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大将狄青为何惨死?

周言华


狄青不是被杀死而是被吓死的。他死于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死于文彦博等大臣的无形压力,这种压力比他戴的那副铜面具还沉重,以至于活活将一代名将压死了……

狄青:一副铜面具能有多重?

 

狄青打仗的时候喜欢戴一副铜面具,披头散发,冲锋陷阵。据说是因为他嫌自己的脸长得太过英俊了,戴上面具可以让敌人感觉到一种狰狞和恐怖,为此,军中都把他比作是南北朝时的兰陵王。

在南北朝时,北齐有一位被封为兰陵王的勇将,名叫高长恭。这个人也长得很帅,帅到连女人都自叹不如了。但在战场上,对敌人是不需要亲和力的,长得再帅也没用,所以

兰陵王对这一点大伤脑筋,总想找一种让敌人一眼看上去就胆战心惊的威慑方法,来弭补自己天生相貌好的“弱点”。于是,他就打造了一副金面具,每次上阵的时候就戴上这副金光灿灿的面具,由于他的作战风格异常骁勇,敌人看到这副金面具就望风披靡。后人将他的故事传为神话,有《兰陵王破阵乐》传世。

作为一个士兵出身的将军,没有读过多少书,狄青不一定知道兰陵王的故事,但他的铜面具也跟兰陵王的金面具一样,让敌人心惊胆寒。这两位“战神”级的人物,都长得很帅,打起仗来都勇猛无敌,因此也都成为了战场上的传奇。据说,宋仁宗也听说了这个传奇,为了一睹勇将的风采,甚至派画家专程赶到前线去替帅哥狄青画像,带回来欣赏,看得很多后宫佳丽都怦然心动。

这位英俊的将领出身却十分贫寒,16岁的时候,他的哥哥跟人打架,而他主动为哥哥替罪,就被脸上刺字去当了兵。那个时候,在宋朝的很多军队里,为了怕士兵们逃脱,都要在士兵脸上刺上字,称为“黥面”或者叫“面涅”。后来,狄青靠着军功,从士兵到将军,一步步攀升上来。宋仁宗看到他这张英俊的脸被刺了字,也觉得可惜,为了表示对他的宠爱,皇帝专门赐给他一种可以去除脸上刺字的特效药,但狄青却谢绝了,他想让自己的故事成为一个奋斗励志的典型,他对皇帝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我,而没有过问我的出身门第,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这些刺字,我希望保留它们好鼓励军队,让士兵们都看到我这张刺字的脸,告诉他们怎样从一个士兵做到将军!”宋仁宗为他的豪情所感染,也就没有勉强他。所以,狄青自始至终带着他的刺字,一如他那副面具。

狄青是在与西夏人的战斗中开始扬名立万的。当时的宋朝军队在与西夏的战斗中老吃败仗,闻虎色变,士兵大多畏惧胆怯。朝廷不得不下诏,选择猛士到边疆去抗敌。狄青自告奋勇,来到了前线。在四年的作战中,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每次狄青都是军中的先锋,他也因此中箭受伤多达八次。安远一战中,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他又像打了鸡血一样,翻身上马,挺枪前往。西夏军队只看到一个披头散发、带铜面具的人,出入阵中,所向无敌。而宋朝的士兵们受了他的鼓舞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终于大败西夏。

负责西北军务的最高长官韩琦、范仲淹见到狄青也认为他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还亲自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作为一名将帅,如果不知道古今历史,那就只有匹夫之勇了。” 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的各种将帅兵法。知识就是力量,这位战神也就因此变得更加战无不胜。

狄青的事迹中,最让人称道的是夜袭昆仑关的一场战斗。宋仁宗皇佑年间,广源州的少数民族头领侬智高反叛,攻陷了宋朝的许多城池,不少宋朝的将领都战败阵亡。战神狄青受命前去平叛。

来到前线后,狄青不急于行军布阵,却宣布连续三天举办盛大宴会,宴请军中的各级将领。第一天,宴请的是统制官以上的高级将领,狄青跟他们喝得酒酣耳热,大家尽兴而散;第二天,宴请中级将领,狄青依旧是亲自把盏敬酒,场面依旧热闹。但是,酒过三巡之后,狄青却说自己有些醉了,要退场去歇一会儿,众将领谁也不知道大将军的酒量究竟有多少,再想到他昨天也在酒场上“连续作战”,所以都没有疑心,恭送大将军回房休息,这边酒宴继续,大家兴致高昂。

