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为何不直接杀了慈禧,自己亲政?

小离Olina


晚清政局,矛盾的中心之一,是所谓的“帝、后之争”。即光绪帝跟他的大姨母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

光绪与慈禧,为私怨、为国事、为权柄,闹到后来,已经是水火不容。光绪帝表面上贵为九五之尊,可从上台起,一直都是傀儡,还长期失去自由,形同牢犯,甚至为此丢了命——按通常说法,是被慈禧所毒杀。光绪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混得最惨的几位帝王之一。

而有一个问题,是我上中学那会就疑惑的,也许有很多朋友也一样费解:光绪到了后来,是已经知道和慈禧不可和解,必得鱼死网破的,为啥就那么窝囊,坐以待毙,不考虑直接干掉她?


现在的流行意见,是光绪从无此念头,核心在无必要无能力无名目。而从现有文献、常情等推断,可能并非如此。

一句话归纳说,光绪不是不想杀慈禧,也不是没有付诸行动,可是他的失误在于,性格不免优柔寡断,谋划得太晚,下手的太迟,且抗衡的力量又不够,导致最终功败垂成。只能徒呼奈何,被迫接受被囚10年的末路。

很多年前,名史学家杨天石就写过一文,坚持认为说,光绪帝的确曾指示康有为一党,围攻颐和园,“捕杀西太后”,定为“确证”。他还说,慈禧后来这么恨光绪,末了还非得置帝于死地,也是因为彻底地失望、伤心,内心早无血亲之念。这个说法,我以为在文献、逻辑上,目前也是疏离的最通的。

这就是说,光绪及其帝党,起初的确没有要搞死慈禧之意,工作全力,是放在树立光绪权威、摒斥慈禧过度干政、在朝野做一番人事与政策的大调整上。可到了戊戌变法后期,姨甥两派的权力争夺战日益白热化,到了谁死谁活地步,帝党是考虑过最便捷的方法,即除掉慈禧一人,来一场宫廷政变,以夺回“乾坤”的。

有朋友说,如果真有这回事,未免把光绪想得太简单,这么做也会引发朝野全体反对云云,其实也是没有考虑清代政体的特殊性的。光绪杀后,并非完全没有“合法性”:一,他才是正统的清帝;二,满清的“祖宗家法”,是最严厉反对后宫干政的。

帝、后之间,刀光剑影,不共戴天,最缺“合法性”的,恰恰是慈禧。她即便再恨光绪,也没办法明白杀他,也缺在此理据缺乏。


而光绪最缺乏的,不是杀后的理由,而是没有内外实权,特别是军事实力,可以跟慈禧叫板。

所以,光绪及其帝党,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此下下策;也所以,他后来即便真的被迫迎战,要动手了,倚靠的也只能侥幸,并且不可避免地失败。这个微妙之处,高阳写《慈禧全传》时,已经区曲尽其妙,加以渲染演绎。

当初,戊戌变法失败,康梁潜逃海外、“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光绪帝被囚瀛台,处置如此惨烈严酷,后党代表清政府给的罪状,就是他们“谋围颐和园,劫杀皇太后”。这名目,就事实而言,只怕也不算栽赃吧——尽管康有为一直否认。

发自1898年9月28日的那道著名“上谕”,之所以没有直接点名光绪帝本人“捕杀”意图,推给其党羽,道理也很简单,根本就不方便,无法公之于众,也不必让“屁民”知晓太深的宫闱秘事。

连此“上谕”的口吻,依然还只能依样画葫芦,模拟的是光绪帝。名义上的“国主”,毕竟是也只能是光绪,而非慈禧。


还有更多的证据,直接表明,光绪有意图捕杀慈禧的考量与安排的。尽管究竟是主动还是被迫反击,三言两语还说不清。

比如,从侍光绪多年的恽毓鼎,留有《崇陵传信录》一书,就明确记录说,当政变前夕,慈禧听闻风声,曾招来光绪指着痛骂,讲养他20多年,竟然要“谋我乎”。费行简《慈禧传信路》、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也都有相似记载。

更著名的证据,当然是后来袁世凯《戊戌日记》里,谈及的谭嗣同夜访,寻求他军事帮助,“谋围颐和园”、“立即正法”荣禄、甚至捕杀西太后的说法。而谭嗣同是带着帝党使命来的,没有光绪本人或明或暗的允诺,他也不可能更不敢做此惊天动地的大决断。据毕永年的《诡谋直纪》回忆,此事康有为也确实事先“奏请皇上”过的,只是如何实现,只能便宜行事而已。

