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无巨细有人管 居家养老不操心:探寻上海老人的“幸福密码”

在上海,截至去年底,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0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4.4%,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户籍人口是银发族,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超过81万人。尽管养老床位不断增加,但90%以上的上海老人还是在自己家中、在熟悉的社区安度晚年。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养老服务的提供也更为精准,加上医疗条件不断提高、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居家养老变得越来越便利。开心享受每一天,正成为许多老人的日常。

日前,记者来到杨浦区殷行街道,探寻上海老人的“幸福密码”。


事无巨细有人管 居家养老不操心:探寻上海老人的“幸福密码”


图说:朱老伯在小区里散步。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 摄

“60+”照顾“80+”

多亏有了长护险

赭黄色的外墙、干净平整的地面、绿树掩映的健身道、簇新的休闲亭……位于杨浦区的市光四村三小区建成于1992年,是典型的老公房小区,虽不高档,但宁静宜居。87岁的朱德芳老人自1994年从黄浦区搬来,在这里已经住了25年。

朱老伯的家舒适温馨,64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巧妙装修成三室,三代人各得其所,还留出一个可以吃饭的过道厅。

记者眼前的朱老伯衣着整洁,一头银发,脸色红润。“现在,每天有护理员来家里照顾我;女儿不在家,也有老年餐送上门。最近我们这栋楼还装上了电梯,天天可以上上下下。还有,养老金每年都增加。这日子,越过越开心!”他掰着手指说起这一年多来生活中的变化,脸上满是笑容。

朱德芳是上海机电设计院的退休干部,也是一位“老克勒”,对生活质量十分讲究。以前身体好的时候,他经常组织小区里的居民、老同事一起去周边城市旅游;他喜欢摄影,爱好读书、写作,整理了好几本“回忆录”。这几年,身体没有以前硬朗了,因为腰不好,他经常卧床,出行只能坐轮椅,平时生活全靠大女儿朱岚照顾。而朱岚也已年过六旬,长年照顾老父亲,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事无巨细有人管 居家养老不操心:探寻上海老人的“幸福密码”


图说:护理员凤金芳上门为老人做生活护理。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 摄

交谈间,门铃响了。一位身穿红色工作服的护理员走了进来。她是来自杨浦区优康护理站的护理员凤金芳。“朱伯伯,今天身体怎么样?来,给你擦擦身吧。”凤金芳熟练地为老人做生活护理,还帮忙康复锻炼。

原来,去年初长期护理保险在上海全面推开,朱德芳向街道提出申请,经过统一照护需求评估后被评为6级,可以享受每天1小时的照护服务,包括洗澡、擦身、洗衣、康复等。

“我是‘60+’照顾‘80+’,现在还可以,今后怎么办?幸好有了长护险。”朱岚说,小凤阿姨来了之后,自己轻松了很多。护理员经过专业培训,护理老人很有经验。比如,有一次父亲摔在地上,她一个人拉不动,但护理员就可以把老人扶起来。

根据现有政策,长护险标准为65元/小时,老人只需支付6.5元,其余90%由医保基金统筹支付。所以,朱老伯享受每周7小时(每天1小时)的照护服务,每月自己只需花约200元。由于得到了专业照护,朱老伯的身体渐渐好起来,现在不仅可以站起来,还能甩掉拐杖走上几步。

居民楼里装电梯

“悬空老人”不再愁

“外公,走,我推你下去走走。”下午,外孙女推着朱老伯出了家门,按下门口电梯的按钮,把轮椅推进电梯,一会儿就从4楼到了1楼。电梯设计得很漂亮,“外壳”用了很多玻璃,有点像观光电梯,而且平层入户,特别方便。“以前下不了楼。”朱德芳告诉记者,因为腿脚不便,他曾几个月下不了楼,是不折不扣的“悬空老人”。


事无巨细有人管 居家养老不操心:探寻上海老人的“幸福密码”


图说:居民楼加装了电梯,朱老伯下楼不再困难。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 摄

7号楼里老人多,都爬不动楼,大家早就想装电梯了,但以前加装电梯手续实在太繁琐。去年,看到所在的殷行街道也有了成功加装电梯的例子,居民受到鼓舞,开始筹划这件事,朱老伯积极响应。装电梯的费用需要大家分摊,他爽快出了自己的一份。区里、街道全力支持,帮他们解决了许多困难。今年9月26日,7号楼举行电梯竣工仪式。“现在,阿拉这幢楼没有‘悬空老人’了。”朱老伯高兴地说。市光四村三居委党总支书记盛娟告诉记者,7号楼成功装上电梯,产生了示范效应,隔壁8号楼已经提交申请,正在走流程,另外5号楼也在筹备中。

