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格加廖夫生产的“唱片机”,如何在战场上为德军谱写死亡之曲

在二战中,有各式各样奇怪的轻机枪,它们有些火力凶残,有些火力贫弱,还有一些长得奇形怪状。但无论哪一种轻机枪,它们都没有苏联陆军少将捷格加廖夫所设计的DP轻机枪来的诡异。

这个有着奇怪供弹盘,被苏军戏称为“唱片机”,被现代中国军迷戏称为“大盘鸡”的轻机枪,在战争撑起了苏联的步兵支援火力的支柱。那么这种DP轻机枪,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一、苏联轻机枪的曙光

随着工程师马克沁开发了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开始,人类的战争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种由帆布弹链供弹,需要水冷散热,由火药气体作为动力,通过导气原理,枪机后坐将空弹壳退出,然后带动供弹机构,将枪机弹回,再次击发的枪械,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战场上不可战胜的存在。

在索姆河战役之中,德国人在正面每一百米就有一挺马克沁MG08水冷式重机枪,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宽达40公里的正面对英国方面发动攻势作战的14个师进行扫射。第一天战斗结束后,英国人赫然发现,战场上躺了足足六万多名英军士兵,其中大多已经毙命。

捷格加廖夫生产的“唱片机”,如何在战场上为德军谱写死亡之曲

如此惨烈的伤亡无疑让各国感到触目惊心,其中俄军也是深有体会。在日俄战争时期,俄军也曾依赖为数不多的机枪,对日军展开了疯狂的屠杀。不过受限于自身国力的不足,和装备上的匮乏,所以俄军的机枪一直不是很多。而到了苏联时期,苏联方面也开始着重加强机枪的生产工作。但是在重机枪的生产之余,是否要生产轻机枪就成了苏联的一个争论点。

毕竟轻机枪也是一战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的,甚至于对于步兵班组的意义,超过了重机枪。在德军进攻比利时的时候,比利时军队就用刘易斯轻机枪狠狠教训了德军,被打怕了的德军,听到刘易斯轻机枪那连续射击时的“嘎嘎”声就会心惊胆颤,所以就将其称呼为“比利时的响尾蛇”。自此之后,这种便于步兵运动作战的轻机枪就成为了世界上的一大主流方向。

捷格加廖夫生产的“唱片机”,如何在战场上为德军谱写死亡之曲

显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苏联是不会落后于人的。在1918年,初创的苏联就在谢斯特洛列茨克兵工厂成立了一个“自动轻武器设计局”,而领导这个设计局的人,就是被称为“苏联自动武器之父”,设计过费德洛夫M1916自动步枪的弗拉基米尔·格里高利耶维奇·费德洛夫,担任了设计局的领导。

捷格加廖夫生产的“唱片机”,如何在战场上为德军谱写死亡之曲

不过此时设计局面临的困境比较严重,一边是国内的财力物力有限,一方面是设计经验的不足,所以并没能研究出多少东西。而另一个问题在于当时的苏军军官们,普遍对轻机枪认识不足,十分轻视轻机枪的作用。

他们认为这种东西不过是一个过渡产物,未来的机枪必然都是重机枪,哪里会有轻机枪的一席之地呢?所以说他们只顾着要求加强重机枪的生产,而忽视了轻机枪的生产与制造。

二、捷格加廖夫和他的DP机枪

万幸的是费德洛夫本人虽然说精力不足,但是他的助手们却精力充沛,尤其是他的助手瓦西里·阿列克谢耶维奇·捷格加廖夫。这个出生于1880年,充满干劲的人,曾经和费德洛夫一起开发了许多武器。

比如费德洛夫M1916自动步枪的设计,当时捷格加廖夫就有参与。现在费德洛夫作为自动轻武器设计局的领导,自然不会忘了自己的老搭档。

捷格加廖夫生产的“唱片机”,如何在战场上为德军谱写死亡之曲

捷格加廖夫也为此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他十分有才华,36岁就独立做了枪械设计师。对于轻机枪这种武器,他有独到的认识,他意识到未来的战争中,轻机枪必然会拥有一席之地,所以在老搭档费德洛夫的支持下,于1923年开始苦心钻研轻机枪的研发工作。

捷格加廖夫是幸运的,因为虽然苏军大多数将军对轻机枪认识匮乏,但是仍旧有一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轻机枪的好处,于是下达了轻机枪的研发需求。

当时军方的要求是,必须提高机枪的机动性,因为按照道理轻机枪应该是架设在了前沿阵地的散兵线上,或是跟随进攻状态的步兵分队向敌人发动攻击。

捷格加廖夫生产的“唱片机”,如何在战场上为德军谱写死亡之曲

这就要求了新的轻机枪必须要轻便,方便于士兵使用。而且轻机枪必须要和步枪一样在任何姿态——无论你是站着,还是跪着,行进射击或是卧倒,它都必须要能够进行射击,而且要可以满足突然开火,以猛烈的点射或是扫射打击你面前的敌人。

而捷格加廖夫按照这些设计指标,最后所拿出的就是DP轻机枪。DP轻机枪结构非常简单,零件多为切削加工。

采用导气式,其闭锁方式被称为鱼鳃式,特点是用两个左右设置的闭锁挡片,当撞针向前时强迫挡片向外伸出卡在机匣内侧的闭锁面以形成闭锁,当枪机框向后运动时,上边的开槽与闭锁挡片相互作用使其收回使枪机框能带动枪机向后运动开锁。

