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了華為、騰訊、大疆的粵海街道辦是怎樣煉成的?

誕生了華為、騰訊、大疆的粵海街道辦是怎樣煉成的?

核 心 要 點

▪ 粵海街道人均GDP為6.32萬美元,轄區內有9家超10億美金獨角獸。

▪ 轄區內科技企業的成長,受益於時代大潮和與生俱來的深圳基因。

▪ 目前,粵海街道乃至深圳市正在增強基礎研究能力、搶抓大灣區建設機遇。

由深圳世界之窗向西直行兩公里,東起深圳沙河西路至後海,西臨南海大道,南至東濱路至海邊,北到北環路,這個面積14.23平方公里的區域,便是位於深圳市南山區的粵海街道。

誕生了華為、騰訊、大疆的粵海街道辦是怎樣煉成的?

轄區內戶籍人口23萬,資產總額超過1.1萬億元,這是外界觀察粵海街道的一個粗淺側面。若是仔細探究,粵海街道的“實力”可能會更加讓人驚訝。

在這小小的方形區域內,曾經入駐或目前仍在粵海街道辦公的企業包括華為、中興、大疆、騰訊、研祥、大族激光、航盛電子、金蝶軟件、邁瑞醫療、中國長城、創維數字、順豐控股、深桑達、優必選、海能達等一眾高科技公司。

華為、騰訊的業界地位不必多言,其他企業中:

  • 研祥是國內最大的特種計算機企業;
  • 邁瑞醫療是醫療器械領域的佼佼者;
  • 大族激光是國內最大的激光器械企業;
  • 航盛電子是國內最大的汽車電子企業;
  • 金蝶軟件是國內最大的企業管理軟件供應商。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粵海街道擁有企業園區超過169個,產業樓宇超過318棟,轄區內近萬家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達110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千家。

因為多重原因,粵海街道辦被網友戲稱為最牛街道辦,而追溯過往,短短三十年前,這片如今生機勃勃的產業園區只是一座海邊村落。

從源流來講,粵海街道的名字出自一個叫做“粵海門村”的地方。1984年8月,深圳南頭區的一部分被劃出設置蛇口區,這其中就包括粵海門村。1990年,南頭區和蛇口區再度合併,成立了新的南山區。而直到1991年2月粵海街道正式成立時,這裡還是一窮二白的泥塘和村落。

粵海街道是怎樣“起家”的?作為位於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一個行政單位,粵海街道的崛起能夠提供什麼經驗?新的時代背景下,粵海街道又會進行哪些迭代?

“爛泥塘”的華麗轉身

1984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來到蛇口視察時,當年的粵海門村只是一片荒灘。

20世紀80年代中期,離開軍隊的任正非南下深圳,進入南海石油集團。據《新民週刊》報道,任正非剛到深圳時,粵海門村附近只有一條五米見寬,兩邊都是黃土的小道,名為“深南路”,亦即如今東西向寬闊的深南大道。南頭古城附近的人民路和解放路路口,有幾幢牆皮破爛的兩層樓民宅,伸出的竹竿上晾曬著主人剛洗的衣衫和短褲,溼漉漉的,正滴著水。

由於地處開放前沿,粵海街道的“爛泥塘”形象很快得到了改變。

1985年,深圳西南部的深圳灣附近,由深圳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共同創辦的大陸第一家高新科技園區——深圳科技工業園成立,這是整個深圳科技產業發展的起點。

誕生了華為、騰訊、大疆的粵海街道辦是怎樣煉成的?

1980年代的深圳科技工業園

深圳科技工業園成立初期,粵海門村這片“爛泥塘”還屬於蛇口區管轄。五年後的1990年,規劃後的新南山區成立,次年劃分片區,科技園的位置正好落在粵海街道轄區。

1992年,深圳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明確提出“以高新技術產業立市”的目標,希望改變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為主的產業結構。

1992年6月18日,深圳市政府出臺《關於深圳經濟特區農村城市化的暫行規定》(下稱《暫行規定》),實行城市化統徵工作,將特區內68個行政村、16個自然村全部轉為居委會,4萬多農民全部轉化為城市居民——深圳經歷了第一次城市化,粵海街道轄區也不例外。

這次城市化改革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根據規定,“深圳的農村管理體制改為城市管理體制,已劃給原農村的集體工業企業用地和私人宅基地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仍屬於原使用者。”這意味著,改革後,深圳的土地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人們由此可以在這片土地上註冊、開辦企業。《暫行規定》出臺後,粵海街道坐擁深圳科技工業園之利,逐漸吸引到一些勇於開拓的創新者來此奮鬥和紮根。

1987年,任正非用向人借來的21000元人民幣創立了華為。1992年,華為從南油大廈搬到粵海街道管轄的深圳科技工業園深意工業大廈五樓。根據華為員工的回憶,彼時,從深圳市區坐中巴到深意大廈要一個多小時。大廈樓頂有一個標牌,是繁體字的“華為”,遠遠看上去,一不小心會看成“華鳥”。

誕生了華為、騰訊、大疆的粵海街道辦是怎樣煉成的?

