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弊"被发现,打骂并非父母首选,根据年龄来教育更有效

最近备考整个人都紧绷着,孩子和老公都劝我放松一下,这个时候刚好朋友打电话约我过去泡茶喝,我只好应允。

放下手机转身便看到儿子给我拿来了外套,“妈妈天气有点凉了,拿着外套就不怕了,当然我觉得你要是抹一下香香再出门就更好了”我接受了儿子的建议,打扮了一番。

轻快的走到朋友家,结果却发现朋友家气氛有点不对,朋友嘴角下垂整张脸阴沉沉的。一问才知道,原来朋友的孩子前天在随堂小测中“抄袭”“作弊”被老师发现了。

朋友在工作的时候突然就接到了这个电话,他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差了。回来之后孩子爸爸狠狠的训斥了孩子一番,结果孩子只是静静的站在沙发旁一言不发。

后面朋友冷静下来和孩子谈话,孩子才肯说出实话,原来孩子是看这次考试的难度加大,怕自己考不好,爸爸妈妈会因此责怪自己不喜欢自己了。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看到这里看到这个事情跟我的感受是一样的,突然觉得一点想要责怪孩子的心情都没有了,然后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给孩子的压力太大,才让孩子有了作弊的想法。

说实话,我想很多父母在听说自己的孩子考试“作弊”,第一反应就是要对孩子进行教育。

有些比较急躁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进行打骂,但是这些父母冷静下来,好好的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到底是因为孩子故意明知故犯,还是自己不懂得教育?

孩子

那么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会出现作弊行为?

孩子

我家长都会遇到孩子作弊的情况,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遇到这样的事情,第一反应都是在想我该怎么办?

当你为孩子作弊的事情气愤自责的时候,先冷静下来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孩子现在处于道德发展的什么阶段,孩子对作弊这件事情认知是多少?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通过著名的两难故事法,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分成:3个水平,6个阶段

两难故事:海因兹的妻子患了重病,生命垂危,医生的意思是只有一种药能救他的妻子,就是本城一位药剂师发明的镭。海因兹去找这位药剂师,药剂师告诉他,这个药的成本很贵要2000元才能卖给他。海因兹很穷,一时之间拿不出那么多钱,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半夜撬开药剂师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故事结束之后,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针对故事内容提问孩子:海因兹该不该偷药?

孩子


重点是无论孩子回答“应该”,或者“不应该”,都需要说出自己的原因。通过分析孩子们提供的原因,科尔伯格把儿童品德发展分成如下三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4-10岁)

  •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我不想惹麻烦”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之所以会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多数情况下不是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而是处于畏惧,简单点来讲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心理就是典型的“不想惹麻烦”。这是学校教育的最低层次。

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就像我朋友的孩子,他并不是认为“作弊”是对的,他只是“不想惹麻烦”,因为在孩子心中是十分畏惧没有考好父母会不喜欢自己。

  •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阶段:“我想要奖赏”

相对于第一阶段,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就不再是简单的被动发生某些行为了,而是主动去做一些事了,只是这时的动力是老师和家长的奖赏,亦或者是来自同伴的崇拜罢了。

之前十安也因为“作弊”被老师发现过,不过他不是自己抄袭而是给别人抄,事后和他聊天才知道,仅仅是因为他给同学抄一下答案,同学成绩提高之后都很崇拜,他觉得来自同学的崇拜让他心里开心,所以即便后面他都是主动让同学抄自己的答案。

孩子

水平二:习俗水平(10-13岁)

  •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孩子在基本的安全需求得到保障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社会需求,即得到社会中他人的认可。

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取悦某人,简单点来讲这个阶段的孩子会为了得到老师或者同学的认可,主动的抄袭答案获取好的成绩。

  •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在前三个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行为和思想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大多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

众所周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是很难做到随心所欲。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权力,于是学会了制定各种规则。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讲,学校的规则里面明确要求大家不能“作弊”,这个时期的孩子“作弊”的次数明显下降,除了品德发展以外,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孩子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3岁- 成年)

  •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第五阶段不管是对于孩子还是我们成年人来讲都是很难企及的。其实所谓的体贴别人在我的理解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

用佛学的话来讲就是对待大千世界的万物有一种悲天悯人之心,两个字概括起来就是“仁慈”。

如果用心理学的话来讲就是要拥有“共情的能力”,还要有适当的“同理心”

当然这些能力还是可以通过父母和学校的后天教育来获取的。

  •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阶段:“我有自己的准则并奉行不悖”

这个阶段如果用陈寅恪的话来讲,那就是拥有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这是大家心中所期望的,其实真正达到这个层次的人是少之又少。

孩子

家长

  • 父母没有扮演好带领孩子成长的角色

就拿我朋友发生的这个事情来说,孩子犯错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教育问题?

其实双方都是有问题的,但是相较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了偏差。

因为孩子身为一个刚刚来到这个世上的小生物,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处事标准并不了解,这个时候父母是作为一个领导人的位置,需要带领着孩子们成长。

如果父母过分重视成绩孩子,忽视于孩子的沟通,没有察觉到孩子最近的学习困难,那么孩子为了出现利用“作弊”来获取成绩的可能性就会相对较大。


孩子


  • 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想过是自己的问题。

当自己的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或者是犯错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学会反省自己,就比如说我朋友的老公,当孩子出现“作弊”的行为不假思索便斥责孩子,根本就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原由,也没有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而我朋友本来也是有想要骂孩子一顿的冲动。但是后面的时候她意识到了,也许是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所以才会冷静下来引导孩子说出原因。

最后才会得知是自己对孩子的一些期望过多,导致于孩子们承受不住这样子的期望。

想必全天下的父母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品行不端正的孩子。也不希望是因为自己之前错误的教育方式,而导致孩子们未来的路走得越来越偏。

孩子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要怎么做才可以减少孩子作弊的行为呢?

