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省的督軍,權力非常大,威風八面,到底能擁有多少軍隊?

繁華萬里


民國時期的督軍是每個省的最高軍事長官,當時在亂世軍權最重要,所以督軍基本就是一個省的老大,比較有名的督軍有蔡鍔、馮玉祥等等。

北洋時期由於每個省的能力的經濟能力和人員數量不一,所以每個督軍能掌控的軍隊也不盡相同,多的能到20萬,少的可能只有一兩萬人。

以蔡鍔將軍為例,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大中華雲南軍都督府成立,蔡鍔被推舉為都督,但是袁世凱非常忌憚蔡鍔,所以將蔡鍔調往北京監視起來。後來袁世凱野心膨脹,逆天下大不為稱帝,蔡鍔將軍在也小鳳仙的幫助下,回到了雲南,開始組織了護國戰爭,當時蔡鍔雖然不是名義上的督軍(督軍為唐繼堯),但是實際控制雲南,而他所能組織的人員也不過萬人,第一批入川的人不過8000人。最後袁世凱在眾人的反對下下野,而也可以看到當時雲南所能組織的軍隊不過萬人左右。

隨著軍閥鬥爭的加劇,軍隊擴充也非常明顯,雲南就是一個典型,在繼蔡鍔之後的是唐繼堯,他為了爭奪四川,一次就發兵10萬人。可見短短几年雲南的督軍所掌控的軍隊已經增加了好多,而中國一些富裕的地方所能養活的士兵更多。

1917年,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提拔盧永祥為浙江督軍,盧永祥還控制上海,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所以盧永祥的部隊也是幾十萬之眾。

在中國的西北,有一位督軍,卻依靠一萬人保衛了中國最大省份——新疆,而這位督軍就是楊增新。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革命黨人在新疆成立臨時政府,先後立了兩任新疆都督,但是一位辭職,一位被殺,都沒有幹多長時間。後來經人推薦楊增新成為了新的新疆督軍,並且執政時間長達17年。

新疆省幅員遼闊地廣人稀,面積幾乎佔中國的六分之一。新疆省比內地省份的情況要複雜得多,幾十個不同習俗的民族聚居,本就問題重重;再者對疆對外與多個國家接壤,與俄國之間有很長的國境線,加上英國、俄國勢力的滲透,各種矛盾不斷加劇。

而楊增新秉民心、輕兵事、施仁政,在那個各地軍閥擁兵自重的時代,他僅憑藉萬餘兵力就守住了中國最大的一片土地,面對英、俄等侵華勢力緊緊相逼的情況下,未失掉一寸土地。

督軍體制隨著北伐的勝利而終結,而督軍具有發展擴充部隊的能力,使軍閥混戰根據嚴重,也使當時的老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


帝國烽火


民國臉皮最薄的模範督軍,報紙罵他幾句,他就自殺謝罪

一個省的督軍權力很大,能有多少軍隊?

督軍是民國時期一個省的軍事最高首腦,是一個省範圍內的土皇帝。一個省的軍隊越多,基本上這個省的督軍本錢就越大。

督軍,最一開始其實只是監軍的意思。三國兩晉時期,"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可見,督軍就是都督下面的副手。到了民國時期,督軍成了一省軍事首腦的正式稱謂。

督軍一詞的出現,主要是袁世凱的貢獻。辛亥革命後,各省的"革命者"紛紛自稱為都督,如閻錫山為山西都督、程德全為江蘇都督、黎元洪為湖北都督等。袁世凱當上總統後,南北議和,實行了軍政分開的改革,於是都督的權力分為行政權力和軍事權力,掌握行政權力的成為省長,一部分省長還能兼職"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務"。袁世凱死後,督軍成了一省軍事長官的主要稱呼。

督軍的出現,其實代表著民國時期地方軍閥化的正式形成。北伐戰爭後,新軍閥上臺,督軍一詞就退出了人們視野。一省首腦除了擔任省主席之外,往往還要擔任軍長、集團軍司令、戰區司令、綏靖公署主任、綏靖區司令等等職務。其實換湯不換藥,督軍還是那個督軍,只不過名字變了而已。

