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大將狄青為何慘死?

周言華


狄青不是被殺死而是被嚇死的。他死於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死於文彥博等大臣的無形壓力,這種壓力比他戴的那副銅面具還沉重,以至於活活將一代名將壓死了……

狄青:一副銅面具能有多重?

 

狄青打仗的時候喜歡戴一副銅面具,披頭散髮,衝鋒陷陣。據說是因為他嫌自己的臉長得太過英俊了,戴上面具可以讓敵人感覺到一種猙獰和恐怖,為此,軍中都把他比作是南北朝時的蘭陵王。

在南北朝時,北齊有一位被封為蘭陵王的勇將,名叫高長恭。這個人也長得很帥,帥到連女人都自嘆不如了。但在戰場上,對敵人是不需要親和力的,長得再帥也沒用,所以

蘭陵王對這一點大傷腦筋,總想找一種讓敵人一眼看上去就膽戰心驚的威懾方法,來弭補自己天生相貌好的“弱點”。於是,他就打造了一副金面具,每次上陣的時候就戴上這副金光燦燦的面具,由於他的作戰風格異常驍勇,敵人看到這副金面具就望風披靡。後人將他的故事傳為神話,有《蘭陵王破陣樂》傳世。

作為一個士兵出身的將軍,沒有讀過多少書,狄青不一定知道蘭陵王的故事,但他的銅面具也跟蘭陵王的金面具一樣,讓敵人心驚膽寒。這兩位“戰神”級的人物,都長得很帥,打起仗來都勇猛無敵,因此也都成為了戰場上的傳奇。據說,宋仁宗也聽說了這個傳奇,為了一睹勇將的風采,甚至派畫家專程趕到前線去替帥哥狄青畫像,帶回來欣賞,看得很多後宮佳麗都怦然心動。

這位英俊的將領出身卻十分貧寒,16歲的時候,他的哥哥跟人打架,而他主動為哥哥替罪,就被臉上刺字去當了兵。那個時候,在宋朝的很多軍隊裡,為了怕士兵們逃脫,都要在士兵臉上刺上字,稱為“黥面”或者叫“面涅”。後來,狄青靠著軍功,從士兵到將軍,一步步攀升上來。宋仁宗看到他這張英俊的臉被刺了字,也覺得可惜,為了表示對他的寵愛,皇帝專門賜給他一種可以去除臉上刺字的特效藥,但狄青卻謝絕了,他想讓自己的故事成為一個奮鬥勵志的典型,他對皇帝說:“陛下根據功勞提拔我,而沒有過問我的出身門第,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為這些刺字,我希望保留它們好鼓勵軍隊,讓士兵們都看到我這張刺字的臉,告訴他們怎樣從一個士兵做到將軍!”宋仁宗為他的豪情所感染,也就沒有勉強他。所以,狄青自始至終帶著他的刺字,一如他那副面具。

狄青是在與西夏人的戰鬥中開始揚名立萬的。當時的宋朝軍隊在與西夏的戰鬥中老吃敗仗,聞虎色變,士兵大多畏懼膽怯。朝廷不得不下詔,選擇猛士到邊疆去抗敵。狄青自告奮勇,來到了前線。在四年的作戰中,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每次狄青都是軍中的先鋒,他也因此中箭受傷多達八次。安遠一戰中,他受傷很重,但聽說西夏軍隊到了,他又像打了雞血一樣,翻身上馬,挺槍前往。西夏軍隊只看到一個披頭散髮、帶銅面具的人,出入陣中,所向無敵。而宋朝的士兵們受了他的鼓舞也爭先恐後,奮力拼搏,終於大敗西夏。

負責西北軍務的最高長官韓琦、范仲淹見到狄青也認為他是個奇才,對他厚禮相待,范仲淹還親自教他讀《左氏春秋》,對他說:“作為一名將帥,如果不知道古今歷史,那就只有匹夫之勇了。” 狄青從此改變志趣,讀起書來,終於精通秦漢以來的各種將帥兵法。知識就是力量,這位戰神也就因此變得更加戰無不勝。

