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寫詩詞必備知識

何為散曲

 散曲,漢族文學體裁之一。在元代稱為“樂府”或“今樂府”。是配合當時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撰寫的合樂歌詞,是一種起源於民間新聲的漢族音樂文學,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體詩。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基本形式。

  散曲之名最早見之於文獻,是明初朱有敦的《誠齋樂府》,不過該書所說的散曲專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數。明代中葉以後,散曲的範圍逐漸擴大,把套數也包括了進來。至20世紀初,吳梅、任訥等曲學家的一系列論著問世以後,散曲作為包容小令和套數的完整的文體概念,最終被確定了下來。散曲的產生與詞產生的情形十分相似,它產生於漢族民間的俗謠俚曲。

學寫詩詞必備知識

  可以說散曲的興起和詞的衰退幾乎是同時的。金元時期,起源於北方,故而散曲又稱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數和介於兩者之間的帶過曲等幾種主要形式。散曲從結構上可分為:小令,中調,長調。

何為令、引、近、慢

令,又稱小令,其名稱來自唐代的酒令。唐人於宴會上利用當時流行的時調小曲即席填詞,稱為令曲,又稱小令。白居易有“醉翻衫袖拋小令”(《就花枝》)的詩句。“令”原本是行酒時“酒令”的意思。用歌曲來行酒令,叫做“打令”,宋代陳元靚的《事林廣記》中還記載了“打令”的範本。小令是曲子詞中最先流行的,晚唐五代之際,文人詞中流行的主要是《如夢令》、《三臺令》之類的小令。其單調多為二均拍至三均拍(丘瓊蓀),雙疊倍之。令詞的寫作,與五、七言絕句有血緣關係,其平仄聲律也仿自絕句,藝術的風格以短篇取勝,要用最簡約、通俗的語言,表現出豐富的詩意,結尾聲韻悠揚,含蓄不盡。

  引,原為樂府中曲調名,主要屬於琴曲類的,如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所載《走馬引》、《公無渡河》(原名《箜篌引》),劉宋詩人惠休《秋思引》等。元稹《樂府古題序》所列詩歌名目中,也有“引”這一類。唐宋大麴的名目中有“引歌”一類,是在大麴中的首段“序”或“散序”之後。詞調多來自大麴,“引”的名目當亦來自大麴中的序曲、散序(夏承燾)。序與引,其意正同。從大麴中獨立出來的序曲,仍保留著引的體制與名目。以引為名的詞調,有《柘枝引》、《婆羅門引》等。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引”的意思,是將小令稍稍引長之。引詞的歌章規模比令詞要長,自六均至八均拍(丘瓊蓀)。

  近,又稱近拍,如《隔浦蓮近拍》、《快活年近拍》、《郭郎兒近拍》等(夏承燾)。一說近謂音調相近(丘瓊蓀)。近的歌曲規模與引差不多,都是六均拍至八均拍(丘瓊蓀)。在創作上,引、近與小令的發展,差不多是同時的。

  慢,又稱慢曲。慢曲是與急曲子相對而言的,敦煌琵琶譜中,往往一個調子有急曲與慢曲之分。慢曲大部分是長調,因為聲調延長,詞句也跟著加長(夏承燾)。引而愈長則為慢,又有曼聲永歌的意義,如《浪淘沙慢》、《揚州慢》等,雙疊者自八均拍至十二均拍,三疊者自十均拍至十六均拍(丘瓊蓀)。慢詞的產生並不後於小令等類,但文人大量創作慢詞,是從柳永開始的。我們也可以說,文人詞獨特風格的形成,慢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令、引、近三類,句式還是以五、七言為主的,風格也與絕句、律詩有些接近。詞體的藝術特徵的充分展現,則是在慢詞一體之中。

