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之子》和《少年的你》讲的都是“何为少年”

01

在《少年的你》中,有人看到霸凌的“

”,有人看到情意的“”,有人看到少男少女联手反抗成人世界的“”。

每一样,都足以动人。

它们串联起三种情绪:冷、暖、燃,共同构成了《少年的你》的情绪光谱。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情绪型电影。

挺佩服曾国祥的编剧团队,能把一个并不高明的言情故事,讲得如此跌宕起伏。

这需要克制,更需要智慧。

《天气之子》和《少年的你》讲的都是“何为少年”

关于《少年的你》的解读,已经很多。

我想提供一个不太一样的角度。

影片中,陈念和小北的感情线吸引了所有的目光,但我却一再走神,看向另一个人。

是他:警官郑易。

《天气之子》和《少年的你》讲的都是“何为少年”

郑易,谐音“正义”,创作者的意图,如司马昭之心。

但细看下来,郑警官绝非他名字所预示的那样坚定,相反,他很暧昧。

当陈念遭受霸凌时,他屡次出手相助。

当魏莱死去,陈念作为嫌疑人被捕,他也不忍讯问。

这是他柔软的一面。

尽管与他的职业所要求的冷静、理性,背道而驰,他也满不在乎。

可是,他最终又做了什么呢?

>>

引起我怀疑的,是影片最后的一场戏。

郑易拆穿了陈念与小北的谎言,将真凶绳之以法。此后,他走出审讯室,满身疲倦地下楼,碰见了正在抽烟的队长。

请注意这时的镜头。

画面中,楼梯遮挡了屏幕的下半部分。在仅剩一半的狭窄的视野里,我们几乎只能看到郑易和队长的头部,在那里对话。

这是一个明显的“切割”镜头。

意味着什么?

两点。

第一,局促。即郑易此刻的处境,是压抑的。

第二,失去。说得严重些,那就是一个“阉割”镜头,冷冷地截断了人物的肢体,暗喻着郑易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

那么,他失去了什么呢?

>>

我们再看那时的对话,更有意思了。

队长问:“一个好学生,一个小混混,你就狠心把他俩一起拉下水?”

郑易沉默。

队长笑说:“

行,你成熟了。

郑易冷冷地回了句:“困了,回去睡觉。

之后他走下了楼梯。

>>

首先,“睡觉”是个老梗。

郑易之前说过,他原来不爱睡觉,但做了警察后变得爱睡觉了,因为有太多他不想看见的事。

所以,这段对话暗含的意思很清楚,郑易并不想看到陈念和小北落网。

但没办法,职责所在,他必须做出这样的决定。

而队长的那句“你成熟了”,简直是神补刀。

他在说什么?

他的潜台词就是:“郑易啊,你终于做出了一个成人的决定,不再意气用事。”

而这,就是郑易失去的东西。

他终于耗干了身上的最后一丝“少年气”,成了一个标准的成年人。

>>

何谓少年?何谓成年?

《少年的你》为我们划出了一道界线。

所谓少年,就是愿意不计代价地去守护内心最珍视的东西;相反,成年人就少了这份天真的执着,事事流于算计。

也正因如此,郑易做出了他的选择。

他设计骗了陈念,逼她说出真相。背后的原因很简单:陈念认了罪,顶多判几年;但若是小北顶罪,怎么也要判几十年。

不可否认,说出真相是个更“划算”的决定。

可是,少年们不会这么想。

他们的想法更大胆,更轻狂,也更有温度。

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场戏,就是陈念与小北分别接受审讯,他们在不同的房间里,说着同一套谎言。那样从容,坚定,只因他们在充满谎言的世界里,依然毫不怀疑地相信着彼此。

这就是少年啊。

成年人不可能再做的事,只有他们会。

《天气之子》和《少年的你》讲的都是“何为少年”


《天气之子》和《少年的你》讲的都是“何为少年”