细心的人其实应该发现,狄青在走的时候,也悄悄带走了他的那副铜面具。酒宴还没有结束,突然有一个军士前来禀报,说是狄将军已经乘着夜色夺取了敌人的战略要地昆仑关。原来,狄青大摆酒宴只是摆的迷魂阵,这个消息传到侬智高的耳朵里,敌人果然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却率领军队如神兵天降,一举夺取了昆仑关。

侬智高的叛军失去了险要阵地后,倾巢出动想要反扑。狄青却早已在关外埋伏了两支骑兵部队,只见城头一个戴着铜面具的人,挥舞着举旗摇曳,指挥骑兵从左右两翼冲出。正在攻关的叛军没料到还有伏兵,一下子乱了阵脚。而关上的“铜面具”也挥军杀出,势不可挡。叛军被杀得大败,狄青乘胜追击了五十里,侬智高的重要同党都被斩杀,士兵们还在叛军的尸体中发现有个穿金色龙袍的,大家说是侬智高已死,要向朝廷报功。但狄青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个金蝉脱蜕的骗局呢?我宁可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来贪求战功。”——狄青这样的做法,在后世军人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战争开始之初,越南人曾经表示愿意帮助大宋朝廷平叛,宋仁宗下诏用三万贯钱赏赐给越南人做军费,并许诺平定叛乱后更有重赏。狄青到前线后,阻止了朝廷向越南借兵,并立即上奏说:“借外族来消灭内寇,有百害而无一利。一个侬智高就已经够乱的了,如果再向外族借兵,外族贪得无厌,那就永无宁日了。”狄青的意见终于被朝廷采纳,而在叛军平定后,人们也都佩服他有远见。

因为立下了巨大的战功,狄青一步步升官做到了枢密使,也就是国防部长。在宋朝,枢密使这个职位跟今天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是由文官担任的,武将狄青当了枢密使,他的那副铜面具沉重地压在了一些大臣的心中。

宋朝自开国以来,奉行的政策就是重文抑武,竭力压低武将们的地位,以免他们拥兵作乱。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开始,到后来军队里几乎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大家没有一种固定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甚至发展到将帅出征之前,要由朝廷发布行军布阵的作战地图和训令,将帅们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政治大背景下,武将出身的狄青官职升得越高,文臣们对他的猜忌也就越深。

狄青当上枢密使后,宰相文彦博就提醒宋仁宗,狄青在民间的口碑和军队中的声望都太高了,劝皇帝免掉他的职务。当时,狄青不仅被宋军视为盖世英雄,甚至连开封的老百姓也将其视为“战神”,每当狄青出门,总会引来许多人的围观。狄青不过是一介武夫,却有如此高的威望,既让众多的文臣感到不快,也使宋仁宗产生了忧虑。但宋仁宗还是觉得狄青功高,不忍心无缘无故地免除他的职务,所以,他对文彦博说:“狄青是个忠臣,我们应该可以放心。”没想到文彦博却顶撞了一句:“太祖皇帝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宋太祖在周世宗死后从他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得天下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这一句话说得宋仁宗哑口无言,于是,狄青就被免掉了国防部长的职务,派去“出典外藩”,也就是巡视那些臣服于宋朝的藩属国。这其实已经跟贬官流放差不多了,狄青心中不平,不愿意接受,向宰相文彦博询问派他外出的缘故。文彦博说得很直接,而且声色俱厉:“没有别的原因,朝廷对你有疑心!”狄青听了,吓得倒退了好几步。

狄青到了陈州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派一个太监来,名义上是来慰问,实际上呢就是来监视。这时的狄青已经被谣言搞得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心惊胆战,唯恐大祸临头。不到半年,这位曾经驰骋沙场、冲锋陷阵,为大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就在皇帝和文臣的猜忌中,郁郁得病而亡,终年四十九岁。

