而非曹操。之所以勸曹操迎立漢獻帝,不過是因為曹操的實力最強,以期借他來為漢獻帝找個政治庇護罷了!再者,曹操此人聰明,不會公然稱帝,說不定漢室復興還是有望的。曹操也正是看到人心思漢,才最終決定做周公不做王莽的。

圖3 曹操(155年-220年)

這一切的原因究竟是為什麼?這正是推行文化的結果。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文化建設,儒學早已成為了人們的信仰了。很多人為了它,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


歷史大學堂


漢章帝劉炟是漢明帝劉莊的兒子,東漢第三位皇帝。

小的時候就受到漢明帝喜愛,並且立為太子。漢明帝劉莊駕崩後,漢章帝登基為帝,尊他的母親馬皇后為皇太后。

漢章帝為政寬和注重民生,勵精圖治,興水利,使東漢的國力得到了提升。


之後寵愛竇貴人,並且封為皇后。同時過於縱容外戚,為以後竇氏外戚一套政埋下禍跟,同時為東漢埋下了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權的弊端!

漢章帝在位期間,為政寬和,禁用酷刑,選拔官員,使用清明廉潔之人,打擊地主兼併土地,鼓勵開荒和發展人口。


曾經兩次派班超出使西域,並且西域地區的番邦都臣服於漢朝。以為漢章帝的政績,所以後世把他在位時期和他父親明帝時期,稱為“明章之治”

後來漢章帝在他三十一歲的時候駕崩,諡號章皇帝,廟號肅宗。


中孚鑑


劉炟忠厚仁義,在位期間,行寬厚之政,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衣食樸素,實行"與民休息",並且"好儒術",使得東漢經濟、文化在此時得到一定的發展。

劉炟曾兩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區重新稱藩於漢。但由於過分重視儒教,致使一些官員求虛丟實,開始腐敗。而且劉炟因為性格柔弱,耳根子軟,容易受人擺佈,而且過於放縱外戚,導致外戚專權,種下日後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政的遠因。

東漢王朝在他的治理下,國家並沒有發生嚴重的內憂外亂,經濟發展也有得到緩慢進步,所以說劉炟雖然沒有成為歷史上能力卓越的君王,但也算是一代明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