一省督軍通常能有多少軍隊?一般來說是一萬到十萬。典型代表就是馮玉祥,1920年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參加直皖戰爭,打敗了陝西督軍陳樹藩。於是馮玉祥所部擴編為第11師,馮玉祥以師長職務擔任督軍。1922年,馮玉祥的11師又攻克洛陽,打敗了河南督軍趙調,馮玉祥有一次以師長職位當了督軍。按照民國軍隊編制,一個師的兵力,就是1萬多人。所以,師長搶地盤,常常就能做到督軍。

不同的是,張作霖1912年就當了第27師師長,1916年才當了奉天督軍。張作霖在奉天督軍任上,軍隊最多時有3個師5個混成旅,總兵力七八萬人。憑藉這七八萬人,張作霖順利坐上了東三省巡閱使和蒙疆經略使的位置,成了東北王,兵力一直擴大到20萬以上。

至於曹錕以直隸督軍掌握北洋政府,說明他的軍隊,也是10萬上下。

所以,結論就是,督軍的兵力,通常在1萬到10萬之間。

北有直隸省,江蘇省,按理說,這兩個督軍應該是最有權勢的。可是就在直隸督軍曹錕花1500萬大洋賄選總統前2年,江蘇督軍李純,竟然被報紙罵死了!

這又是咋回事呢?

1920年,江蘇督軍在家裡自殺,當時上海的《申報》還發表文章《嗚呼李純督軍之模範》,說立春是個模範督軍,全國上下的督軍都應該向李純學習。

這一天是12月11日,手下人此後他睡下。可是當凌晨四點多,家人聽到槍聲,找到李純時,他已經中槍倒地不起。不久後就死了。李純死前,他曾看到報紙上罵他的政論,大呼自己活不久了。李純死後,他的四封遺書證明了死因:

第一封遺書,李純講自己"被病魔所害,苦不堪言,兩月不能理事,貽誤甚多,求愈無期,請假又不獲準,誤了大局,對江蘇產生不利後果,徒喚奈何?"

第二封遺書,李純講"和平統一還未見成效,李純一人死了之後,愛國愛民的夙願皆空,但求同胞勿事權利,救我將亡國家,則李純在九泉亦含笑感激。"

後面兩封遺書,則是安排自己的遺產,四分之一的遺產捐給南開,小妾都改嫁了。

可是,李純講的這幾件事,恐怕都不是他自殺的最直接原因。李純一方面病痛折磨,另一方面也是被輿論圍剿。當時李純的乾兒子長文和擔任江蘇省財政廳廳長,大肆貪汙。

對於這件事,江蘇的報紙把矛頭指向了李純本人,說他"自李純督軍江蘇以來,而吏治財政均有不安之現象",呼籲"江蘇人民皆江蘇主人,吾江蘇人皆行其主人之權力,以對付李

純,使文和不能履江蘇財政廳長之任,使李純不再侵我吏治"。

李純因為被媒體批評而自殺,卻因為自殺而得到了媒體一致認可,說他是"模範督軍",真是民國政界最有趣的一件事了。


歷史知事


督軍是幹嘛呢?

督軍其實是民國時期特有的一種稱謂 ,其實他很像我們在古代電視劇中所看到的對高級軍官稱都督的意思。

也是來自於古代的都督稱謂,我們都知道看過三國演義,周瑜就是東吳的大都督,掌管東吳的三軍,節制的最高軍事權力,這時候其實就是地方政府的軍事長官官名。

到了唐朝的時候,他們的軍事長官的官名叫做總管,而大都督成為了沒有實權的一種閒職和顯赫地位的象徵,元朝和明朝的時候都比較顯赫,朝廷設立大都督府,明朝時期將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節制諸軍,這時候的大都督有實職,但是到了明朝中葉以後就成為虛銜。

民國初年時,各省的軍事長官叫做都督,為了區別古代,所以就改名為督軍。

一開始由袁世凱仿效大清帝國的總督制,設立各省都督,都是一些民國史上著名的軍閥或者頂頂大名的軍事將領,今後來的北洋政府的首腦們。

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黎元洪當時是湖北都督,馮國章是河北直隸都督,蔡鍔是雲南都督,閻錫山是山西都督,胡漢民是廣東都督。

但是與清朝時期的總督所不一樣的是,民國時期的都督本來是軍政皆管,後來就專管軍事,袁世凱去世之後,各省都督都改成督軍。

由於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缺乏了一個能夠說一不二的人物,由此分裂,導致軍閥割據,互相混戰,在亂世中,自然是擁兵自重,誰有拳頭誰就有話語權,各省的督軍也因此權力都非常大,威風八面。