狄青的死是大宋朝尊文抑武政策的一个极端案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宋朝国力不振、军威不振的原因。得知狄青死后,宋仁宗也心怀内疚,亲自为狄青的墓题写碑文,还追授荣誉和高官,但这一切都已经不能挽回战神的离去。后来,宋神宗登基,很想富国强兵有所作为,但却苦于朝中已经没有能征善战的人了,皇帝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当年的狄青。感慨之余,宋神宗将狄青的画像挂在了自己的房里,并亲自写了悼念文章派使者去狄青家里祭奠,但能够听到这篇祭文的恐怕只有墙上挂着的那副铜面具了。

 


说宋


狄青,是山西文水人,他有勇有谋,精通兵法,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是北宋著名的大将。狄青出身贫寒,从小立下大志,16岁的时候他替自己的兄长受过治罪。“逮罪入京,窜名赤籍”,面颊刺字,发配军中,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为何死得比岳飞还冤?

宋朝官场一个约定成俗的规矩:“非进士及第者不得不美官。”行伍出身的岳飞和韩世忠当上了宰相级别的高官,实际已经招致了满朝文官的“义愤”,所以韩世忠只好交出兵权回家养老,而岳飞惨死风波亭,其原因只有一个——他们不是进士出身,他们的崛起侵犯了文人士大夫的利益,于是“人人得而诛之”。

狄青的蒙冤,是从他的人生顶点——官升枢密使开始。这位宋仁宗年间的第一勇将,凭着数十年保家卫国的战功,当之无愧的踏上这个官位,却立刻招来了满朝的刁难。那些他浴血保卫的北宋文官甚至读书人们,平日看他都是冷眼。甚至见面还嘲笑他脸上当兵时的刺字金印。作为武将,狄青先后在西北教训李元昊,在南方收拾侬智高。功成名就后,狄青被仁宗任命为枢密使。但树大招风,再加上北宋特殊的政治环境。不久狄青就被朝廷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贬黜,最后抑郁而终。一代名将无奈谢幕,北宋的士大夫们难辞其咎。这也成为他们的政治“污点”。因为忠奸自有公论!



国学小陈


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为何死得比岳飞还冤?

虽然以战功来论,一生功勋卓著的狄青,比起李继隆曹玮等战将们还是有差距。但在文恬武嬉的宋仁宗年间,却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而以结局来说,病故善终的狄青,看上去比冤死南宋大理寺的岳飞好得多,但要细看遭遇,很多方面却比岳飞还冤。

尤其比岳飞冤得多的一条是:背负污名而死的岳飞,当然引得天下人激愤,为了堵住悠悠之口,宋高宗和秦桧还不惜兴起株连大狱。纵是如此抹黑加威胁,以大诗人陆游的感叹说:当岳飞冤死的消息传来时,整个临安都是“都人皆涕泣”。甚至还有人将岳飞冤情大量翻印张贴。岳飞冤死二十年后,数万岳家军战士更联合在鄂州上表,哭求为岳飞伸冤,官兵们各个“哭声如雷”。岳飞元帅,固然含冤而死,但他一生忠勇,早已铭刻南宋万民心中。

而在这一点上,狄青的遭遇却更不幸。这位为大宋征战一生的铁汉,生命的最后时刻,遭遇的却是北宋官民们,近乎刻薄无情的对待。

狄青的蒙冤,是从他的人生顶点——官升枢密使开始。这位宋仁宗年间的第一勇将,凭着数十年保家卫国的战功,当之无愧的踏上这个官位,却立刻招来了满朝的刁难。那些他浴血保卫的北宋文官甚至读书人们,平日看他都是冷眼。甚至见面还嘲笑他脸上当兵时的刺字金印。他昔日的上司韩琦,自从他当了枢密使后,对他就更是颐指气使,动不动就拿狄青的学历文化说事。自从官居枢密使起,昔日的大宋英雄狄青,就成了被集体敌视的怪胎。

对这样的冷遇,狄青还是忍了,曾经在战场上杀伐果决的他,在这高位上变得小心翼翼。被其他文官刁难,更是小心赔笑脸。可低调做人的后果,却是灾难变本加厉而来。一开始是他家里住宅失火,第二天汴京城的小民百姓就纷纷传言,说狄青家里冒红光,是做天子的征召。没多久后宋仁宗感染了风寒,京城又下了一个月大雨。伟大的文学家兼“名臣”欧阳修立刻写奏折,说是因为狄青的命数与宋仁宗犯冲,为了大宋国泰民安,必须让他走人……

