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事是你去了美国才知道的?

十万个母鸡


那就是不去不知道 去了才知道


迦南163853886


去了美国之后才发现以前许多对美国的了解都是不准确和片面的,以下三点是我比较震惊的发现。

第一,美国大城市的白天和黑夜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如果说白天像天堂,那么黑夜的街道就像地狱,真的一点不夸张啊,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初到美国的游客,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心里会更害怕。



2014年我在迈阿密玩,住在距离NBA热火队主场美航球馆附近一个小旅馆,当时想的是步行去球场,看完了也可以步行回来,因为我没车,晚上估计也没有公车,好在走路也就十几分钟。





我下午去球场的时候阳光明媚,遇到的人都十分友善和我打招呼,一切感觉都不错。但是看完比赛已经是深夜,随着人流走出球馆,这时候还没什么感觉,但是等我走出几百米的时候发现身边已经没人了,路上寂静的要命,只有路灯。

往旅馆去的路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两边躺着不少流浪汉,这着实令我狠狠震惊了一下,美国这么有钱还有如此多流浪汉?他们几乎都直愣愣盯着我,我这时候想如果街上有车辆经过也能给我点安全感,但是走了一路也没有见到一辆车!

我加快步伐可终于还是被人拦住了,这是个很落魄的黑人,他竖起两根手指跟我说“2 dollars”,我当时口袋里的确没有零钱,也不敢给他钱,竟然转身就跑了,我一口气跑到了旅馆。

我当晚把这事跟我在美国的同学说,他们都很吃惊,说我的胆子真大半夜走街上!后来我才知道,良善之辈不会在晚上去市中心的街上闲逛,在街上的不是流浪汉就是黑帮或者毒贩,普通人走街上很容易被打劫的,我那天的运气其实算不错了。

第二点是美国的城乡差距没那么大,大多数美国人都是在城里上班但是住在郊区,这是美国人生活的常态。

一点不用担心不住在市区会遇到我们在国内的困境,比如没有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更不用担心购物不方便。

美国在一个区域里可能会有一个集中式的大医院,但是又发散出许多小医院,大部分人看病都去小医院即可,往往开车十五分钟内就能到达一个正规医院,加上郊区交通方便,甚至比在城里去医院还要快速。

购物更不用担心,美国的大商场和大超市都建立在城市周边地区,往往坐落在高速路旁边,我住在美国的郊区,开车十五分钟内可以到三个不同的大连锁超市。有一次我去夏洛特市中心玩,去商场却发现停车非常麻烦,找停车位找了三层楼,但是在我住的地方,停车场就在超市门口,停车位从来没有停满过。

住郊区的生活更便捷。

最后,美国还有一点和国内其实挺像,那就是房价划分阶层,但是美国的房价并非以市中心向外发散,以夏洛特为例,它有一个公认的富人区,那就是在城市的南边,这里绿树成荫没什么高楼,一栋栋别墅隐藏在林间,这里的房价特别贵,更神奇的是与它相隔不到两百米的房子可能只有它一半的房价。




房价高的地方交的房产税多,那么这里的教育经费和警察经费就充足,所以会有好学校和好警察,治安特别好,也变成最好的学区,然后吸引更多的富人来住。

所以房价贵不贵与它离市中心远近没关系,纯粹是富人选了一个地方建房子,然后聚集富人就成了富人区,也就是房价的巅峰地带。房价划分阶层就是这样形成的。

总之,到美国之后才发现美国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有人喜欢上这里不愿意走,也有人一毕业就立刻回到祖国。




不过在美国还会有一个大发现,那就是美国的胖子特别多,而且胖的人大多数都是没钱的人。


穿美国望世界


我没去过美国,我眼中的美国小时候是饿殍遍地的地方,毕竟我们曾经发誓要去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民的地方。青年的时候美国在我眼里是一个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感觉美国就是一个黄金遍地法制公正的地方。现在的美国在我眼里是一个强大霸权的地方,到处惹是生非让世界不得安宁的地方。不知道是美国变化太快,还是我看美国的窗口太小,因为我只能在一条狭缝中去窥视,我能看到的都是已经被安排好了让我可以知道的东西。但我大体知道中国在我眼里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只能说是大概,毕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也看过花天酒地,也见过贫困潦倒。作为一个底层的老百姓,这个社会有一层浓浓的雾让我看不到里面,似乎这层浓雾不让我去看透,所以,我也就不想去看透了,人生百年身后枯骨,贫穷富贵过眼烟云。争强斗富无非就是为了能有一个好点的骨灰盒而已,风险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别人掘了坟,上帝给你开了一扇门就会给你关上一扇窗。


HelloSeny


1.美国人基本上不戴口罩,不管是不是游行示威

2.美国人基本上家里有车,不象我们有车是身份象征!

