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泉、陶虹没有中年女演员的危机?

文 | 从易

袁泉和陶虹的成功并非偶然。扎实的业务能力,对角色超强的塑造能力,对演员这个角色的敬畏,让她们总能塑造出令人难忘的经典角色。

“知道”(nz_zhidao)和你谈谈,为什么袁泉、陶虹没有中年女演员的危机?

为什么袁泉、陶虹没有中年女演员的危机?

徐峥和陶虹。(ICphoto/图)

虽然离2020年春节档还有一段时间,但几部大片已经陆续定档。不同于2019年春节档主要是男演员的天下,2020年春节档女演员开始平分秋色了,比如《中国女排》由巩俐挑大梁,而徐峥的“囧”系列电影《囧妈》,也官宣由袁泉担任女一号。过去不久的国庆档也是如此,女演员不再缺席,最美乘务长袁泉、英姿飒爽宋佳在社交网络上有极高的讨论度。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不久前舆论热议一个话题,即中年女演员的困境。对于一些女演员来说,危机到来了,但从2019年娱乐圈大势来看,一些女演员似乎不存在什么中年危机。哪怕她们曾长时间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但只要重新出现仍然闪耀夺目,继续走红,比如《中国机长》中的袁泉、《小欢喜》中的陶虹。是什么让这些中年女演员越来越有魅力?她们之于演艺圈又有着怎样的启示?

强悍的业务能力 才能让观众有记忆

在国庆档的几大种子电影里,要说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女性角色),当属《中国机长》中的袁泉了。

她完全化为角色本身,冷静、理智、不慌不乱、不卑不亢,尤其是眼神传递出来的那种坚定和坚毅,既说服了机舱乘客,也说服了观众,既打破了公众对于乘务员只是“端茶倒水”的错误刻板认知,也让人又一次发现了演员袁泉。

导演刘伟强评价她:“你看她不止压几个人,是压整舱的人,这不是简单的对白能压下去的,是整个人的身体语言、眼神、气场压下去的。”

这种气场,就是演员业务能力的一种体现:吃透角色,演什么是什么,能够直接摄住观众灵魂。

袁泉是一个“高开高走”的演员。中戏读书的时候,就参演了首部电影《春天的狂想》,凭借饰演的周小玫一角获得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之后又凭借《蓝色爱情》和《美丽的大脚》分别获得第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起点虽高,袁泉作品却不多,一方面是挑剧本非常严谨,她出演的作品口碑都不差,另一方面是她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身于话剧当中。她曾说:“舞台才是我的毕生所爱,每天除了读书上课,我想24小时住在剧院。”她还说,每每有赚大钱的机会和话剧之间做选择,她都选择了话剧。

演艺圈有一个隐形鄙视链:话剧演员>电影演员>电视剧演员,这个鄙视链当然不准确,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话剧很能锤炼演技。毕竟话剧表演时没有彩排,不能NG,直接面向观众,大段大段台词……长久的话剧训练,对于演技提升大有帮助。所以演艺圈很多老戏骨,都是资深话剧爱好者和参与者,比如倪大红、郝蕾等。袁泉已经拿遍了话剧类的所有大奖,当她从话剧投身到影视剧中,话剧的积淀给予她许多回馈:她的台词功底一级棒,拿捏角色精准到位。

与袁泉一样,陶虹也是“高开高走”,同时低调低产的演员。陶虹的表演处女作是1993年姜文执导《阳光灿烂的日子》,她在里头饰演北蓓。1997年,陶虹凭借电影《黑眼睛》斩获无数荣誉,拿遍了国内外电影奖。2001年,凭借经典现实主义电视剧《空镜子》,获得金鹰奖和飞天奖。2003年,陶虹与徐峥结婚,2008年,产下女儿徐小宝。之后陶虹便渐渐淡出公众视线。《小欢喜》之前,陶虹已经5年没演电视剧了,电影中也多是一些小配角。

