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寧在戰場上屢立奇功,救過孫權的命,為何得不到重用?

蔣顯禮


曹操率四十萬大軍增援合肥,孫權與眾文武商議後決定,派董襲、徐盛在濡須口埋伏,命陳武率部沿江岸巡邏。同時,孫權還打算趁曹軍立足未穩時發動進攻。

不過,在決定先鋒人選時,甘寧與淩統發生爭執。最終,孫權決定淩統率三千兵馬出戰。曹軍來到濡須口後,淩統率部殺出,與曹軍先鋒張遼大戰五十個回合,難分勝負。孫權唯恐有失,急忙派呂蒙出陣接應淩統返回。

此戰結束後,甘寧向孫權提出,自己願率一百精銳騎兵連夜偷襲曹軍營寨,如果折損一兵一卒,甘願受軍法處置。孫權大喜,親自在軍中挑選一百人交給甘寧,同時還拿出五十瓶酒、五十斤羊肉為這些將士們壯行。

是夜,甘寧親率這一百名騎兵披掛上馬,悄悄潛入曹軍營寨邊。甘寧大喊一聲,率眾殺入營中。曹軍驚慌失措,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甘寧左衝右突,殺敵無數,並從營寨的南門殺出。此時,孫權派出周泰前來接應。

回到吳軍營寨後,甘寧所部果然不折一人一騎。孫權親自前來迎接,並告訴諸將:“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相敵也。”

小說中提到的甘寧的神勇表現,在歷史上確有其事。按照《三國志》相關傳記記載,此戰發生在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正月。在此戰爆發之前,曹操正忙於西征漢中,江淮一帶兵力空虛。孫權抓住時機,向曹魏江淮重鎮合肥發動攻擊。雖然孫權兵敗合肥,但對江淮地區的襲擊卻引起了曹操的警惕。於是,曹操親率大軍渡過巢湖,與吳軍在濡須口激戰,史稱“第二次濡須口之戰”。

不過,曹操的這次親征出師不利。據《三國志•呂蒙傳》載:“後曹公又大出濡須,權以蒙為督,據前所立塢,置強弩萬張於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鋒屯未就,蒙攻破之。”戰事很快又陷入了膠著。

此後,甘寧的突出表現再一次挫敗了曹軍的銳氣,這便是小說中介紹的這段“百騎劫曹營”的精彩故事。不過,與真實的歷史相比,小說中有一段情節需要更正一下。

小說中提到,孫權以淩統為先鋒對曹軍將領張遼作戰。而真實的歷史卻是甘寧才是吳軍此戰的先鋒。《三國志•甘寧傳》注引《江表傳》載:“(孫權)使寧領三千人為前部督。”而小說中提到的張遼此時依然在鎮守合肥。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出現在濡須口戰場。

說到甘寧這位江東虎將,可謂文武雙全。他投靠孫權之後,立即提出了佔領荊州圖謀巴蜀的戰略規劃,為東吳集團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一條全新的思路。同時,甘寧在戰場的表現也堪稱勇猛。無論是面對黃祖還是曹操,甘寧都有著出色的表現,還在合肥之戰中救過孫權的命。

不過,這樣一位虎將在東吳集團的發展並不如意。雖然位列“江東十二虎臣”為首,但終其一生,軍職也僅僅擔任過折衝將軍這樣的雜號將軍,職務最高也不過西陵太守,從來也沒有過獨當一面的機會。與其他江東虎臣相比,甘寧還是僅有的幾位沒有被封侯的名將。這一切,都說明這位名將並沒有得到孫權的重用。

那麼,孫權為何不重用甘寧呢?從史料的記載來看,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甘寧原本是降將出身,難以在以孫堅系、孫策係為主的東吳軍中出頭。因此,即便在孫權著力培養的青年將領中,甘寧也被排除在外。

其次,甘寧作戰素以勇猛著稱,不具備如呂蒙、陸遜那種智勇雙全的特點。因此,在孫權的眼中,甘寧僅僅是一位勇將,而不是一位智將,難堪大任。

第三,甘寧性格缺陷較為明顯。《三國志•甘寧傳》中明確指出,甘寧“粗猛好殺”。且不說他與淩統之間的矛盾曾令孫權頭痛不已,他與呂蒙因為一件小事就險些釀成了一場內訌,最終還是呂蒙的母親出面才平息事端。這一切都說明甘寧不善處理與同僚之間的關係。這幾個弱點加在一起,也就註定了甘寧的悲劇命運。


