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如何論述養氣與養神的

莊子是如何論述養氣與養神的

修道乃性命之學,性命之學不外乎神氣二字,莊子是如何論述養氣和養神的呢?

先看關於養氣的相關記載:

《養生主》中載:“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大宗師》中載: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莊子認為養氣在於緣督(指督脈)以為經,在於“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什麼是緣督以為經呢? “緣”就是依循,沿順, “經”就是一種不能隨便更改的法則,如天經地義。關鍵是“督”字,需要深入的解釋。我國中醫認為督脈屬於奇經八脈,主一身之陽,為“陽脈之海”。《靈樞•營氣》指出:“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難經•二十八難》 也說:“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素問•骨空論》又明確指出督脈旁絡人腎。督脈跟腎、腦和脊柱有關,人生百病在於脊柱不正,督脈堵塞,精氣不通,從這些醫學典籍的論述可以看出督脈在人體中的重要性。有的學者(如張緒通)把這句話解釋為遵從自然的中正之道(督),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保健身體,就可以固全性命,就可養護精神,就可以終享天年。什麼是“真人之息以踵”呢?多數人認為“踵”即腳後跟,陳攖寧弟子胡海牙先生認為踵是陰蹺,也就是會陰穴(已故當代內丹家、《呼吸之間》作者李瑾伯先生又反覆強調陰蹺和會陰穴不是一回事),張三丰亦在《道言淺近說》中說:“調息者,調度陰蹻之息”,請讀者自己權衡。

再看有關如何養神的記載:

《刻意》中載: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故曰:聖人休焉,休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故曰: 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莊子·齊物論》中載:“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

從上記載可以看出,養神之道在於恬淡虛無,在於純粹沒有雜念,在於清靜專一。當然,養氣亦養神,養神亦養氣,兩者是無法分割的,讀者不可不知。我們經常說道家重命,釋家重性,其實性命哪裡截然分的開呢,神氣亦如是,所以孔子在《說卦傳》中說:“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莊子是如何論述養氣與養神的

下面再列舉《莊子》一書中幾則關於修道的論述,以便讀者參考。

《齊物論》: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

《達生》:夫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事奚足棄而生奚足遺?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形精不虧,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

《大宗師》: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可見,修道之要不外乎精、氣、神,往聖絕學不超乎性與命,千聖心燈總在於此。現抄錄唐末呂洞賓《百字碑》和張三丰的註釋如下,以便讀者自己參究:

《百字碑》:呂洞賓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莊子是如何論述養氣與養神的

張三丰注曰:

凡修行者先須養炁;養炁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則炁不散;守一則神不出。

若能養炁忘言守,降伏身心,神歸炁穴,意注規中,混融一炁。如雞抱卵,如龍養珠,念茲在茲,須臾不離。

此道乃真常之道,以應事易淤昏迷,故接物不可迷於塵事。若不應接,則空寂虛無。須要來則應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靜,元神凝結。

追求逍遙境界的莊子提倡真性情,反對偽詐做作,認為萬物應“不失其性命之情”,他在《駢拇》一文中說:“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彼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莊子亦認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擺脫有待,達到無待,才能實現自由,獲得逍遙遊,《逍遙遊》中就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綜觀《莊子》全書,從首篇《逍遙遊》中提出“無待”,到《齊物論》中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無分別”,到《養生主》提出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物累,不求巧智的養生宗旨,再到《大宗師》中提出以“道”為宗,無不透露出莊子對“道”的切實體悟和依道而行的真性真情。

(陳富國 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