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十三将士归玉门”后汉章帝的做法?

衣冠南渡酱


在远离国土的塞外,数百人孤立无援,断粮断水,面对数百倍之敌,坚守1年。最终等来援兵,冲破重重包围,把他们拯救回国。数百人中幸存者13人……他们之中,史册上留下名字的只有4人,其余全是无名英雄。

这值不值得拍成一部战争大片?

这不是故事!这是真实的历史!

1、记住一个名字:耿恭

一切,要从东汉永平17年11月开始讲起。这一年,汉明帝决定对车(jū)师国开战。

车师国自汉武帝时,就充当匈奴帮凶。汉匈大战,车师摇摆不定,是典型墙头草角色。此后,汉宣帝设西域都护,汉元帝设戊己校尉,车师归附于汉。西汉末年,车师反叛归顺匈奴,至汉明帝时通过兼并邻国,扩大疆域,已拥有常备兵力近万人,成为东汉边关一大隐患。

汉军兵出塞外,车师望风而降。西域都护、戊己校尉重新设立,汉将陈睦为都护,耿恭、关宠为戊己校尉,分别屯田金蒲城、柳中城,各领兵数百。据喊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前朝陈汤所述,1个汉兵战斗力抵5个胡兵,数百汉兵战斗力应是1X5,耿恭和关宠相当于领兵近千人。

耿恭,将门之后,扶风茂陵人。耿氏是东汉初年旺族,从耿况开始,耿弇(yǎn)位列云台28将第4位,其弟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均有战功,耿恭则是其弟耿广之子。史载,耿恭“少有才侠”、“多谋”。

2、记住另一个名字:疏勒城

变故,发生在东汉永平18年3月。2万匈奴兵,在左鹿蠡王率领下进攻车师国。耿恭派司马领兵300人“救之,皆为所没”。让主管军需运输和供应的司马率300人对打2万,耿恭太不把匈奴当回事了,全军覆没。匈奴打败车师国,转头攻打耿恭。

耿恭亲上城头,用毒箭射击,“这是汉家箭神,中箭者会有怪事发生。”什么怪事?中箭匈奴的伤口,犹如被开水烫过。这时又天降暴雨,汉兵趁雨杀出,匈奴惊恐中哭爹喊娘:“汉兵神,真可畏!”于是撤退了。因为疏勒城边有水源,可长期固守,耿恭就率兵占据了。

7月,匈奴再次出兵,包围疏勒城,堵绝水源。耿恭令人在城里挖井,深达15丈仍不出水。官兵焦渴,靠挤榨马粪汁解渴。耿恭又亲自挖井,不久“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耿恭让士兵城上泼水,匈奴看到认为神明相助于汉军,就又撤走了。

3、坏消息不止一个:这里成了孤城

暂时守住疏勒的耿恭,很快发现:这是个孤城!早在1个月前,降而复叛的焉耆、龟兹两国围攻陈睦,陈睦全军覆没,匈奴又把柳中城团团围住。直接领导被灭,唯一友军被围,可坏消息不止一个:1个月后汉明帝驾崩,国内大丧,无暇顾及耿恭,也派不出救兵。

车师国再次反叛,合兵匈奴攻打疏勒城。围攻数月后,疏勒城中军粮耗尽,“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耿恭和士卒同生共死,赤诚相见,全军上下全无二心,最后汉军只剩下数十人。匈奴单于知道耿恭已身陷绝境,派出招降使者:“只要投降,就封白屋王,送美女做妻。”

耿恭的回答是:壮志饥餐胡虏肉,谈笑渴饮匈奴血。把匈奴使者在城墙上杀死,做成人肉烤串吃掉。匈奴单于大怒,增派援兵,持续近1年,仍攻打不下疏勒城。是什么信念支撑耿恭和他的士兵?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不屈的灵魂,也许是民族的自尊和顽强……

4、数千里之外的决策:救还是不救

18岁的汉章帝即位3个月,终于要讨论救援的事了。新任的司空第五伦(姓第五)不同意派救兵,司徒鲍昱表示反对,远离疏勒城数千里之外的一项决策,因这段话而改变:

当初派兵深入危难之地,如今弃之不顾,“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如抛弃他们,以后边关无事还好,若匈奴再犯,谁去抗敌!耿恭、关宠有兵数十,坚守不被攻克,说明匈奴远没有想象中强大。建议命敦煌、酒泉太守各率精骑2000人,虚张声势,日夜兼行,40天之内可救回塞外汉兵——鲍昱。