狄青的事蹟中,最讓人稱道的是夜襲崑崙關的一場戰鬥。宋仁宗皇佑年間,廣源州的少數民族頭領儂智高反叛,攻陷了宋朝的許多城池,不少宋朝的將領都戰敗陣亡。戰神狄青受命前去平叛。

來到前線後,狄青不急於行軍佈陣,卻宣佈連續三天舉辦盛大宴會,宴請軍中的各級將領。第一天,宴請的是統制官以上的高級將領,狄青跟他們喝得酒酣耳熱,大家盡興而散;第二天,宴請中級將領,狄青依舊是親自把盞敬酒,場面依舊熱鬧。但是,酒過三巡之後,狄青卻說自己有些醉了,要退場去歇一會兒,眾將領誰也不知道大將軍的酒量究竟有多少,再想到他昨天也在酒場上“連續作戰”,所以都沒有疑心,恭送大將軍回房休息,這邊酒宴繼續,大家興致高昂。

細心的人其實應該發現,狄青在走的時候,也悄悄帶走了他的那副銅面具。酒宴還沒有結束,突然有一個軍士前來稟報,說是狄將軍已經乘著夜色奪取了敵人的戰略要地崑崙關。原來,狄青大擺酒宴只是擺的迷魂陣,這個消息傳到儂智高的耳朵裡,敵人果然放鬆了警惕,而狄青卻率領軍隊如神兵天降,一舉奪取了崑崙關。

儂智高的叛軍失去了險要陣地後,傾巢出動想要反撲。狄青卻早已在關外埋伏了兩支騎兵部隊,只見城頭一個戴著銅面具的人,揮舞著舉旗搖曳,指揮騎兵從左右兩翼衝出。正在攻關的叛軍沒料到還有伏兵,一下子亂了陣腳。而關上的“銅面具”也揮軍殺出,勢不可擋。叛軍被殺得大敗,狄青乘勝追擊了五十里,儂智高的重要同黨都被斬殺,士兵們還在叛軍的屍體中發現有個穿金色龍袍的,大家說是儂智高已死,要向朝廷報功。但狄青卻說:“怎麼知道這不是一個金蟬脫蛻的騙局呢?我寧可說儂智高失蹤,也不敢欺騙朝廷來貪求戰功。”——狄青這樣的做法,在後世軍人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在戰爭開始之初,越南人曾經表示願意幫助大宋朝廷平叛,宋仁宗下詔用三萬貫錢賞賜給越南人做軍費,並許諾平定叛亂後更有重賞。狄青到前線後,阻止了朝廷向越南借兵,並立即上奏說:“借外族來消滅內寇,有百害而無一利。一個儂智高就已經夠亂的了,如果再向外族借兵,外族貪得無厭,那就永無寧日了。”狄青的意見終於被朝廷採納,而在叛軍平定後,人們也都佩服他有遠見。

因為立下了巨大的戰功,狄青一步步升官做到了樞密使,也就是國防部長。在宋朝,樞密使這個職位跟今天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一樣,是由文官擔任的,武將狄青當了樞密使,他的那副銅面具沉重地壓在了一些大臣的心中。

宋朝自開國以來,奉行的政策就是重文抑武,竭力壓低武將們的地位,以免他們擁兵作亂。從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開始,到後來軍隊裡幾乎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大家沒有一種固定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甚至發展到將帥出征之前,要由朝廷發佈行軍佈陣的作戰地圖和訓令,將帥們只能按圖作戰的荒唐地步。在這樣的政治大背景下,武將出身的狄青官職升得越高,文臣們對他的猜忌也就越深。

狄青當上樞密使後,宰相文彥博就提醒宋仁宗,狄青在民間的口碑和軍隊中的聲望都太高了,勸皇帝免掉他的職務。當時,狄青不僅被宋軍視為蓋世英雄,甚至連開封的老百姓也將其視為“戰神”,每當狄青出門,總會引來許多人的圍觀。狄青不過是一介武夫,卻有如此高的威望,既讓眾多的文臣感到不快,也使宋仁宗產生了憂慮。但宋仁宗還是覺得狄青功高,不忍心無緣無故地免除他的職務,所以,他對文彥博說:“狄青是個忠臣,我們應該可以放心。”沒想到文彥博卻頂撞了一句:“太祖皇帝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嗎?”——宋太祖在周世宗死後從他的孤兒寡母手中奪得天下是盡人皆知的事實,這一句話說得宋仁宗啞口無言,於是,狄青就被免掉了國防部長的職務,派去“出典外藩”,也就是巡視那些臣服於宋朝的藩屬國。這其實已經跟貶官流放差不多了,狄青心中不平,不願意接受,向宰相文彥博詢問派他外出的緣故。文彥博說得很直接,而且聲色俱厲:“沒有別的原因,朝廷對你有疑心!”狄青聽了,嚇得倒退了好幾步。