结果,为北宋王朝出生入死一辈子的狄青,就带着这个比“莫须有”还荒唐可笑的罪名,黯然贬去了陈州。一辈子性格快意恩仇的他,这次走得非常悲伤,临行前还不停的给朋友们哀叹,感慨此行命不久矣。来到陈州的狄青,每天闭门谢客,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朝中的这一批“名臣”们依然不放过他,隔三差五就派使者来打探他的情况,惊惧交加的狄青卧床不起,最终含恨病故。说是善终,却是被北宋的“名臣”们集体逼死。

为什么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会在北宋这个号称“盛世”的宋仁宗年代里,落得如此下场。这时的北宋王朝,对于武将们的防范已经变本加厉。武将一旦立功,好些名臣的脑筋就立刻浮现出五代武人当权的惨事,正是这僵化的思维,令宋朝歧视军人的思维甚嚣尘上。狄青的悲剧,只是其中缩影。

于是,也正是在这司空见惯的歧视下,北宋的军备水平急剧下滑,军队兵不习战。以宋仁宗年间的官员们的话说,很多军将整天捧着书本,射箭连靶子都打不中,打中了也穿不透。这样的花拳绣腿,还谈什么保家卫国?于是战场上也是一遍遍被打惨。如果不是王安石变法提升了西北军战斗力,号称“富宋”的大宋王朝,恐怕连一百年也熬不过去。


人间朝暮遇故人


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将。
狄青出身贫寒,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累官延州指挥使。他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常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朝中名臣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甚至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功升枢密副使。狄青平生主要经历二十五战,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宋朝官场一个约定成俗的规矩:“非进士及第者不得高官”。

狄青的蒙冤,是从他的人生顶点——官升枢密使开始。这位宋仁宗年间的第一勇将,凭着数十年保家卫国的战功,当之无愧的踏上这个官位,却立刻招来了满朝的刁难。

尤其是宰相韩琦,韩琦有一天招待客人,有一个叫白牡丹的歌妓因为喝醉了,对狄青劝酒时说:“劝班儿喝一杯。”这是在讥笑狄青的脸上有被刺上的文字。于是狄青在第二天就鞭打白牡丹。后来,狄青以前的部下焦用押兵经过定州,狄青就留下焦用喝酒,而焦用带领的一些人就投诉说物资补充不充分。韩琦就下令把焦用抓起来,准备杀掉他。狄青听说后,就赶到韩琦招待客人的地方去救焦用。韩琦不见他,狄青就来到台阶下恳求韩琦说:“焦用是个有军功的好男儿。”韩琦说:“在东华门外被唱名是状元的,才是好男儿,他算什么好男儿?”。

那些他浴血保卫的北宋文官甚至读书人们,平日看他都是冷眼。甚至见面还嘲笑他脸上当兵时的刺字金印。

作为武将,狄青先后在西北教训李元昊,在南方收拾侬智高。功成名就后,狄青被仁宗任命为枢密使。但树大招风,再加上北宋特殊的政治环境。不久狄青就被朝廷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贬黜,最后抑郁而终。

一代名将无奈谢幕,北宋的士大夫们难辞其咎。这也成为他们的政治“污点”。因为忠奸自有公论!


风吟者


南宋时期,在那座荒草凄凄的风波亭上,一个震惊世人的巨大阴谋应运而生,一代保家卫国的抗金名将岳飞,死于心怀叵测的皇帝和奸臣们共同构陷的罪名“莫须有”之下,成为历史上的千古奇冤。然而宋史上,却还有一个人,也是一代名将,其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同样也是死于“莫须有”罪名之下,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岳飞死得更冤更惨,这个人就是北宋名将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将。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狄青出身贫寒,从小就胸怀大志,十六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狄青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康定元年(1040年),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并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遂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几年之间,历官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皇祐四年(1052年)六月,推枢密副使。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杨畋等安抚使负责处理平定蛮人叛乱,但宋军长久没有成绩。又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率官军讨伐叛贼,但宋仁宗仍放心不下。狄青打报告请战,第二天入见宋仁宗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得数百个蕃落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宋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壮语,于是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处理广南叛乱之事,并在垂拱殿设酒为他送行。当时侬智高回师重新占据邕州,狄青联合孙沔、余靖的部队进驻宾州。