汉章帝同意了。命令酒泉太守段彭、谒者王蒙和皇甫援,调张掖、酒泉、敦煌和鄯善7000人兵发柳中城。汉军旌旗所到,连战连捷,车师再度投降,匈奴大败而逃。胜利来得就是这么快!但是,一切注定不会这么简单收场。

5、不放弃不抛弃:最后的决战

包围解除,关宠战死,无人相信离柳中城千公里之外的疏勒城还有汉兵在战斗,王蒙打算率兵回国。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他叫范羌,曾是耿恭手下,也许直觉告诉他:我曾经的战友还活着!他坚持去疏勒城一看究竟。王蒙妥协了,分兵2000人:要去你去,我们只想尽快离开这鬼地方。

这是建初元年正月,大雪封山,积雪最深达一丈,塞外寒冬里似乎处处隐藏敌情。2000名汉兵在范羌率领下长途跋涉,精疲力尽到达疏勒城下。夜晚大批兵马临城,耿恭以为匈奴援军来了,准备做最后的战斗。范羌则在城下大喊:“我是范羌,汉朝部队来迎接耿校尉了!”

疏勒城中一片万岁声,城门打开“共相持涕泣”。次日,耿恭与救兵回国。匈奴紧追不舍,汉军护送耿恭边战边走。2个月后终于抵达玉门,清点人数,当初离开疏勒城的耿恭等26人只存活13人,他们“衣屦穿决,形容枯槁”。幸存士兵惨状,史书记载只有这8个字!

6、这不是故事:气节比肩苏武

拥有不屈灵魂和坚强精神的玉门十三将士,气节比肩苏武。有人认为,相较于苏武的广泛颂扬,耿恭等人被忽视了,回归后尽管被称誉“不为大汉耻”,没有使大汉蒙羞,耿恭也仅被任命为骑都尉,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范羌为共县丞,其他9人只授了羽林之职。

这样的封赏是不是太低了?其实不然!骑都尉掌控羽林军,是皇帝贴身警卫部队的首领,秩比二千石。仅次于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官职,相当于后世的五品。从边关中下级校尉,1年内升为五品大员,汉章帝的封赏相当高了。

原比耿恭职位更低的石修,越级提拔成相当于京城洛阳的副市长,秩一千石;张封成为掌管全国军需运输和供应的长官,秩一千石;范羌虽只是共县的副职,秩八百石,但共县隶属河内郡,是东汉最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基地。其他9人在羽林军中任职,待遇自然不低。

十三将士归玉门。从据守疏勒城那一时刻起,他们的命运看似已被注定,其实只是他们通向辉煌人生的开始。

只要心中有坚定信念和不屈操守,命运也会向你低头。

这不是故事!这是真实的历史!


指动济南


中国军魂,始于汉朝,中国人的硬气,始于汉朝!

<strong>

什么叫军人?保家卫国是他们的使命,国家荣耀是他们的信仰,“忠勇”二字是他们毕生的追求。这样的军人,我们在两千年前就有!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strong>

耿恭单兵守孤城,十三将士归玉门,不为大汉耻!这个故事,你们应该要知道。

在《后汉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

“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这个故事虽然篇幅特别小,现代的人知道的也不是太多,但是这一段故事所代表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人敬佩。

其实这个故事,我们需要从一个叫耿恭的人讲起!

耿恭来自于将军世家,这个家族曾经出了很多的将军,其先祖乃是东汉开国名将,汉光武帝刘秀手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耿弇。

公元74年,汉朝重新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然后任命耿恭和关宠作为当时的驻守官员。

耿恭在西域仅仅用了一年,就立下了很多战功,在第2年春天的时候,他率领数数百人驻扎在车师后国的金蒲城,这一座城池是天山通往北匈奴的要道,如果大汉能够驻扎在此的话,那就能够牢牢锁住匈奴侵入西域的北道。耿恭驻守在车师前国柳城中的关宠牢牢锁住了匈奴通往西域的道路。

在刚刚经历过一战之后,汉朝军队退到了后方,匈奴这是又卷土重来。2万多匈奴士兵将金浦城严密围攻了起来,在随后的战役当中,耿恭牢牢把握住战机,利用很少的人就打退了匈奴。但是虽然坚守战取得了胜利,但是耿恭自己知道,匈奴士兵肯定还会再来的,所以金浦城是万万不能久待的。