狄青到了陳州後,朝廷仍不放心,每半個月就派一個太監來,名義上是來慰問,實際上呢就是來監視。這時的狄青已經被謠言搞得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心驚膽戰,唯恐大禍臨頭。不到半年,這位曾經馳騁沙場、衝鋒陷陣,為大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就在皇帝和文臣的猜忌中,鬱郁得病而亡,終年四十九歲。

狄青的死是大宋朝尊文抑武政策的一個極端案例,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宋朝國力不振、軍威不振的原因。得知狄青死後,宋仁宗也心懷內疚,親自為狄青的墓題寫碑文,還追授榮譽和高官,但這一切都已經不能挽回戰神的離去。後來,宋神宗登基,很想富國強兵有所作為,但卻苦於朝中已經沒有能征善戰的人了,皇帝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當年的狄青。感慨之餘,宋神宗將狄青的畫像掛在了自己的房裡,並親自寫了悼念文章派使者去狄青家裡祭奠,但能夠聽到這篇祭文的恐怕只有牆上掛著的那副銅面具了。

 


說宋


狄青,是山西文水人,他有勇有謀,精通兵法,身經百戰,立下赫赫戰功,是北宋著名的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立下大志,16歲的時候他替自己的兄長受過治罪。“逮罪入京,竄名赤籍”,面頰刺字,發配軍中,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北宋第一名將狄青,赫赫戰功不在岳飛之下,為何死得比岳飛還冤?

宋朝官場一個約定成俗的規矩:“非進士及第者不得不美官。”行伍出身的岳飛和韓世忠當上了宰相級別的高官,實際已經招致了滿朝文官的“義憤”,所以韓世忠只好交出兵權回家養老,而岳飛慘死風波亭,其原因只有一個——他們不是進士出身,他們的崛起侵犯了文人士大夫的利益,於是“人人得而誅之”。

狄青的蒙冤,是從他的人生頂點——官升樞密使開始。這位宋仁宗年間的第一勇將,憑著數十年保家衛國的戰功,當之無愧的踏上這個官位,卻立刻招來了滿朝的刁難。那些他浴血保衛的北宋文官甚至讀書人們,平日看他都是冷眼。甚至見面還嘲笑他臉上當兵時的刺字金印。作為武將,狄青先後在西北教訓李元昊,在南方收拾儂智高。功成名就後,狄青被仁宗任命為樞密使。但樹大招風,再加上北宋特殊的政治環境。不久狄青就被朝廷以各種“莫須有”的理由貶黜,最後抑鬱而終。一代名將無奈謝幕,北宋的士大夫們難辭其咎。這也成為他們的政治“汙點”。因為忠奸自有公論!



國學小陳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赫赫戰功不在岳飛之下,為何死得比岳飛還冤?

雖然以戰功來論,一生功勳卓著的狄青,比起李繼隆曹瑋等戰將們還是有差距。但在文恬武嬉的宋仁宗年間,卻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將。而以結局來說,病故善終的狄青,看上去比冤死南宋大理寺的岳飛好得多,但要細看遭遇,很多方面卻比岳飛還冤。

尤其比岳飛冤得多的一條是:揹負汙名而死的岳飛,當然引得天下人激憤,為了堵住悠悠之口,宋高宗和秦檜還不惜興起株連大獄。縱是如此抹黑加威脅,以大詩人陸游的感嘆說:當岳飛冤死的消息傳來時,整個臨安都是“都人皆涕泣”。甚至還有人將岳飛冤情大量翻印張貼。岳飛冤死二十年後,數萬岳家軍戰士更聯合在鄂州上表,哭求為岳飛伸冤,官兵們各個“哭聲如雷”。岳飛元帥,固然含冤而死,但他一生忠勇,早已銘刻南宋萬民心中。