很多人认为,这是袁世凯故意混淆视听。可实际上,我们还可以知道,袁在私下对亲信,也是偷偷这么说过,不可谓胡编。他的幕僚心腹张一麔留下《心太平室集》,完全可以佐证。

这一点,连光绪帝聘请的外国顾问李提摩太都有所耳闻。他写下过《留华四十五年记》一书,就说当时情势太危机了,光绪担心随即的天津阅兵就是要对他动手的,所以要“先发制人”,搞定慈禧。

再往后的许世英,所写的《许世英回忆录》,也说过,他曾经在事发后跑到刘光第那问此事,刘给他的回复是,“确曾有此一议”。


可以说,就材料与事理而言,说光绪帝当日曾想过捕杀、或至少囚禁慈禧,这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反最接近事实。

唯一可叹的,光绪帝及其党属,在当时根本无将可指挥,无兵能调动,真正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甚至,正如杨深秀对人透露的,按照计划,连兵士都不需要太多,有8千人就足够围住颐和园,抓住慈禧。滑稽的是,光绪九五之尊,在彼时的京城内外,就连这区区8千兵马,都没法驱使。

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河南人袁世凯身上,是“欲令其为李多祚”,还派出了谭嗣同作说客。可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老袁完全是董卓托世,不说助他们发此奇谋了,完全就是背信弃义,反手就是一道辣手摧花,好换取功名富贵,帝党立即人头滚滚。

随之变法大败,谭嗣同们喋血街头,汉族精英更加意识到,政治改良方案根本是痴人说梦呢,孙黄等革命军如火如荼兴起了。中国的历史,也随之陷入数十年内乱,再没有人可以止血药治了。

现在回头再想,也是一道有趣的公案了:假使当初,光绪帝派真能除掉慈禧,中华民族又将会往何处去呢?

刘愚愚


曾经年少无知的时候也在想这个问题,光绪是皇帝为什么不直接杀了慈禧太后,自己亲政不就完了吗?那样“朕的大清就不会亡了”。但等到了现在才明白“皇帝并不是至高无上”,至高无上的是权力,这就像东汉末年大家都听曹操的,而对于汉献帝这个皇帝视为“傀儡”。光绪之于慈禧就好比于汉献帝之于曹操,傀儡而已!如果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光绪和慈禧还有点血缘关系。。



清朝末年,慈禧是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人,在她的身边聚集了李鸿章,荣禄,刚毅等一系列实权大臣,只要稍微有些权力的人基本上都是慈禧提拔上去的,这些人自然把慈禧当做他们的“老佛爷”,光绪死了没关系,慈禧一定不能有事,可以说慈禧在清廷政坛地位的稳固是无法想象的。


而我们反观光绪皇帝,他的身边是一些什么人呢?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学,但缺少了权力。朝廷三品以上的大臣没有一个站在光绪这边,外边的九大总督更是没有一个为光绪办事。在他身边没有出谋划策的“孔明”,有的只有科举不中的康有为。

此外杀慈禧还得有人“操刀”吧,光绪不可能自己亲自动手吧,但当时紫禁城,颐和园的侍卫都是慈禧的手下,都是慈禧正蓝旗的人,光绪身边的两个太监总管都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上去的。宫外的兵权,对于光绪来说就是“可望不可即”的“白月光”了,当时荣禄节制北洋各部,奉命拱卫京城,虽然荣禄的几万人马打不过八国联军,但保证慈禧的安全还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光绪冒冒失失的杀了慈禧,他必将难逃一死!


围知历史


事实上,光绪并非没有亲政过。自光绪十五年到光绪二十四年,光绪皇帝整整亲政十年。

这十年间,不可否认,慈禧的心腹大臣们仍然占据要职。但是,很多大事的决策权是属于光绪的。慈禧及其心腹们,并未掣肘。

如果光绪有能力,完全可以一边使用着慈禧重用的旧臣,一边慢慢提拔自己的人马。同时抓住某些大的时机,为自己立威。

历朝历代,权力更迭,不都是这样的吗?

慈禧能够一步步站上权力巅峰,也不是无故得来的。按她自己的说法,灭长毛(太平天国),平捻子,为大清国操碎了心。

正是通过这些大事,她在朝廷上立了威,这才能够让李鸿章等人中龙凤甘心受其驱使。

光绪应该也想过立威的事情,比如甲午战争,就是光绪皇帝力主的。

如果当时这场战争打赢了,我敢打赌,光绪绝对能够顺利从慈禧手中接过权柄。可惜,他输了。

光绪亲政期间,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戊戌变法”。其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依然是失败。

光绪的病根,是能力不足,尤其是不能识人。甲午战争时,他听信翁同龢;戊戌变法时,他听信康有为。事实证明,这二位都非能臣,甚至可以说,这二位都是谋私不谋公的小人。

这样的一个皇帝,即便杀了慈禧,独掌大权,又能如何呢?何况,他根本杀不了慈禧。

一来,清朝是儒家立国,忠、孝为儒家最重要的两大信条。如果光绪胆敢弑母,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如何向身为儒家信徒的大臣们交代?

