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浮於表面;智者,窺探本質

莊子:俗人,浮於表面;智者,窺探本質。

俗人,浮於表面;智者,窺探本質

總有人說“你聽到的未必是真的,只有你看到的才是事實”。

然而在實際的人生中,你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實,因為事物會有兩個層面呈現,一種是表面的呈現,而另外一種則是實際本質的存在。

很多愚昧的人總是通過事物的一個表面,就去輕易的判定事物的本質,這就是一種非常愚昧的思維,不懂得拋開表象看本質的人,言行處事都會有失偏頗。

有這樣一個公益廣告,最初的片段是一個醉酒成年男子在辱罵一個孩子。

很多人看到這件事情,覺得是男子故意的虐待兒童,於是趕緊把這個視頻拍下來,並且上傳到網上。

在互聯網時代,這個視頻被瘋傳,因為輿論的壓力,這個男子被迫失業,遭受罵名,這個男子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但是這卻是最大的一場誤會,原來這個小孩是男子領養的孤兒,男子希望小孩認真學習,而這個小孩為了減輕男子的經濟負擔,主動到大街上做兼職發傳單。

而這一幕,剛好被正在喝酒應酬的男子看到,男子既心疼又難過,於是就有了辱罵孩子的一幕。

俗人,浮於表面;智者,窺探本質

很多事情我們看到的也未必是真的,而很多人卻拿著一些片面的信息去妄下定論,對於當事人造成誤解,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蒙受過類似的冤屈。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其實萬物根本不存在所謂完成和毀滅,始終是渾然一體的,只有通達之人才可以懂得萬物渾然相通的道理,為此,他們不執己見,而寄託於萬物的各自功用上。

對於很多事情,並不存在所謂的好與壞,只是人的主觀情感起了作用,把這一件事情定位成好和壞,而事情的本質永遠還是事實。

萬物有分必有成,有成必有毀,只有通達之人才能懂得用萬物渾然相通的一個道理,他們沒有自執己見,而是寄託於萬物各自的功用上,用道家的思想來看,這就是順應自然的一個智慧。

無論事物呈現什麼樣的層面,不輕易的去定論好壞,這就是通達內在的一個智慧,這符合的也是道。

俗人,浮於表面;智者,窺探本質

莊子舉出了這樣一個例子,叫做《朝三暮四》。

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們給猴子分香蕉,老人對猴子說:“早上三個,晚上四個。”

這個時候,猴子聽了很生氣,感覺少了,於是這個老人改口說:“那就早上四個,晚上三個吧。”

很多猴子聽了特別高興,它們覺得早上的香蕉多了,但是從來沒有想過,實際的數量是沒有增減的。

養猴子的老人順從的是猴子的主觀感受,滿足的是猴子對於表面的滿足。

而很多人也正是如此,總是陷入這樣一個愚昧的思維之中,一件事情本質沒有變化,只是外在的呈現出現了不同,而很多人就以外在的一個表象去輕易的定論事物的本質,這就是混沌是非。

而真正的聖人,能夠任憑自然均衡,各得其所,並且尊重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

俗人,浮於表面;智者,窺探本質

國學智慧《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

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談有絃琴,不知談無絃琴。以跡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書之趣。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們只懂得讀有文字的書,卻不知道讀沒有文字的書,只彈了有弦的琴,不知道彈沒有弦的琴。如果只是聚焦於事情外形的理解和運用,而不能對其神韻心領會神,又怎麼懂得琴與書之中蘊含的真正情緒呢。

一個人如果只是計較外在的形式,怎麼能夠通達其中真正的趣味和靈魂呢?只有擁有拋開表象看本質的思維習慣,不輕易的依靠表面的信息來對一件事情妄下定論,這才是人生的智慧。

俗人,浮於表面;智者,窺探本質

只有那些愚昧的人,才會通過表象就妄下定論。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