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为什么没有出现过诺贝尔奖得主?

超哥的农村生活


对于中国很多顶尖级的知名高校来说,很少有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当然我们客观的说,诺贝尔奖并不能评判一个学校的科研成果的研究能力,或者这个高校能否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价值。,诺贝尔奖只是在目前国际上比较权威的一个奖项,特别是在物理生物和医学方面,我们只能说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是为全人类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我们国家也有很多优秀的学者,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也确实是为了全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也没有不要因为诺贝尔奖而马首是瞻。

的确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大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些国家的顶尖高校中,哈佛大学就有150多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还有麻省理工也有80多人。从获奖的人数上的确能够反映这些知名高校在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当然在2015年,北大的屠呦呦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奖,北大作为中国的顶尖高校,终于有了诺奖的零突破,而与之齐名的,更偏向于理科的清华大学至今无人获得诺贝尔奖原因确实令人有些费解。

清华大学也是世界上排名前100的大学,但是诺贝尔奖上发散课程颗粒无收,我想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当然只是一家之言未必正确:

中国与欧美间不同的学术研究氛围

在欧美的教育体系下要鼓励科研人员敢于质疑,更多的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有创造性,不要迷信所谓的业内权威,他们最突出的教育特点就是要挑战权威认真探讨。而中国学术氛围更多的讲究尊师重道,一切科研以权威为主,在教授带学生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直接灌输而非引导新生代基本上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相对欧美来说缺乏了一些创新的精神。如果你在学术圈胆敢挑战权威,不好意思由于你人微言轻,很有可能会被人骂做炒作。

中国高校没有沉浸于科研的氛围

过于宽松的中国高校氛围,让现在很多中国大学生都在大学里混日子,要不然就是想着如何为着自己的利益考研考博,日后能够进入大型的企业,获得一份高薪的职位,更多的利己主义者导致了没有人愿意在科研领域与沉浸下来,一心做研究。虽然说中国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想着当官和发财有些偏激,然而清华大学的毕业生签约中,多数的还是以企业为主,其次是党政机关,科研高校,在网上一部分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区区9%的清华大学学生选择去科研单位,更多的学生去的是一些有钱的大企业,像华为,腾讯,阿里等等。

对于清华大学没有出过诺贝尔奖得主,并不全是清华大学的责任

其实对于国内诺贝尔奖获得的比较少,并不能诠释,责怪高校,尤其是像清华这样顶尖级的高校。

1、中外高校科研模式的不同。

我们国家的科研主力还是以国有的研究院为主,而并不是像国外的以高校研究为主。

2、中外的科研体制的不同

在国内做科研,经费基本上是靠国家拨款,由于我们的国情限制,所以取得的成果一般都是以集体形式出现,而很少是以个人突出获奖,所以其实一些科研成果达到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标准,由于是集体做出的研究,所以诺贝尔奖也很难评判颁发给何人。

3、整体学术氛围的浮躁

对于我们现在国内做科研的人来说,很多稍微有一些学术影响力的,就是一门心思如何获得国家的课题研究经费,导致现在国内的很多学术氛围都急功近利,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潜心的研究基础的科学。只讲究短平快快速的出成绩成为业内的权威,以便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小学英语点点通


清华大学历史悠久,作为中国目前最好的大学,它和北大一起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泰山北斗。它每年享受着大量的财政补贴。但是却没有一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这让人失望,它毕竟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是国之利器。

清华大学汇聚着全国最好的生源,但是却没有出大科学家,是由于目前我们培养的大学生都是精利主义者。我们上大学就是为了文凭,为了金钱,现在的大学,每年不以培养多少科学家为荣,而是以培养多少富豪,政治家为荣。

不管是学生,大学教育制度的缺失也造成了学校的失败。清华每年的学生大量的出国,我们最优秀的学生都去了国外,你还可以依靠哪个呢?

宽进严出的高校氛围,在欧美的高校大多是做学问的地方,而中国很多大学已经来就是想着怎样抓权力,怎样赚钱,培养出越来越出的“利己主义者”,而且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这样的政策很容易教出“混日子”的大学生;

还有欧美与中国不同的学术氛围,欧美教育善于质疑,更多的有自己的想法,有创造性,从来不迷信权威,他们的教育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认真探讨、挑战权威。而中国的学术氛围更多注重尊师重道的痕迹,相信权威,缺乏创新精神,这同一个圈子里,如果你敢质疑比你地位高的人,那你就是不想混了。



独秀文苑


发明创新需要有:1.质疑的精神;2.思想自由的环境,两个条件在我们国家现有的教育制度下有吗?