二来,慈禧是个老谋深算之人,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安全,而且掌握兵权的又是她的心腹。光绪就算真的想杀她,也没那么容易。

所以,光绪要想接过慈禧的权柄,不在于杀不杀慈禧,而在于他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握这个权柄。

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这个能力。


趣谈国史


于情于理,光绪都没有杀慈禧的必要和理由。

于情,在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对光绪可谓是尽心尽力,用慈禧自己事后回忆看——

皇帝入承大统,本我亲侄。从娘家算,又是我亲妹妹之子,我岂有不爱怜之理!皇帝抱入宫时,才四岁,气体不充实,脐间常流湿不干,我每日亲与涂拭,昼间常卧我寝榻上,看着天气寒暖,亲自为他加减衣衿,节其饮食。皇帝自在醇王府时即胆怯,怕听到大声特别是雷声,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搂在怀里,寸步不离。皇帝三五岁后,我每日亲书方纸,教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瞿鸿禨《圣德记略》)

而且慈禧对光绪的教育也吸取了自己亲儿子同治皇帝的教训,是非常重视的,光绪5岁的时候就让光绪开蒙,给他请了翁同龢这样的大儒做老师,并且她自己“(皇帝)每日所作诗、论及对子,均缮写清本,随功簿一并呈览”

在光绪才满10岁的时候,就开始让光绪跟在自己身旁学习处理政治事务,而且有时还让10岁的光绪代为批示大臣奏折,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证明,慈禧从本心上说确实是想把光绪培养成一个好皇帝的。

公正来说,慈禧对光绪的培养比明光宗对明熹宗、明世宗对明穆宗那是强多了,而论亲情,在生活上慈禧对待光绪皇帝的关怀,能让明穆宗朱载垕嫉妒的两眼发红(他由于自己老爹迷信,几乎没怎么见过自己父亲)

这样的亲情,光绪皇帝如果为了要“亲政”就要杀慈禧,那只能说光绪是天生的“雄才大略”,可惜光绪不是。

这是于情。

于理,慈禧早就归政给了光绪,具体建议大家看社科院近代所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勇先生的《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始末》,在论文里,马老师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论证了慈禧还政于光绪确实出于真心。

甚至马勇老师还引用当时人的笔记,认为当时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当时慈禧继续训政,说不定甲午之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

慈禧太后希望完全归政的决心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其诚意也是不必怀疑的。然而现在看来这个决定究竟是利是弊,却很难说。清末笔记《异辞录》就说,假如慈禧太后当时接受了屠仁守的建议,继续训政,那么后来的甲午战争、戊戌维新肯定都会不一样,慈禧太后也可以避免第三次垂帘听政的尴尬,可免大阿哥入嗣之举,可免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入都,乃至《辛丑条约》的战争赔款。

总而言之,于情于理,光绪都没有杀慈禧的理由,而且他也确实亲政,一直到康有为坑死他的“围院之谋”暴露以后。


兰台


首先,驳斥光绪没有亲政这个观点,光绪皇帝1871年生,1875年被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立为皇帝,1881年前由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之后慈安过世由慈禧一个人垂帘听政,1889年光绪18岁亲政。

可能会有人说,光绪没有实权,不是每件事都有权做主。不要说光绪刚成年,也不要说慈禧是个秉政已久的老政客,就说我们普通家庭,你父母说句话,你作为个儿子也得掂量掂量怎么处理吧。

再说,光绪亲政后干的两件大事,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首先,这两件事都是由光绪做主发动主导的,这说明光绪还是有实权的,但过程都出乎意料,最后都在慈禧干预下结尾。

总结,慈禧依然是大清帝国的董事长,光绪被定位为CEO,有执政权,执行既定方针,没有人事权。光绪亲政是事实,想干事赢得姨妈信任最终完全放权给他,但事与愿违,他干事急匆匆,毛糙,没能很好平衡各派利益,缺乏耐心周旋、博弈,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光绪与慈禧形同母子,他是皇帝,有执政权,有年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他杀母夺权,这不是一个正常人能干出来的。

慈禧为何没有废光绪帝,

1、慈禧是有废光绪的打算,他的亲儿子同治帝已早死,光绪是她妹妹的儿子,关系最亲,为何要废掉他呢。

这就要说到戊戌变法维新、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其实都没有后来清政府立宪运动干得多走得远,慈禧也不是一开始就反对变革维新,因为甲午大败之后,不变没法向天下交差。但是为什么触怒到慈禧呢。维新派都是基层官僚甚至有的还是没入仕的编外人员,光绪跟这些维新派几乎都很难见面,恭亲王在世的时候直接以维新派们级别不够,拒绝皇帝与他们见面,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也仅仅与光绪帝见过一面。