何為古絕,何為律絕

 以近體詩的格律為標準,絕句又可以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合乎近體詩的格律標準的,稱為律絕。和律絕相對的是古絕,一般用來指稱近體詩的格律還沒有定型之前的絕句。唐初隨著律體的定型,絕句也開始格律化,五七言律絕的寫作越來越普遍,成為唐代最為流行的一種詩體。古絕不講究平仄,押韻也是可平可仄。並且,自律絕盛行後,為了區別起見,唐宋人的古絕多押仄韻。

  五言律絕是合乎近體詩格律的五言四句體,如王維《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李白《獨坐敬亭山》、王之渙《登鸛雀樓》等都是唐人五言律絕的名篇。

  七言律絕是合乎近體詩格律的七言絕句,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盛唐七絕是唐詩中的瑰寶,名家輩出,名篇很多。

  五七言律絕之外,唐宋時期還有一些詩人也創作六言絕句,例如王維的《田園樂七首》,可以說是唐代六言絕的代表作。其第四首:“萋萋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宋代王安石、黃庭堅等人也寫作過很出色的六絕。南宋劉克莊選唐宋絕句,曾選六言絕句一體,並稱其“尤難工”。其實六絕也是源出於樂歌“三臺令”之類,與詞中的六言實為一源。六絕始終沒有流行,今天更近乎絕跡。但作為一種特殊的體裁,今人也未嘗不可嘗試。

  古絕也可以按照每一句的字數不同,分為五言古絕和七言古絕。古絕不屬於近體詩系統。創作古絕與寫作古體詩一樣,也要講究特殊的風格,不是隻要不合律就可以稱為古絕的。今人如寫作古絕,也以押仄韻為好。不然的話,難以與律絕區別開來,會被人誤認為不合格律。

何為詞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別稱有長短句,曲子,曲詞,樂府,樂章,琴趣,詩餘,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餘”。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小令;中調;長調。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

何為樂府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漢武帝時期大規模擴建,從民間蒐集了大量的詩歌,後人統稱為漢樂府。後來樂府成為了一種詩歌體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區出土了一件鈕鍾,上書錯金銘文:“樂府”,2000年在西安秦遺址出土“樂府承印”封泥一枚,進一步肯定了這一史實,樂府始於秦朝而非漢武帝時期。)

樂府是漢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樂的一個宮廷官署。樂府最初始於秦代,到漢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公元前112年,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主要掌管音樂,並監管蒐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樂,便於在朝廷宴飲或祭祀時演唱,樂府蒐集演唱的詩歌被稱為樂府詩。

根據《漢書·禮樂志》記載,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後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者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這些詩歌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這種形式卻相沿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於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

何為歌行

歌行,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樂府詩一類,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如《大風歌》、《燕歌行》等,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在形式上並無嚴格的區別。後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

何為排律

排律指長篇的律詩,又稱長律。是律詩的一種,格式不拘泥,但同樣要嚴格遵守平仄、對仗、押韻等規則。

一般是八言。它是中國詩歌體裁之一,屬於律詩的一種。由於按照一般律詩的格式加以鋪排延長而成,故稱排律,又叫長律。

名稱產生於元代楊士弘的《唐音》,到了明代開始為人們普遍接受,並廣泛地使用開來。

何為律詩

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盛行於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在風格上有什麼不同的追求

五言絕尚真切,質多勝文。七言絕尚高華,文多勝質。五言絕昉於兩漢,七言絕起自六朝,源流迥別,體制自殊。至意當含蓄,語務舂容,則二者一律也。

何為絕句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短句、絕詩,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各家對其解釋並不一致,有人以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絕句由四句組成,分為律絕和古絕,其中律絕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六言絕句較為少見。 

近體詩的格律是怎樣的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指初唐之後,形成的又一詩歌體裁。

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著名的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對於歷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何為近體詩

  近體詩即唐代的格律詩,有時也簡稱律詩,與今人使用的“律詩”概念微有不同。今人所說的“律詩”專指五律與七律;唐人所稱律詩,包括近體詩的所有體裁,如《白居易集》、《元稹集》中的近體,都標以“律詩”。