在此之前,蒋偕、张忠都因轻敌而战败阵亡,官军声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将不得妄自与叛军接战,而听从他的统一指挥。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还未到,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军,溃败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人都逃遁了。狄青说:“号令不一,是部队失败的原因。”早晨集合各将领到堂上,逮捕了陈曙,并召来袁用等三十人,依战败逃跑罪,推出军门斩首。孙沔、余靖相视惊愕,而众将领则吓得两腿颤栗。

后来军队停止前进,休整十天。侦察的人回报,以为宋军不会很快进击。但狄青第二天便集合军队人马,一昼夜就过了昆仑关,从归仁铺出来布阵。叛军失去了险要阵地后,都出来迎战。前锋孙节与叛贼在山下搏斗而死,叛军士气极高,孙沔等人吓得脸色都变了。狄青手举白旗指挥骑兵,从左右两翼冲出,出于叛军意料之外。大败叛军,追击了五十里,斩了数千首级,侬智高同党黄师宓、侬建中、侬智中以及伪官僚吏属被杀死者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逃走。黎明时,狄青严管着部队开进了邕州城,缴获金银玉帛数以万计,杂畜数千,又招集曾被叛军俘虏胁迫的老壮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抚之后释放、遣散。将黄师宓等人的头挂在邕州城下示众,又敛集叛军尸体在城北角建筑京观。



狄青征讨侬智高之战,还曾留下过一段经典故事。史传狄青受命出师,由于前将领数次征讨失败,士气低落,为振奋士气,狄青因南方崇拜鬼神之俗,遂心生一计:当兵临城下,先拜神祈佑,而后出一百制钱,口中念道:“此次用兵胜负难以预料,若能制敌,请神灵使钱面全都朝上!”左右官员对此感到茫然,担心弄巧成拙,皆劝狄青慎为之。而狄青不加理睬,于全军睽睽之下,挥手撒钱。军士凑近一看,百钱全部朝上。官兵见神灵护佑,雀跃欢呼,声震林野,士气大振。狄青当即命左右侍从,以一百根铁钉钉制钱于地,蒙以青布后曰:“待胜利归来,再收回制钱。”于是率官兵南进,越过昆仑关,于归仁铺与侬智高决战。结果大败侬军,“追赶五十里,斩首数千级”,俘侬智高主将57人。侬智高遁往云南大理。狄青平定邕州,胜师北还,即如约到掷钱处取制钱。僚属们将钱起出一看,原来此一百制钱两面皆为钱面也!众人始悟矣。狄青巧计激士典故,后来被《三十六计》收入卷中,作为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之战例。

狄青由士兵而为大将军,由布衣而为宰相,然其脸上犹存当士兵时的刺青(宋律,狄青以代兄受过入伍服役,刺面为记,是为面涅)。宋史载: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大意为宋仁宗曾命狄青敷药除掉黑疤,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舍身忘尊(严)的忠臣,几乎就在狄青被任命为“国防部长”的同时,却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和联合抵制。其中不乏对他赏识有加的韩琦,以及名望如日中天的欧阳修和文彦博等人。虽然宋仁宗坚持己见,仍然诏令狄青就任枢密使重位,但从此朝中上下开始无休无止地攻击和指责狄青。史载,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住在大殿上),人情颇疑,乃出青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以褒奖之!

史言北宋少将,南宋缺相。在北宋朝能担当起一代名将的只有狄青一人。而狄青更是两宋史上第一个被以“莫须有”罪名冤屈致死的武将。且狄青是中国法制史上最有名的疑罪坐实案例,是古代帝王权术中“宁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人”的生动写照。而且狄青之死,更死于名臣如欧阳修、文彦博之手,且死于一代仁君宋仁宗之朝,在此意义上,狄青死得更冤,死得更加百口莫辩。



史载狄青尤喜推功于将佐,从不居功自持。然如此仁勇之大将,以士兵得为元帅,以布衣得为重臣,于重文轻武之宋朝,终以战功之高而见疑于朝廷,遂加罪于无名,致良将抑郁而终,其宋廷之悲哀,亦华夏之惨痛,后宋之有靖康之耻,实自狄青之悲遇肇始矣!狄青于宋廷之悲惨遭遇,实有三层深刻原因:

