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过后不听音

维爱过后不听音 | 乐评

©吴氏策划

文 | 麦琼

交响乐确实是属于欧洲人,因为他们确实玩得炉火纯青,而维也纳爱乐乐团无疑是古典音乐皇冠上的明珠,当世音乐舞台难有比肩者,19世纪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则是这一体裁的几座高峰。10月25日晚的星海音乐厅,由指挥家蒂勒曼领衔的维也纳爱乐献演的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让人们再一次体验了德奥浪漫交响音乐的极致。

因为只演一部作品,音乐会自然就没有中场休息,这意味着听众要沉得住气在一个半小时内屏息凝听。可知这是浪漫主义后期布鲁克纳的代表作,是交响曲中公认的登峰造极的“音响圣殿”,却也是典型的曲高和寡的大部头,需要音乐听觉上的足够训练和对此作的深入认知。无论是指挥家、乐队还是听众,恐怕都是一部难啃的“骨头”,要消磨耐性的。是晚,星海音乐厅内座无虚席,应该是同时吸引了周边大湾区的众多“布迷”,听乐秩序之良好是近年少见的。作为世界顶级的管弦乐团和德奥音乐的当红指挥家,他们的组合几乎是乐迷们能想象和期待的最顶级配置。至于主办方所强调演出的版本(“1890 Hass”版),笔者并不太在意。所谓体现作曲家的原意版本其实只是噱头,就看指挥家如何处理。整场音乐会下来,蒂勒曼的演绎很生动,并没有之前笔者所敬畏的那种凝重、冥想的宗教气氛,也听不到布鲁克纳式的迟疑、寡断的不畅之处。也许蒂勒曼将细节修饰得天衣无缝了,起码他没有强调这些噱头,只是在第一乐章尾声小号呼号之后的停滞瞬间,确实有令人窒息的审美效果。著名的第三乐章着实让人领略了乐团的弦乐功夫,那么长大的乐章在他们的弓下毫无冗长之感,让人不知不觉间仿佛遨游美妙的宇宙

星空,不觉疲惫。弦乐之间的多声复调,千丝万缕缠绕不尽,似乎听到瓦格纳歌剧中男女主人公的二重唱。第四乐章的开始铜管乐齐鸣,居然长号大号可以吹出整齐的小附点,也击中了笔者的兴奋点,定音鼓和铜管的五度进行又隐约听到马勒第一的出处。

在笔者的听觉经验中,极少听到管乐与弦乐如此紧贴、谐和的声音,维也纳爱乐无愧当今古典舞台的王者,除了些许转折地方存在节奏上的不齐,实在找不到瑕疵。布鲁克纳这种结构庞大而散漫的音响堆砌(有人比拟为科隆大教堂),在蒂勒曼的指挥棒下时而流光溢彩、时而云卷云舒,是极致的浪漫主义管弦乐体验。蒂勒曼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花甲之年)要显年轻和充满活力,原来对他的感觉是动作比较单一,招牌挥拍动作总是由下向上,比较生硬,不像其师尊卡拉扬那样沉着、优雅。但近距离观察才发现,其实他的指挥动作很丰富,引导细致、鲜明。虽然拍点难以琢磨(指尖、手腕、下蹲皆有拍点),但是很有韵律感。乐曲终了,蒂勒曼以一个躬身终止结束,如同一尊雕塑。时间停滞,随而掌声爆发。笔者观察到蒂勒曼的几次谢幕都深情地与乐手们握手祝贺,想来他对这场音乐会的表现甚为满意。乐迷们也给予乐团和指挥巨大热情,几乎都是忘情地僵坐在座位上鼓掌、尖叫。蒂勒曼也报以热情,返场曲是老施特劳斯的《天体乐声圆舞曲》,标准的维也纳音乐品牌,相比布鲁克纳轻松愉快了许多,一如新年音乐会的酣畅优美。

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岳”,难得见识维也纳爱乐的高品质演奏,笔者想,这或许便是“维爱过后不听音”的境界了。

- THE END -

快手、抖音账号

欢迎订阅2020年《音乐周报》!

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落幕,20位选手获奖,曹鹏郑秋枫获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

他创作了《梨花颂》,从此和京剧作曲紧紧相连 | 人物

“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完整版来了

张国勇:交响乐中的仪式感

考级证书真的有用吗?

《梁祝》诞生60周年,见证者终于还原作品创作历史真相

歌唱的高音技术可以速成吗?

音乐教师有哪些隐性负担?| 争鸣

民族管弦乐队座位究竟怎么排?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