何為古體詩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體詩。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為主雜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範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係,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來避律。

何為詞律

所謂詞律,也就是說不同的詞牌套用的格式不同。 因為每一個詞結核病牌都有其基本上是固定的格律,所謂的格律,也即古人常說的平仄還有韻。並且不同的詞牌所應該表達的內容也是不同的,有的激昂悲壯,如滿江紅,有的纏綿緋惻如如夢令。所以在填詞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格律,還應該注意詞牌的內容。至於曲則又不同於詞牌了,但有些曲牌是從詞牌中演化而來的。

何為拗、救

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平仄不依照常規格式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所說的特殊的平仄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是拗句的一種。另外有些詩人不甘受律句平仄的拘束,或者故意追求高古的格調,也喜歡用拗,造成一種近似古風式的律詩。

什麼是“救”呢?就是在近體詩中,如果前面的一個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一般而言,如果前面在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那麼後面就應該(或者通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

學寫詩詞必備知識

七言律絕的平仄格式有幾種

(1)仄起仄收式: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2)仄起平收式。與仄起仄收式相比,僅首句改作“仄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長信秋詞

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3)平起仄收式: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哭孟寂

張籍

曲江院裡題名處,十九人中最少年。

今日春光君不見,杏花零落寺門前。

(4)平起平收式。與平起仄收式相比,僅首句改作“平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五言律絕的平仄格式有幾種

近體詩在第一句的第二字用仄聲,稱為仄起;用平聲,稱為平起。五律以仄起為正格,七律正相反。第一句的第五字為仄聲,稱為仄收;用平聲,稱為平收。

(1)仄起仄收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秋夜獨坐

王維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2)仄起平收式。和仄起仄收式相比,僅首句改為“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3)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4)平起平收式。和平起仄收式相比,僅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送趙都督赴代州

王維

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

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

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何為犯孤平

格律詩的一個句子中,全句除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做“犯孤平”。有些情況(如處於一句之中的四、五、六字的位置上)是兩個仄聲字之間夾一平聲字,前人也稱為“犯孤平”。為了避免“犯孤平”,某些句子的“一、三、五”諸字也不能不論。如“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子,其第三字平聲如換用仄聲字,便只剩下第四字為平聲了(韻腳的平聲字不計),這就會犯孤平。因此,這種句型也不都是'“一、三、五不論”。犯了孤平,一般可以“救”,即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回某個平聲字,使平,仄聲字的比例恢復大體上的平衡。

七言律詩的平仄格式有幾種

  (1)平起平收式: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2)平起仄收式。和平起平收式相比,僅第一句改為“平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3)仄起平收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仄收式。和仄起平收式相比,僅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近體七言詩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和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依照格式,該用平聲時不能用仄聲,該用仄聲時也不能用平聲。這是就七言詩而論的,之所以不提第七字,是因為第七字居於句末,為韻腳,其平仄尤其要“分明”。如果是近體的五言詩,那麼口訣當改作:

一三不論,

二四分明。

這兩句口訣並不完全符合近體詩的格律,但流傳很廣,容易引起初學者的誤解。事實上,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論,二四六不一定要分明。下面分別談一下例外的情況。

為什麼說“平平仄平仄”是一種特殊的平仄格式

因為這是一句變格格式,唐代詩人為了作出妙句,奇句,往往會用一些變格。此句用了三四字互救變格,把”平平平仄仄”變成“平平仄平仄”。如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變為“仄仄平平仄平仄”。

舉例:

落花滿春水,疏柳映新唐。——儲光羲《答王十三維》

愁來理弦管,皆是斷腸聲。——崔垣《春怨》

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有幾種

近體詩在第一句的第二字用仄聲,稱為仄起;用平聲,稱為平起。五律以仄起為正格,七律正相反。第一句的第五字為仄聲,稱為仄收;用平聲,稱為平收。

(1)仄起仄收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2)仄起平收式。和仄起仄收式相比,僅首句改為“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學寫詩詞必備知識

