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新中国建国后,迅速开始了仿制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工作。歼-5(英文:Shenyang J-5或F-5,北约代号:Fresco,译文:壁画)战斗机,是中国沈阳国营112厂(现称: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仿制的单座单发第一代战斗机,是中国制造并装备空军的的第一种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5参照苏联米格-17φ(米格-17F)型战斗机研制,采用机头进气的后掠式中单翼气动布局。歼-5飞机全金属结构,体积小,重量轻、低空机动性能好,装配中国仿制“涡喷-5”型发动机[1] 。
歼-5研制从1954年10月开始,1956年7月13日全部采用中国自制零件的第一架歼-5完成总装。1956年7月19日,歼-5原型机由试飞员吴克明驾驶首次试飞成功。
歼-5自1956年9月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到1959年5月停产,共生产767架。后来在歼-5的基础上,成都飞机厂研制歼-5甲和歼教-5飞机,分别于1964年11月和1966年试飞成功[2] 。
歼-5的研制装备,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能够成批生产喷气战斗机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3] 。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中文名称 : 歼-5
英文名称 : J-5 / F-5
次型/级 : 歼-6
研制时间 : 1955-1956年
服役时间 : 1956年
定型时间 : 1956年9月8日
国 家 : 中国
研制单位 : 沈阳112厂(原松陵机械厂)
参仿原型 : 米格-17Φ战斗机
飞机类型 : 喷气式战斗机
制造数量 : 767
主要改型 : 歼-5甲、歼教-5、靶-5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6(英文:Shenyang J-6或F-6,北约代号:Farmer,译文:农夫)战斗机,是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工业公司研制的单座双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局部制空权,也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
歼-6是中国根据前苏联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制空战斗机,1958年初开始研制,1960年投入批生产,1964年首批歼-6战斗机交付中国空军使用,到1983年停产,共生产了5205架[1-2] 。
歼-6是中国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曾是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中国产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各次实战中,歼-6共击落20多架各型飞机,而自己没有一架被击落。2010年6月12日歼-6战斗机正式退出中国空军装备序列[3-4] 。
中文名称 : 歼-6
英文名称 : J-6/F-6
前型/级 : 歼-5
次型/级 : 歼-7
研制时间 : 1958~1960年
服役时间 : 1964年
定型时间 : 1960年
国 家 : 中国
飞机类型 : 喷气式超音速战斗机
参仿原型 : 苏联米格-19战斗机
退役时间 : 2010年6月


生产数量 : 5205架
出口国家 : 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埃及等国
背景研发
超音时代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1953年5月25日,美国空军YF-100在首次试飞中成
苏联米格-19战斗机
功突破音障。1954年1月5日,苏联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米格-19的SM-9/1原型机首飞成功。从此战斗机进入了超音速时代。


米格-19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轻型战斗机,是前苏军装备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西方给绰号“农夫”(Farmer)。1951年开始设计,1953年9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55年初开始装备部队。米格-19装备部队时,可以说是一种性能比较好的轻型战斗机,能够满足当时强调高速截击的防空任务,具有易于操纵和使用维护简便的特点。除前苏联空军外,华约各国以及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古巴、印尼、伊拉克、朝鲜、巴基斯坦、坦桑尼亚、乌干达、越南等国的空军都装备了这种飞机,生产总数超过10000架。该机于1961年停产。米格-19的设计要求是结构简单、轻巧、灵活、爬升快、高速性能好、能超音速作战、火力强等[3] 。
中国引进
二十世纪50年代的中国空军,主力仍然是朝鲜战争后期换
歼-6战斗机
装的米格-15。在超音速时代,这种亚音速战斗机的性能已明显落后[5] 。
为了跟踪新的战机发展趋势,中国军方一直关注苏联的战机发展并寻求技术引进。
1955年3月,苏联米格-19刚刚装备部队。1956年6月中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就计划开展米格-19及其发动机的仿制,并且进行了一些生产准备工作。
为了获得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运方面的政治支持,时任苏联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向中国转让军事技术方面作了重大让步。1957年9月,聂荣臻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去苏联谈判转让军工产品制造问题。10月中苏两国签定协议,由苏联向中国出售米格-19飞机的制造技术,并提供全套技术资料、样机和部分散装件、成品附件。由于米格-19的发展已结束,中国可以得到比较成熟且成系列的产品。苏联当时开出的备选清单上包括了米格-19S(昼间战斗型)、米格-19P(全天候截击机/航炮型)和米格-19PM(全天候导弹截击机)。这是米格-19家族中3个主要型别,搭配使用基本上可以满足空军昼间争夺制空权和夜间拦截的需要。按照当时的双方协议,上述3个型号中国均有采购。