所以康有为他们就鼓动皇帝开懋勤殿(1898年9月14日)甩开军机处建自己的秘书班子,这直接触动旧官僚集团利益,把状告到了慈禧那。开懋勤殿这件事,被慈禧明确否决了,并要求黜退康有为。在太后压力下,光绪9月17日下诏要康有为去上海办报。

百日维新6月开始,到9月因为人事的事情,慈禧与光绪确有矛盾,但还不至于你死我活。但维新派认定皇帝下明诏给康有为,是在暗示慈禧已对皇帝动手,因为维新期间新旧两派交锋你来我往,在民间就在传言慈禧要废光绪另立新帝。维新派觉得士为知己者死,就开始策划废掉慈禧营救皇帝。

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求他帮助救皇上。但就在当天,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说维新派勾结东洋人伊藤博文祸乱朝政,要求慈禧训政,抓康有为。对皇帝启用东洋人做客卿,慈禧是不满的,准备回皇宫与光绪亲自交流。

9月19日,慈禧从颐和园回到皇宫,亲自训诫了光绪,认为维新派莠言乱政,要求抓康有为这些人。并在第二天9月20号垂帘,参与了光绪与伊藤博文的见面,然后当天就回了颐和园。如果没有其它事情发生,慈禧对维新的干涉就到此为止了,光绪随后怎么操作,就看着办了。

9月19日,慈禧回皇宫,维新派就知道了,也很害怕,康有为当晚20号凌晨就从北京出逃到天津观望政局。9月20日,康有为弟弟康光仁被抓,就把维新派围颐和园废太后的计划招拱了。

9月20号,慈禧参与了伊藤博文见面后,当晚就回颐和园了。她刚回颐和园,荣禄就跑来报告说维新派招供光绪和维新派围园废后的事,她惊了,万万没想到儿子会干这种事。刚回颐和园的她,当晚21号凌晨立即又赶回皇宫,大发雷霆,当晚就杖毙4个光绪近侍太监,扔出宫外暴尸,明诏不得收殓。其它十个太监带枷永世不得取下。

9月21日,慈禧训政,明诏抓捕维新派,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废其它变法措施。

其实,光绪参与废后是莫须有的,主要是维新派在谋划,几乎也难成功。但它确实坏了光绪与慈禧的母子情,从那刻起,慈禧是有废光绪的心思。

2、中外干预,慈禧也无法废掉光绪帝。

1900年慈禧决意立她弟弟女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作为皇储,可是立储当天,外国使节都不给面子,没参加。这也是慈禧纵容义和团运动和发动第0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吧,庚子之乱可称的上是世界大战,参战国达到9个之多。

第0次世界大战,南方的封疆大吏也很不给面子,来了个东南互保运动,没有参与。

关于废光绪帝,国内很多大臣也不同意,其中两江总督刘坤一奏折里有句话流传很广: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

围园废后很难,废帝立储也不容易。

戊戌政变之后的慈禧,用处理家事的办法来处理国事,不仅把皇家、满洲带进了坟墓,也把中华民族带进了深渊。


茶亭浪子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

古代出现很多囚禁自己父母的帝王,但是在晚清时期,已不可能出现

也许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可能对古代史比较了解。

在古代,确实有很多帝王通过一场政变,囚禁自己的母亲或者父亲,然后执掌大权的。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庄公。由于郑庄公的母亲姜氏支持自己的弟弟叛乱,争夺王位,郑庄公索性囚禁了母亲,很多年都没有相见。

唐国强版郑庄公

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两个弟弟之后,还把唐高祖李渊软禁。

唐国强版李世民

问题是到了有清一代,历史环境已经不同,历史上的这些故事已经不可能再次上演。

从外部来说,明清以来,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深入人心。儒家强调礼义秩序,强调臣忠子孝。儿子发动政变,是得不到人心支持的。

其次,我一直觉得,从古代到近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权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在古代,帝王可以随意杀掉不听话的臣子,明朝皇帝还能够随意鞭打文官。

但是到了清朝,尤其是晚清时代,可能是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帝王处置大臣变得非常慎重。

皇帝也是一样。皇帝的行为、做法,必须要考虑是否会引来大臣的不满,因此,做事必须慎之又慎。

慈禧从内心真的想培养光绪,想让光绪对自己孝顺

从内部,也就是光绪皇帝与慈禧之间的关系来说,光绪也没有必要,或者说从来没有出现过杀掉慈禧自己亲政的打算。

我们知道,光绪不是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她妹妹的儿子,也是她丈夫咸丰皇帝的七弟醇亲王的儿子。