(4)平起平收式。和平起仄收式相比,僅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聲和普通話四個聲調的對應關係是怎樣的

古代的四聲也就是入聲.入聲與現代漢語的四聲是不同的.古代的入聲一般發音短促,發音方式與現代漢語的陽平(二聲)和去聲(四聲)類似,但不等同.,也就是說入聲可能聲調上是陽平,也可能是去聲.而現代漢語的去聲卻是單純的去聲。

何為四聲、平仄

  現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怎樣區別平仄,因為現代漢語沒有入聲,把入聲字分別轉變成了一、二、三、四各個聲調去了。大致說來,漢語的第一、二聲,相當於平聲,第三、四聲,相當於仄聲。但是,第一、二聲當中,仍雜有不少的入聲字,作詩的時候,仍舊要歸到仄聲裡去的。

何為詞譜

每一詞牌的格式,叫做詞譜。 依照詞譜所規定的字數、平仄以及其它格式來寫詞,叫做“填詞”。“填”,就是依譜填寫的意思。古人所謂詞譜,乃是擺出一件樣品,讓大家照樣去填。

何為三平調

古詩分古體詩(又叫古風)和近體詩(又叫律詩)兩種。如果詩句最後三個字全是平聲字,這樣的詩句就叫三平調。

何為相對律、相粘律

所謂相對律,就是在一聯之中,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應該是相對的。

所謂相粘律,就是後一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一聯對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具體地說,就是第三句第二字的平仄與第二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第五句第二字的平仄與第四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第七句第二字的平仄與第六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上面所舉五七言律的平仄格式,都是符合相粘律的。以杜甫《閣夜》詩為例,第二句第二字“涯”字平聲,第三句第二字“更”字也是平聲;第四句第二字“峽”字仄聲,第五句第二字“哭”字也是仄聲;第六句第二字“歌”字平聲,第七句第二字“龍”字也是平聲。

何為新聲新韻

何為新聲新韻?目前也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最徹底的一派,就是直接與普通話的韻母系統接軌,按普通話的聲韻體系押韻。但是這樣一來,舊體詩詞的押韻將與新詩的押韻沒有任何區別,作為傳統詩詞藝術的構成因素之一的傳統的押韻藝術,將不復存在。另一種理解,是製作新的韻部,折衷於普通話聲韻體系與傳統的詩韻、詞韻、曲韻之間。目前已出現多種這樣的新韻書。如田家谷編制的《新編詩韻詞韻手冊》(花城出版社1992年),就是在曲韻十三轍的基礎上歸併為十八部。洪柏昭主編的《中華新韻府》(嶽麓書社2005年),分成一麻韻、二波韻、三歌韻、四些韻、五齊韻、六支韻、七烏韻、八魚韻、九開韻、十微韻、十一豪韻、十二尤韻、十三寒韻、十四真韻、十五侵韻、十六音韻、十七庚韻、十八青韻、十九東韻等十九部。另外保留入聲韻部,分為一答洽韻、二駁閣韻、三屑月韻、四錫職韻、五屋域韻等五部。這對於舊體詩詞寫作者來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古詩如何換韻

 近體詩是一韻到底的;古體詩可以一韻到底(其中柏梁體必須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並且換韻不限次數。魏晉以來,五言古詩多不換韻,五言樂府多換韻。齊梁以來,古詩與樂府的體制有所混清,古詩也多換韻。時人稱為轉韻。如薛道衡有《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詩》。五言轉韻,幾成風氣。唐人承魏晉、齊梁之體,五古或一韻到底,或多換韻。隱然成兩流。一韻到底者更為古樸,換韻者近於樂府歌行。韻換韻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兩句一換韻,四句一換韻,六句一換韻,也可以多至十幾句才換韻;可以連用幾個平聲韻,也可以連用幾個仄聲韻,也可以平仄韻交替使用。