3.美国人热爱自由,谁敢侵犯他就直接嘣过去!

4.美国是最民主的国家,只有议会决定攻打哪个国家才攻打哪个国家!

5.以上都是编的!



按住说话362



关于那个骗了无数中国人的“美国人十八岁就离开父母独立,自力更生”的大谎言。

对,很多人成年之后就离开父母,很多人上大学是完全依靠学生贷款,然而一般这样的人基本上都是家里穷或者一堆孩子,完全没办法完全负担的起他上大学的费用的,所以才需要贷款。况且美国的大学普及率真的没有你们想象的这么多,很多人高中毕业甚至没毕业就找工作了,算一下18岁确实独立了。国内也有的是读完初中出去打工的人对不对。

说回需要上大学的那帮人。美国底层,中产,有钱人的生活和理念真的是天差地别,底层穷人很多几乎没什么积蓄,也没有攒钱的计划和想法,当然更不可能专门为孩子上学去攒一笔教育基金。他们也不重视教育,孩子就是好好上完高中就差不多,有幸考上大学,贷款咯,反正毕业一段时间内还的上就行,就算还不上也不关家长的事。然而中产到高产的人就完全不同,高产先不说因为他们大概不太需要专门为了孩子上学攒钱…中产阶级一般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会开始攒钱,并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尽可能的在教育上面投资。全世界的中产都是一样的,自带一种危机感,害怕孩子一个不注意就掉到底层,并且希望通过教育爬到更高的阶层。这种情况下,他们是绝对会为孩子负担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的费用的,尤其是那些孩子上了医学院法学院的,基本上负担个将近十年的高等教育的支出。

所以根本不存在美国人十八岁扫地出门这个说法,就算有,那是因为爹妈没钱,绝不可能是有钱不给。

补充回答一些关于评论的地方。

很多评论说我片面,也许吧,但是我说的是大部分的情况,穷人没有存款意识得过且过并且远没有中产以及富人重视教育是美国社会现状,肯定也有人穷志不穷,即使没钱也努力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的,但是比较少。

穷人对于教育没有太重视还是跟他们本来生活的环境有关,美国相较于国内阶级相对固定,每个阶级各有一套生活模式,很多底层的人不上大学,做着不需要上大学也可以做的工作,孩子也会有这样的思想,于是也没有一定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执念,即便考上大学家里没钱给,最后只能贷款。

还有评论说中产也有贷款的,也有完全不靠家里读书的。首先不靠家里读书不代表要去打工或者贷款,靠奖学金也可以。另外,中产这个概念太大了,个人年收入三万多到一二十万都可以叫做中产,而且家跟家也不一样,一个孩子和四五个孩子也不一样,生活在小城市和在纽约湾区也不一样,上州内公立州外公立和私立也不一样,所以并不是所有中产都能给孩子完全付的起学费。但是肯定的是,如果能承担的起,几乎没有家长会要求孩子贷款上学的,因为贷款有利息啊,美国爹妈也是亲爹亲妈,为什么要让孩子去负担本来不需要负担的额外的钱。当然生活费有可能会要求孩子自己赚一部分,大学生打工也很普遍,但是几乎不可能有大学生可以通过打工完全赚到学费加生活费,美国大学学费是很惊人的。反正我在美国这么多年,家里完全能承担得起学费却偏要孩子贷款上学的,我是一个都没见过。

以及美国也不是所有中产的孩子都会上大学,的确美国人更看中孩子自身意愿这件事。但是大学普及率要比底层高很多很多。

以及即便评论里有见过,我觉得那真的算是少数个例,不能代表整体情况。我观察到的,基本都是中产努力赚钱给孩子提供良好环境,孩子有意愿读书就倾力支持,底层人民更加随缘,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低于中产,至于真正的富人…基本从出生就享受着最好的一切,他们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邓死泼


我们眼中的的美国,可能都是从美剧、美国电影等渠道了解了一些美国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但当你到达美国时,发现好像并不一样。有留学经历的小伙伴,在海外生活的时候,你有没有被自己之前的单纯想法蠢哭过……