清酒暖風lina215yang


自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甘寧率部投奔孫權,為東吳征戰12年。甘寧投奔孫權時,孫權便待他如老臣一般,當年因破黃祖之功,孫權單獨分拔一支部隊給他指揮,並令他屯兵當口。後來,又因功官至西陵太守(統陽新、下雉兩縣)、折衝將軍。曹魏的五子良將樂進,曾經的封號就是折衝將軍,形容戰力強悍,如一輛挫退敵方的戰車。

看看東吳十二虎臣之首的程普(注:《三國志》中甘寧排在第八位),官職也僅是蕩寇將軍,先後兼任江夏太守和南郡太守;再看看位居東吳十二虎臣亞軍的黃蓋,官職偏將軍、武陵太守。

無論是資歷,還是戰功,程普、黃蓋會差了甘寧嗎?但程普的蕩寇將軍和他的折衝將軍都是雜號將軍,而他的西陵太守,應該重於程普的兼任江夏太守或南郡太守。同時,黃蓋的偏將軍官職還要低於甘寧的雜號將軍。

當然,甘寧也沒法和東吳四英傑相比,因為周瑜和呂蒙就曾是甘寧入職東吳的舉薦者,而魯肅更是孫權的心腹重臣,至於陸遜時代還未到來時,甘寧便已病故。

因此,又怎麼能說甘寧得不到孫權重用呢?

那麼,為何甘寧會給人不被孫權重用的感覺呢?

甘寧之勇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戰濡須口(今安徽巢縣南)時,孫權派領軍3千身為前部督的甘寧夜襲曹營,挫其銳氣。當時,甘寧選精銳一百多人,於夜二更潛入曹營,斬殺數十級無一折損而還。孫權看著曹營驚亂的火把,得意調笑道:“這下可把老頭子(指曹操)嚇了一跳吧,只是想試試你的膽子罷了!”同時,稱讚甘寧:“曹有張文遠,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此時的孫權,已將甘寧比做逍遙津大敗他的張遼,又怎麼可能不重用甘寧呢。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春天,孫權攻打曹操任命的廬江太守朱光時,呂蒙推薦甘寧為升城督,並親自為甘寧擂鼓助威,而甘寧則“手持練索,身先土卒,攀緣上城,最終攻下皖城,俘朱光。”

關羽率3萬大軍鎮守荊州期間,甘寧則輔佐魯肅鎮守益陽(今湖南境內),以對抗關羽。當時,關羽挑選精銳5千,準備涉水渡河攻擊益陽。魯肅聞報後,拔給甘寧一千三百兵馬,甘寧連夜趕到上游設防。關羽得知甘寧前來,心知對方已有防備,隨放棄渡河計劃。因此功,孫權拜甘寧為西陵太守,統陽新、下雉兩縣。

甘寧之智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赤壁之戰後,周瑜與曹仁拉開了南郡大戰的帷幕。甘寧獻策周瑜,願率一部從小路攻取江陵上游的夷陵城(今湖北宜昌),從而與周瑜對曹仁形成東西夾擊之勢,並斷其糧道,那時曹仁必然會放棄南郡北撤。當曹仁聞知甘寧日夜兼程佔領夷陵城時,立即派出五六千人前去奪取夷陵這個戰略要地,而當時的甘寧僅有不足千人。曹軍抵達城下後,立即於城外搭設高臺,連日向中射箭,箭矢如雨,軍吏多膽戰心驚,但甘寧依舊談笑自若,並屢次擊退曹軍的進攻。不幾日,呂蒙率軍解夷陵之圍,而甘寧則又乘勝追擊,準備與曹軍決一雌雄。曹仁不敢再戰,全軍撤回北方。

赤壁之戰後,周瑜、甘寧曾力勸孫權西取巴蜀。而猶豫不決的孫權卻去徵求早欲圖謀巴蜀的劉備意見,結果自然被劉備給糊弄過去了。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然錯失伐蜀良機。

或許因此,一些人認為甘寧智勇雙全,應當挑起更重的擔子。如:孫權作用他為獨當一面的大都督。

甘寧封神

宋代時,甘寧被封為神祇,南宋時更加封他為“昭毅武惠遺愛靈顯王”,並得以建廟享祭,就連廟前聚集的烏鴉也被民間稱為“神鴉”。

如此以來,甘寧的形象就更加的高大起來,人們心中對他的期望也就更加的高了。

那麼,究竟有沒有影響甘寧被孫權更加重用的方面呢?