在签署许可生产协议的时候,中国选择米格-19P作为仿制型号,购买了该型飞机和发动机的整套图纸,并定点在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飞机、沈阳黎明发动机厂生产发动机。按照1957年协议,苏联于1958年上半年陆续将米格-19P的图纸发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和黎明发动机厂。1958年8月仿制前期准备基本完成,遂正式开始仿制工作。仿制的米格-19P在国内被称作东风103,这是当时中国国内航空工业提出发展的一系列“东风”型号之一。[6]
仿制起步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轰-7(中国代号:JH-7,绰号:飞豹,外贸型号:FBC-1,北约代号:Flounder,译文:比目鱼),是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双发串列双座超声速歼击轰炸机。由中国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代号:172厂)[1] 与航空603研究所合作设计研制的中型歼击轰炸机,主要用于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
歼轰-7于1973年开始研发,至1988年首次试飞成功。1998年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该机首次公开亮相。随后该机主要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
歼轰-7A在歼轰-7的基础上,对气动外形略做改进,采用新材料和装备新雷达和航电系统,作战效能有了大幅提升。歼轰-7A同步装备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航空兵。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中文名称 : 歼轰-7
英文名称 : JH-7(FBC-1)
前型/级 : 轰-6
研制国家 : 中国
研制单位 : 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和603研究所
研制时间 : 1974~1988年
原型首飞 : 1988年12月14日
服役时间 : 1992年
定型时间 : 1998年
总设计师 : 陈一坚
1973年初,中国国防科委航空研究院(六院)指示西安飞机
设计研究所(即603所)开展超音速战术轰炸机的预研工作。1973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航空发展规划筹备会指出:根据中国当时情况,决定搞一个轰-5或轰-5和强-5共同的后继机,以加强空中攻击力量。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8(中国代号:J-8,英文:Shenyang J-8或F-8,北约代号:Finback,译文:长须鲸)战斗机,是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设计研制的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歼击机),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主力战斗机种之一,现正逐步退役,被歼-10和歼-11所取代。
歼-8设计上参考苏联米格-21战斗机(歼-7),装备两台涡喷-7甲(WP-7A)发动机,加长了机头,提高高空战性能。歼-8原型机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1979年完成设计定型,1980年开始服役;由于早期歼-8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沈飞于70年代末开始研制歼-8的全天候型,改良火控雷达等电子设备;机舱盖、座椅、氧气系统和组合仪表重新设计,改装武器系统等,成为歼-8Ⅰ型战斗机。
20世纪80年代,沈飞又开发出歼-8Ⅰ的升级型号歼-8Ⅱ。歼-8Ⅱ使用推力进一步增大的涡喷-13A(WP-13A)发动机,进气道改用机体两侧进气布局,从而腾出机头空间安装更大的火控雷达和更多的电子设备。
中国空军从2011年开始退役部分老旧的歼-8战斗机。截止2011年,在中国空军及海军航空兵中,仍在服役的歼-8战斗机约300架。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中文名 : 歼-8战斗机
外文名 : Shenyang J-8(F-8)
北约代号(英) : Finback
北约代号(中) : 长须鲸
国 家 : 中国
设 计 :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生 产 :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
首 飞 : 1969年7月5日
服 役 : 1980年
前 型 : 歼-7
基本情况
歼-8战斗机,自1964年开始设计,1968年7月首批2架原型机制造完