但她饰演的宋倩依旧成了暑期最红的角色之一。有一些女演员哪怕天天在热搜上挂着,观众都记不住她的角色,而有些女演员,三五年才出马,一出马就深深烙印在观众脑海中,这就是业务能力的差距。陶虹自己也说:“我不觉得一定要天天在人家眼前晃悠才叫不被观众忘记。我也不怕被人忘记,忘了就忘了,因为我没有参加游戏;但是我回来参加的时候,我会很努力,我不会跟你糊弄。”

再看陶虹对于宋倩这个角色的一些访谈,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一个好演员对角色理解的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比如陶虹说,家庭男性角色的缺失导致了宋倩一定的心理失衡,她完全是照着谈恋爱的方式来演绎母女关系的,用谈恋爱般的占有欲裹挟孩子。观众一下子就明白了角色的逻辑。

跟许多追求少女感的女演员多年来一直重复偶像剧的“傻白甜”不一样,从《阳光灿烂的日子》《空镜子》《春光灿烂猪八戒》再到《红色》《小欢喜》,陶虹这么多角色鲜有重复的。因为陶虹接戏有一个原则:重复角色不接。既是爱惜羽毛,也是珍惜曝光率。

袁泉和陶虹的成功并非偶然。扎实的业务能力,对角色超强的塑造能力,对演员这个角色的敬畏,让她们总能塑造出令人难忘的经典角色。

不嗔不怨,将年龄转化为积累

不久前,海清在电影节公开呼吁导演多给中年女演员机会,让中年女演员的危机成了一个热点话题。海清的呼吁是可以理解的,她指向的是一个行业性问题,即我们的荧屏和大银幕中,中年女性的角色还是偏少了,许多有实力有演技的中年女演员缺乏机会。陶虹、袁泉本可以更常出来演戏的,也还有更多“陶虹”“袁泉”等待公众去发现。

为什么袁泉、陶虹没有中年女演员的危机?

袁泉 (视觉中国/图)

只是作为演员也应该看到,行业性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纾解的,演员的困境有行业层面,也有个人层面,万万不可拿行业困境作为演员惰怠的借口,比如有女演员多年来自我重复,还把原因推到行业。何况,每一个演员也是行业的一部分,她们也可以以自己的力量为中年女演员正名。

袁泉、陶虹就是如此。她们俩都曾被记者问过这个问题,态度都是不嗔不怨,对人到中年有一种坦然和自信——相信年龄和阅历会帮助自己理解和塑造角色。

比如陶虹说道,“我觉得这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年女演员的问题。中国现在女性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但是中国发展太快了,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赶上了人家上百年的历史变化。而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是需要沉淀的,只有大家把女性当做‘社会人’,而不只是‘家庭人’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萌芽和创造——这个路还远着呢。”

既然路还远着,抱怨无济于事,能做的就是塑造好角色。所以不像有些中年女演员一边嚷嚷没好角色,一边又对角色挑三拣四,老的不演,不是一番不演;陶虹是只要角色好,无论几番她都愿意接受。

袁泉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答道,“每一个知道自己要以演员为终身职业的人,在很早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什么样的年龄,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常识!”

如果中年女演员本身不愿意转型,只想着投市场所好,保持所谓的“少女感”,再怪市场不理智,就有点自相矛盾了。所以袁泉热爱每一阶段的自己,有些角色只有经历岁月才能塑造好,“契诃夫的很多剧,必须是到了40岁以后才能演”。

虽然在娱乐圈,颜值和年龄就意味着更多机会。但这并非意味着年龄对于演员没有馈赠,关键在于,演员是否能够将年龄的增长化为表演的积累。就像袁泉说的,“一个演员的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处在一个被选择的状态。但是当你不拍戏的时候,其实你有大量的时间是要去做准备的,这种准备本身就是你的生活。”

某种程度上说,袁泉和陶虹跟所有中年女演员一样,面对着同样的行业困境,好本子少,好角色好。但对于她们个体来说,又似乎不存在所谓的中年女演员困境。如果没有好角色,就等待,就将等待转化为下一个角色的准备,一旦有好机会就充分把握住,让角色成为经典,也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

无论是演员行业还是其他行业,袁泉和陶虹的经验,都可供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