而在這一點上,狄青的遭遇卻更不幸。這位為大宋征戰一生的鐵漢,生命的最後時刻,遭遇的卻是北宋官民們,近乎刻薄無情的對待。

狄青的蒙冤,是從他的人生頂點——官升樞密使開始。這位宋仁宗年間的第一勇將,憑著數十年保家衛國的戰功,當之無愧的踏上這個官位,卻立刻招來了滿朝的刁難。那些他浴血保衛的北宋文官甚至讀書人們,平日看他都是冷眼。甚至見面還嘲笑他臉上當兵時的刺字金印。他昔日的上司韓琦,自從他當了樞密使後,對他就更是頤指氣使,動不動就拿狄青的學歷文化說事。自從官居樞密使起,昔日的大宋英雄狄青,就成了被集體敵視的怪胎。

對這樣的冷遇,狄青還是忍了,曾經在戰場上殺伐果決的他,在這高位上變得小心翼翼。被其他文官刁難,更是小心賠笑臉。可低調做人的後果,卻是災難變本加厲而來。一開始是他家裡住宅失火,第二天汴京城的小民百姓就紛紛傳言,說狄青家裡冒紅光,是做天子的徵召。沒多久後宋仁宗感染了風寒,京城又下了一個月大雨。偉大的文學家兼“名臣”歐陽修立刻寫奏摺,說是因為狄青的命數與宋仁宗犯衝,為了大宋國泰民安,必須讓他走人……

結果,為北宋王朝出生入死一輩子的狄青,就帶著這個比“莫須有”還荒唐可笑的罪名,黯然貶去了陳州。一輩子性格快意恩仇的他,這次走得非常悲傷,臨行前還不停的給朋友們哀嘆,感慨此行命不久矣。來到陳州的狄青,每天閉門謝客,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朝中的這一批“名臣”們依然不放過他,隔三差五就派使者來打探他的情況,驚懼交加的狄青臥床不起,最終含恨病故。說是善終,卻是被北宋的“名臣”們集體逼死。

為什麼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會在北宋這個號稱“盛世”的宋仁宗年代裡,落得如此下場。這時的北宋王朝,對於武將們的防範已經變本加厲。武將一旦立功,好些名臣的腦筋就立刻浮現出五代武人當權的慘事,正是這僵化的思維,令宋朝歧視軍人的思維甚囂塵上。狄青的悲劇,只是其中縮影。

於是,也正是在這司空見慣的歧視下,北宋的軍備水平急劇下滑,軍隊兵不習戰。以宋仁宗年間的官員們的話說,很多軍將整天捧著書本,射箭連靶子都打不中,打中了也穿不透。這樣的花拳繡腿,還談什麼保家衛國?於是戰場上也是一遍遍被打慘。如果不是王安石變法提升了西北軍戰鬥力,號稱“富宋”的大宋王朝,恐怕連一百年也熬不過去。


人間朝暮遇故人


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將。
狄青出身貧寒,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累官延州指揮使。他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常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中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甚至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後以功升樞密副使。狄青平生主要經歷二十五戰,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崑崙關最著名。

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宋朝官場一個約定成俗的規矩:“非進士及第者不得高官”。

狄青的蒙冤,是從他的人生頂點——官升樞密使開始。這位宋仁宗年間的第一勇將,憑著數十年保家衛國的戰功,當之無愧的踏上這個官位,卻立刻招來了滿朝的刁難。

尤其是宰相韓琦,韓琦有一天招待客人,有一個叫白牡丹的歌妓因為喝醉了,對狄青勸酒時說:“勸班兒喝一杯。”這是在譏笑狄青的臉上有被刺上的文字。於是狄青在第二天就鞭打白牡丹。後來,狄青以前的部下焦用押兵經過定州,狄青就留下焦用喝酒,而焦用帶領的一些人就投訴說物資補充不充分。韓琦就下令把焦用抓起來,準備殺掉他。狄青聽說後,就趕到韓琦招待客人的地方去救焦用。韓琦不見他,狄青就來到臺階下懇求韓琦說:“焦用是個有軍功的好男兒。”韓琦說:“在東華門外被唱名是狀元的,才是好男兒,他算什麼好男兒?”。