其一,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在文官集团中处弱势地位。宋朝做官讲究出身,尤其讲究进士及第,一等为进士出身,二等同进士出身,三等为赐进士出身,由于狄青出身行伍,显然是一个异数。狄青虽受范仲淹教诲,读过一些书,但与那些根正苗红的朝廷大员相比还是非常微末。当狄青因宋仁宗赏识而被破格提拔后,因平步青云升迁速度过快而被文官集团所忌恨,甚至为曾经是自己上级的韩琦所嫉妒,文官们不敢对仁宗破坏官场潜规则的方式表示反对,于是狄青就成为了众人必欲除之的替罪羊。

其二,狄青出身寒微,因脸上黥字而被文人士大夫瞧不起。比如他在任枢密副使时,迎接他的人就因为狄青迟迟不到,而忿忿不休地骂他“迎一赤佬(丘八的口语),还屡日不来”。狄青过去的顶头上司韩琦的歌伎当着狄青的面劝酒,都敢毫不客气地说“斑儿请你喝一杯”。加之狄青出身戎伍,不知“功成身退”之道理,官居国防部长后在家祭祀祖先,竟然在烧纸钱时致弥天火起,使本来就见疑于狄青的大臣们有了群起而攻之的口实。

其三,狄青的悲惨遭遇,还在于有宋过度抑制武人的国家制度。因为宋太祖以武人发动“陈桥兵变”而夺得天下,所以武将始终不能掌控军权。在狄青之前,还没有哪个纯粹的武将能够出任枢密使这一重要职位,是以一代名臣文彦博说狄青军权在手,“朝廷疑耳”。这是典型的“莫须有”罪名,仁宗辩解,狄青是忠臣。而文彦博却居心叵测地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乎?”这句话的杀伤力之大,足以让宋仁宗百口莫辩,也注定了狄青的悲剧结局。


Drongs龙吟


感觉提问者和一本正经回答者都有些无聊。首先,狄青命运肯定比岳飞好。其次,狄青根本不存在比岳飞还冤。

北宋是一个重文抑武的社会,其由来是对唐季五代军阀乱政格局的大手术与矫枉过正。虽说文人对武人很鄙视,如武将即使官品高,遇见文官都要让道等等,但狄青所在的时代很好,仁宗对他很恩待,是古代唯一脸有金印当上国防部常务副部长(枢密院副使)的曾经军犯,如果狄青不是英年抑郁疽发而死,后来继位的神宗肯定会更加重用他,因为神宗即位不久就亲自为狄青写祭文。范仲淹等文官对狄青很赏识,并着力提拔他,在许多文官以武将不宜重用专权为由弹劾狄青时,仍有几位文官为其申辩。


三少爷的鉴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宋太祖鉴于之前的五代中频繁发生的武将夺权,害怕自己所建立的王朝重蹈覆辙,杯酒释兵权,提前杜绝了这一危害。

再加上之前唐朝覆灭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武装力量过于强大,尾大不掉。因此北宋就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狄青,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成长起来的又一握有实权的武将。

狄青,与他同时代的武将不一样。北宋的武将,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次驻地,久而久之,形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这样的武将,对朝廷的威胁很小。

而狄青出身于寒门,他是单纯靠军功成长起来的,手下有一批跟他浴血奋战的将领与士兵。换句话说,狄青手下有一支让朝廷忌惮的,又效忠于他的,从实战中成长起来的军队。像这样的人,明君都得忌惮他三分。

狄青,依靠军功,走向了北宋权力的中央舞台。这样势必会与得势的文官集团形成权力冲突。文官集团得势已久,根深蒂固,狄青与他们争权,显得势单力薄,如何争得过。

狄青脸上刺字,曾经坐过牢,士大夫贵族都耻于与他来往。

妓女白牡丹向狄青劝酒时:“劝斑儿一杯。”白牡丹意在嘲讽狄青脸上的刺斑,一个妓女尚且如此,朝中士大夫贵族们就更不用说了。而且狄青就算和朝中的文官重臣走到一起去,即便像宋仁宗这样的明君,也不得不起猜忌之心。

斗不过文官,和平相处又不可能,狄青的悲剧已经可以看到了。狄青郁抑而死,最主要的还是他自己的原因。狄青的武将个性,使得他和文官集团更加水火不容,直来直去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