为什么创新思维必须要有这两个条件呢?

看待一个事物,要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上去观察,去思考,才能全面的了解该事物,并且还要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冲破传统,才有创新,才有发明的思维。

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以及到大学是怎么样教育模式?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所有的考试试题也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要考高分,必须要按标准答案来答题,对课本以外内容的质疑,纯属是浪费时间,这就是当前应试教育带来的结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设置过质疑环节,但那个质疑内容是被限制了的,被人为设定的在一个很小范围里面,如此,限制了学生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对学生的知识扩展不利。

另外,判断事物的“是非标准”也是事先设定好了的,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决不能超出标准范围,超出了范围就是“立场”有问题,而必须按预先设定好立场,预先设定好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的设定如何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这样的教育模式发展到后来结果是,造就了很多人在思考问题时,习惯首先选定“立场”的模式,这种只重“立场”的单一角度看问题,导致以“我”的立场为中心的片面看问题的思维模式;养成了别人都是错的,唯有自己是对的思维模式,并对此深信不疑;造就了排斥多元化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不敢质疑权威的模式;造就了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模式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制约了一个民族发明创新的原因所在,所以也就有了钱学森的千年之问。

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


民智则国强


中国人思想保守,价值观与西方人不同!谁改革,谁改变传统,就会让其他人批评讽刺!中国历史上多少改革家李斯,王安石,商鞅,戊戌六君等改革家,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只有邓小平的改革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很多人总怕别人说自己格格不入,如果一个人自己干事,不和别人共处,周围人会对你很看不惯!还会说你骄傲自大,高高在上!不合群等等!这都是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扎根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里!

比如,现在姑娘订婚,房车等貌似共识,如果一个姑娘为爱情裸婚,会被俗人取笑为:“傻瓜”,“老实”“没人要”“不值钱”我在农村,叫电焊工把鉄揪把焊上铁筒,他笑戏我大概意思“你这么大年龄,怎么能说这种幼稚的话?”意思是,你这么大年龄,学了一辈子,还不相信传统的是最好的?我说,你给我弄试试,结果弄好后非常棒!

诸如此类的事多的是!比如穿衣服,60多岁女人穿裙子,被人笑为,把年龄忘了!而西方妇女,80岁穿裙子而很自然!

一句话,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束缚了中国的文化、代代人的思想和创新灵魂,反对不断改革前进发展,束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结论,一万个“打到封建的反人性的儒家传统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


湖泊广阔


三观不正,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是绝对教育不出“真正的国家栋梁之材”的!!!

1.有才无德者,就是废材!

2.贡高我慢者,德不配位。

3.所以,子曰“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解释一下:女子有才,但不四处炫耀,便是德。…这里的“无才”是指“不显摆”的意思。

4.厚德载物!!!…

5.积厚德,才能载重物!!!这,才是中国人必须世代相传“中国式的教育”!!!…


丁香88577228


清华大学为何没有培养成诺贝尔奖得主?这个问题说来话长。

先从诺贝尔奖的奖项说起吧。诺贝尔奖初始只是设定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奖。后来又加入了医药学奖(如我国的屠呦呦女士因为提取青蒿素而获得医药学奖)、文学奖(莫言曾经获得文学奖)。

总体而言,诺贝尔奖主要是针对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而设定的。 至于技术类突出成就的,诺贝尔奖没有涉及。其实技术类的重大发明容易转化为工业产品,短期产生效益,诺贝尔奖的支持对其只能是锦上添花,算不得多大帮助。但是对于相对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往往枯燥乏味,需要科学家夜以继日,孜孜以求,幸运者才可以窥见真知。大多数是默默无闻的。基础科学研究的苦,难以吸引学者投入很多精力研究,所以才需要诺贝尔的精神和物质支撑。

清华大学是以工科技术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其工科技术实力国内首屈一指。但是对于基础学科学研究,则是后期增加的院系,其实力比之工科,逊色不少。所以,二者难以对接。而对于技术类的,国际上有小罗克韦尔奖,堪称技术类诺奖。钱学森曾经获得过这一奖项。