一、流浪汉为什么可以进入这么腹有诗书的场所——图书馆

让我们一起揭晓答案。美国公共图书馆大都具有这样几个特征:由财政税收支持,有管理委员会,对所有人开放,读者来去自由,州立法认可,服务不收取费用。所以除了藏书之外,公共图书馆还为整个社区提供免费的公共空间,这也是为什么流浪汉大量出入图书馆的最重要的原因。美国图书管理协会除却要推动让所有人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利之外,也希望能够减少无家可归的人的数量,也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这样一来,他们才更有可能找到工作。甚至有一些图书馆会聘用流浪汉在图书馆内的咖啡厅工作,让他们拥有稳定的生活。所以,流浪汉们是被鼓励来到图书馆的,这并非全然是热爱学习,努力向上,而是公共图书馆在帮助他们找方向。


二、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竟然如此简单

美国人之间普遍彼此信任、诚实、友好、讲礼貌。美国人待人极其礼貌与友好。如果你有机会访问美国,就会随处发现,当在公共场所进一个门时,前面进去的人不会立即关门,他/她会半开着门等着你进门。不论到哪里参观访问或办事,人们都是以友好的态度对待自己不认识的人。在美国的教会里,所有人都互称兄弟姐妹。美国建国的原则有基督教精神,有50%以上的人自称自己是基督徒,约有10%的人是每周去教会的虔诚信徒。待国人如兄弟姐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也许是受基督教的影响吧。




三、在美国,小费无处不在

无小费,无服务。有小费,也不一定有服务。在美国,只要接受人工服务就要给小费,例如吃饭、打车、酒店服务,一到五个美元不等,根据酒店档次和自己身价不同,一定要付,不能只是说声谢谢了事。如果事先没有准备,只有大额钞票的话就会比较尴尬,支付小钱没有,大钞又舍不得给人家。小费至少要有一张纸币,不要全留硬币,会显得很不礼貌。


点赞太容易,评论显真情,欢迎关注、留言,等你评论,等你『一鸣惊人』!

江淮漫谈


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无论何种意识形态的社会,都会存在优缺点,这是一切事物的必然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理性反映。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曾几何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曾在近代达到了人类文朋的巅峰,独领风骚一个多世纪。但是在无限辉煌的背后,美国也同世界和平发展存在巨大的矛盾与危机。美国与世界各国的矛盾纷繁复杂。美国唯我獨尊,阻碍他国的崛起与发展。逆时代潮流而动,这事必阻碍美国自己约发展。受美国压迫与剥削的国家与人民事必捍卫自己国家主权与尊严,联合起来共同反抗美国霸权主义。物及必反,盛及而衰。美国越猖狂,其衰落速度也越快。


STARSKY88996


印象中的美国是全球老大,是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国家!是和平自由的国家!

飞了十几个小时,带着满身的疲惫,兴奋的下了飞机,从一出机场就开始傻,傻一路,到了住的酒店,傻劲还没缓过神来!

这就是我向往的美国,太特么让我失望了!

如果不是街上走着的都是说着我听不太懂英文的白人,黑人,我都感觉还是在我自己的城市!

原来每个国家对外展示的都是好的一面,而有些不好的要等你到了才知道!

和平自由那是讲给人听的,美国的大财团把持着这个国家的一举一动!

美国的贫民窟让我想到了自由女神!讽刺啊!



打工新加坡


美国的流浪汉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说说美国的无家可归者吧

心路独舞

9月15日 · 作家《读者原创版》特约撰稿人

说说美国的无家可归者吧

心路独舞

总有人问,别说美国进步的一面,说说为什么会有55万的无家可归者吧?

先说几个我知道的案例。

案例一,丫丫好友和同学的父亲。几年前冬天的一个晚上,我们开车送Andrew爸爸去郡政府的庇护所过夜,他和Andrew妈妈彻底吵翻了,两人同意离婚,他什么都没拿就冲出了门,在本地又没有亲戚,本想去住酒店,登记时才发现信用卡已被妻子冻结了,只好住庇护所。那天很冷,近百张床位的庇护所里已住满了人,工作人员于是让他睡在大厅的沙发上,还为他免费提供了晚餐。我们都以为这是一晚上的临时安排,结果他居然住了接近一个月,直到他和前妻签署了临时的经济分割合同,然后才找到合适的出租房搬进去。这样临时住庇护所的人,也划入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定义的无家可归者:“缺乏固定、经常、有适当夜间休息场所的人”。