答案是肯定的。

  • 一是甘寧性情意躁,易於激動,一旦發怒,就會打人或者殺人,有時連孫權的命令也不會完全聽從。雖然,孫權“不求備於一人”,能“忘其短而用其長”,但也難保孫權心中會有想法。因此,有人感嘆就是由於甘寧的性格問題,他才從戰略規劃的大將之風,最終混成了好勇鬥狠的“鬥將”。


  • 二是東吳多有士人轉為武人,已佔據了部分重要崗位,甘寧被重用的機會也隨之減少。如:周瑜、魯肅、步騭等人皆屬此類。雖然,甘寧也曾由武入文(曾擔任蜀郡丞,屬重要的文職崗位),後又由文入武,但也難以改變這一現狀。至於有些人講的賊盜出身,其實在東漢末年,遊俠一類的事情是十分流行的。如:徐庶、劉備、曹操等,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 三是資歷太淺。甘寧加入東吳集團時,文臣武將已基本就位。如:比魯肅晚7年,比淩統都要晚4年,比呂蒙晚得就更多了等。所以,相對東吳來說,他就是一個“遲來”的人物。

因此,可以說屢立奇功的甘寧,不是得不到孫權的重用,而是由於當時的形勢所限以及甘寧的粉絲心中對他的期望過高造成的。

圖片來源


祥子談歷史


甘寧是東吳名將,曾救過吳主孫權的性命,為何得不到重用?不知題主所說的重用,是哪種程度上的重用。因為站在我的角度來說,我認為甘寧是得到了重用的。

在同時期名將中,除了幾大都督之外,甘寧的地位並不比十二虎臣的其他人低。他得到孫權的讚賞與肯定,甚至是十二虎臣中最多的。他的職位提升,甚至比程普、黃蓋、韓當等孫氏元老更快。他獨自領兵的次數,也基本是十二虎臣中最多的一個。

甘寧得周瑜、呂蒙的力薦加入了孫吳集團。孫權非常賞識他的才能,待他如同孫吳的老臣一般。為了報答孫權的知遇之恩,甘寧為孫權提出了“先取荊州,漸圖巴蜀”的戰略方針。孫權深服其論。

當時在座的還有老臣張昭,張昭故意刁難反駁甘寧。面對東吳重臣的質疑,初來乍到的甘寧毫不客氣的反駁了張昭,他對張昭說道“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孫權聽後,令甘寧即日統大軍攻打黃祖。

最終大獲全勝,不僅生擒了孫吳集團的大仇人黃祖,還盡數俘獲了黃祖麾下的士眾。於是孫權更加器重甘寧,授予他兵眾,讓他屯駐在當口。



孫權肯把討伐黃祖的重任,交給一個初來乍到的降將,即是主公對部下最好的信任。初入孫吳集團的甘寧,已經得到了異於常人的重用。

公元208年,曹操發動了赤壁之戰,甘寧跟隨周瑜,大敗曹軍於赤壁。南郡之戰,甘寧獨自統領一支偏師,進攻南夷陵。當時他部下不滿千人,被曹仁的五六千大軍圍攻,甘寧談笑自若,指揮將士們堅守城池,直到周瑜的援軍趕到。

取得南郡之後,周瑜、甘寧向孫權力諫,打算西下益州,聯合張魯夾擊蜀地。並得到了孫權的大力支持。

可惜在周瑜等人返回江陵的途中,周瑜莫名病逝,此方略只好作罷。



甘寧能跟東吳大都督周瑜一起,參與制定東吳的基本戰略藍圖,並且得到了孫權的認可,足以顯得他在東吳的重要性。

公元213年,曹操發動了濡須之戰,甘寧挑選本部精兵百餘。下令人銜枚、馬摘鈴,親自帶隊衝入曹營,左衝右突,無人敢擋。大挫了曹軍的銳氣。其精彩度不下於張遼的八百勇士威震逍遙津。



故此!甘寧得孫權盛讚“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他被孫權視為“孟德之張遼”,還能說他不被重用嗎?

