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無鉅細有人管 居家養老不操心:探尋上海老人的“幸福密碼”

在上海,截至去年底,戶籍老年人口已達503萬人,佔戶籍總人口的34.4%,也就是說,三分之一的戶籍人口是銀髮族,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超過81萬人。儘管養老床位不斷增加,但90%以上的上海老人還是在自己家中、在熟悉的社區安度晚年。近年來,隨著社會保障不斷完善,養老服務的提供也更為精準,加上醫療條件不斷提高、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居家養老變得越來越便利。開心享受每一天,正成為許多老人的日常。

日前,記者來到楊浦區殷行街道,探尋上海老人的“幸福密碼”。


事無鉅細有人管 居家養老不操心:探尋上海老人的“幸福密碼”


圖說:朱老伯在小區裡散步。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 攝

“60+”照顧“80+”

多虧有了長護險

赭黃色的外牆、乾淨平整的地面、綠樹掩映的健身道、簇新的休閒亭……位於楊浦區的市光四村三小區建成於1992年,是典型的老公房小區,雖不高檔,但寧靜宜居。87歲的朱德芳老人自1994年從黃浦區搬來,在這裡已經住了25年。

朱老伯的家舒適溫馨,64平方米的兩室一廳巧妙裝修成三室,三代人各得其所,還留出一個可以吃飯的過道廳。

記者眼前的朱老伯衣著整潔,一頭銀髮,臉色紅潤。“現在,每天有護理員來家裡照顧我;女兒不在家,也有老年餐送上門。最近我們這棟樓還裝上了電梯,天天可以上上下下。還有,養老金每年都增加。這日子,越過越開心!”他掰著手指說起這一年多來生活中的變化,臉上滿是笑容。

朱德芳是上海機電設計院的退休幹部,也是一位“老克勒”,對生活質量十分講究。以前身體好的時候,他經常組織小區裡的居民、老同事一起去周邊城市旅遊;他喜歡攝影,愛好讀書、寫作,整理了好幾本“回憶錄”。這幾年,身體沒有以前硬朗了,因為腰不好,他經常臥床,出行只能坐輪椅,平時生活全靠大女兒朱嵐照顧。而朱嵐也已年過六旬,長年照顧老父親,時常感到力不從心。


事無鉅細有人管 居家養老不操心:探尋上海老人的“幸福密碼”


圖說:護理員鳳金芳上門為老人做生活護理。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 攝

交談間,門鈴響了。一位身穿紅色工作服的護理員走了進來。她是來自楊浦區優康護理站的護理員鳳金芳。“朱伯伯,今天身體怎麼樣?來,給你擦擦身吧。”鳳金芳熟練地為老人做生活護理,還幫忙康復鍛鍊。

原來,去年初長期護理保險在上海全面推開,朱德芳向街道提出申請,經過統一照護需求評估後被評為6級,可以享受每天1小時的照護服務,包括洗澡、擦身、洗衣、康復等。

“我是‘60+’照顧‘80+’,現在還可以,今後怎麼辦?幸好有了長護險。”朱嵐說,小鳳阿姨來了之後,自己輕鬆了很多。護理員經過專業培訓,護理老人很有經驗。比如,有一次父親摔在地上,她一個人拉不動,但護理員就可以把老人扶起來。

根據現有政策,長護險標準為65元/小時,老人只需支付6.5元,其餘90%由醫保基金統籌支付。所以,朱老伯享受每週7小時(每天1小時)的照護服務,每月自己只需花約200元。由於得到了專業照護,朱老伯的身體漸漸好起來,現在不僅可以站起來,還能甩掉柺杖走上幾步。

居民樓裡裝電梯

“懸空老人”不再愁

“外公,走,我推你下去走走。”下午,外孫女推著朱老伯出了家門,按下門口電梯的按鈕,把輪椅推進電梯,一會兒就從4樓到了1樓。電梯設計得很漂亮,“外殼”用了很多玻璃,有點像觀光電梯,而且平層入戶,特別方便。“以前下不了樓。”朱德芳告訴記者,因為腿腳不便,他曾幾個月下不了樓,是不折不扣的“懸空老人”。


事無鉅細有人管 居家養老不操心:探尋上海老人的“幸福密碼”


圖說:居民樓加裝了電梯,朱老伯下樓不再困難。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 攝

7號樓里老人多,都爬不動樓,大家早就想裝電梯了,但以前加裝電梯手續實在太繁瑣。去年,看到所在的殷行街道也有了成功加裝電梯的例子,居民受到鼓舞,開始籌劃這件事,朱老伯積極響應。裝電梯的費用需要大家分攤,他爽快出了自己的一份。區裡、街道全力支持,幫他們解決了許多困難。今年9月26日,7號樓舉行電梯竣工儀式。“現在,阿拉這幢樓沒有‘懸空老人’了。”朱老伯高興地說。市光四村三居委黨總支書記盛娟告訴記者,7號樓成功裝上電梯,產生了示範效應,隔壁8號樓已經提交申請,正在走流程,另外5號樓也在籌備中。