由於中國歷史上一脈相承的是窮鄉僻壤最易出戰鬥素質高的部隊,就像太平天國時期起自廣西山區,曾國藩率領的湘軍來自湘南湘西,皆是能征善戰的部隊。

所以民國的軍閥,依舊承襲了這一風格特點,真正能打的都是來自廣西,湖南,貴州,雲南的貧困山區兵,所以這些地方的軍閥容易出大手筆,也因而容易成為大軍閥,經濟比較富裕的,江南沿海地區,則沒什麼太大的軍閥。

比較有名的有川軍,桂軍,粵軍,湘軍。

督軍實力差異

所以各省的督軍和督軍之間也是有區別的,有些能爭善戰的省份,那就權力相當大,統帥的人馬也多,地盤也廣。

雲南督軍唐繼堯是滇軍的創始人與領導者,也是貴州都督,曾自封為: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軍總司令,手下主力滇軍在10萬人左右。

1924年,唐繼堯命部下龍雲等人率滇軍主力7萬人東下,被廣西李宗仁的2萬貴軍打敗,可見戰鬥力卻不行。

而比如我們說原本的廣西督軍陸榮廷,在1916年進入廣州就任廣東督軍,對廣東廣西兩省具有管轄權,也就不是一個省那麼簡單了,事實上他是桂系軍閥的主要代表,還是宜都市兩廣事實統治者,手握兩廣的軍政大權,儼然是一副小朝廷的模樣,盲目擴充兵力。

兵力會在10萬到20萬之間。

李宗仁統一廣西之後的兵力也不過數萬,成為新桂系領袖,苦心經營廣西。

北洋軍閥分裂之後每個派系大陸也保持著幾十萬人馬的水平,對各省的督軍人馬會在幾萬到十萬之間。

但有些督軍則會受到更大的軍閥的控制,比如說北洋軍閥中的直系皖系,直係軍閥中的曹輥最高聲勢時期控制地盤包括河南,陝西,江蘇湖北在內的九省,山東,山西,安徽,甘肅等省份也紛紛名義上歸附,其實他事實上控制的那些地盤,督軍們都要受到最高職級軍閥的控制。

相較於於一般獨立的軍閥,他們缺乏獨立和自主能力,有著極為強悍的靠山,也就是上一級的軍閥。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是山西的不倒翁閻錫山。此人可謂是軍閥界的一個傳奇,是更多軍閥中記錄保持最長的人,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已經各種戰亂,從來不倒。

武昌起義發生之後,作為新軍軍官的閻錫山起義,殺死山西巡撫陸中奇,自任山西都督,是山西當時事實上最長的一位統治者。

袁世凱稱帝時,他的手中只不過有7000人馬,因為積極擁護袁世凱稱帝,被封為一等候,袁世凱死後繼續支持北洋政府,所以獲得了很大的北洋軍閥支持,因而得以存續長久不倒。

人馬最高是達到6個軍10萬餘人。

所以基本上各省督軍的人馬,大都在5萬到20萬之間,多少就要看不同的督軍權力程度,像閻錫山,唐繼堯這樣的人,都是自己一省統帥,是獨立的,而像直系皖系,這樣各省的督軍則是要受到更高一級軍閥的控制的,人數自然就要相對少一點,而且權力也受到限制。


歷史好奇怪


督軍,古代指地方軍政長官,但是在民國時期,督軍有更具體的含義,那就是一省的軍事長官。

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紛紛通電,宣佈獨立。袁世凱當大總統後,除了手底下幾個直系心腹,對全國很多地方控制力都比較弱,於是,乾脆就令各地的實力派人物管理自己所管轄範圍內的軍務,即“督理某省軍務”,這叫做督軍。北洋政府時期,督軍這一名詞的全稱頗有變動,比如,黎元洪時期稱“督理某省軍務善後事宜”,段祺瑞時期稱“督辦某省軍務善後事宜”,但職能上都是各地的軍事一把手。