思前想后之下,他把剩下的部队带到了疏勒城。地方曾经是汉朝军队修建的一个军事要塞,周围是依山傍水,地势特别的险要,所以非常适合进行防守。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匈奴最终还是来了。由于匈奴心中一直憋着一口气,对方不相信几万人打不过汉朝的几百人,为了能够消灭耿恭所带领的士兵,匈奴采用了新的战术。可是最后还是没有成功。在随后漫长的围城过程当中,匈奴一直没有把疏勒城攻下来。在此过程当中,汉朝皇帝驾崩了,车师国的人也叛变了。

在几个月过去之后,城中可以吃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战士们一个一个都已经死去了。但是城池仍然没有被攻下来,眼看着耿恭一直拒不投降,匈奴人开始想起了新办法,那就是给他找了很多的美女来当老婆,但是耿恭并没有就此屈服。耿恭的崇高气节彻底断送了匈奴人攻下疏勒城的决心。

此时局势越来越微苗,汉朝廷方面一直不愿意派兵增援。因为为了这些生死不知的人,劳师远征,实在不划算。但是最终,大汉王朝“不抛弃、不放弃”,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要这些戍守他乡的大汉将士们知道,国家不会放弃他们。

这是汉朝的血性,而下令派兵的那个人,就是汉章帝,可见他不是一个冷血无情之辈!于是,7000援军奔赴西域!

<strong>

他们赶到柳州城,打败了匈奴与车师国的联军。最后援军不畏大雪高寒,又来到了疏勒城,耿恭他们等来了回家的时候。但是此时疏勒城的守军,能够回到中原的只有26人了。回家的路途当中,这26个人后来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只剩下了13人。

“……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

<strong>

这就是“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

回国之后,汉章帝封赏耿恭一行人!

“拜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

关于这段历史,后世评价颇高,后汉书作者范晔将耿恭与苏武并列,认为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以为当疏高爵,宥十世。——《后汉书》

显然,他认为十三将士这样的封赏待遇太低了。从精神影响来看,确实是低了,十三将士所表现出来的忠勇精神,大汉天威,应该要重奖

当然了,从制度而言,汉章帝这样做也没多大的问题,作为军人,为国守疆,乃是分内之事,算不得多大军功。即使精神可嘉,但也不能坏了规矩。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这段故事,不论是忠勇的十三将士,还是热血救援的汉章帝,那都是极其正面的形象。我们应该去歌颂,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

<strong>


白话历史君


风雨千载,唯江山犹在,唯汉魂长存!

支持网上的意见:十三将士归玉门,是最值得拍摄成电影的,中国历史上最英勇悲壮的故事。

图二:伤痕累累的身躯下,是刚烈忠诚的大汉之魂!(油画《十三将士归玉门》)

事件简述

耿恭,字伯宗,东汉名将,扶风郡茂陵(今陝西省兴平县东北)人。云台二十八将耿弇弟耿广之子。少孤,慷慨有将帅才。

汉明帝时,他为戊己校尉,驻守车师后王部金蒲城,有屯兵数百人。

永平十八年(75年)三月,北匈奴进攻车师,攻金蒲城,耿恭以毒箭击退匈奴。五月,耿恭以疏勒城有涧水可以固守,移兵疏勒。七月,匈奴再次围攻,城中粮尽,煮弓弩、铠甲,吃其筋革,和部属坚守不屈。章帝廷议救援西域耿恭、关宠,司空第五伦以为国家新君初立,国事未定,不宜劳师远征。

图三:汉弩、以及汉家儿郎的不屈意志,是匈奴骑兵所需面对的最大挑战

司徒鲍昱说:“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又二部兵人裁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

建初元年(76年),酒泉太守段彭、谒者王蒙、皇甫援率领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共计7,000人,赴西域救援,耿恭率领坚持到最后的26人和援军会合,又奋战3个月。到玉门关时,所部仅剩13人。时人称之为节过苏武。

当时的悲壮景象

会关宠已殁,蒙等闻之,便欲引兵还。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馀,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朝廷的评价与封赏

上疏曰:“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及恭至雒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雒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恭母先卒,及还,追行丧制,有诏使五官中郎将赍牛酒释服。

首先汉章帝给出的评价并不低:

“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个人认为这已经是皇帝掏心窝子的表扬了,何来题目中的平淡之说?

