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者为俊杰,臧霸能够被曹操委以重任的根本原因

三国良将系列之臧霸(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臧霸重大事件之五——归降曹操

上期讲到吕布夺取徐州后,臧霸名义上从属于吕布,但实际两人之间为结盟关系,臧霸仍然是徐州北部的实际控制者。吕布与曹操的争斗是这一时期徐州的主旋律,深知唇亡齿寒道理的臧霸自然选择帮助吕布对抗曹操。

建安三年(198),曹操与吕布再次爆发战争。这次吕布彻底战败,求降不成被缢杀,臧霸闻讯而逃。

吕布败亡已经是建安三年十二月(199),经过多年兼并,最强大的两位诸侯袁绍与曹操之间的矛盾成为主旋律,天下人都在观望这两人的行动。

曹操得知臧霸逃跑,立即派人四处查找。当臧霸被带到曹操面前时,等待他的非但不是祸事,相反曹操满脸笑容地任命臧霸为琅琊相。

这个任命不一般,因为臧霸及泰山诸将的势力范围就在琅琊国,之前是以武力赶跑了国相萧建,属于有实无名,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直接官方确认臧霸在琅琊的正式身份。

识时务者为俊杰,臧霸能够被曹操委以重任的根本原因

吕布

曹操让臧霸去招降吴敦、孙观、孙康等人,并且分别任命泰山诸将为各郡太守,可谓待遇优厚。不仅如此,青、徐二州的军政大权也交给臧霸代理,给予其高度自治的权力。

《三国志·臧霸传》载: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

为什么曹操不仅没有杀死臧霸,反而委以重任呢?

首先,从臧霸自身来说,其人孝义为先,道德方面经得起考验。上一期笔者讲过,臧霸最早出名就是劫狱救父,后来集结泰山出身的众人征讨黄巾军起家,足可见臧霸在家乡有很大号召力。古人对道德很看重,对比两弑旧主的吕布,臧霸的名声要好太多。对父亲能够孝,对兄弟能够义,这样的人对君主尽忠的可能性当然很高,一旦为曹操所用,必然值得信任。

其次,从曹操的角度出发,委任臧霸代理青徐二州更加有利。徐州地区经过陶谦时期被连续屠城的噩梦,曹操在当地非常不得人心。所以才有吕布与刘备对徐州的反复易主,甚至到官渡之战时刘备振臂一呼就轻松夺得徐州,未遇到任何抵抗。如果以长期驻扎于徐州北部的臧霸代理这一地区军务,民意上的抵触会减少一些。至于青州,是曹操为臧霸指明的用兵方向,因为青州实际控制在袁谭手中。

最后,委任臧霸是曹操为击败袁绍走的重要一步。就在同年,钟繇被任命为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马腾、韩遂等雍凉诸侯名义上需要服从钟繇调度。也就是说实际掌控程度有所不同,但西部的关中地区、东部的徐州地区通过曹操的运作与争取,在官渡之战时期名义上都是支持曹操的。当然,结果上看,臧霸对曹操的忠诚度显然远远高于马腾、韩遂。

《三国志·臧霸传》载: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

与左右摇摆的关中诸侯不同,泰山诸将在臧霸的带领下为曹操尽心尽力,在青州牵制住袁谭,使曹操能够专注于官渡正面战场。如果曹操没有授权给臧霸,在长期反曹的徐州地区很难迅速组织起力量对抗袁绍。

识时务者为俊杰,臧霸能够被曹操委以重任的根本原因

臧霸

臧霸重大事件之六——极重信义

前文笔者提到臧霸极为孝义,孝的例子上一期已经讲过,接下来谈谈义。臧霸能够成为泰山诸将之首,讲义气是最重要原因。当初吕布入兖州,只有三城坚守,大部分郡县纷纷背叛曹操。其中就有两员重要将领,徐翕、毛晖。后来曹操平定兖州,这两人逃亡到臧霸处。

臧霸归降曹操后,曹操曾派刘备向臧霸传话,让他杀掉徐翕、毛晖,把首级送过去。

臧霸当即对刘备说道:“我之前之所以能自立一方,靠的就是讲信义。我受曹公保全性命之恩,不敢违命。然而我以为,能够成为王霸之君的人需要传信义布告天下,而不是威胁他人。希望将军您能够帮我把这件事推辞掉。”

《三国志·臧霸传》载: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谓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

刘备把臧霸的话原原本本禀告给曹操,曹操感慨不已,对刘备说道:“臧霸和你的谈话颇有古人之风,而你也真的帮他说话,你们都很讲信义,我就成人之美吧!”于是没有杀掉徐翕、毛晖,还任命他们做了太守。