歼-8、歼-8I战斗机
成,于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1979年设计定型,1980年开始服役。
歼-8战斗机是在歼-7战斗机基础上放大设计,装备两台涡喷-7甲(WP-7A)发动机,加长了机头,以提高高空战斗能力。该机是上世纪70年代是由中国沈阳飞机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和生产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属于第二代战斗机,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
歼-8基本型,装备两台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涡喷-7甲航空发动机,最大马赫数为2.2。机上装备一门23毫米双管机炮,全机7个外挂点;可以使用霹雳-2、霹雳-5、霹雳-8短程空对空导弹、霹雳-11中程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及无制导航弹与火箭弹[1-2] 。
研发背景
20世纪50年代,台湾海峡的气氛紧张,台湾连续
歼-8战斗机三视图
派出U-2和无人驾驶侦察机“慰问”大陆,美国军队也经常派出高空侦察机入侵中国领空,尤其是核、火箭试验基地上空,获取军事情报。而解放军歼击机的高空性能有局限,难以击落敌高空侦察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1958年,我国开始了“东风”107歼击机和“东风”113高速歼击机的自行设计。这两种飞机后来都遭到了中途夭折的命运。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9(代号:J-9,英文:Chengdu J-9)战斗机,是中国航空设计研究单位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型战斗机设计方案 。
歼-9飞机是一种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击机,以苏联图-22“逆火”和美国B-1B 超音速轰炸机为主要作战对象。歼-9飞机设计技术指标达”双26”(即升限 26千米,时速2.6倍音速),是当时中国装备和在研的歼击机性能之最。
歼-9飞机与歼-8为同期立项、平行研制的两个项目。歼-9项目设计方案几经波折调整,最后因为指标要求过高,技术条件无法实现而于1980年取消继续研制计划[2] 。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中文名称 : 歼-9
英文名称 : Chengdu J -9
前型/级 : 歼-7
次型/级 : 歼-10
研制时间 : 1964~1980年
国 家 : 中国
设计单位 : 沈阳、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1960年末至1961年春,为了缓解与美国对峙所带来的


苏联米格-21战斗机
巨大压力,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向中国表达了缓和苏中两国关系的意愿,自1959年以来一度紧张的中苏关系稍见好转。虽然两国在1961年秋苏共召开22大时便因中国反对批判斯大林而再度闹翻并彻底决裂。但对中国空军而言,这段为时不到一年的“二次蜜月”却带来了一件极为珍贵的礼物--米格-21战斗机。
1962年,直接从苏联引进的12架米格-21战斗机开始以“歼击-7型”战斗机的编号加入中国空军服役。而当时它最主要的作战对象便是凭借着自己过人的高空性能时常游弋于中国上空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当时的国际标准来衡量,歼-7是一
中国空军歼-7战斗机
种性能优良的战斗机。但是,从1963年冬季至1964年初,歼-7飞机参加的一系列高空作战中陆续暴露出其升限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没有雷达和高空机动性差等缺陷。另外,在作战火力和起飞着陆性能上也有待加强和改善。1963年,空军提出研制一种新型歼击机,以代替歼-7型飞机。
中国航空工业以米格-21为基础开始新一代战机的研发工作[3-5] 。
研制启动
新战斗机选型过程自1964年初开始,第三机械工业部