其次,功利地看结果:从秩比600石的戊已校尉到2,000石的骑都尉,耿恭是高升了

元鼎二年,汉武帝设立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并称三都尉,各职均不止一人。其中奉车都尉掌管皇帝车驾;驸马都尉掌随驾车马。

骑都尉则负责监领羽林骑,羽林骑是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设置的建章宫待卫队)。也就是皇帝的贴身保镖,待遇和地位不消说,安全性也和边防部队不可同日而语。

不要忘了,“余九人皆补羽林”,汉章帝是把这支部队作为自己最值得信任的人,留在了身边。

再看几位副手的新职务

“张封为雍营司马”,雍营(雍县,今在陕西凤翔县一带)属于扶风都尉的驻地,雍营司马虽然还是司马一职,但统率的已经是中央军;

“军吏范羌为共丞”,被提拔为共县(今河南辉县市)县丞;

这个不难理解,以百战余生的老将来带兵,经验是普通将领难以企及的。

需要关注的是另一位司马,石修当上了雒阳市丞,这是什么官?

雒阳市丞为雒阳市长之副,市是指贸易市场,市丞是辅佐市长掌管城中市场的治安及度量衡等事务。

这算是被贬了吗?

我认为不是。

很有可能,石修已经伤残(或已经老迈),无法再承担军职。因此,作一个逍遥的闲官了却残生,是对老兵的一种安抚。

一种夕阳下的温暖。

最后是彩蛋:有理由相信,汉时的男儿血,不仅征服了敌人的兵戈,也折服了他们的心。

云台二十八将耿弇还有一个弟弟叫耿国,有个儿子名为耿秉(算起来是耿恭的堂兄弟),位至征西将军、度辽将军,封为美阳侯,多次征讨北匈奴并获得大胜。

同时,他与南匈奴相处,7年没有任何矛盾出现;死后得到的荣誉,不仅来自朝廷,也来自那无数健儿浴血奋战过的苍茫原野。

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馀。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馀人送葬。谥曰桓侯。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灾面流血。

剺面:以刀割面流血,这是古匈奴人哀悼亲人、长辈、君主去世的一种风俗,表示忠诚及哀痛。


万里长空夜未央


先来说说汉章帝这个人,章帝刘炟自小受到马皇后的教导秉持明帝的制度,能够爱戴百姓听取大臣意见,尤其在封赏外戚这件事情上遵循马皇后训示,并没有独断专行,不失为一代明君。

起因:汉明帝时期北匈奴联合西域的车师、龟兹、焉耆等国经常骚扰汉朝边境,因此在耿秉和窦固等人的联名建议下对北匈奴以及车师国发动攻击,来遏制北匈奴的扩张,使西域北路的国家不能与匈奴为伍,这是其一;其二是以班超为首的三十六人组合收服了西域南路的鄯善、于阗等国,并光复了在北匈奴控制下的龟兹国所扶持的傀儡—疏勒王国(西域诸国基本位于现今新疆境内)。重新设立了西域都护,陈睦为都护,耿恭为戊校尉。这便是明帝朝对外的基本国策。




经过:都护设立后一切都很顺利,恰巧这时赶上汉朝国丧,明帝驾崩章帝新立,北匈奴又露出了他豺狼般的面目,已经归降汉朝的车师、疏勒发生叛乱,车师国与匈奴共同击杀了西域都护使陈睦,并围攻只有几百人的戊校尉耿恭(所谓将门出英雄,耿恭便是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耿弇之孙,就是那个无需任何外援独自领兵识破敌人阴谋并平定山东全境的悍将耿弇),在那个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年代,大汉朝的儿郎们用自己的坚毅和睿智挺起了中华脊梁,在民族大义面前彰显气节,度过两次危机,最后以劣势在面对几万人的匈奴联军前退居疏勒城自守,几十人对战几万人,还能坚守三个月最终等来援军,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回到玉门关的十三人史书中是这样形容他们的: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




结果:回归后的耿恭等人受到封赏,但章帝下令不再设置戊己校尉和西域都护,诏班超一并回国。

章帝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只不过是效仿光武帝,几次拒绝为西域诸国设立都护,减轻国家对外输出,降低对外供养用度,为的是百姓人民的负担和生计!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看了大家的回答,大家的回答都没有答到点上,提主问的是“十三将士归玉门后汉帝为何表现平淡?为什么没有大加封赏?”,不请自来,我来简单分析一下。