这件事从曹操的角度是大战之前拉拢人心,顺水推舟之事。但臧霸本身作为降将,敢拒绝曹操的命令实在冒着极大风险。表面上看在官渡之战前,臧霸的违命行为有恃无恐,但如果曹操秋后算账臧霸也非常危险。好在曹操不是这么心胸狭隘的人,臧霸也用后来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所以说,臧霸对自己的名节非常在意,为了保住自己讲义气的名声,不惜以身犯险。

识时务者为俊杰,臧霸能够被曹操委以重任的根本原因

臧霸

臧霸重大事件之七——遣质入邺

自归降曹操后,臧霸带领泰山诸将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多次攻入青州境内。

建安十年(205),曹操终于攻破南皮,袁谭在逃跑过程中被虎豹骑杀死。

袁谭之死当然是曹操的重大胜利,臧霸等众将纷纷来到邺城觐见曹操道贺。臧霸等人纷纷主动请求把家属搬到邺城,以表忠心。对于遣送人质的行为,在当时是普遍现象。尤其领兵作战的将领,更需要用这种方式进行约束。

虽然惯例如此,但曹操还是得说一番场面话:“哎呀呀,诸君的忠孝我太清楚了,岂用得着做到这种程度?不过嘛,当年萧何曾派宗族子弟入宫服侍高祖,高祖并非拒绝;耿纯为表追随光武帝的决心把自己家房子全烧光了,光武帝也没有阻止。所以,我也不能随便改掉这个规矩,我也很无奈啊!”

《三国志·臧霸传》载: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入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

曹操入主邺城又杀掉袁谭,标志着袁家反扑的希望彻底覆灭,能够从硬实力上对抗曹操的势力已经不复存在。随着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曹操之前为安抚众将而采取的宽厚策略也逐渐收紧,这次所谓的主动送家室入邺,实际更可能是曹操自己的授意。除臧霸本传中描述此事用到“诸将”一词外,其他史料也能够说明这一问题。

识时务者为俊杰,臧霸能够被曹操委以重任的根本原因

裴松之注引《魏书》载:(孙观)与太祖会南皮,遣子弟入居邺,拜观偏将军,迁青州刺史。

《三国志·李典传》载: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

孙观是泰山诸将之一,也“遣子弟入居邺”,李典更是“宗族部曲三千余家”迁往邺城所在的魏郡,甚至连曹操引用的典故都同样是耿纯之故事,这表明在场武将位数不少。实际上,这有可能是一次集体表忠心的大会。在袁尚、袁熙还未消灭的情况下,曹操把众多在外征战的将领聚集在邺城,绝不会仅仅为了庆功而已,曹操更重要的目的是趁机巩固统治,收紧对手下将领的管控。

袁谭死后,臧霸、孙观等泰山将领在青州各地清剿袁氏残余力量,立下不少战功,多人得到列侯的封赏。作为首领的臧霸则被封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

建安十一年(206),反复叛乱的东海太守昌豨再次举事。臧霸与于禁率兵征讨。于禁猛攻昌豨但进展不大,曹操又派夏侯渊增援。这下昌豨终于顶不住,打算投降。昌豨也是泰山系将领出身,与臧霸、孙观等人不同,昌豨是泰山诸将里的异类,多次降而复叛,在刘备复夺徐州时还曾起兵响应。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因为昌豨与于禁是老朋友,所以昌豨没有投降夏侯渊而特意投降了于禁。昌豨本以为于禁能够予以照顾,结果却被于禁以法大于情为由,流泪斩之。

实际上,于禁也是泰山人。既然于禁与昌豨是老朋友,那么于禁与臧霸也很有可能早就认识。如此来看,曹操用两位泰山出身的将领,目的就是引诱昌豨投降。不知于禁决定斩杀昌豨时,臧霸是否同意。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笔者猜测臧霸应该没有反对。臧霸最重视信义二字,昌豨虽然与自己有旧交,但其反复叛变是臧霸生平最厌恶的行为。

以于禁和臧霸的组合去征讨昌豨,其结果应该是曹操早已料到的。毕竟此时不同往日,曾经曹操为招揽天下人心而做出各种宽厚举动,如今袁氏力量已经不构成威胁,已经没有必要再留着昌豨。

看得清形势变化的臧霸主动把家属送往邺城,看不清形势的昌豨仍然拥兵自重反复跳梁。同为泰山系将领,一个成为曹魏重臣,一个身首异处,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