案例二,加油站的Jason。如果说像Andrew爸爸这样无家可归还算是暂时的话,那么另外一部分却是把无家可归当成终生事业来做的。我经常去的那个加油站,有个常年在那里出入的流浪汉名叫Jason,十几年前我刚搬来的时候第一次在那里加油,他走近我尽量彬彬有礼地说,“你能给我20美元我加点油吗?”我迟疑了一下,看看他那张带着典型长期酗酒颜色的脸答道,“我平时不带现金,你把车子开过来我刷卡给你加一箱油吧”,他说“那就算了”,然后走开。去那里加油久了,渐渐习惯了他在那里的身影,从某一天起他的身边开始多了一只土狗,别人给他吃的他会和狗平分,这个小小的举动莫名地感动了我,以后去加油之前,只要我记得起总会带上一包狗零食再买上一个套餐送给Jason,如果有时间的话也会听他絮叨一些过去的事情,尽管有些不连贯,但大概轮廓是他受了些挫折结果开始酗酒,丢了工作,丢了老婆,白天在加油站乞讨,晚上有时睡在加油站后面有时住庇护所,他的全部家当就用Walmart的一个购物车推着,讨到钱就到加油站里面买酒喝个酩酊大醉,讨不到钱有时会酒瘾发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案例三,北美中文网站的博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是早期的留美博士,据说还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博士学位,入籍成了美国公民,不过他现在的日子基本就是白天捡瓶子什么的只要能换钱的东西,晚上住庇护所,攒够了一定的钱就回中国找老婆,当然屡战屡败,他把他的生活经历都写在了这个博客里(见下截屏),读一些你就能感觉到他似乎是有精神疾病的,也非常偏执,需要正规的治疗,可能这才是他走到街头无家可归的原因。

以上的案例我只是想从某个侧面证实,美国的无家可归者除了经济原因造成的因素外,大多数是染有毒瘾、酒瘾、药瘾(substance abuse)或者有精神疾病的,根据联邦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最新数据,目前美国有55.3万的无家可归者,但是这些无家可归者并不都是睡在大街上的,因为美国政府资助的庇护所就有近90万张床位,远超过无家可归人数,其中包括紧急避难所(Emergency Shelter)、过渡性住房(Transitional Housing)、安全避难所(Safe Haven)、快速安置(Rapid Rehousing)、永久支持性住房(Permanent Supportive Housing)等,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住进去其中合适的一种,有的还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可以冲淋浴。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问,只提供住处为什么不授之以渔让其回归社会?记得几年前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 一个流浪汉走红发财之后……》(点击题目进入)的文章,讲的是码工帕特里克教授一个流浪汉雷奥编程,上架后卖的很好赚了不少钱,足够他租个公寓重新回到社会了,但是雷奥却不想去开银行账号,拿到钱,重新回到社会,他觉得租公寓、买生活品、找工作、买保险、付账单这些事情太让人头疼了,他对记者说,“帕特里克不是穿着铠甲的骑士拯救我于水火中,在他出现之前我并不因无家可归而抑郁,社会很难改变对流浪汉的看法,或者是瘾君子或者是疯子,觉得无家可归就了不得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的生活此前也有好的时候,现在不过是学了新的东西,为了将来有更多的好时候”。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无家可归者都想被拯救,在雷奥和帕特里克的这个案例中,授之以渔并没有改变雷奥的命运,雷奥还得愿意自己拿起鱼叉才行。流浪汉想流浪,流浪汉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编程技术可以帮助流浪汉,编程却挽救不了流浪汉对自由的向往,所以解决流浪汉的事情显然比想象复杂得太多。

帕特里克和雷奥

我曾认识一些八、九十年代偷渡到美国的福建人,在路上辗转几个月,生死未卜,抵达后在华人血汗工厂卖身还钱,几年后赎了身以后继续打工攒钱,有点积蓄了再把老婆孩子接过来,开家中餐馆,自己跟伙计一样起早贪黑地干,几年功夫也买房了,这应该算是在美国生存最底层的华人。而最底层的美国人呢?稍不舒服就滥用止疼药,稍不如意就酗酒嗑药抽大麻,太向往自由客就去做流浪汉,归根结蒂还是文化的不同,我们的文化是在拼命向上游动,而美国的文化可以往不同方向游动,于是可以鲤鱼翻身,也可以莫名其妙,无家可归者也算其中一种吧。






网络生活那点事


知道了有一个95岁的老太太,还开着公司,每周至少两次开车到公司开会指导。太神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