那些他浴血保衛的北宋文官甚至讀書人們,平日看他都是冷眼。甚至見面還嘲笑他臉上當兵時的刺字金印。

作為武將,狄青先後在西北教訓李元昊,在南方收拾儂智高。功成名就後,狄青被仁宗任命為樞密使。但樹大招風,再加上北宋特殊的政治環境。不久狄青就被朝廷以各種“莫須有”的理由貶黜,最後抑鬱而終。

一代名將無奈謝幕,北宋的士大夫們難辭其咎。這也成為他們的政治“汙點”。因為忠奸自有公論!


風吟者


南宋時期,在那座荒草悽悽的風波亭上,一個震驚世人的巨大陰謀應運而生,一代保家衛國的抗金名將岳飛,死於心懷叵測的皇帝和姦臣們共同構陷的罪名“莫須有”之下,成為歷史上的千古奇冤。然而宋史上,卻還有一個人,也是一代名將,其赫赫戰功不在岳飛之下,同樣也是死於“莫須有”罪名之下,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比岳飛死得更冤更慘,這個人就是北宋名將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將。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狄青出身貧寒,從小就胸懷大志,十六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戰爭中,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燬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狄青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裡,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鬥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衝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康定元年(1040年),經尹洙的推薦,狄青得到了陝西經略使韓琦、范仲淹的賞識。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並對他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遂發憤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由是益知名。”由於狄青勇猛善戰,屢建奇功,所以升遷很快,幾年之間,歷官泰州刺史、惠州團練使、馬軍副部指揮使等,皇祐四年(1052年)六月,推樞密副使。



皇祐年間,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個州,包圍廣州城,嶺外一帶騷動不安。楊畋等安撫使負責處理平定蠻人叛亂,但宋軍長久沒有成績。又命孫沔、餘靖為安撫使,率官軍討伐叛賊,但宋仁宗仍放心不下。狄青打報告請戰,第二天入見宋仁宗時,他說:“臣當兵出身,除了戰場殺敵,沒有什麼可以報效國家。希望能帶得數百個蕃落騎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將叛賊的頭砍下送回京城。”宋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壯語,於是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負責處理廣南叛亂之事,並在垂拱殿設酒為他送行。當時儂智高回師重新佔據邕州,狄青聯合孫沔、餘靖的部隊進駐賓州。

在此之前,蔣偕、張忠都因輕敵而戰敗陣亡,官軍聲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將不得妄自與叛軍接戰,而聽從他的統一指揮。廣西鈐轄陳曙趁狄青還未到,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軍,潰敗於崑崙關,殿直袁用等人都逃遁了。狄青說:“號令不一,是部隊失敗的原因。”早晨集合各將領到堂上,逮捕了陳曙,並召來袁用等三十人,依戰敗逃跑罪,推出軍門斬首。孫沔、餘靖相視驚愕,而眾將領則嚇得兩腿顫慄。

後來軍隊停止前進,休整十天。偵察的人回報,以為宋軍不會很快進擊。但狄青第二天便集合軍隊人馬,一晝夜就過了崑崙關,從歸仁鋪出來佈陣。叛軍失去了險要陣地後,都出來迎戰。前鋒孫節與叛賊在山下搏鬥而死,叛軍士氣極高,孫沔等人嚇得臉色都變了。狄青手舉白旗指揮騎兵,從左右兩翼衝出,出於叛軍意料之外。大敗叛軍,追擊了五十里,斬了數千首級,儂智高同黨黃師宓、儂建中、儂智中以及偽官僚吏屬被殺死者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賊五百多人,儂智高在夜間縱火燒城後逃走。黎明時,狄青嚴管著部隊開進了邕州城,繳獲金銀玉帛數以萬計,雜畜數千,又招集曾被叛軍俘虜脅迫的老壯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撫之後釋放、遣散。將黃師宓等人的頭掛在邕州城下示眾,又斂集叛軍屍體在城北角建築京觀。