光绪从4岁入宫以来,慈禧对光绪的感情就非常好,有些恨铁不成钢。慈禧会亲自为光绪皇帝选择老师,关心他的起居饮食。有学者说,慈禧当时就如同《红楼梦》里面的贾母,是一个家族的大家长。

比如,在光绪刚刚进宫做皇帝不久,慈禧就规定今后光绪皇帝的“所有左右近侍,止宜老成质朴数人,凡年少轻佻者,概不准其服役”。

慈禧非常关心小光绪的学习,选择了翁同龢做他的老师。慈禧经常召见翁同龢,询问光绪学习的情况。如果光绪皇帝有所懈怠,慈禧就会在光绪前去问安的时候,加以“训斥”。

慈禧恨铁不成钢,导致光绪皇帝有时候会情绪“抑郁”,“精神殊逊”。但是,慈禧是真心培养光绪的。

根据德龄在《瀛台泣血记》里面的记载,慈禧会经常让翁同龢给光绪讲《孝经》,也让光绪阅读“二十四孝”,以此来告诫光绪,要对自己孝顺,要“以圣孝为本”。由此可见,在幼小的光绪心目中,早已种下了要对慈禧孝顺的种子,长大之后,光绪自然也就不敢对慈禧作出有违人伦的事情。

戊戌政变时期,想杀慈禧的并非光绪,而是康有为等人

可能有人说,戊戌政变时,光绪不是打算要派兵围住颐和园,杀掉慈禧太后么?

其实,这可真冤枉光绪了。光绪并没有打算囚禁慈禧,一切的几计划都是康有为等人策划和酝酿的。

后来,慈禧突然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去质问光绪的时候,光绪还毫不知情,慈禧将康有为等人计划告诉光绪之后,光绪战战兢兢。后来光绪的确有所悔恨,觉得自己所用非人,还把自己给害了

其实,在戊戌变法前期,慈禧是支持光绪变法的。要没有慈禧的支持,地方督抚和朝廷大臣也不会那么快顺应光绪。

戊戌政变之后,光绪被囚禁在瀛台,慈禧一直没有再给光绪机会,甚至还打算废黜他。这个时候的慈禧,确实内心非常失望,非常痛心。自己一手调教的光绪,他手下的人竟然要杀掉自己。自己几十年的教育心血毁于一旦。

由此可见,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光绪的性格上来说,都不可能有杀掉慈禧,自己亲政的打算。


兮兮说事儿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说一下光绪和慈禧的关系。

慈禧是咸丰的妃子,他们两个人生的儿子,就是同治皇帝。但是,同治活着的时候,因为不得志,染上了天花,只有十九岁就去世了。

要知道咸丰帝就这一个儿子呀,同治去世,就说明咸丰绝后了。

俗话说的好,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时候慈禧就该选择新的皇帝了,所以,这个时候光绪就被选了上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光绪何德何能,他为何能被慈禧看中呢?

1、光绪是咸丰的弟弟奕譞的儿子,他身上流淌的是皇家的血液。

2、光绪还是慈禧的妹妹的儿子,也就是说慈禧的妹妹,嫁给了咸丰的弟弟奕譞,他们两个人生的儿子就是光绪。

正是因为光绪有这样的身份,所以,他才被慈禧选择为接班人的。

当然了慈禧选择他,主要是让他当傀儡,毕竟光绪进宫的时候,只有四岁,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娃娃。

光绪进了宫之后,就把慈禧认作了妈。

所以,光绪和慈禧是妈和儿子之间的关系。

你说,光绪在怎么痛恨慈禧,他能对慈禧这个做妈的下手吗?

再说了光绪即使想杀慈禧,他也办不到呀。

因为慈禧是个政治老手,所有的臣子都是听她的话的。光绪在大臣眼里看来,就是一个傀儡,他说的话是不算数的。

那么光绪就真的没有想杀慈禧,然后选择亲政吗?

说实话光绪当然是想杀了慈禧的,他也刺杀过慈禧,但是没有成功。当然了光绪想要杀慈禧,也仅仅是假借别人的手,他是不能直接对慈禧下手的。

那么光绪是借着谁的手刺杀慈禧的呢?

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维新派,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中以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为代表的变法派。

他们谋划着想借着袁世凯的军队,在颐和园对慈禧下手。

但是,最终袁世凯出卖了他们,慈禧知道了这件事,所以,刺杀失败。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到了日本。

戊戌六君子被送上了断头台。

谭嗣同本来是可以逃掉的,但是,他放弃了。

因为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无论那个国家变法,都是要经过流血事件的,中国的变法的流血事件,就从他谭嗣同开始吧。

所以,他就英勇就义了。

大家都知道维新派背后的支持者,正是光绪帝,所以,光绪帝才是想要杀慈禧的幕后主持。

但是,当时的他显然是对抗不过慈禧的。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权利,调动不了士兵,所以刺杀失败了。

那么,慈禧有没有想过废掉光绪呢?