其實,與督軍平級的還有省長,督軍主管軍務,省長主管民政。但是,北洋時期,政治混亂,有槍就有權,沒槍說話都不硬氣,所以,手裡有槍桿子的督軍,很快就成了掌管了軍政大權,而省長也成了擺設。督軍仗著自己有槍,在自己的地盤當起了土皇帝。比如當時的浙江督軍盧永祥,是皖系軍閥段祺瑞手下的得力干將,不僅督軍浙江,還掌控上海,是名副其實的“上海王”。由於他在浙滬一代的影響力,他兒子盧小嘉在上海也是飛揚跋扈,所謂“上海三大亨”,在盧小嘉眼裡也不過是三條蟲,他曾帶人把黃金榮毒打一頓,關進大獄,雖然三大亨在黑道是呼風喚雨,但是自古黑的就幹不過白的,面對有權有勢的浙江督軍,三大亨只能忍氣吞聲,杜月笙、張嘯林破財萬千,給盧小嘉磕頭認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黃金榮弄出來。

督軍權力如此之大,當然也引起了政府的反感。為了削弱督軍的權力,袁世凱、黎元洪等都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委派省長,裁兵等方式,但這些督軍也不是善茬,他們一起抱團來對抗中央政府,並且經常要挾中央政府改變政策,堪稱民國一大公害。

1928年,蔣介石在名義上統一中國,正式廢除督軍一職,軍政統一,由省主席管理。不過,很多省主席其實也都是之前的督軍,只不過是換了一個稱呼而已,還是換湯不換藥。


一卷青史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清朝的地方官員制度。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北洋軍閥時期的官員制度與清朝末期的官員制度屬於一脈相承的關係。在清朝的地方官中,總督、巡撫、提督、布政使、按察使和學政,都屬於高級官員。總督是地方官員中的頂級大佬,總督通常管理三兩個省的事務。例如兩江總督,管理了安徽、江蘇和江西三個省。 總督主要負責軍務,但也能管理其他方面的事務。巡撫則是一個省的一把手,標準的實權派,負責全省軍政民財各方面的事務。



提督從品級上來說,比總督和巡撫還高,但必須接受總督、巡撫的節制。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屬於武官。至於布政使,則主要管理全省的經濟和民政,屬於常務副省級幹部。

按察使則負責全省的司法和治安工作,也是實權派的任務。學政的情況最特殊,學政負責全省的科舉和教育工作。請注意,學政直接隸屬於朝廷,連總督和巡撫都無權管理。清朝滅亡以後,進入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既然朝廷已經滅亡,原來的官員名稱自然需要改動。



但在很大程度上,北洋軍閥時期的官職與清朝的官職,屬於一脈相承的關係,僅僅是稱呼變化了而已。例如巡閱使,類似於清朝的總督,一個巡閱使能夠管理兩三個省的地盤。例如東三省巡閱使和兩廣巡閱使、兩湖巡閱使,都是頂級軍閥。每一個巡閱使手下都有二三十萬軍隊,例如東三省巡閱使,軍隊總數接近40萬。其實除了巡閱使,還有都督和督軍,有的時候,兩個官職能夠兼任。 清朝滅亡以後,巡撫被改稱為都督,例如山西都督、江蘇都督等等,和之前的巡撫差不多,都是全省的一把手。督軍則類似於清朝的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軍隊。



從表面來看,督軍是僅次於都督的二把手。但在軍閥混戰的時代,有槍才是草頭王。督軍才是全省的實際當家人,有的省份中,都督基本上就是空架子。還有的省份中,基本上是督軍兼任都督。 由於主要負責軍隊工作,督軍經常被俗稱為“大帥。”在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中,描述了軍閥混戰的情況:“鬧軍閥,亂打仗。趙打錢,孫打李,亂打一起誰都不講理。”在軍閥混戰時期,一個督軍最少擁有七八萬軍隊。一些人口比較多的省份,甚至擁有10多萬軍隊。例如河南督軍,曾經下轄了15萬軍隊。