十三将士油画


十三将士回归的过程

有关十三将士悲壮的英雄故事在网上有很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在重复叙述过程,只叙述一些关键的人物时间节点。

1、公元74年,戊已校尉耿恭奉命守护西域都护,公元75年3月,匈奴率军2万攻打耿恭,耿恭率领手下百余名士兵奋力保卫驻地。

2、公元75年10月,政府收到耿恭发来的求救信。

3、公元76年正月,东汉政府派兵援救耿恭,耿恭获救,获救时耿恭一行只剩下26人。

4、公元76年3月,耿恭一行26人达到玉门关时,只剩下13人,分别是耿恭,范羌、石修、张封及九名没有留名的小吏。

5、十三人到达玉门关时完全没有人样,衣服破破烂烂,面黄肌瘦,蒙头垢面,玉门关守将感到的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

以上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十三将士归玉门”的一个简要过程,为什么要梳理这个过程中,接下来的回答中需要用到这些时间点,对比东汉政府当时在干什么。



同一时间点,东汉政府在做什么

1、公元75年8月,汉明帝刘庄去世,政府忙于治丧和新皇帝的登基,18岁的刘炟登基为帝,是为汉章帝。中央自然顾不上西域的这点纷争。对于任任何政权,在外患不影响内政统治的前提下,都是优先处理内政的,何况现在内政处于接替之际。

2、公元75年10月,新皇帝和群臣讨论是否需要救援,讨论无非就是两派,一派是主张救援,这一派是情怀派,理由是政府不能放弃任何臣民,另一派是实用派,主张放弃救援,理由是都已经过去半年了,耿恭的区区百人估计早已被匈奴所杀,况且现在天山正是大雪纷飞的时候,天气极端恶劣,救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资,而且最后还有可能人财两空。这一幕和美国电影《垂直极限》很像,都是讨论救援的得和失,而且在可见的范围内,救援估计是去的更多。最终,年轻的皇帝决定救耿恭。


耿恭回来之后,新皇帝怎么对待他们

耿恭回来,全国为之感动,表示上书表示需要封赏他们,新皇帝当然政商在线,对他们确实进行了封赏,如何封赏的呢。

1、耿恭由校尉升骑都尉,侍奉为二千石第二等,补办耿恭目前的葬礼,皇帝赏赐葬礼所需的牛和酒。

2、任命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范羌为共县丞,剩下九人归入羽林军,充当皇帝的贴身侍卫。

这份赏赐算高吗,显然不算高,当时的朝中大臣大部分都要求对耿恭“封爵受赏”,当时人将耿恭比作西汉时的苏武。


汉章帝为什么不给耿恭高封

原因很简单因为军功不够,耿恭防御匈奴,这是他的本质工作,李广难封侯,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李广是运气不好,其实不是,在耿恭这次面对匈奴的围困和李广与匈奴都有一个相同点,即都是被动防御,没有出动出击的军功,李广有主动出击并大胜的记载吗?没有,多数都是在防守,防守的本质是什么,防守有防还有守,既要防住还要守住。而耿恭这次呢,其实耿恭没有守住自己的初始驻地,耿恭的初始驻地为金蒲城,耿恭因为自保退守到疏勒城(今新疆喀什),因此耿恭本身就具有守护不力之过,当然这个过不是主观因素造成的,如果不弃守金蒲城,耿恭和可能全军覆没。耿恭之所以能够以要这么死死的守住疏勒城,一是别无选择,要么战死沙场,要么死守等待救援,别无他法,投降和弃城逃跑是不可能的。二是补过,守住了有没有功不知道,至少补过是可以的。


再来看汉章帝对他们的封赏,皇帝的封赏规格不算高吗?未必,首先耿恭升值为骑都尉,这个骑都尉是什么职位呢,这个是羽林军的最高长官,羽林军是什么呢,是皇宫的禁卫军,是保卫皇宫的,而且历朝历代,禁卫军首领都是皇帝的亲信来担任,为什么呢,因为禁卫军太重要了。所以可以看出这个封赏分量低吗?而且皇帝还亲自补办了耿恭母亲的葬礼,这个规格也是很高的。