任正非

深圳工業科技園的發展主要是靠政府推動的。為了給科技園招商引資,深圳市政府投入了幾十億人民幣,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當時,飛利浦、微軟、三星等外企以及華為、中興、長城等公司依次落戶。有數據統計,園區成立後,高新產品的產值迅速增加,三年後達到園區成立之初的4.7倍,佔深圳全市高新產品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誕生了華為、騰訊、大疆的粵海街道辦是怎樣煉成的?

1993年,深圳街頭正在打大哥大的行人

1996年,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也就是如今的南山科技園)在南山區應運而生。此後,軟件園、國家IC設計深圳產業化基地以及多個創業孵化器也在十幾年間相繼成立。這些科技園、軟件園、IC產業化基地,鑄就了粵海街道辦的科技底色。

隨著轄區內創新創業氛圍逐漸濃厚,原本散落在其他深圳各區的高新技術公司逐漸被吸引過來,產生群聚效應。

2009年8月,騰訊第一座自建寫字樓騰訊大廈落成;同年11月,大族激光科技中心落成,成為大族激光全球最大的研發基地;2010年,創維半導體設計大廈奠基,一年後,大疆搬入南山科技園,2015年6月,創維半導體設計大廈成為大疆的棲身之所,並見證了大疆不斷擴張的歷程。

三十年時間,粵海街道從海邊村落變成了高新技術企業聚集之地。

粵海街道的深圳基因

官方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南山區GDP達到5018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60%,身處南山區中心的粵海街道辦貢獻了半壁江山。

截至2019年6月,南山區共有156家上市公司,超過半數在粵海街道。在南山區培育的估值超10億美元的14家“獨角獸”企業中,有9家在粵海街道。

得以達成如上成就,粵海街道內高科技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非常重要。作為深圳市轄區,粵海街道下設深圳科技工業園和南山科技園等多個產業園區。

誕生了華為、騰訊、大疆的粵海街道辦是怎樣煉成的?

深圳市南山科技園夜景

今年6月,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筱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即表示,粵海街道的成就應當歸因於轄區內的科技園,華為、中興、騰訊等企業都是依託於科技園才逐漸成長起來的。此外,龍頭企業的產業集群效應也不容忽視。劉筱表示,“一個龍頭企業會有大量的上下游企業為它服務,比如有不少前華為員工以華為作為龍頭,依託於華為構建起產業鏈,承接它的部分業務。”

2002年,華為將公司總部搬到深圳龍崗坂田華為工業園,2018年,華為通過三次搬遷將12600名員工搬至東莞松山湖,但對於華為是否離開深圳的質疑,任正非在接受採訪時回應:華為總部永遠在深圳。

誕生了華為、騰訊、大疆的粵海街道辦是怎樣煉成的?

如今深圳的高樓已然鱗次櫛比

在粵海街道甚至整個南山區,科技產業能夠快速發展,與生俱來的深圳基因功不可沒,其中,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個重要因素。

這種支持首先表現為尊重企業和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

根據《2019年南山區政府工作報告》披露的信息,南山區政府發起設立40億元民企發展基金、5億元融資擔保基金,為民營經濟加油打氣、提振信心。2018年,南山區擁有民營企業總數接近38萬家,平均4名常住人口擁有1家企業。累計培育上市企業148家,排名全國區(縣)第二,其中,九成以上是民營企業。順豐、瑞聲科技等8家企業入選中國民企500強,超全省1/8。馬化騰、許家印、陳志列3人入選“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

其次,深圳市政府強力的財政政策也十分重要。

針對創業公司成立之初資金緊張的現狀,深圳市政府會進行扶持。比如,深圳市在2015年出臺的《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中便曾規定:無論是未享受過創業扶持補貼的自主創業人員,還是在深圳創辦的正常經營並依法繳交社會保險費的初創企業,都可以享受到初始創業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創業場租補貼和創業帶動就業補貼等多項政策優惠;

對自主創業貸款從10萬元提高至20萬元,同時政府財政提供不超過兩年的貼息支持。

根據彼時的媒體報道,該項措施出臺後不久,便有多名自主創業人員提出申請,其中一半以上為大學生自主創業,這部分人群中,尤以互聯網O2O項目為創業目標。

《2019年南山區政府工作報告》披露,區政府“理直氣壯、真金白銀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開展雙創債、綠色債等發債融資,解決融資難問題;去年安排4億扶持資金幫助高層次創新性民營企業;專門面向民營中小微企業的政府採購比例超過60%,助力企業開拓市場。

誕生了華為、騰訊、大疆的粵海街道辦是怎樣煉成的?