另外,诺贝尔奖是西方国家掌控评选的一个重大奖项。评选过程往往掺杂西方人多思维视角。而对于中国大陆,则源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大陆学术成果,一直是基于意识形态而属于扣分的。再加上我国对于诺奖的评选初期了解不够,致使我们也错过了。比如1965年的我国中科院合成的第一个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结晶妞胰岛素,完全可以获得诺贝尔生物奖的,但是由于我们选送形式不合,加之西方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终失之交臂。


翰钧


这个问题太好了,目前中国的学术氛围非常浮躁,大多数所谓的专家教授,他们的论文,研究都压根儿不是自己做的,都是手下的研究生,博士生在做,出来的文章都挂他的名字,所谓的学术著作多少篇,其中SCI多少篇,全是他妈骗人的,自己躺在家里赚钱,把科研经费套出来买房买车的大有人在,你说这样的学术环境,能出诺贝尔奖吗?我可以断定,中国的高等学府在20年之内,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都不会有!


崐崘大师


我们的学生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当官而学习,为了挣钱而学习。没有真正为了什么科学技术和人类进步而去学习。什么样的环境成就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虽然现在有屠呦呦和莫言,但是他们都是上一代人,有为事业献身的奋斗精神和刻苦钻研能力,现在我们的祖国未来基本都已经失去方向和信心。


未知2521


钱学森教授也问过类似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大学怎么培养不出世界级尖端人才?”我国清华大学属于国际一流大学,可是百年以来为什么泛善可陈,颗粒无收,甚至落下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称谓?我想钱理群教授的旧闻“培养精明人的社会”批评的很有道理!不仅仅如此,我想国内高等教育和欧美高等教育之间还是有所差距的!

我觉得中美之间的高等教育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是宽进严出的高教体制,在欧美的高等教育中,大学就是做学问的地方,但是中国很多的大学生却喜欢专注于研究怎么赚钱,怎么去追求权力,培养出很多精致利己主义者,完全不像一个做学术的地方,而且到了大学很容易混,毕业要求很低,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就彻底的放松了,其实是到了大学才更应该努力学习,反观欧美的高等教育,就说教职工,他们的薪水待遇升降奖惩机制与授课质量 学术成果转换率等等动态进行挂钩,有着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因而欧美高校师资力量大都学术严谨 作风优良!学生们毕业要求更高,所以说学术氛围要好于中国大学。

钱理群教授的批评言论

还有就是欧美教育敢于质疑的环境,西方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认真探讨研究已有的思想观点理论学术研究成功,但又不迷信权威,甚至敢于挑战质疑权威,但是中国大学的环境就完全不同,敢质疑导师除非是不想混了,这点我想大家都明白吧,而且还广泛缺乏科研精神,想要获得诺贝尔奖,不仅仅需要从体制上 机制上去完善大学教育制度,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探求欲和工匠精神!


起码五十人格


标准答案:清华大学毕业的青年一出社会就得考虑买房结婚的压力,因为他们是顶尖人才,为了充分施展才能,所以他们必须在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找工作,但是这里的房价很贵,必须用“六个钱包”才可以勉强凑个首付,在马上面临结婚的紧迫时间内赶紧买房,才能先成家后立业,有了孩子便有了努力奋斗的希望。问题就在于房子太贵了,结婚时间也很紧迫,所以他们被迫去从事那些“短时间”“高回报”的行业,如互联网,金融,保健,甚至不惜良心代价从事缺道德的暴利行业,说白了这些短期暴利都有一个特点:务虚。然而诺贝尔奖是什么,这种奖是踏踏实实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需要的都是可以静下心来用几十年或者一生的努力才可以获得到的。

所以一个优秀的人,如果他被现实所迫而从事虚拟行业,而在短期内获得暴利,那他会继续追逐利益,为纸醉金迷所困,从而永远不会去从事清贫,枯燥,奉献一生美好青春的科学研究,虽然这些科学研究的进步是有益于全人类命运的。

所以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清华出不了诺贝尔。

还有一个原因在:科学精神在于敢于质疑权威,永远怀着好奇心和想象力,过度的强行使孩子从小思想统一对于科学精神的打压是毁灭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