慈禧还是有想过废掉光绪的,就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禁到了中南海。这时候慈禧就考虑新的接班人,废掉光绪了。

但是,慈禧的这个计划终究没有实现了。

因为这时候西方列强开始插手了,光绪是唯一一个希望变法的人,变法也是西方列强最迫切想做的事。

西方列强怕慈禧废了光绪之后,中国的变法就会停止了。

所以,他们对慈禧施加压力,若是慈禧执意要废掉光绪,他们就会用武力干涉清朝的内政。尽管慈禧对列强干预清朝内政的事很不满,但是,他也没有办法。

因为他明白,西方列强船舰利炮,和他们对抗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所以,这就是光绪杀不了慈禧,慈禧废了光绪的具体原因。


汉史趣闻


如果我是光绪,也不会冒这个险,等着慈禧老死就行——只是光绪想不到自己死的比慈禧还早,老天爷不给阳寿,那就只能自认倒霉了。

我们只要看看光绪和慈禧的年龄差距,就知道等是最好的选择了。

光绪的母亲是叶赫那拉·婉贞,慈禧的亲妹妹,也就说慈禧是光绪的亲大姨。

光绪出生于1871年8月,慈禧出生于1835年11月,比光绪大了36岁,光绪在1875年1月登基为帝时年仅4岁,慈禧40岁,基本是慈禧一个人大权独揽,光绪是名副其实的傀儡。

对皇帝而言,二十岁已经有了独立能力,光绪帝在20岁时,慈禧已经56岁,但慈禧仍然牢牢把持大权,光绪虽然想要夺回权力,无奈缺乏实力,只能忍气吞声。

从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来看,从来没有年轻皇帝能从垂帘听政的太后手中强行夺权的,反而是太后能轻松废掉有任何图谋不轨的皇帝或太子,光绪不是傻瓜,他知道自己杀不了慈禧,也不会冒险,所以他选择等待——自己最大的优势是年轻,靠也能把慈禧靠死。

1898年,光绪27岁,慈禧63岁,慈禧已经开始把一部分权力归还给光绪,光绪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这一天,他决定大展身手,实行维新变法。

但光绪还是太年轻、太幼稚了,他失去了将近20年等待的耐心,开始迫不及待地实行“戊戌变法”,在遭到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反对时,光绪没有继续韬光养晦,尽力调节缓和矛盾,为维新变法争取稳定的环境,而是不自量力地跟慈禧耍心眼,试图依靠袁世凯这种投机分子,来牵制住慈禧为首的保守势力,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

光绪或许动过除掉或软禁慈禧的想法,但仅仅是想想就换来如此结局,如果他真的动手,几乎没有任何胜算,必定是慈禧凌厉的反击,让他毫无还手之力,连命都保不住。

君不见当年试图从父皇、母皇(武则天)手中夺权的太子,一个个死的多惨吗?

自此以后,光绪成为无枷之囚,在度过10年生不如死的时光后,他38岁,慈禧73岁,已经油尽灯枯,光绪原本可以等老妖婆死后重获自由,掌握大权,施展宏图壮志,也可以尽情发泄对慈禧老妖婆的不满,无奈却在慈禧死前一天暴毙而亡,最大嫌疑人就是慈禧。

靠着慈禧当了皇帝,却被慈禧束缚一生,禁锢十年,一死了之,光绪的人生真是悲剧一场。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光绪不该杀慈禧,也杀不了慈禧,光绪只是起心动念要杀慈禧,就直接导致了清朝最后十几年的巨大混乱。

1,光绪不该杀慈禧。

从感情上来说,慈禧是光绪的婶婶,也是阿姨。最重要的是光绪从5岁开始就养在慈禧身边,所以慈禧是又当爹又当妈,和光绪的感情,绝不是一般的母子关系,更不可能是你死我活的仇敌。

慈禧是光绪的婶婶、姨姨、爸爸、妈妈,感情上来说,光绪下不了这个手。有证据表明,光绪称呼慈禧“亲爸爸”可能是一种真情流露。

我们国家历来以孝治天下,如果光绪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死慈禧,不管后来能做出多大贡献,都始终会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从政治上来看,慈禧的光绪政治上的引路人,光绪一直在和慈禧学习处理政务。光绪也是慈禧唯一的合法继承人,爱新觉罗家与慈禧关系最亲密的,只有光绪一个人。在政治上,两人结合成了“母子一体”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光绪是慈禧的唯一。这一点和吕雉、武则天在位时的情况大不相同,看不到这一点,还说光绪应该杀死慈禧,真是幼稚的可笑!