所以說,督軍的實際權力很大,與唐朝末期的節度使類似,盤踞一方,屬於地方上的土皇帝。在北伐戰爭結束以後,當時的政權開始改革官員制度。督軍、督軍都成為了歷史,與此同時,省主席、戰區司令和綏靖主任開始出現。這三個官職都是高官,類似於總督、巡撫、提督。在西南和華北地區,由於軍閥仍割據一方,僅僅是換了一個稱呼而已。 例如原來的都督變成了省主席,軍隊還是原來的軍隊。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40年代末期,也就是全國解放之後,各地各式各樣的軍閥政權才徹底垮臺。軍閥割據的歷史已經成為了過去,在軍閥割據的時代,百姓們的日子非常悽慘。很多人幻想著回舊時代做軍閥,認真的說,即使回到了舊時代,絕大部分人也僅僅是普通的小卒而已。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督軍是民國北洋時期的叫法,是每個省的最高軍事長官,也叫都督、督辦、督理,最早叫都督,根據北洋《陸軍法規》記載,每個省設都督一人,在省會置都督府,後改為將軍行署,都督有統轄該省各項軍隊的權力,也有維持該省治安的責任,為各省最高軍政長官。

圖中從左至右依次為梁鴻志、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盧永祥、楊宇霆、張樹元,站立者為段祺瑞小舅子吳光新。

1916年袁世凱死後,都督改叫督軍,如果是軍政事務,上級單位是陸軍總長指揮監督,如果是軍令事務,同時受參謀總長指揮監督,遇到緊急時刻可直接使用兵力,事後呈報陸軍總長和參謀總長,另外督軍如行使職權與地方有衝突的,與省長協商再上報。

圖為齊齊哈爾的黑龍江督軍署正大門。

那這裡的問題就來了,辛亥革命時,各省有好多支起義軍,冒出了好多個督軍,一番較量後最大的督軍掌實權,所以督軍都是槍桿子裡闖出來的,根本不把省長放在眼裡,有些省長淪為虛職虛度光陰,有些為了方便,省長直接被督軍兼任了,於是出現了督軍民政軍事一手抓,一人說的算的現狀,比如山東督軍張宗昌拿槍趕走龔伯衡兼任省長;湖北督軍蕭耀南找地痞流氓趕跑了湯薌銘,自己兼任省長;王永泉和徐樹錚在福建自立政府,王永泉任福建督軍兼任省長,例子太多了。

圖為北洋軍閥盧永祥戎裝照,曾任浙江督軍,1924年與江蘇督軍齊燮元爭奪上海發動江浙戰爭。

另外,督軍府裡的編制大概分為參議、秘書、副官、課長等,這些要不是薦任就是委任,全由督軍大人說的算,都委任親信和自己人,在地方上形成鐵板一塊擁兵自重,省內又沒人能鉗制,既能為所欲為,又有了對抗政府的實力,說是土皇帝也不為過,有些政治勢力為了尋求支持,還得籠絡地方督軍,為了站穩腳根,督軍們都急劇擴充實力,手下幾萬部隊都是小意思,比如山西督軍閻錫山,新軍起義時他只是個標統,義軍不到一萬人,到1927年他的總兵力達到13萬。

圖為閻錫山統治山西時,太原兵工廠。

另外北洋時期的政府更是一塌糊塗,短短16年,總統換了8個,總理換了50多個,內閣成員更是數不清,這種走馬觀花的人事變動,使得地方的督軍們不知道該聽誰的,政令下去了還沒等執行,換人了,呈報上去了還沒等批,又變天了,於是乾脆,你們換你們的,咱自己玩自己的,於是北洋形成了一個個擁兵自重的小王國。


圖文繪歷史


您好 在各種舊社會的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督軍這樣的稱呼,其實這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一種特有的稱呼。認真的說,督軍的權力非常大,幾乎決定了很多人的前途和命運。那麼,一個督軍到底能夠調動多少軍隊呢?認真的說,幾乎每個督軍都有幾萬軍隊。畢竟在軍閥混戰的年代,軍隊是各路軍閥的資本,自然需要加大自己的投入。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清朝的官員制度,因為在北洋軍閥時期,很多制度都差不多。在清朝統治期間,各省都有巡撫,巡撫負責一個省的軍政民財,屬於一個省的最高軍政長官。在一個省裡,還會有一個提督,提督是武將,負責調動全省的軍隊。每兩三個省會有一個總督,請注意,總督和巡撫是同事關係,並不是上下級關係。總督能夠管理兩三個省的軍隊,但是無法插手地方上的行政事務。為了防止出現地方割據,清朝想出了很多辦法。

不得不說,在清朝統治期間,還真的沒有出現地方割據勢力。當時在清朝滅亡之後,由於沒有強有力的人物控制局面,因此出現了軍閥混戰的複雜局面。北洋軍閥集團控制了政局,但集團內部又分成了不同的派系,例如皖系軍閥和直係軍閥等等。各省的官員都屬於不同派系的成員,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軍事將領的地位高於行政官員。有槍就是草頭王,所以說,首先要保證自己的武裝力量,這是第一步。