狄青征討儂智高之戰,還曾留下過一段經典故事。史傳狄青受命出師,由於前將領數次征討失敗,士氣低落,為振奮士氣,狄青因南方崇拜鬼神之俗,遂心生一計:當兵臨城下,先拜神祈佑,而後出一百制錢,口中念道:“此次用兵勝負難以預料,若能制敵,請神靈使錢面全都朝上!”左右官員對此感到茫然,擔心弄巧成拙,皆勸狄青慎為之。而狄青不加理睬,於全軍睽睽之下,揮手撒錢。軍士湊近一看,百錢全部朝上。官兵見神靈護佑,雀躍歡呼,聲震林野,士氣大振。狄青當即命左右侍從,以一百根鐵釘釘制錢於地,蒙以青布後曰:“待勝利歸來,再收回制錢。”於是率官兵南進,越過崑崙關,于歸仁鋪與儂智高決戰。結果大敗儂軍,“追趕五十里,斬首數千級”,俘儂智高主將57人。儂智高遁往雲南大理。狄青平定邕州,勝師北還,即如約到擲錢處取制錢。僚屬們將錢起出一看,原來此一百制錢兩面皆為錢面也!眾人始悟矣。狄青巧計激士典故,後來被《三十六計》收入卷中,作為第二十七計“假痴不癲”之戰例。

狄青由士兵而為大將軍,由布衣而為宰相,然其臉上猶存當士兵時的刺青(宋律,狄青以代兄受過入伍服役,刺面為記,是為面涅)。宋史載:青奮行伍,十餘年而貴,是時面涅猶存。帝嘗敕青傅藥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願留以勸軍中,不敢奉詔。”大意為宋仁宗曾命狄青敷藥除掉黑疤,狄青指著自己的臉說:“陛下根據功勞提拔臣,而沒過問臣的出身門戶;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勵軍隊,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捨身忘尊(嚴)的忠臣,幾乎就在狄青被任命為“國防部長”的同時,卻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和聯合抵制。其中不乏對他賞識有加的韓琦,以及名望如日中天的歐陽修和文彥博等人。雖然宋仁宗堅持己見,仍然詔令狄青就任樞密使重位,但從此朝中上下開始無休無止地攻擊和指責狄青。史載,嘉祐中,京師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國寺,行止殿上(住在大殿上),人情頗疑,乃出青判陳州。明年二月,疽發髭,卒。帝發哀,贈中書令,諡武襄。熙寧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將帥,以青起行伍而名動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終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畫像入禁中,御製祭文以褒獎之!

史言北宋少將,南宋缺相。在北宋朝能擔當起一代名將的只有狄青一人。而狄青更是兩宋史上第一個被以“莫須有”罪名冤屈致死的武將。且狄青是中國法制史上最有名的疑罪坐實案例,是古代帝王權術中“寧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人”的生動寫照。而且狄青之死,更死於名臣如歐陽修、文彥博之手,且死於一代仁君宋仁宗之朝,在此意義上,狄青死得更冤,死得更加百口莫辯。



史載狄青尤喜推功於將佐,從不居功自持。然如此仁勇之大將,以士兵得為元帥,以布衣得為重臣,於重文輕武之宋朝,終以戰功之高而見疑於朝廷,遂加罪於無名,致良將抑鬱而終,其宋廷之悲哀,亦華夏之慘痛,後宋之有靖康之恥,實自狄青之悲遇肇始矣!狄青於宋廷之悲慘遭遇,實有三層深刻原因:

其一,宋朝重文輕武,武將在文官集團中處弱勢地位。宋朝做官講究出身,尤其講究進士及第,一等為進士出身,二等同進士出身,三等為賜進士出身,由於狄青出身行伍,顯然是一個異數。狄青雖受范仲淹教誨,讀過一些書,但與那些根正苗紅的朝廷大員相比還是非常微末。當狄青因宋仁宗賞識而被破格提拔後,因平步青雲升遷速度過快而被文官集團所忌恨,甚至為曾經是自己上級的韓琦所嫉妒,文官們不敢對仁宗破壞官場潛規則的方式表示反對,於是狄青就成為了眾人必欲除之的替罪羊。

