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如何才能保證本金?

自從2018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以來,很多人都知道銀行理財不能再保本了,不過監管給了銀行一段過渡期,在2020年底之前,銀行仍然可以發行保本理財,不過規模會不斷壓縮,投資者越難越買到,等到2021年開始,保本理財就要徹底退出市場了。

對於非保本理財來說,過去都是剛性兌付,也就是不管實際投資情況怎樣,銀行都會按時把本金和預期的收益兌付給投資者。但是根據資管新規,非保本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投資者要自負盈虧。也就意味著,2021年之後,所有的銀行理財都不能明裡暗裡保本了。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如何才能保證本金?

過去銀行發行的都是預期收益型的理財產品,以後的理財產品都將是淨值型的,銀行要根據投資情況來披露產品的淨值。

舉個例子:一款產品的初始淨值是1,每3個月開放一次購買和贖回,銀行要每3個月披露產品的最新淨值,投資者持有3個月之後,淨值變成了1.012,淨值在3個月內上漲了1.2%,划算成年化收益率就是1.2%×4=4.8%。當然,如果投資失敗,淨值也是有可能下跌了,那麼投資者就虧損了。

很多人擔心看不懂產品的淨值和實際收益率,這倒不至於太過擔心,因為現在很多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以“業績比較基準”展示,銀行已經測算出產品的收益率,雖然不能100%拿到,但最終收益率會在業績比較基準上下浮動。

正是因為淨值型理財要讓投資者自負盈虧,所以很多投資者都認為這種理財產品的風險很高,虧損的概率也很高。實際上並非如此,淨值型理財只是改變了產品的收益兌付方式,但並不意味著本金就很容易虧損,考核產品風險的高低,主要還是要看產品的底層資產,也就是投資者的錢到底投向哪裡去了。

那麼,今後購買這種淨值型理財產品,能不能保證本金不虧損?

答案是不能100%保證,畢竟所有的理財產品都不能保本了,但是我們可以儘可能把虧損的概率降到最低,比如99%甚至99.9%。

首先,看產品的風險等級

從風險等級評判理財產品的風險高低,是最容易也最簡單的方式。銀行理財分為PR1~PR5風險等級,風險依次遞增,其中PR1和PR2產品的底層資產以存款、債券等固收類資產為主,安全等級比較高,即使是淨值型產品,虧損的概率也極低,頂多也就是收益率會小幅浮動而已。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如何才能保證本金?

PR3級理財產品風險會略高一點,產品存在一定的本金風險,但是由於大部分資產還是配置固收類產品,所以虧損的概率不是很高,不過收益浮動會更大一些。

穩健型投資者還是不要購買PR4和PR5級理財產品了,風險太高,本金虧損風險也很高。

第二,看產品的投資方向和範圍

產品的投資方向也可以稱為投資對象,即銀行把投資者的錢募集去之後,最終投到哪裡去了,在產品的說明書中,會具體提到。

如果投資方向都是國債、央行票據、銀行存款、逆回購、銀行間交易債券、券商收益憑證等資產,那麼產品的安全級別比較高;如果產品配置了權益性資產或金融衍生品,如股票、基金、期貨等,那風險就要高很多,但是同時也要考察投資比例,如果權益性資產的投資比例不高,比如只有5%~10%,那本金風險也不太高,但是收益浮動會大一點。

第三,持有時間越長、虧損的概率越小

對於封閉式和定期開放式的淨值型理財產品來說,雖然淨值是不斷波動的,投資者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損,但是從以往的投資經驗來看,持有時間越長、虧損的概率越小。這一點和大家購買債券基金是一個道理。

總之,投資者要記住的是,銀行理財雖然不能保本,但並不意味著虧損的概率就提高了。不過,投資者以後不能在隨隨便便買理財了,提高自己的理財水平和風險意識變得非常重要,購買銀行理財,最好能看懂產品說明書,瞭解產品的風險高低。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如何才能保證本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