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永平彝族服飾簡介

永平彝族(土族)服飾在民國期間,男子上衣有兩種,即大襟右衽和對襟前衽。褲子一律是大袒寬腰、大褲腳。建國後的男子服飾逐步被漢化。婦女的服飾較為複雜,民國時期,衣裳的下腳要鑲三條邊,前短後長,腰間扎一塊黑布做的圍裙,頭上打包頭加一塊搭頭布,中老年人用黑色,青年用白色。腳穿繡花鞋,前端有“鼻子”。未婚的姑娘更為講究,喜穿白色上衣,外加黑色布褂,藍布或黑布圍裙、綠褲子,繡花鞋、手戴扭絲銀鐲,頭上有的戴帽,有的打包頭或白布搭頭,胸前掛五湎須或三須銀鏈針筒。

提起彝族婦女,人們會馬上想到她們不僅心靈手巧,善於紡織、刺繡,而且還能以各種不同顏色的布料加工製作出考究、精細、有各種圖案的服飾,使生活增添美的色彩,芬芳迷人的氣息。

居住在永平縣龍街、水洩、北斗、廠街等鄉鎮的彝族婦女,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優良傳統,儘管生活地區差異不同,但她們能用自己的技藝,以黑、白、青、藍色布料加工製作做出自己民族獨特的服飾,並能按民族集會、節日、四季變化做出她們俗稱的盛裝、便裝、冬裝來美化生活。

男的多愛用白布或黑布包頭,上身著大襟衣,衣較短,衣襟卻往右斜扣;這種別具一格的對襟衣衣釦有11對-13對不等,還用白布繡邊兩種。而有的地方男子在對襟衣裳外加一件用麂皮或羊皮自己親手加工繼制的褂子或黑布、麻布加工的布領褂子。褲子又多用黑布縫製,褲腳寬大,彝族群眾俗稱“大襠褲”。腳著皮鞋、膠鞋、布鞋,有的地方穿自己用大麻籽皮編織的麻草布鞋。個別地區的男子還披一件用羊毛制的氈子,男子頭前部留有一咎長髮,用黑布包裹,右耳戴圓形耳環,腰掛一把刀口鋒利、刀稍加工製作精細的長刀,給人乾淨利落、威武、灑脫的感覺。

彝族婦女具有善於紡織、刺繡的特點和技能,又是縫製加工服飾的好手。在彝族群眾中有“不長樹的山不算山,不會繡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之說,來讚美她們心靈手巧。因此,彝族婦女不僅為男子製作服飾,自己的服飾更是親手精心加工製作。一般都是著做工考究精細,分裡外兩件的上衣,裡面穿一件後長前短的長袖大襟衣,外衣則多以黑色或紅、紫、綠等顏色布料做的圓領褂子。但不論內衣,還是外衣,領邊、袖口都用彩色絲線繡上各種花紋、圖案,且還相互對稱、工整。腰繫圍腰,圍腰大都愛用黑布,上繡紅花,花朵層層套疊,朵朵流芳,格外醒目耀眼,充分展示了彝族婦女挑花繡朵的技能、聰明才智和對生活的愛。

彝族婦女的鞋子更是別具一格,腳穿船形般的尖尖繡花鞋,上面精心刺繡的花葉分明,別出心裁,而又美麗迷人,使人無不讚嘆彝家婦女心靈手巧,縫製工藝精湛。婦女髮辮用黑布或綢子纏繞,上面插滿各種加工精美的銀首飾花朵,漂亮之中更是顯得富麗。老年婦女雖著佩戴有銀首飾的服飾,但在著裝色彩上卻愛穿深色衣褲,較少穿著繡花過圖案的衣褲和鞋子。由於彝族支系多,居住地區不同,加之年齡、性別不同,穿戴也就各異。如稱“土族”的彝族文系,年輕姑娘頭戴繡花頭勒,愛著前短後長的右開襟衣,系繡花圍腰,下著藍、綠布料加工的褲子,不繡花邊,腳穿繡花布鞋;而青年男子頭纏黑布包頭,身上愛穿藍、黑色對襟衣;老年男子卻又愛穿長袍。有的已婚婦女背掛一圓形白氈裹背,上面繪織有太極或太陽形圖案。據史書記載和傳說,此裹背一是用於墊折腰背、禦寒,二是象徵彝族婦女勤勞勇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