其二,狄青出身寒微,因臉上黥字而被文人士大夫瞧不起。比如他在任樞密副使時,迎接他的人就因為狄青遲遲不到,而忿忿不休地罵他“迎一赤佬(丘八的口語),還屢日不來”。狄青過去的頂頭上司韓琦的歌伎當著狄青的面勸酒,都敢毫不客氣地說“斑兒請你喝一杯”。加之狄青出身戎伍,不知“功成身退”之道理,官居國防部長後在家祭祀祖先,竟然在燒紙錢時致彌天火起,使本來就見疑於狄青的大臣們有了群起而攻之的口實。

其三,狄青的悲慘遭遇,還在於有宋過度抑制武人的國家制度。因為宋太祖以武人發動“陳橋兵變”而奪得天下,所以武將始終不能掌控軍權。在狄青之前,還沒有哪個純粹的武將能夠出任樞密使這一重要職位,是以一代名臣文彥博說狄青軍權在手,“朝廷疑耳”。這是典型的“莫須有”罪名,仁宗辯解,狄青是忠臣。而文彥博卻居心叵測地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乎?”這句話的殺傷力之大,足以讓宋仁宗百口莫辯,也註定了狄青的悲劇結局。


Drongs龍吟


感覺提問者和一本正經回答者都有些無聊。首先,狄青命運肯定比岳飛好。其次,狄青根本不存在比岳飛還冤。

北宋是一個重文抑武的社會,其由來是對唐季五代軍閥亂政格局的大手術與矯枉過正。雖說文人對武人很鄙視,如武將即使官品高,遇見文官都要讓道等等,但狄青所在的時代很好,仁宗對他很恩待,是古代唯一臉有金印當上國防部常務副部長(樞密院副使)的曾經軍犯,如果狄青不是英年抑鬱疽發而死,後來繼位的神宗肯定會更加重用他,因為神宗即位不久就親自為狄青寫祭文。范仲淹等文官對狄青很賞識,並著力提拔他,在許多文官以武將不宜重用專權為由彈劾狄青時,仍有幾位文官為其申辯。


三少爺的鑑


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

宋太祖鑑於之前的五代中頻繁發生的武將奪權,害怕自己所建立的王朝重蹈覆轍,杯酒釋兵權,提前杜絕了這一危害。

再加上之前唐朝覆滅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武裝力量過於強大,尾大不掉。因此北宋就形成了重文輕武的局面。

狄青,為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後,成長起來的又一握有實權的武將。

狄青,與他同時代的武將不一樣。北宋的武將,每過一段時間就要換一次駐地,久而久之,形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這樣的武將,對朝廷的威脅很小。

而狄青出身於寒門,他是單純靠軍功成長起來的,手下有一批跟他浴血奮戰的將領與士兵。換句話說,狄青手下有一支讓朝廷忌憚的,又效忠於他的,從實戰中成長起來的軍隊。像這樣的人,明君都得忌憚他三分。

狄青,依靠軍功,走向了北宋權力的中央舞臺。這樣勢必會與得勢的文官集團形成權力衝突。文官集團得勢已久,根深蒂固,狄青與他們爭權,顯得勢單力薄,如何爭得過。

狄青臉上刺字,曾經坐過牢,士大夫貴族都恥於與他來往。

妓女白牡丹向狄青勸酒時:“勸斑兒一杯。”白牡丹意在嘲諷狄青臉上的刺斑,一個妓女尚且如此,朝中士大夫貴族們就更不用說了。而且狄青就算和朝中的文官重臣走到一起去,即便像宋仁宗這樣的明君,也不得不起猜忌之心。

鬥不過文官,和平相處又不可能,狄青的悲劇已經可以看到了。狄青鬱抑而死,最主要的還是他自己的原因。狄青的武將個性,使得他和文官集團更加水火不容,直來直去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

狄青在母親去世守靈時,竟然不小心把房子和棺木一起燒了。這還得了,在古代這就是大不孝。文官御史們藉此事口誅筆伐。

而且文官御史們還彈劾狄青“狗生角,且數有怪光。”京師大水,狄青為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身處危境就應該小心翼翼,可狄青竟居於佛殿之上,百姓對此疑惑議論。