其他人呢,石修一开始是耿恭的司马,司马是什么呢,就是军队管理物资类的,也就是相当于炊事班班长,汉章帝升石修为洛阳市丞,即首都公安局局长,张封升雍营司马,雍营位当时御林军的一个分营,范羌一开始为吏,即一个普通士兵,升值为县公安局长,至于其他9个人都加入羽林军,在当时作为皇帝的贴身侍卫,羽林军侍卫比普通士兵规格高多了, 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羽林军。


耿恭碑记


因此,对待十三将士,皇帝虽然没有封王拜相,但是也是正常应有的程序进行了封赏。


网络施工队


给十三将士归玉门里的将士封赏,对于刚登基的不久的汉章帝来说是不太愿意的,尤其是在朝中大臣一边倒地支持封赏的情况下,更是对封赏程度和级别打了不小的折扣,这也是东汉皇权和逐渐成长起来的世家大族豪强阶层博奕的结果。

汉章帝觉得:对于封爵封侯,想都别想,看在耿恭是开国元勋之后,升一级,只给了个骑都尉。司马石修,给了个洛阳市丞养老,司马张封,进中央军当司马,军吏范羌,提拔为共县(今河南辉县市)县丞,剩下九个普通士兵进羽林军。

这样的安排让老百姓唏嘘不已,纷纷鸣不平,1年后,耿恭被人弹劾,入狱免官遣送原籍,最终老死在家中。

另有电影《大汉十三将》已杀青,即将上线,描述的就是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很期待它的精彩上演。


Gutalles/楚姣贤


耿恭坚守西域,宁死不屈,最终率领仅剩的13个将士回到玉门关。可以说,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是最能体现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气与精神的一次行动。

然而,当耿恭于76年回到洛阳,两年后的78年,汉章帝却把他抓捕入狱,削夺他一切职务,并把他撵回老家,从此永不叙用。这是怎么回事呢?

(十三将士归玉门)

“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当年汉朝在西域打下车师国,并把车师分成前、后两部分,分别由关宠和耿恭担任戊己校尉,各自带着几百人驻守。后来,北匈奴领兵来犯,杀掉车师后国国王,逼迫车师后国投降,一起围攻耿恭驻扎的金蒲城。后来,当耿恭退守到疏勒城后,北匈奴与车师后国联军,又把疏勒城团团围住。

在此期间,耿恭和敌人斗智斗勇,多次打败了敌人的围攻。同时,克服了城中缺水、缺粮等各种困难。最终,在东汉援军的帮助下,数百人只剩13人回到玉门关,回到洛阳。

可以说,耿恭的故事是让人荡气回肠的,耿恭的精神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然而,为什么仅仅两年后,汉章帝就要那样对待耿恭呢?

我们先来看看,耿恭回去以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耿恭回到洛阳后,汉章帝封他为骑都尉。77年的时候,汉章帝提拔他为长水校尉。同年8月,金城和陇西的羌人造反。汉章帝派代理车骑将军马防和耿恭率军前往平叛。耿恭屯守枹罕,多次和羌人作战,打了不少胜仗。

(耿恭画像)

78年秋天的时候,马防组织和羌人进行了一场布桥大战,让羌人一万多人投降。此后,马防回朝,耿恭留下来,继续和没有投降的那些羌人作战。最终,耿恭让没有投降的13个部落数万羌人全部投降,耿恭建立大功。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这时候,本来和耿恭有仇的马防谗陷耿恭,说他“不忧军事,被诏怨望”。于是,汉章帝抓捕耿恭,罢免了他一切职务,并押回老家。最终,耿恭老死家中。

汉章帝严厉处置耿恭的理由是非常奇怪的,他全凭马防说的“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就给了耿恭处罚。也没见他做过什么调查研究。所谓“不忧军事”,就是不留意军事。不留意军事,他还能让13个部落的数万羌人投降吗?再说了,能以数百人孤城抗击北匈奴及车师后国联军的强大进攻,不愧为一代名将的耿恭,是个不留意军事的人吗?至于“被诏怨望”,就是说耿恭接到圣旨的时候,发牢骚。耿恭有什么牢骚可发呢?如果耿恭真的发牢骚,那么他为什么会发牢骚呢?汉章帝究竟把情况搞清楚没有呢?