中国空军歼-8战斗机
机部)航空技术研究院(简称:六院)的沈阳飞机设计所就开始考虑改进歼-7,以满足高空作战要求。1964年10月25日,六院在沈阳601所召开了“米格-21和伊尔-28改进改型预备会”。会上,提出了米格-21的两种改型方案:
第一种方案为米格-21渐改型:飞机气动外形参照米格-21飞机,不做大的改变,同样采用机头进气模式,发动机则由单变双,装用两台涡喷-7发动机的改进型。简单的说,该机就是将米格-21的放大版本,即后来的歼-8型战斗机。
第二种方案则为米格-21大改型:飞机的气动布局做了较大的修改
中国空军歼-8战斗机
机部)航空技术研究院(简称:六院)的沈阳飞机设计所就开始考虑改进歼-7,以满足高空作战要求。1964年10月25日,六院在沈阳601所召开了“米格-21和伊尔-28改进改型预备会”。会上,所提出了米格-21的两种改型方案:
第一种方案为米格-21渐改型:飞机气动外形参照米格-21飞机,不做大的改变,同样采用机头进气模式,发动机则由单变双,装用两台涡喷-7发动机的改进型。简单的说,该机就是将米格-21的放大版本,即后来的歼-8型战斗机。
第二种方案则为米格-21大改型:飞机的气动布局做了较大的修改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10战斗机(英文:J-10或F-10,北约代号:Firebird,译文:火鸟)是中国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自主研制的单座单发第四代战斗机。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该机采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和鸭式气动布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优势战斗机。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11(中国编号:J-11,北约代号:Shen yang J-11或F-11,系列型号:歼-11B、歼-11BS,衍生型号:歼-15、歼-16)是中国空军一型单座双发多功能重型喷气式战斗机,是中国购买的苏联/俄罗斯专利及授权的苏-27SK战斗机的国产组装飞机,是中国第三代战斗机之一。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11继承了苏-27的优异特性,凭借着代化的空气动力学外形、发动机性能、较高的载油量、宽广的飞行高度和速度范围,可非常高效地拦截空中目标,不但可利用导弹实施远距离攻击,还可在近距离空战中占得上风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15(英文:J-15,中文绰号:飞鲨)是中国参考苏-33战斗机原型机T-10K-3以国产歼-11战斗机为基础进而研制和发展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它在世代划分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15在歼-11的基础上新增鸭翼、配装2台大推力发动机,实现了机翼折叠,全新设计了增升装置、起落装置和拦阻钩等系统,使得飞机在保持优良的作战使用性能条件下,实现了着舰要求的飞行特性。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16(英文:J-16 multirole fighter[1]),是中国沈阳飞机公司在歼-11战斗机基础上发展研制的三代半双座双发多用途战斗机。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该机外形参考俄式苏-30MKK歼击轰炸机。歼-16装备自动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AESA),可同时识别攻击多个目标,具备远距离超视距空战能力和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与歼轰-7比较歼-16的机体更大,最大载弹量12吨,可以发射鹰击62和鹰击83空对舰导弹。该机装备中国产的“太行”涡扇-10发动机,其性能与美国F-15E战斗轰炸机相当。歼-16飞机于2011年10月17日在沈阳首飞[2]。2013年初中国正式公开该战机。
201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歼-16战机与歼-10战机在华东某机场开展了一场空战对抗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20(英文:Chengdu J-20,绰号:威龙,北约命名:Fire Fang,译文:火牙/焰牙)是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的一款单座双发动机并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第五代战斗机。
歼-20用于接替歼-10、歼-11等中国第四代战斗机,于1997年美国第五代战斗机F22猛禽首飞的同年正式立项,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奋发努力和国家的大力支持,首架技术工程验证机于2009年制造成功,并于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黄田坝军用机场实现首飞。
歼-20采用了单座、双发、全动双垂尾、DSI鼓包进气道、上反鸭翼带尖拱边条的鸭式气动布局。头部、机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倾斜,起落架舱门为锯齿边设计,机身以高亮银灰色涂装(原型机为深绿墨色)。侧弹舱采用创新结构,可将导弹发射挂架预先封闭于外侧,同时配备专为歼-20量身定做的PL-15和PL-21导弹。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2016年11月1日,歼-20身披割裂迷彩涂装参加珠海航展并首次对外进行双机飞行展示。
2017年3月9日,中央电视台报道第五代战斗机歼-20已正式进入空军序列[2] 。3月13日,《中国日报》发布消息称,中国自主研制的歼-20将装配国产发动机。
2017年7月30日,歼-20三机编队参加在朱日和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阅兵。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31即FC-31鹘鹰战斗机(中国编号:J-31,代号:鹘鹰,英译:Gyrfalcon,英文:Shenyang J-31[1]),是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研制的第五代单座双发隐形战斗机[2]。
歼-31是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研发的多用途战斗机,综合作战效能优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它采用单座、双发、外倾双垂尾、全动平尾的常规布局,两侧布置大S弯进气道,并有内置弹舱

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


中国为了提高国防实力、增强空军战力,也着眼未来战争启动了第五代隐形战斗机的研发。2011年1月11日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的歼-20重型隐形战斗机成功首飞。同时,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也开始了中型隐形战斗机的试制,歼-31呼之欲出。

回头看我国的战机研发历程,可以说从最初的歼5到现在的歼31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现在的自主研发,通过国产化,形成一个系列,覆盖海陆 空包括现在的舰载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