如此種種,使得原本對他有猜忌之心的仁宗將其貶至京外,狄青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犯了何罪,最終鬱鬱而終。假如狄青看清局勢,功成身退,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了。





歷史中的那些事兒


北宋少將,南宋缺相。在北宋朝能擔當起一代名將的只有狄青一人。而狄青更是兩宋史上第一個被以“莫須有”罪名冤屈致死的武將。且狄青是中國法制史上最有名的疑罪坐實案例,是古代帝王權術中“寧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人”的生動寫照。而且狄青之死,更死於名臣如歐陽修、文彥博之手,且死於一代仁君宋仁宗之朝,在此意義上,狄青死得更冤,死得更加百口莫辯。

史載狄青尤喜推功於將佐,從不居功自持。然如此仁勇之大將,以士兵得為元帥,以布衣得為重臣,於重文輕武之宋朝,終以戰功之高而見疑於朝廷,遂加罪於無名,致良將抑鬱而終,其宋廷之悲哀,亦華夏之慘痛,後宋之有靖康之恥,實自狄青之悲遇肇始矣!狄青於宋廷之悲慘遭遇,實有三層深刻原因:

其一,宋朝重文輕武,武將在文官集團中處弱勢地位。宋朝做官講究出身,尤其講究進士及第,一等為進士出身,二等同進士出身,三等為賜進士出身,由於狄青出身行伍,顯然是一個異數。狄青雖受范仲淹教誨,讀過一些書,但與那些根正苗紅的朝廷大員相比還是非常微末。當狄青因宋仁宗賞識而被破格提拔後,因平步青雲升遷速度過快而被文官集團所忌恨,甚至為曾經是自己上級的韓琦所嫉妒,文官們不敢對仁宗破壞官場潛規則的方式表示反對,於是狄青就成為了眾人必欲除之的替罪羊。

其二,狄青出身寒微,因臉上黥字而被文人士大夫瞧不起。比如他在任樞密副使時,迎接他的人就因為狄青遲遲不到,而忿忿不休地罵他“迎一赤佬(丘八的口語),還屢日不來”。狄青過去的頂頭上司韓琦的歌伎當著狄青的面勸酒,都敢毫不客氣地說“斑兒請你喝一杯”。加之狄青出身戎伍,不知“功成身退”之道理,官居國防部長後在家祭祀祖先,竟然在燒紙錢時致彌天火起,使本來就見疑於狄青的大臣們有了群起而攻之的口實。

其三,狄青的悲慘遭遇,還在於有宋過度抑制武人的國家制度。因為宋太祖以武人發動“陳橋兵變”而奪得天下,所以武將始終不能掌控軍權。在狄青之前,還沒有哪個純粹的武將能夠出任樞密使這一重要職位,是以一代名臣文彥博說狄青軍權在手,“朝廷疑耳”。這是典型的“莫須有”罪名,仁宗辯解,狄青是忠臣。而文彥博卻居心叵測地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乎?”這句話的殺傷力之大,足以讓宋仁宗百口莫辯,也註定了狄青的悲劇結局。





以前那些事


慘死?太誇張了。

狄青是一個有才幹的將領,低級軍官入職,做到過國防部副部長。之後屢遭貶斥,死的時候也是軍區司令級別。

初建大功於對西夏戰爭,深受范仲淹欣賞,並受其影響提升了能力。鎮壓地方民變卓有成效,獲得提升。

他獲得提升時與當政者,皇帝和主要大臣關係是融洽的。主要是慶曆年間。

後期的宦海浮沉與當政者的更迭有直接關係。范仲淹等反對變法,被貶出中央。估計王安石,歐陽修對狄青這個范仲淹在軍隊中的支持者採取的就是一系列打壓措施。

雞蛋裡挑骨頭,降職使用。

48歲,北宋中期可稱戰神的就掛了。憂憤病故。死於黨爭。算是宋重文輕武的一個縮影。


挑戰一切613


原因有幾個:

1、被腐儒害死的,暗中傳假消息威脅。

2、狄青聽了腐儒的假消息,以為皇帝要除自己。

3、狄青被假消息矇蔽,憂愁、氣惱,鬱鬱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