在五代十國時期,軍閥安重榮說過一句話: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情況也差不多。當時,各省都有省長和督軍。省長負責行政事務,督軍負責軍隊。在和平時去,自然是文官大於武官。但是在混亂的時期,武官的地位非常高。一個省的督軍明顯高於省長,有的省長就是督軍的手下,還有的督軍甚至直接自己兼任省長。當時,如果保不住自己的地位,那什麼都是浮雲。

因此幾乎每個省的督軍,都有幾萬軍隊。有的省份,由於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督軍甚至能夠調動10萬以上的軍隊。各路軍閥相互進攻,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了1938年,在1928年之後,經過新一輪的洗牌,在稱呼上出現了變化。省長變成了省主席,按照道理來說,省主席是一個省的最高官員。但是,還是那句話,由於局勢混亂,很多省主席都是軍人出身,也兼任了軍職。例如抗戰期間的韓復渠,韓復渠的職位是山東省主席兼第3集團軍司令。

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在那個年代,很多軍閥都有好幾個省份。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了40年代末期,在建國之後,軍閥的問題最終徹底瓦解。各省的軍政事務分離,百姓開始了恢復生產和發展經濟的工作。小編髮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凡是歷史上的和平階段,文官的地位肯定高於武官。從宋朝之後,這個情況越來越明顯。


包穀地小包包


督軍,古代的地方軍政長官稱號,在北洋軍閥時期將地方的軍政長官都督改稱督軍。

督軍,北洋軍閥時期省下的軍事長官,在辛亥革命時,各省行政軍事長官多稱都督。不久,另設民政長,都督專管軍事。二次革命後,袁世凱都督為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務。在民國五年袁世凱死後,改稱督軍。民國十一年,臨時大總統黎元洪倡“廢督裁兵”未成,遂改督軍為督理某省軍務善後事宜,簡稱督理。各省又有改稱督辦軍務善後事宜者,簡稱督辦。十三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段祺瑞任用各省軍事長官,均用督辦軍務善後事宜之名,一般稱為軍務督辦或督辦。後直系吳佩孚再起,發表任命均用督理之名,北京用督辦名,各行其是,直至北洋軍閥失敗。

督軍作為一個省最高的軍事長官自然掌握了大量的軍隊,但是各個省的軍事力量不同,因而軍隊數量一般在5萬~20萬之間。



潘帕斯戰鬥機


所謂督軍,就是指民國初期一省的軍政長官。辛亥革命以後,各省軍政長官叫都督,後來實行軍民分治,都督專管軍事,由民政長管理政務。袁世凱死後,都督改稱督軍,後來還曾經用過督辦軍務善後事宜等名稱。不過萬變不離其宗,當時的督軍基本都是割據一省的軍閥,獨攬軍政大權,威風八面。

不過督軍手下有多少軍隊,那就不一定了。這首先因為軍閥割據地方,北洋政府除了自己嫡系之外,都是一概不管。各地軍閥只能自己籌集軍費,所以不同省的督軍,手下的軍隊數量不等。

而其次就是督軍雖然說管理一省的軍政事務,但是如果省內某個軍事集團比較強勢,那麼就可以自己割據一方,不理督軍,那麼督軍能管到的部隊就少了。

所以民國時期一省督軍所管轄的部隊多少來去很大,我們只能隨便舉幾個例子來看看:

山西

閻錫山自辛亥革命以後就佔據了山西,先後依附袁世凱、段祺瑞等人,逐步控制了山西的軍政大權。到直奉大戰前,閻錫山在山西共有12個旅,這些部隊都是閻錫山的心腹率領,合計約有7萬人。

江蘇

江蘇在馮國璋任上時,雖然名義上有2個師又3個旅,不過因為袁世凱打壓,實數不過1.3萬人。到李純署理江蘇以後,逐步補充部隊缺額,江蘇的部隊數量開始增加。到直奉大戰前,齊燮元當督軍的時候,江蘇共有中央第6師、第19師、江蘇第1、2、3師和5個混成旅,兵力達到了6萬人。