狄青在母亲去世守灵时,竟然不小心把房子和棺木一起烧了。这还得了,在古代这就是大不孝。文官御史们借此事口诛笔伐。

而且文官御史们还弹劾狄青“狗生角,且数有怪光。”京师大水,狄青为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身处危境就应该小心翼翼,可狄青竟居于佛殿之上,百姓对此疑惑议论。

如此种种,使得原本对他有猜忌之心的仁宗将其贬至京外,狄青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犯了何罪,最终郁郁而终。假如狄青看清局势,功成身退,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了。





历史中的那些事儿


北宋少将,南宋缺相。在北宋朝能担当起一代名将的只有狄青一人。而狄青更是两宋史上第一个被以“莫须有”罪名冤屈致死的武将。且狄青是中国法制史上最有名的疑罪坐实案例,是古代帝王权术中“宁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人”的生动写照。而且狄青之死,更死于名臣如欧阳修、文彦博之手,且死于一代仁君宋仁宗之朝,在此意义上,狄青死得更冤,死得更加百口莫辩。

史载狄青尤喜推功于将佐,从不居功自持。然如此仁勇之大将,以士兵得为元帅,以布衣得为重臣,于重文轻武之宋朝,终以战功之高而见疑于朝廷,遂加罪于无名,致良将抑郁而终,其宋廷之悲哀,亦华夏之惨痛,后宋之有靖康之耻,实自狄青之悲遇肇始矣!狄青于宋廷之悲惨遭遇,实有三层深刻原因:

其一,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在文官集团中处弱势地位。宋朝做官讲究出身,尤其讲究进士及第,一等为进士出身,二等同进士出身,三等为赐进士出身,由于狄青出身行伍,显然是一个异数。狄青虽受范仲淹教诲,读过一些书,但与那些根正苗红的朝廷大员相比还是非常微末。当狄青因宋仁宗赏识而被破格提拔后,因平步青云升迁速度过快而被文官集团所忌恨,甚至为曾经是自己上级的韩琦所嫉妒,文官们不敢对仁宗破坏官场潜规则的方式表示反对,于是狄青就成为了众人必欲除之的替罪羊。

其二,狄青出身寒微,因脸上黥字而被文人士大夫瞧不起。比如他在任枢密副使时,迎接他的人就因为狄青迟迟不到,而忿忿不休地骂他“迎一赤佬(丘八的口语),还屡日不来”。狄青过去的顶头上司韩琦的歌伎当着狄青的面劝酒,都敢毫不客气地说“斑儿请你喝一杯”。加之狄青出身戎伍,不知“功成身退”之道理,官居国防部长后在家祭祀祖先,竟然在烧纸钱时致弥天火起,使本来就见疑于狄青的大臣们有了群起而攻之的口实。

其三,狄青的悲惨遭遇,还在于有宋过度抑制武人的国家制度。因为宋太祖以武人发动“陈桥兵变”而夺得天下,所以武将始终不能掌控军权。在狄青之前,还没有哪个纯粹的武将能够出任枢密使这一重要职位,是以一代名臣文彦博说狄青军权在手,“朝廷疑耳”。这是典型的“莫须有”罪名,仁宗辩解,狄青是忠臣。而文彦博却居心叵测地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乎?”这句话的杀伤力之大,足以让宋仁宗百口莫辩,也注定了狄青的悲剧结局。





以前那些事


惨死?太夸张了。

狄青是一个有才干的将领,低级军官入职,做到过国防部副部长。之后屡遭贬斥,死的时候也是军区司令级别。

初建大功于对西夏战争,深受范仲淹欣赏,并受其影响提升了能力。镇压地方民变卓有成效,获得提升。

他获得提升时与当政者,皇帝和主要大臣关系是融洽的。主要是庆历年间。

后期的宦海浮沉与当政者的更迭有直接关系。范仲淹等反对变法,被贬出中央。估计王安石,欧阳修对狄青这个范仲淹在军队中的支持者采取的就是一系列打压措施。

鸡蛋里挑骨头,降职使用。

48岁,北宋中期可称战神的就挂了。忧愤病故。死于党争。算是宋重文轻武的一个缩影。


挑战一切613


原因有几个:

1、被腐儒害死的,暗中传假消息威胁。

2、狄青听了腐儒的假消息,以为皇帝要除自己。

3、狄青被假消息蒙蔽,忧愁、气恼,郁郁而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