根据心理学家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儿童品德发展论,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划分界限,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

第一,0-10岁的孩子

对于十岁的孩子来讲,他们正处于“他律”阶段,父母和老师(权威的代表)在日常生活中只需要不断的用行为或者是语言向孩子强调:作弊是不良行为,就足以在孩子心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就行。

这样的情况之下孩子出现“作弊”的行为就相对较少。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教育焦虑,不必要因为孩子“作弊”或者是孩子的成绩有过多的心理负担。

当然有部分家长会像我的朋友那样性格比较敏感,所以会更容易因为孩子教育的问题产生焦虑,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比如印度电影《起跑线》里皮娅的妈妈米塔。

事实上就像我对朋友说的那样,10岁以下的孩子绝对不会因为一次"作弊"多么糟糕的未来。

相反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来讲,父母的焦虑和过度的反应才会带给他更大的困扰,很容易就会影响孩子在加下来在品德上的正常发展。

孩子

第二,10岁-青春期的孩子

根据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儿童品德形成论来看,孩子的品德形成关键期在10岁左右。

这时候大部分孩子自我认知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品德发展也开始往“自律”阶段走。

孩子本身开始对"作弊"这个事情正常也有了正确的认知。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自己对“作弊”已经有了正确认知,孩子还是选择继续“作弊”,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理性的去分析孩子选择“作弊”的真实原因了。

孩子

在十安妈妈看来,这个阶段的孩子选择“作弊”的原因主要是以下这两种:

  • 亲子关系压力

就像我朋友的孩子那样,因为担心自己没有考好,怕让父母失望(内疚感作祟)或者是担心失去父母的疼爱遭受严厉的批评(恐惧感作祟)。

这两种情绪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在孩子心中形成的亲子关系压力所造成的。

所以这个时期家长最理智的办法就是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善亲子关系的质量。要知道十岁之后的孩子要开始进入青春期了,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以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为主民主型教育为辅,而是应该形成以民主型教育为主的开明式教育为主。

本身青春期的孩子就会本能的与父母进行权力之争,处于“水火不相容”的状态,如果父母没有适当的释放手中的权力,走进孩子的内心,是很难获取到孩子的信任的。

没有信任家长和孩子只会越走越远,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家长沟通的几率就会相对减少,更多的情况下孩子会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作弊)来解决自己的难题

孩子

  • 同伴关系压力

并不是所有亲子关系都存在压力,也有部分孩子和父母相处融洽的,这个时候孩子的压力大多数并不是来自于父母,这而是来自同伴关系的压力。

比如:孩子所处的学习环境相对缺乏诚信,周围的大部分关系不错的同学都有的情况,并且这些同学“作弊”并没有被发现或者是处罚,反而取得了比自己更好的名次和成绩。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孩子会产生一种心理落差,并觉得自己不作弊就是“吃亏”。或者担心自己考不好会被同学看不起,觉得“丢面子”,要知道青春期孩子对同龄人的认可关注度超过来自父母和老师认可。

从文章前面提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之所以会觉得不作弊就是“吃亏”或者“丢面子”,是因为孩子的品德发展还仅仅是停留在"功利主义阶段”

家长可以利用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来引导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考试作弊是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没办法正确检测出自己是否真正的掌握了这个知识,重要的考试作弊甚至会给人生的档案记录带来污点,触犯法律法规(引导孩子从相对功利阶段往遵守法规阶段发展)。

最重要的远不止这些,家伙在那个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人生是没有办法作弊的,习惯性作弊的人会形成通过“小聪明”的方式获取成绩的思维方式,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大家所不认可的,在残酷的现实中也是行不通的(引导孩子从遵守法规阶段往普遍道德原则阶段发展)。

孩子




再这样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下孩子们自然会明白作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相对于作弊来讲父母对自己的失败并不是那么的看重。那孩子自然不会有来自亲子关系的压力,也不会去选择作弊来获取成绩。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这样做:

  • 父母要学会培养孩子们关于承担责任的能力。

父母可以通过跟孩子们讲一些关于承担责任的故事。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们选择类似作弊这样子的逃避行为是因为他们缺少承担自己责任的责任心。

所以虽然看似是在解决孩子们作弊的这个行为,但实际上父母要提高的是孩子们的责任心,那么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责任心呢?

孩子


  • 父母要懂得适当的给孩子一些权利。

就比如说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月多少的零花钱供他自己选择,他自己可以决定自己买一些什么东西,也许有些东西在父母看来是非常没有用的东西,但是父母也不要对于孩子的选择多加干涉,这种方式是为了给孩子多一些对于自己生活的支配权,慢慢的自然他就对自己的事情有了责任感,自然也就不会继续逃避责任的行为,也就是从根本上解决掉孩子作弊的坏习惯。

孩子


  • 让孩子自己督促自己的生活

因为孩子其实自己也会发现,父母只能在一些很少的情况下,可以给自己提供帮助。而大多数情况都要他自己面对,就像零花钱的支配一样,支配权完全在他身上,父母不会给他要买什么东西这件事给出任何的规定,自然孩子们自己就要学会做选择,在做选择的这件事上,实际上孩子们就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也就对自己的事情有了责任感。

自然就不容易犯错,也不会误入歧途,也就不会选择用作弊的方式,来假装自己有个好成绩,而是会脚踏实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因为他明白了自己的生活是由自己督促的道理。


以上便是十安妈妈关于“作弊”这件事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对各位宝妈宝爸们有所帮助。如果有什么其他关于育儿教育方面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哟,一起探讨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