公元214年,從攻皖城,甘寧為升城督。他手持鐵鏈,親自攀登城樓,第一個登上城池,大破守將朱光等人。孫權表彰功績,甘寧僅次於呂蒙。拜為折衝將軍。



加入孫氏集團幾年時間,甘寧從一介降將,變成了折衝將軍。這屬於雜號將軍最上游級別的官職了。

孫權不經常給部下加官進爵,這在三國曆史上已經不是秘密了。公元214年,程普只不過是蕩寇將軍,直到公元215年再無遷升;黃蓋直到219年,才升為偏將軍;韓當在這一時期也只不過是一個偏將軍;即便後來升任大都督的呂蒙,在這一時期,同樣只是偏將軍。



將孫吳的一干元老大臣拉出來對比,更加凸顯了孫權對甘寧的重用程度。

公元215年,在孫劉兩家的荊南三郡的爭奪戰中,劉備、關羽聚集五萬大軍,打算搶回荊南三郡的領土。關羽獨自統率三萬大軍,挑選了五千精兵,準備夜渡益陽。

當時甘寧手下只有三百人,於是對魯肅說,只要再給他五百兵士,保證關羽聽到他的咳唾之聲就不敢渡河。假如關羽硬要渡河,就會被他捉住。魯肅給他補足千人,甘寧連夜前往,關羽果然不敢渡河。

自此!此處得名為“關羽瀨”。孫權聽說後大喜,為了表彰甘寧的功勞,特進封其為西陵太守,兼領陽新、下雉兩縣。



這時候,他已經是東吳一郡半的太守了。



同年!甘寧參與了合肥之戰,此役之後,他大概是病逝了。

甘寧的卒年尚存爭議,在潘璋傳中,公元219年樊城之戰後,才提到了潘璋接管了甘寧的隊伍。也就是說,甘寧逝世的時間,有可能是公元220年。

不過在《三國志·潘璋傳》中,可能只考慮的是潘璋接管甘寧舊部的具體時間,或許在甘寧逝世之後,他的舊部並不是第一時間由潘璋接管的。也不排除有這種可能。

總之,在公元215年之後,史書再也沒有甘寧參與的軍事作戰記錄。因此甘寧之卒年,大概在公元215年到公元220年之間。

甘寧加入孫吳集團的時間,大概在公元208年前不久。因為他加入之後,獻出了進攻黃祖的計謀,並擒捉了黃祖。而黃祖被擒殺,是公元208年上半年。



甘寧加入孫吳集團的時間,大概在七年到十二年之間,非常的短暫。但是,他在短短的十年左右,造就瞭如此輝煌的成就,他在東吳的地位並不輸於程普、黃蓋等一干元老大將。足見甘寧是得到了重用的。


愛尚文史


首先在個人方面來說,甘寧是半路出家,先後投奔劉表黃祖,之後才來到東吳,而且甘寧為人心狠手辣,沒有肚量,部下犯事逃到他的上級呂蒙那裡還是沒有保得性命(寧廚下兒曾有過,走投呂蒙。蒙恐寧殺之,故不即還,後寧齎禮禮蒙母,臨當與升堂,乃出廚下兒還寧。寧許蒙不殺。斯須還船,縛置桑樹,自挽弓射殺之),雖然曾出謀劃策,先登陷陣,但要說出謀劃策,無論是張昭這種總領全局的主政人才,還是周瑜這種獨領一軍的大帥之才,哪個不比甘寧差,而先登陷陣,江表虎臣哪個沒有幾把刷子,淩統,董襲,陳武,丁奉等等,都是勇力絕倫之輩。

再者從周圍環境來看,甘寧投奔東吳之前曾交戰數次,射殺大將凌操,甘寧和淩統並未如演義上一樣和解。一個小小部將就敢這樣,更不用說其他人會將甘寧放在眼裡嗎?而且甘寧投奔東吳,已經是東吳形成政權之後,如果要強行提拔甘寧,那孫堅孫策留下的眾臣也絕對不服。最終在後期征戰之中,甘寧也先後在荊州,合肥兩條戰線上立有功勞,但是這樣的功勞並不能力壓群雄,最終甘寧也只能作為一個受主公賞識的中上層將領抑鬱死去了。


姜賀六渾


東吳名將甘寧甘興霸,算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又一例證,早年“好遊俠”,橫行鄉里,官民百姓以“錦帆賊”的名號代稱,可算稱得上人嫌狗憎。二十多歲時,洗心革面,潛心讀書,入仕做官。先在劉焉劉璋父子手下,後叛逃依附劉表、黃祖,因看出劉表不能長久,改跳槽到孫權手下。在當時的環境裡,不如意就跳槽的比比皆是,也算不上出奇。

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能得到這樣的誇讚,可見孫權對甘寧的信任與喜愛。然而與張遼曾任徵東將軍、晉陽侯相比,甘寧的折衝將軍、西陵太守的頭銜,輕了許多。無論是建言孫權取荊州,或是以偏師襲取夷陵,或是率百人夜襲曹操大營,或是逼退關羽,或是逍遙津勇救孫權,甘寧屢建奇功,不負勇將之名。能力出眾,勇不可當,也難怪呂蒙雖看不慣,卻又不得不一次次容忍他。