捷格加廖夫生产的“唱片机”,如何在战场上为德军谱写死亡之曲

这种闭锁结构有利有弊,优点是没有一般旋转闭锁枪机的“旋转”过程,也不需要在枪管/枪管节套末端加工闭锁需要的突起和开槽,比较方便生产。

缺点是如果在组装武器时遗漏闭锁挡片,武器仍然有可能上膛并击发而导致故障甚至事故。其复进簧套在活塞杆上,虽然减小了机匣长度,但长期使用后,复进簧受热,弹力会逐渐减弱最终引发故障,必须更换。

DP轻机枪在外表上最大的特征是其枪身上方的47发装弹盘,由于它发射的莫辛-纳甘步枪弹是有底缘子弹且弹壳锥度较大,若用常规双排弹匣装弹(尤其是大容量弹匣)的话容易引起底缘互相咬合导致的供弹故障,所以只能采用弹盘供弹。

同时该轻机枪的枪管可以快速更换,不过由于轻机枪并不需要持续射击那么长的时间且DP轻机枪射速较低,这个功能很少使用。枪管前方有一个锥形消焰器,携行时可以拧下后倒过来装上,降低武器长度

捷格加廖夫生产的“唱片机”,如何在战场上为德军谱写死亡之曲

从这些看,DP轻机枪已经完全符合了军方的需求。并在1924年得到了苏联轻武器委员会的认可与赞扬。唯一的问题是,如何让总军械部认可他的DP轻机枪,然后将其投产。

显然,要在思想保守的总军械部中做到这一点,难度并不小。捷格加廖夫对自己的DP机枪自然是信心满满,但是如何说服这些军方的将军们,就成了他的一个大麻烦了。

三、投产并实用的DP机枪

无奈之下,捷格加廖夫只能去找他的老朋友费德洛夫,希望费德洛夫能给他想想办法。费德洛夫思索片刻,立刻通过各种关系将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伏龙芝元帅来谢斯特洛列茨克兵工厂视察。费德洛夫很清楚,要让一个新武器过审并生产,没有一个大人物点头肯定是不行的。

捷格加廖夫生产的“唱片机”,如何在战场上为德军谱写死亡之曲

伏龙芝来到工厂后,费德洛夫立刻找来捷格加廖夫向伏龙芝介绍DP机枪,并进行了试射。伏龙芝在认真听取有关DP机枪的介绍,甚至亲自打了几枪之后,立刻认识到这是一款划时代的轻机枪,对于苏联轻武器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于是伏龙芝当场作出口头指使:尽快加工和完成捷格加廖夫同志的DP机枪,而且要保证满足设计团队的一切要求。

可以说伏龙芝的指使可谓立竿见影,原本对轻机枪十分轻蔑,并在轻机枪生产和研发工作上采取消极态度的总军械部立刻来了一个态度上的大转弯。

总军械部提出立刻建立一个管理机构,以便于立刻完善捷格加廖夫的DP轻机枪,而且要把DP轻机枪的测试工作,作为一件第一等工作来完成。并在1927年12月通过测试,开始批量生产。

捷格加廖夫生产的“唱片机”,如何在战场上为德军谱写死亡之曲

事实上,我们不能说DP机枪没有缺点,比如DP机枪射速较低,特殊的供弹盘在有些时候可能会卡壳等等。但是它的优点十分明显,首先来说它非常易于生产,结构十分简单,全枪只有65个部件,制造工艺的要求很低。在没有冲压工艺技术,只有切削工艺的时候,即便是一个经验不是十分丰富的学徒工也能将其制造出来。如果有了冲压技术,那么DP机枪的生产将会更为方便

而且简单的结构也非常利于使用,因为没有过多的部件,所以DP机枪即便出现故障,也十分容易检修。对于前线部队而言,能够快速维护的武器,是十分有利的。

而且相比于之前少量配备的马克沁—托卡列夫机枪相比,DP轻机枪要更为灵活和轻便,毕竟马克沁—托卡列夫机枪重达12.9KG,而DP机枪只有8.9KG。

捷格加廖夫生产的“唱片机”,如何在战场上为德军谱写死亡之曲

尽管说DP轻机枪的射速较低,但反过来这也让DP轻机枪的持久性更好,枪管并不容易过热。反观苏德战争时期,德国所装备的MG34机枪等武器,那真是瞬间过热。战斗期间除了要换弹匣,还要枪管。关键时刻总是会掉链子。

捷格加廖夫生产的“唱片机”,如何在战场上为德军谱写死亡之曲

而DP机枪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即便是在零下30度,DP机枪都能够坚实的战斗,而来自德国的MG34机枪则基本只能故障罢工了。

也因此,德军其实也十分喜欢DP轻机枪,甚至还专门予以编纂维护手册和教导如何使用。

捷格加廖夫生产的“唱片机”,如何在战场上为德军谱写死亡之曲

当然,德军缴获的DP机枪也仅限于那么一批,而苏联则有更多的DP机枪。相比于德国人那昂贵MG34和MG42,而DP机枪则多的可以每个班两支DP机枪。最后这些德国法西斯就被苏联兵用DP机枪打成了筛子。扛着DP机枪的苏军士兵最后一路打到柏林,结束了德国的罪恶。

结语

可以说DP轻机枪在苏军轻武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象征着苏联轻武器从无到有的巨大发展。而它的设计者捷格加廖夫也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为国际上著名的枪械设计师,被欧美赞誉为苏联的马克沁。至于DP轻机枪,则永远成为了俄国人心中,永恒的经典与回忆。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军武器》

《苏维埃之拳:二战苏军单兵武器装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