当然,这里面没有对错,只有少年和成年的差别。

更何况,影片只是一个极端的案例,它只是在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少年身上最珍贵的东西”。

那就是少年意气,是朴素的正义感,是为了你可以奋不顾身。

这样的少年岁月,才是值得感怀的“used to be”。

而那些困在教室里,埋头于书本中,对外界漠不关心的少年岁月,则是不愿再提起的“was”。


02

看新海诚的《天气之子》,越看越像《少年的你》。

两部电影都由一个社会痛点切入,后者是“校园霸凌”,前者是“底层生活”,而落点同样是少男少女的真挚情感。

至于连接起点与落点的中间过程,两部电影也都做了一定程度的类型化处理。

《少年的你》借鉴的是

犯罪片,悬念是:陈念与小北能否顺利地躲开“追杀”,结伴逃走。

而《天气之子》是个创业片

片中的少年帆高,离家出走,独自到东京闯荡,结识了少女阳菜。

阳菜在母亲去世后,与弟弟相依为命。

她是传说中的“晴女”,可以祈祷晴天。

于是两位少年创办网站,开始接单,为需要的人们放晴天空。

《天气之子》和《少年的你》讲的都是“何为少年”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挣到了钱,更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可是,悲剧也在暗中酝酿。

原来,晴女的宿命就是献祭给天空,换来晴朗的世界。

在每一次祈祷过后,阳菜的身体都会有一部分变得透明。

直到有一天,她终于彻底消失,去了另一个世界,也带走了所有的阴霾。

>>

说实话,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兴味索然。

看着人们一次次为晴天欢呼,看着阳菜越来越笃定自己的宿命,不难猜测,故事的结局一定是少女牺牲了自己,成全了世界,而少年独自守望晴朗的天空,怀恋逝去的爱人。

一切情绪都准备好了,只等这一刻的降临。

但令我意外的是,故事并没有这样发展。

它转而成为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最终帆高举起枪,冲开了警察的围堵,穿越到另一个世界,救回了阳菜。

这时,屏幕上出现三个字:“三年后”。

我心中暗想:不妙,每次出现类似的文字,都意味着狗尾续貂式的结局即将上演。

>>

可是,当屏幕再次亮起时,我看到的却是:一个被彻底淹没了的东京。

是的,阳菜被救回,献祭被破坏,于是连绵不绝的大雨袭来,把东京变成了一座阴郁的水城。

人们被迫离开城市的家,搬去了山上。渐渐地,他们已习惯了雨伞下的生活。

那一幕,就那么真实地呈现在眼前,给了我不小的震撼。

特别是刚刚看过《终结者:黑暗命运》,看这部35年后的系列新作,仍然秉持着“牺牲个体,拯救人类”的陈旧价值观,不断把一个个炮灰放进时光机,送回过去,并用献祭的方式成全未来。

再看《天气之子》,震撼不由得加倍袭来。

《天气之子》和《少年的你》讲的都是“何为少年”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为救一人,淹没一城,这样的“倾城之恋”是不是太矫情了?

我想说的是:在成年人看来,这叫矫情;但在少年们眼中,只有这一种选择。

正如郑易说的那句话:“你我不会,但他们会,因为他们是少年。”

从这个角度讲,我还挺喜欢《天气之子》。

它和《少年的你》一样,讲的也是少年与成年的分别。

而那个被大雨覆盖的东京,就是成人世界的本来面目,有点灰,有点脏,每个人都得在矮檐下求存。

帆高和阳菜离开了如梦泡影的“晴天”,进入真实的“雨天”,一起面对残酷的真相。

但好在他们身上还保有最珍贵的东西,那是无畏,是诚实,是彼此。

《天气之子》和《少年的你》讲的都是“何为少年”

关于少年的电影,放在成人眼里看,怎么都不会舒服。

我觉得《少年的你》也好,《天气之子》也好,最好还是留给少年们来看。

至少我会很感慨:若是我的少年时代,也有这样的电影看,该有多好。

或许今天的我,也会有一点点不一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