“老朱,来亭子里坐一歇!”“朱伯伯,今朝气色老好的。”小区花园的休闲亭里,几位老邻居见到朱德芳,热情地招呼着。

这个长方形的休闲亭刚刚改建好,有七八十平方米,木质顶棚和栏杆十分结实,新漆的暗红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椅子也是新的。几位老伯围着小方桌下棋,旁边放着保温杯,几位阿姨则边织毛衣边聊家常。

盛娟告诉记者,这个亭子是小区建成时就有的,小区老人多,在这里下下棋、打打牌、聊聊天,就不寂寞了。天气好的时候,亭子里能有五六十个人,堪称小区居民身边的“老年活动室”。不过,时间久了,亭子和亭子里的椅子都破损了。最近,居委会向街道提出申请,街道用党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对亭子做了改建。“新亭子很漂亮,遮风挡雨,椅子舒服,阿拉喜欢。”一位老人说。

在小区里兜了几圈后,朱德芳被外孙女推着回家了。“朱伯伯福气好,小辈孝顺!”邻居们还说出了一个老人的“幸福密码”。的确,朱老伯的其他儿女也经常来看他,每次来,一大家子就会到周边饭店小聚。小女儿还会接父亲和姐姐去浦东的家里住上一阵子,今年4月还带他去锦溪小镇旅游。外孙女也很关心他,老人睡觉时要开灯,于是,她总是等外公入睡后,再轻手轻脚地把灯关上。

环境熟悉又便利

晚年生活乐悠悠

朱德芳是殷行街道6.09万名60岁以上老人中的一位。殷行街道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街道,户籍人口13.64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44.6%。街道服务办副主任季君告诉记者,街道有养老机构13家,养老床位2040张,还有2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个社区老年活动室。针对老年人需求最大的助餐,街道开设了9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每天为950位老人提供助餐。而整个街道,像朱德芳这样居家享受长护险护理的老人有6200多人,加上在养老院享受长护险的,共达8200多人。

殷行街道也是上海数百个街镇的缩影。为了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过好每一天,上海的基层社区工作者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就拿盛娟来说,她所在的居委总共有1283户、2800个居民,光老人就超过1000位。居委会为老服务方面的工作包括: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长护险咨询;接受老人助餐订餐;平时带志愿者上门问候老人,帮老人检查用电用气;重阳节发重阳糕,端午节包粽子;出借轮椅;甚至还在每户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的门上贴上一张配有图案的“出门口诀”:钥匙带好了吗?电器都关好了吗?水龙头关好了没有?煤气阀门关好了吗?

告别朱老伯,走在小区里,秋日的阳光暖洋洋,空气里有丝丝晚桂的香气……在这个上海普普通通的老小区里,朱德芳三代人的笑颜、邻居们聊不完的家常话,不正是“岁月静好”四个字的真实写照吗?

新民晚报记者 邵宁 鲁哲

事无巨细有人管 居家养老不操心:探寻上海老人的“幸福密码”


记者手记>>

共享“乐龄”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暮年是生命的必经过程,但老龄也可以千姿百态。

事实上,数百万60岁以上的上海人,正在享受着他们的“乐龄”。你看,非节假日国内国外旅游的,大多是老人;在户外健身、跳舞、一展歌喉的,银发一族居多;新开大卖场,率先尝鲜的是老人;微信、网购、刷抖音,他们毫不落伍。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在尽己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支援新疆的银龄行动,每次报名都爆满;社区活动,他们热情高涨,不少志愿者年过七旬……

幸福的晚年生活,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它们关乎一个生命的生理需求和精神诉求,政府、社会、家庭各有其责任,缺一不可。在各方支持下,上海的老人堪称积极老龄化的典范。

上海,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长寿之城”。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百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657人。根据长寿地区的代表性指标——每10万人中有百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7人,上海2010年就达标,2018年这项指标已达17.2人。

让我们城市的寿星更多、老年人的笑容更多,同时,也让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不竭生机和活力,这是上海的不懈追求。

邵宁/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