浙江

在盧永祥擔任浙江督軍時期,兼任淞滬護軍使,還管著上海。在江浙戰爭前,盧永祥的部隊除了原來的中央第4師、第10師、浙江第1師、第2師等部隊外,還有從福建來投奔他的臧致平等部,合計約4萬人。

以上幾個例子,都是實權督軍,自己當督軍自己管部隊,什麼都是自己說了算。下面我們再舉幾個督軍不能控制全省的督軍。

直隸

王承斌擔任直隸督軍的時候,由於吳佩孚說督軍不能兼任部隊長官,所以免了他23師師長之職。而直隸此時直系各部6.5萬人都是直接歸曹錕管轄,而馮玉祥所部3.5萬人和胡景翼的1萬多人也不歸他管。所以雖然直隸的駐軍有11萬之多,王承斌就是一個光桿司令,他這個督軍就做的很沒樂趣。

第二次直奉大戰以後,直系敗退,奉系李景林出任直隸督辦,他手下有兩個師、5個混成旅、3個補充旅,合計6萬多人。不過此時在北京和山海關之間,還有張學良和郭松齡的京榆駐軍司令部所屬的7.5萬人,北京則是馮玉祥的國民軍4萬多人。所以他也沒能管到直隸全省,直隸的18萬大軍裡,他只能管到1/3。

河南

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之前,督軍是張福來,不過吳佩孚親自坐鎮洛陽,大小事務都是他說了算,張福來就是一個橡皮圖章,自然和軍權無緣。

第二次直奉大戰後,胡景翼奪取了河南,此時他的部隊約有4萬多人,不過在胡景翼死後,嶽維峻繼任,他大肆收編各種地方武裝和土匪武裝,所部號稱有11個師、18個混成旅、2個騎兵旅和18個團,總兵力達到了20多萬。

不過這些部隊有些只是掛個名,名義上服從嶽維峻領導,所以實際嶽維峻真正能指揮的,也不過4、5萬人。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督軍管理的部隊,從20多萬到零蛋的都有,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不沉的經遠


在反映民國初期的影視作品中,經常會出現一個職務為都督或督軍的大人物,辛亥革命時,各省行政軍事長官多稱都督。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同盟會元老、青幫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的陳其美,在上海發動起義,上海光復後被推舉為滬軍都督,蔡元培稱其可與歷代俠士齊名列傳,並盛讚陳其美為“民國第一豪俠”。

此後不久,事實上各省另設民政長官,因此,都督就專職管理軍事了,為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務,民國五年袁世凱謝世以後,各省都督都改稱為督軍。

由於是各省的督軍,因此督軍的權力都非常大,可謂八面威風,但究竟擁有多少兵力,各省都是不一樣的,自然沒有統一的標準。

讀者會感覺條件好的省肯定兵力多,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一些偏遠較窮的省反而兵多且會打仗,窮鄉僻壤地方的督軍有時手中的兵力反而比富裕地區省分還要多。

民國軍閥,廣西、湖南、貴州、雲南等這些相對比較貧困偏遠的地區,不僅兵員多,而且非常會打仗,反倒是浙江、江蘇、上海這些南方相對比較富裕的省市,既出不了什麼大軍閥,南方兵也不太會打仗,中國歷史上可謂一脈相承。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每個省督軍手中的兵力最起碼都是好幾萬人起步的,條件好的養的活兵的,會打仗的,一個省出來10萬兵力,都是有可能的,具體沒這方面的資料可供參考,只是基於軍迷對民國軍事有一定了解基礎上的合理判斷。

辛亥革命成功以後,雖說建立了民國,但許多制度依然借鑑的是清廷,清廷的巡撫,遂成了民國的督軍,屬於一個省的最高軍政長官,儘管北洋軍閥空制了政權,但各地卻出現了軍閥混戰的複雜局面,其實與封建割據沒什麼區別。

在混亂不堪的年代,各省行政長官其地位都沒有手握兵權的督軍高,有些省的省長就是督軍的部下,有的督軍直接兼任省的行政長官,等於是軍政一把抓,權力全擁有。

北閥成功,南京政府成立以後,各省省長都變成了省主席,但省主席許多還是軍中高級將領兼任,比如黔軍軍閥王家烈擔任了國民革命軍第25軍中將軍長兼貴州省主席,貴州依然是他一個人說了算,貴州也成了王家烈的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