騰訊濱海大廈

最後,深圳風險資本活躍。

根據深圳官方在2015年披露的數據,該年,深圳金融業的資產超過9萬億美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的第3位;境內外上市企業超過320家,其中中小板、創業板上市企業連續9年居全國大中城市的首位;VC、PE達到4.6萬家,註冊資本超過2.7萬億元,機構數量和管理資本約佔全國的30%。2018年的公開信息則顯示,深圳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機構4377家,佔全國的五分之一;管理基金12143只,基金管理規模約1.7萬億元,私募基金從業人員5.9萬人。

南山區政府也通過設立投資公司的形式,參與到創投鏈條中——2015年,南山區政府成立深圳市匯通金控基金投資有限公司,截至2018年底,已過會基金36只,過會出資金額約72.1億元,撬動973億元基金規模在南山區註冊。

不難看出,南山區和粵海街道在孵化、扶持企業發展方面的諸多做法,充分發揚了其與生俱來的深圳基因。

不斷進化

儘管已被戲稱為“最牛街道辦”,粵海街道的進化步伐並未停止,對集成電路產業的規劃、扶持、投入是一個典型代表。

根據深圳南山區科創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南山區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941個,佔全市的26%。具體到粵海街道轄區內,則有949家高新技術企業,囊括了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技術、電信技術等多個領域,其中尤其以集成電路產業(即芯片,縮寫IC)最為典型。

誕生了華為、騰訊、大疆的粵海街道辦是怎樣煉成的?

來源:《深圳市南山區統計年鑑2018》

追根溯源,集成電路產業的繁榮是深圳產業支持政策的結果。

根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2003年,深圳IC基地在粵海街道建成,基地不僅為初創企業提供EDA(芯片設計必要的工具)租賃平臺,而且給企業以投片優惠等支持,政府這樣的做法無疑可以幫助集成電路企業節約一大部分設計成本。因此,南山區大部分芯片設計企業都誕生在深圳工業科技園一帶。截至2018年底,深圳共有170家IC設計公司,南山區有47家設計公司和3家封測公司,企業數和銷售額都位居深圳各區首位,龍頭企業江波龍、敦泰等都在粵海街道選址辦公。

從配套環境來講,相較北京有眾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長三角一帶有“909”工程等政策支持的情況不同,深圳民營企業眾多、科研基礎薄弱、高校數量較少,因此選擇了更為務實的發展路線。

不過,這樣的“務實”有時候會演變為另一種“目光短淺”。由於深圳離海外市場比較近,很多芯片設計公司並不追求芯片的核心性能,而是緊盯電子產品市場,

研發產品以應用為導向,缺乏對產業前沿的探索,基礎原創能力比較薄弱。正因如此,深圳的IC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些突出問題,比如:

  • 前沿、關鍵和核心技術研究缺乏;
  • 中小IC企業創新能力和發展後勁不足;
  • 產業鏈不完善,製造和封測環節尤其薄弱。

深圳市政府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準備推出多種政策補齊這塊短板。在今年5月底舉行的2019年未來論壇·深圳技術峰會上,深圳市副市長王立新表示,從今年起,深圳要改變過去政府較少投入基礎研究的政策,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用於基礎研究。

騰訊創始人兼CEO馬化騰也在會議上表示,“粵海街道科技園具有比較獨特的地位,但能明顯感覺到深圳高校之間的聯動目前還是不太強,未來要長期發展,可能還是要加大人才教育方面的投入 。”

誕生了華為、騰訊、大疆的粵海街道辦是怎樣煉成的?

馬化騰在2019年未來論壇·深圳技術峰會上發言

另外,粵海街道辦書記黃宏信也曾談到過其他層面的挑戰:粵海街道轄區既有大量高新企業、高檔住宅,也有深圳最早的商業樓宇、老舊小區和大沖、後海、粵桂等三個農城化社區,目前粵海街道遭遇了嚴重的“城市病”:企業密集、管理人口多、交通擁堵、公寓等配套急需更新升級,公共服務也不足。另外在社會管理服務方面,城中村的改造也是難點。

可以看出,粵海街道、南山區乃至深圳市的發展目前正處在產業升級的關鍵期。

尋求產業升級,基礎研究能力必不可少。過去兩年,深圳相繼成立了2個省級實驗室(從事網絡空間信息研究的鵬城實驗室和從事生命信息、創新藥物、醫學工程等方向研究的深圳灣實驗室),10個諾貝爾獎實驗室(也包括菲爾茲獎和圖靈獎),以及13個基礎研究機構。此外,在吸引境外高端緊缺人才上,深圳也設立了一些稅收的優惠政策。

誕生了華為、騰訊、大疆的粵海街道辦是怎樣煉成的?

深圳鵬城實驗室人工智能中心

深圳市南山區委書記王強曾介紹,南山區將加快構建科技與金融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產業升級迭代。

如今,粵海街道正站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浪潮下,這個被戲稱為中國最牛街道辦的小小區域,還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新民週刊,《“最牛街道”粵海成長史》

中國新聞週刊,《深圳“最牛街道”的硬核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