然而,甘寧雖屢建奇功,又有孫權的誇讚,官運卻不旺。折衝將軍是雜號將軍中的中高級,可與張遼的重號將軍相比還是差了許多。究其原因,與甘寧的性格有很大原因。

“甘寧粗暴好殺,既常失蒙意,又時違權令,權怒之,蒙輒陳請:‘天下未定,鬥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要不是能力太出眾,僅憑違抗命令這一條,就足以丟命,更別說升官了。 而暴躁的性格,也使得甘寧成為江東的“另類”,與同僚關係很不好。剛到孫權麾下,因在徵黃祖的問題上與張昭產生爭執;後與孫權堂弟孫皎因喝酒發生口角,惹得孫權寫信責備孫皎;未投孫權前曾射殺大將凌操,再加上經常惹惱上司呂蒙等等。張昭是江東士族領袖,孫策留給孫權的左膀右臂之一;呂蒙是孫權選定的水軍都督,嫡系;凌操是孫策的老部下;孫皎是孫權的堂弟。江東本土士族、孫家老臣、孫權嫡系、孫權親族...可以說,江東內部的幾大派系,全讓甘寧得罪了,想順順當當的升大官,那是做夢。沒有孫權的庇護,墳頭草早就一人多高了。

如果執意授予高位,那就是“捧殺”而不是重用。孫權已經做得夠好了,總不可能因他一人而得罪整個江東集團。說到底,還是甘寧自個兒作的!


寒星針


1:江東是一個士族把持的地方勢力,孫策能那麼快收復江東,主要原因就是得到了江東士族的支持。在孫策時期程普、黃蓋等元老系掌權,孫權前期是周瑜、魯肅等江淮系掌權,但周瑜和魯肅去世後,東吳朝堂上就是江東士族說了算,東吳的核心位置大部分被顧張朱陸四大家族為首的江東士族把持。甘寧是外來戶,哪一派也不是,而且出身水賊,身份比別人矮了一頭,得不到重用很正常。

2:地緣關係,除了最早跟隨孫堅的幾個老臣以外後面來的外來人有幾個被重用?包括太史慈!

3:本身原因。甘寧一開始並不是賊而是官!最早在劉焉手下任職因感覺沒前途投劉表不得重用而為賊在齊好友蘇飛的引薦下投黃祖。投黃祖期間殺東吳凌,凌和周泰關係最鐵也是比較早的一批投孫策的人人緣關係又很好,在加上自己兒子也爭氣所以甘寧在東吳應該很孤獨的。

4:不給高位孫權也擔心甘寧的野心,必定投靠那麼多人了。每次投靠都是在其主上還活起的時候投靠的下家,甚至還造反這樣的人誰敢給高位?黃忠投劉備是已經沒有效忠的人了張投曹是呂布以死!


1分鐘的承諾


才能有限:

1、平生看三國,最愛甘興霸。

2、曾名錦帆賊,張揚又另類。

3、數箭救他人,一笑泯恩仇。

4、一身盡勇武,江東一臥虎。

5、可惜少計謀,只堪做先鋒。

6、君王愛其才,不忍從衝鋒。


用戶1789621402868715


誰說甘寧沒在孫權時期得到重用的,孫權稱其為“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再說救命之恩不比尋常的小恩小惠,是個人都知道報恩,更何況三國英主孫權呢?

甘寧雖是降將,不比當時孫家那些家將,但也屬於第二階梯的大將,深得孫權的重用。在孫吳政權與曹魏之間的戰爭中,每場戰鬥都可以看到甘寧的身影,赤壁之戰中,甘寧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兩軍對峙之時夜襲曹營,嚇破了曹操的膽,可謂是一名智勇雙全的大將。亂世什麼最珍貴,不是什麼珠寶,而是人才,而甘寧正是一名大才,孫權當然會重用,畢竟甘寧和孫家又沒有什麼深仇大恨。

當甘寧去世時,孫權當堂大哭,我們可以看出兩人並不是簡簡單單的的君臣關係。甘寧雖然性格上有些缺陷,但並不能掩蓋他的閃光點,陳壽在史書中將他列為“江表之虎臣”,他實在配得上的這個名號。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謀臣名將迭出的大時代,甘寧在當時能有一席之地足以表明他的不凡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