《廣韻》是怎麼產生的

 

《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是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由陳彭年、丘雍編修。《廣韻》是中國現存的一部重要韻書。全名《大宋重修廣韻》,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陳彭年,丘雍等人奉詔根據前代《切韻》、《唐韻》等韻書修訂而成。

韻書是將同韻字編排在一起供寫作韻文者查檢的字典。中國詩歌起源很早,為寫作詩歌服務的韻書產生的時代也比較早。東漢末由於佛教的傳入,中國學者在梵文字母悉曇的啟發下發明瞭一種新的注音方法“反切”,這種注音方法的產生為編寫韻書創造了條件。

何為鄰韻通押

 古體詩不拘句數,可以長達幾十韻甚至上百韻。在寫作這樣的長篇古體詩時,要想一韻獨用是比較困難的,如果正好押的是窄韻,韻腳肯定是不夠用的。

古體詩怎樣押韻

古體詩押韻較寬。可轉韻,或鄰韻通押;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仄聲韻中,要區別上、去、入聲,不同聲調一般不相押,只有上聲韻和去聲韻偶然可以相押。古體詩除了押韻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縛,這是一種半自由體的詩。

何為詞韻

關於詞韻,並沒有任何正式的規定。戈載的《詞林正韻》,把平 上去三聲分為十四部,入聲分為五部,共

十九部。據說是取古代著名詞人的詞,參酌而定的。從前遵用的人頗多。其實這十九部不過是把 詩韻大致合併,和上章所述古體詩的寬韻差不多。

何為寬韻,何為窄韻

韻有寬韻,有窄韻。

  一個韻部包含的字數多,這個韻就是寬韻,如支韻、真韻、先韻、陽韻、庚韻、尤韻等;一個韻部包含的字數少,這個韻就叫窄韻,如江韻、佳韻、餚韻、覃韻、鹽韻、鹹韻等。自宋代以後,文人作者如蘇軾、黃庭堅,因為以難見巧,作詩有時有意選擇押窄韻。比如黃庭堅的《子瞻詩句妙一世乃雲用庭堅體,次韻道之》,用的就是韻字很少的三江韻。寬韻、窄韻主要是指古體詩的用韻。

歌行如何用韻

一種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自由的詩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者頗多,雖名稱不同,其實質並無嚴格區別。後世遂有“歌行”一體。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猗遷抑揚永言謂之歌”,“步驟弛騁斐然成章謂之行。”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自琴曲之外,其放情長言、雜言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其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可兩句一換韻,三句一換韻,六句一換韻,也可多到十幾句才換韻;可連用兩個平聲韻,連用兩個仄聲韻,亦可平仄韻交替使用。

何為柏梁體

“柏梁體”又稱“柏梁臺體”“柏梁臺詩”,一般古體詩只要求雙句押韻,近體詩則多是首句入韻,隔句押韻,這種詩每句七言,都押平聲韻,全篇不換韻。柏梁體是七言詩的先河。據說漢武帝築柏梁臺,與群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

近體詩怎樣押韻

近體詩押韻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切韻》是怎麼產生的

 

隋代陸法言所撰的《切韻》。《切韻》成書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是陸法言在罷官閒居一年之後在家編寫的。在序言中,陸法言交代了編寫的緣起:隋文帝開皇(581-600)初年,陸法言的父親任太子洗馬,當時的著名學者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等人到盧府聚會,討論音韻問題,希望解決前代韻書各自為論的紛亂狀態,建立一個能讓社會普遍接受的正音標準。他們讓陸法言將大家最後商定的審音原則記錄下來,後來陸法言在編寫《切韻》時,也貫徹了這一原則。

何為押韻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 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甚麼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拚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何為平水韻

“平水韻”是由其刊行者劉淵原籍為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而得名。

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

清代康熙年間,後人所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圖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