(汉章帝)

其实,当耿恭在西域被围困的时候,汉章帝就没打算救他。当时包括司空第五伦这样的大臣都说,太远了,而且劳师动众,根本没有必要救援。最终,还是司徒鲍昱说了一番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鲍昱的话说得明白,如果不救的话,将来就不会有人为朝廷卖命了!大约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汉章帝最终才不得不出兵。

耿恭最终回到洛阳以后,汉章帝虽然对他进行了封赏,但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对待,没有封为将军,更没有封侯。而耿恭可歌可泣的行动,就算是封个侯,在全国做一个榜样,也是应该的。

那么,汉章帝为什么要薄待耿恭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他忌惮耿恭功高,害怕耿恭功高后,对他的统治产生威胁。

可以说,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在当时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是振奋人心的。而耿恭的名气,也变得非常大。这肯定让汉章帝担忧不已。恰好马防又馋陷他,可以说这正中汉章帝下怀,因此不加调查,便撤了耿恭一切职务,还永不叙用。(至于马防的馋陷,是不是汉章帝授意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古代帝王的狭隘,也真是可怕啊。

(参考资料:《后汉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时章帝新立,驱千里之师,迎十数之卒,其果决与艰险与《拯救大兵瑞恩》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恭至洛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恭母先卒,及还,追行丧制,有诏使五官中郎将赍牛、酒释服”,应言悉有封赏,何来平淡之说?


九品墨香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以为当疏高爵,宥十世。——《后汉书》

这是《后汉书》了对耿恭十三勇士的惋惜之情,本来应该是历经千辛万苦荣归故里,劳苦功高,可为什么就是很平平淡淡的进行了一下封赏呢?

耿恭被围疏勒城之后,朝廷上就要不要救援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自然是分为两派,一派组长救援,另一派不主张救援。可能是主张救援的人比较多,汉章帝派兵远赴西域展开撤侨行动,最后他们也是突出重围,直奔玉门。据记载,到玉门关的时候仅存十三人,各个“衣屦穿决,形容枯槁”,连亲自来迎接他们的中郎将郑众都成了他们的铁杆粉丝。

十三勇士回到长安更是引起了轰动,朝堂上纷纷有人为他们请功,要求加官进爵。但是汉章帝却表现比较平淡,只给他们封了一些平常的小官。这是为什么呢?

一、朝代式微

汉朝通过西汉到了东汉,在光武帝刚刚江西东汉的时候就有西域诸国遣使上供求属,但是当时国家初创,很多事情的都在不确定性之中,东汉并没有给西域多少关注和支持。后面匈奴南侵,许多西域国家成为了匈奴的属国,到后来东汉才向西域出兵,但是时间已经不同了,想要再从别的手里抢回来东西是要付出代价的。

东汉历史上对西域的经略经历了“三通三绝”,每一次对西域诸国的国王和臣民的内心都是有影响的。而耿恭的疏勒城之战就发生在第二通第二绝的时候,也就是耿恭十三勇士回来不久后,汉章帝命远在的西域的班超回朝,放弃西域。

二、外敌渐强

东汉尤其是后期,也面临着北有鲜卑的强大,难有羌族的骚扰,而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正在这两者中间。东汉的三绝西域都与羌祸有着关系。而这也说明打通西域的难度一次比一次难了,直至最后在东汉式微之时不得不放弃西域。

我相信,在汉章帝的心里也一定有一个疆土梦,他也想好好经略西域,让他成为大汉的疆土,但是东汉后期内部出现的很多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汉王朝的综合实力,想要再有汉武帝刘彻之时的威望已是不可能的事。不要说自己放弃西域了,就是很多西域国家都已经放弃了东汉。

三、军功不至伟

朝中有很多人为耿恭力求封侯赏爵,但是汉章帝似乎不这么认为,在他的心里也许守卫疏勒城是耿恭的分内之事。更多人是被他们“不为大汉耻”的精神感动恶了,要是当时有个“感动东汉”的奖,耿恭十三勇士应该会获奖。再说,看看之前的霍去病卫青能够加官进爵,他们的功劳都是在地方的地盘上召开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耿恭只是在为城头的生存履行这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所以,我觉得汉章帝的做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在物质的奖励上应该多一点,为爱国主义教育支持一下也行呀!


历史中简堂西域鹰眼


耿恭直升骑都尉,御林军最高指挥官,全权负责禁宫防卫!石修直升为洛阳市丞,即首都公安局局长,张封从普通士兵直升为雍营司马,相当于县公安局长!其他9个人都加入羽林军,作为皇帝贴身侍卫!汉章帝这是把身家性命交给了13勇士!这是何等的信任?怎能说没有奖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