2,光绪杀不了慈禧。

光绪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力量,从本质来说都来自于慈禧的教诲和让渡。如果没有慈禧的大度,光绪什么都不是。也正因如此,光绪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在慈禧的掌控之下,光绪不可能杀死慈禧。

光绪自己不行,他的同盟更不行。

光绪的第一个同盟是翁同龢。本质来说,翁同龢是慈禧的人,慈禧重用他,让他当光绪的老师,又让他组织了“翁门六子”为首的后清流党,正是看上了翁同龢的老实可靠,看上了翁同龢的胆小怕事。

另一方面,翁同龢在光绪年幼时扮演了慈父的角色,与慈禧严父严母的形象截然不同,这也是光绪信赖翁同龢的主要原因。

光绪的第二个同盟是康有为。事实上,康有为算不上光绪的亲信,因为戊戌变法中最受重用的是军机四章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有为只能算是戊戌变法的意见领袖、公知喷子而已。“围园杀后”阴谋到底来自于康有为还是谭嗣同,不得而知,如果来自于康有为,那就太滑稽了。

史料表明,康有为一生只见过光绪一面,谈了15分钟。而慈禧抚养教育光绪23年。一个见过一面聊过15分钟的老骗子,骗你杀掉养育自己23年的人,怎么听都像是滑稽戏。

3,光绪杀慈禧的起心动念,导致了清朝最后十几年的大混乱。

光绪杀慈禧,错就错在只是起心动念,但这个起心动念,撕裂了“母子一体”的稳定执政状态,造成了清朝最后十几年的大混乱。

戊戌政变时,慈禧直接找光绪兴师问罪,养育你20多年,给你权利让你亲政,甲午战败也没追究你责任,如今你要造反杀我?光绪只能辩解自己没有要杀人。但是有袁世凯的密诏副本作证,光绪真是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事实上,袁世凯的密诏,可能也是假的。即使是真的,也不会明确说要围园杀后。但是,康有为这个猪队友,彻底坐实了光绪的“围园杀后”的“真实性”。因为康有为伪造出“衣带诏”在海外招摇撞骗,外国人没有鉴别衣带诏真伪的能力。于是光绪和慈禧彻底决裂了。(康有为为了当网红ps了自己光绪的合影,呵呵)

慈禧大怒要废掉光绪,再立新帝,她选中了端亲王载漪的儿子溥隽。这也是不得已,溥隽是慈禧侄女的儿子,祖上是乾隆的弟弟。溥隽当时已经15岁了,但慈禧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只能瞎凑合了。这就是“乙亥建储”,年号都拟好了。

溥隽准备登基当皇帝的当口,八国联军发扬雷锋精神来给光绪看病。没病啊?为什么要退位?再加上荣禄、李鸿章等人都不同意,慈禧只好退而求其次,立溥隽为大阿哥(就是太子的意思)。

溥隽没当上皇上,但是载漪为首的端王党是成事了!荣禄、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明白人全都在端王党成事的情况下靠边站。端王党比洋务派和清流党更恶心,招抚义和团、怒怼八国联军,就是这帮蠢玩意干出来的。

庚子国变,端王党被当做战犯全部处理掉,死的死亡的亡,一个也没剩下。这让清廷内部的满汉冲突更加激烈了。慈禧一死,满汉冲突总爆发,清廷就灭亡了。

当然,乙亥建储的另一个副产品是让慈禧再也不敢公然立继承人,直到慈禧临终几天才匆匆选了溥仪和他爸爸载沣,这个国家那还经得起这样乱来。但,慈禧真没办法!

如果没有围园杀后这个诛心之论,戊戌政变不会有、乙亥建储不会有、庚子国变不会有,清朝在慈禧死后还能保持相对稳定,或许还能多存在几年。


历史知事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考虑,是否可行,答案是不可行,其次考虑成功几率,答案是非常渺茫,最后考虑如果真的成功了,光绪真的能掌握大权吗?答案是不可能。

一、光绪杀了慈禧,自己亲政,为什么不可行?原因有两点:

1.光绪这个人太平庸了,根本镇不住满族的王公大臣和全国各地的督抚僵臣。

光绪皇帝虽然受到一些人的称赞,说他不甘心清朝的破败,想要重新振兴,甚至有人还把同治光绪的统治时期,捧为“中兴”。然而很遗憾的是,光绪帝是个非常平庸又很胆小的人。

他从小被两宫皇太后豢养在深宫,对外事和朝廷所知甚浅,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他作为皇帝,很少能对国家大事插嘴。因此,这让他对政治局势没有什么清楚的认识。

甚至,他连决断的能力都很欠缺,他见了慈禧太后就浑身发抖,他有什么事,都是跪着苦苦哀求慈禧太后,当了多年的儿皇帝,他是一点锐气,一点气势都没有。

2.光绪皇帝没有什么支持者,清朝的大权,牢牢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满族王公大臣手里。

