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愛過後不聽音

維愛過後不聽音 | 樂評

©吳氏策劃

文 | 麥瓊

交響樂確實是屬於歐洲人,因為他們確實玩得爐火純青,而維也納愛樂樂團無疑是古典音樂皇冠上的明珠,當世音樂舞臺難有比肩者,19世紀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則是這一體裁的幾座高峰。10月25日晚的星海音樂廳,由指揮家蒂勒曼領銜的維也納愛樂獻演的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讓人們再一次體驗了德奧浪漫交響音樂的極致。

因為只演一部作品,音樂會自然就沒有中場休息,這意味著聽眾要沉得住氣在一個半小時內屏息凝聽。可知這是浪漫主義後期布魯克納的代表作,是交響曲中公認的登峰造極的“音響聖殿”,卻也是典型的曲高和寡的大部頭,需要音樂聽覺上的足夠訓練和對此作的深入認知。無論是指揮家、樂隊還是聽眾,恐怕都是一部難啃的“骨頭”,要消磨耐性的。是晚,星海音樂廳內座無虛席,應該是同時吸引了周邊大灣區的眾多“布迷”,聽樂秩序之良好是近年少見的。作為世界頂級的管弦樂團和德奧音樂的當紅指揮家,他們的組合幾乎是樂迷們能想象和期待的最頂級配置。至於主辦方所強調演出的版本(“1890 Hass”版),筆者並不太在意。所謂體現作曲家的原意版本其實只是噱頭,就看指揮家如何處理。整場音樂會下來,蒂勒曼的演繹很生動,並沒有之前筆者所敬畏的那種凝重、冥想的宗教氣氛,也聽不到布魯克納式的遲疑、寡斷的不暢之處。也許蒂勒曼將細節修飾得天衣無縫了,起碼他沒有強調這些噱頭,只是在第一樂章尾聲小號呼號之後的停滯瞬間,確實有令人窒息的審美效果。著名的第三樂章著實讓人領略了樂團的絃樂功夫,那麼長大的樂章在他們的弓下毫無冗長之感,讓人不知不覺間彷彿遨遊美妙的宇宙

星空,不覺疲憊。絃樂之間的多聲復調,千絲萬縷纏繞不盡,似乎聽到瓦格納歌劇中男女主人公的二重唱。第四樂章的開始銅管樂齊鳴,居然長號大號可以吹出整齊的小附點,也擊中了筆者的興奮點,定音鼓和銅管的五度進行又隱約聽到馬勒第一的出處。

在筆者的聽覺經驗中,極少聽到管樂與絃樂如此緊貼、諧和的聲音,維也納愛樂無愧當今古典舞臺的王者,除了些許轉折地方存在節奏上的不齊,實在找不到瑕疵。布魯克納這種結構龐大而散漫的音響堆砌(有人比擬為科隆大教堂),在蒂勒曼的指揮棒下時而流光溢彩、時而云捲雲舒,是極致的浪漫主義管絃樂體驗。蒂勒曼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花甲之年)要顯年輕和充滿活力,原來對他的感覺是動作比較單一,招牌揮拍動作總是由下向上,比較生硬,不像其師尊卡拉揚那樣沉著、優雅。但近距離觀察才發現,其實他的指揮動作很豐富,引導細緻、鮮明。雖然拍點難以琢磨(指尖、手腕、下蹲皆有拍點),但是很有韻律感。樂曲終了,蒂勒曼以一個躬身終止結束,如同一尊雕塑。時間停滯,隨而掌聲爆發。筆者觀察到蒂勒曼的幾次謝幕都深情地與樂手們握手祝賀,想來他對這場音樂會的表現甚為滿意。樂迷們也給予樂團和指揮巨大熱情,幾乎都是忘情地僵坐在座位上鼓掌、尖叫。蒂勒曼也報以熱情,返場曲是老施特勞斯的《天體樂聲圓舞曲》,標準的維也納音樂品牌,相比布魯克納輕鬆愉快了許多,一如新年音樂會的酣暢優美。

所謂“黃山歸來不看嶽”,難得見識維也納愛樂的高品質演奏,筆者想,這或許便是“維愛過後不聽音”的境界了。

- THE END -

快手、抖音賬號

歡迎訂閱2020年《音樂週報》!

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落幕,20位選手獲獎,曹鵬鄭秋楓獲終身成就音樂藝術家稱號

他創作了《梨花頌》,從此和京劇作曲緊緊相連 | 人物

“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特刊完整版來了

張國勇:交響樂中的儀式感

考級證書真的有用嗎?

《梁祝》誕生60週年,見證者終於還原作品創作歷史真相

歌唱的高音技術可以速成嗎?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