“老朱,來亭子裡坐一歇!”“朱伯伯,今朝氣色老好的。”小區花園的休閒亭裡,幾位老鄰居見到朱德芳,熱情地招呼著。

這個長方形的休閒亭剛剛改建好,有七八十平方米,木質頂棚和欄杆十分結實,新漆的暗紅色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椅子也是新的。幾位老伯圍著小方桌下棋,旁邊放著保溫杯,幾位阿姨則邊織毛衣邊聊家常。

盛娟告訴記者,這個亭子是小區建成時就有的,小區老人多,在這裡下下棋、打打牌、聊聊天,就不寂寞了。天氣好的時候,亭子裡能有五六十個人,堪稱小區居民身邊的“老年活動室”。不過,時間久了,亭子和亭子裡的椅子都破損了。最近,居委會向街道提出申請,街道用黨建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對亭子做了改建。“新亭子很漂亮,遮風擋雨,椅子舒服,阿拉喜歡。”一位老人說。

在小區裡兜了幾圈後,朱德芳被外孫女推著回家了。“朱伯伯福氣好,小輩孝順!”鄰居們還說出了一個老人的“幸福密碼”。的確,朱老伯的其他兒女也經常來看他,每次來,一大家子就會到周邊飯店小聚。小女兒還會接父親和姐姐去浦東的家裡住上一陣子,今年4月還帶他去錦溪小鎮旅遊。外孫女也很關心他,老人睡覺時要開燈,於是,她總是等外公入睡後,再輕手輕腳地把燈關上。

環境熟悉又便利

晚年生活樂悠悠

朱德芳是殷行街道6.09萬名60歲以上老人中的一位。殷行街道是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街道,戶籍人口13.64萬人,60週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的44.6%。街道服務辦副主任季君告訴記者,街道有養老機構13家,養老床位2040張,還有2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50個社區老年活動室。針對老年人需求最大的助餐,街道開設了9個老年人助餐服務點,每天為950位老人提供助餐。而整個街道,像朱德芳這樣居家享受長護險護理的老人有6200多人,加上在養老院享受長護險的,共達8200多人。

殷行街道也是上海數百個街鎮的縮影。為了讓老人在熟悉的環境裡過好每一天,上海的基層社區工作者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就拿盛娟來說,她所在的居委總共有1283戶、2800個居民,光老人就超過1000位。居委會為老服務方面的工作包括:為60歲以上老人提供長護險諮詢;接受老人助餐訂餐;平時帶志願者上門問候老人,幫老人檢查用電用氣;重陽節發重陽糕,端午節包粽子;出借輪椅;甚至還在每戶獨居老人和純老家庭的門上貼上一張配有圖案的“出門口訣”:鑰匙帶好了嗎?電器都關好了嗎?水龍頭關好了沒有?煤氣閥門關好了嗎?

告別朱老伯,走在小區裡,秋日的陽光暖洋洋,空氣裡有絲絲晚桂的香氣……在這個上海普普通通的老小區裡,朱德芳三代人的笑顏、鄰居們聊不完的家常話,不正是“歲月靜好”四個字的真實寫照嗎?

新民晚報記者 邵寧 魯哲

事無鉅細有人管 居家養老不操心:探尋上海老人的“幸福密碼”


記者手記>>

共享“樂齡”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暮年是生命的必經過程,但老齡也可以千姿百態。

事實上,數百萬60歲以上的上海人,正在享受著他們的“樂齡”。你看,非節假日國內國外旅遊的,大多是老人;在戶外健身、跳舞、一展歌喉的,銀髮一族居多;新開大賣場,率先嚐鮮的是老人;微信、網購、刷抖音,他們毫不落伍。越來越多的老人正在盡己所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支援新疆的銀齡行動,每次報名都爆滿;社區活動,他們熱情高漲,不少志願者年過七旬……

幸福的晚年生活,是由多重因素決定的。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它們關乎一個生命的生理需求和精神訴求,政府、社會、家庭各有其責任,缺一不可。在各方支持下,上海的老人堪稱積極老齡化的典範。

上海,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長壽之城”。最新數據顯示:上海百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657人。根據長壽地區的代表性指標——每10萬人中有百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7人,上海2010年就達標,2018年這項指標已達17.2人。

讓我們城市的壽星更多、老年人的笑容更多,同時,也讓老齡化背景下的經濟社會發展充滿不竭生機和活力,這是上海的不懈追求。

邵寧/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