在光绪当皇帝的早期,自己的父亲醇亲王至少还有权力,自己的叔叔恭亲王至少是一个可以拉拢的外援。可是,这两个人死的死,老的老,特别是恭亲王,被慈禧太后多次打压,剥夺权力。在满族王公大臣那里,光绪皇帝没有同盟,没有支持者。

在文武百官那里呢?除了自己的老师翁同龢有点实权,其他人都是唯西太后马首是瞻,就连翁同龢也被西太后罢官。

后来维新变法的时候,光绪提拔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为军机章京,想要架空军机处和朝廷的重臣,结果失败了。

光绪可以说是孤家寡人,光杆司令。

这时候如果他真的向慈禧太后发起攻击,或暗杀。得来的只有自己的被废,软禁,甚至被杀。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他确实被软禁了。

二、光绪杀慈禧,自己亲政,为什么成功的几率非常渺茫?

这个原因很简单,慈禧掌握实权,布防严密,光绪没有权力,没有可用之人。

对于慈禧和光绪谁掌握实权,当时和后来的人们都没有异议,肯定是慈禧。即便光绪亲政,慈禧躲到颐和园假装养老的时候,满清朝廷的实权仍旧牢牢掌握在慈禧手里。

这里只要说两点就足以说明,光绪杀慈禧为什么不可能。

1.没有兵权。

慈禧赶走翁同龢以后,提拔自己的亲信荣禄上台,先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大臣,北京所有的兵马都在荣禄的一手控制之下。

董福祥的甘军,宋庆的毅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军,以及京畿的各满汉八旗大营,步军统领衙门的一万多步兵,全都归荣毅调度。

光绪皇帝手里什么都没有。维新变法时,他想拉拢袁世凯,结果被袁世凯摆了一道。

2.无可用之人。

别说外边的封疆大吏们对光绪帝阳奉阴违,更惨的是,他连宫里的宫女太监都无法使用。

皇宫里,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莲英统管着宫里的宫女太监,慈禧通过他们,在光绪周围布满了间谍和暗线。甚至于满族王爷们都能买通宫女怀揣匕首,伺机刺杀光绪帝。搞得慈禧太后自己都有点心慌。

慈禧太后躲在颐和园的时候,那里则更是警戒森严。别说去见他的王公大臣了,就算普通的皇家女眷去看望她,都要严格搜身,从而保证没有任何人有任何不轨行动。

光绪除了几个随身的太监,宫里内内外外,都是慈禧的人。想杀慈禧,比登天还难。

倒是光绪帝自己,得天天防着被慈禧暗杀,据说光绪得病了,慈禧派人送来的药他都不敢喝。

三、如果光绪真的成功杀死慈禧,他就真能亲政,掌握大权吗?

这个得从内和外两个方面说。

外就是洋人,洋人对光绪帝什么态度?

义和团闹北京的时候,有人制造了一个假新闻在报纸上,始作俑者是刚毅等人,他们为了逼迫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抵制洋人,在报纸上说,如果慈禧太后再不控制在北京烧使馆,杀洋教教徒的义和团,他们就会转而支持光绪帝。

但是洋人当时并没有这个意思,他们跟中国打交道的首选,还是慈禧太后。他们清楚地知道光绪只是个傀儡。

内则分两部分,满族宗室和封疆大吏。

封疆大吏们早就对朝廷阳奉阴违了,八国联军打北京的时候,他们搞东南自保,再之前戊戌变法的时候,他们绝大多数不支持光绪帝,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光绪帝的态度,就算光绪帝亲政了,他们也不理光绪帝的。

满族的王公大臣们,则大部分痛恨光绪帝,甚至于很早就有人谋划着替换掉光绪帝了。他们先是打算用载振替换掉光绪,后来又打算用大阿哥溥俊替换掉光绪,可以说,这帮人把光绪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甚至于他们买通清宫里的宫女,要刺杀光绪帝。

如果光绪帝真的杀了慈禧,这帮人会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逼宫,问罪,靖难。

这帮人是有这个实力和能力的。比如,当时庄亲王载熏担任步军统领衙门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掌握北京城内的兵权,端郡王载漪担任京畿虎神营的总兵,辅国公载澜担任京畿神机营的总兵。

此外荣禄担任军机大臣,掌握着武卫五军的所有兵权,前面提到的聂士成,董福祥,宋庆,袁世凯,都受他的节制。

如果这帮人在慈禧被杀之后,要废了光绪,简直易如反掌。参照慈禧死后,溥仪登基,朝廷的大权都掌握在了袁世凯手里,等他跟孙中山谈完条件以后,说让溥仪逊位,溥仪就得逊位。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总之,就算光绪杀了慈禧,亲政了,也镇不住这些满汉大臣,也掌握不了实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