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慘銀行股上市一週逼近破發,新股“理性”的背後誰在不理性?

最慘銀行股上市一週逼近破發,新股“理性”的背後誰在不理性?

國英觀察專欄作者

“最悲情”銀行股渝農商行,確實讓人大跌眼鏡。

上市第一天的44%的漲幅都吃不到,第二天索性不給你反應的時間,快速下殺跌停。直到今日收盤,渝農商行的市淨率已經離1的整數關口咫尺之遙。

最慘銀行股上市一週逼近破發,新股“理性”的背後誰在不理性?

時代真的變了,“打新神話”終結了。

筆者依稀記得當年被奉為“妖股”的張家港行,發行價不足5元,卻在三個月的時間內飆升到30元,其中不知道收穫了多少個漲停板。

當年同樣因為不良率等指標陷入風口浪尖的張家港行逆勢“成妖”,比起如今同樣在業績質疑中面臨破發窘境的渝農商行,“待遇”不要好上太多。

這一切,過去僅僅兩年。

01

這兩年,銀行股從興而衰。2016年以來上市的銀行,IPO初期的漲幅越來越小,已經成為趨勢。杭州銀行、上海銀行上市時,累計最大漲幅達到110%、80%左右,但到了2018年,一些銀行上市後一週就開始大幅回撤。老邁的銀行股,竟然不乏需要靠“維穩”機制來保證股價的正常波動。

為什麼渝農商行如此不受待見?

有資料分析,指出渝農商行“淨息差收窄,不良率降速緩慢,淨資產增速低”的因素。

最慘銀行股上市一週逼近破發,新股“理性”的背後誰在不理性?

上市農商行淨息差對比:

最慘銀行股上市一週逼近破發,新股“理性”的背後誰在不理性?

上市農商行不良率對比:

最慘銀行股上市一週逼近破發,新股“理性”的背後誰在不理性?

▲ 注:以上數據來源於WIND,零壹智庫

這些問題很“致命”嗎?我想,確實沒那麼誇張。你要知道,所有量化的指標,是不可能達到完美的。你如果拿出渝農商行實實在在的經營成果來比對,反而可以給你看多的理由。

比如,2019年1~9月,重慶農商行實現淨利息收入173.0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45%;實現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19.9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4.44%。

這樣的利潤增長,顯然可以消除前9個月營收“僅僅”增長1.24%的不利影響,在上市農商行中能找出更好數據的有幾家?公司業務總規模平穩,因為調整了生息資產的結構(加了槓桿,高信貸產品比例放大),導致利潤增厚,這竟然也能成為做空的藉口?

哪怕是市場聚焦的資產質量,渝農商行也並未表現得那麼糟糕,1.25%的不良率雖做不到最低,但考慮到常年保持的低水平和西南地區城商行的普遍狀況,在不良認定趨嚴的情況下,在西南地區確實算得上資產質量把關很得體的一家銀行了。(顯著低於全國農商行3.95%的不良貸款率)

甚至渝農商行的ROE指標也是領跑銀行的,如此大的體量,如此高的資產規模,能達到11.67%,非常不容易。

種種因素觀來,從財務數據上,實在是找不到什麼充足的理由,幫助市場資金如此賣力地做空該股。

那隻能理解為另外一種因素引起的拋售潮,就是A/H股價差了。

作為一家A+H股,渝農商行的AH股溢價率高達143.11%,在所有A+H銀行股中高居首位。這的確是一個不利因素。

02

其實A/H股價差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不僅僅之於銀行股有參考意義,對於所有在兩地上市股票的估值,都是一個先行指標。我們可以看到,目前A股溢價比較高的就有證券和保險行業。比如中信建投的A/H股價格比為4.6倍,中國人壽為1.8倍,中國銀河為2.99倍,中國人保為2.87倍。

之於同為金融行業的銀行業,這樣的價差反而成了A股無限恐慌的導火索,確實氛圍有點怪異。你考慮到打新,分紅稅,以及外匯額度的因素,A股銀行比H股貴應該是合理的。

最慘銀行股上市一週逼近破發,新股“理性”的背後誰在不理性?

你可以看到,10月以來AH股溢價增加最多的就是銀行股,其中招商銀行AH溢價上漲了116.78%,漲幅居首。其實從資金的態度上來看,對普遍瀕臨破淨,個別已經破淨的A股銀行業股票的認可是在逐步加強的。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渝農商行依然被用腳投票,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市場在新股炒作過程中趨於“理性估值”的同時,已經帶來了另外一種“非理性”的悲哀。

03

這種“非理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是本末倒置,高流動性向低流動性靠攏。以恆生指數體系中的銀行股作為判別是否“高估”的標準,是否完全合理?要知道A股中平均高估2倍的券商,普遍流動性還是比較高的,目前市盈率也算合理,難道在今後也要在日成交額兩三千萬的H股券商引導下再殺個對摺?在我看來,港股的某些破淨的股票估值是不合理的,A股對應標的過度跟風確實有些盲目。

第二,兩地的資金利率水平和資本管制是不同的,港股做空機制繁多,在A股缺乏有效做空機制的情況下,如此一邊倒的做空,僅僅是因為A股比港股多了些許“套利”空間,確實匪夷所思。萬一以後A股做空機制放開來怎麼辦?尤其是鮮明“高估”的大盤股一旦上市,還能明哲保身嗎?

第三,恐慌性應對高定價,導致漠視公司本身價值。高定價是A股新股上市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今後還會持續出現。後面的郵儲銀行,發行價也會偏高一些。有了這樣的先例,發行價偏高的股票就會變成燙手山芋,而且情緒宣洩很快,不給中籤者出逃的機會,與此同時恐慌情緒往往也帶來了大量白馬股的錯殺,渝農商行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這種情況下,眼見業績好的“白馬”都不能帶來收益,打新資金中最活躍的散戶參與度必然要大幅下降,後面的IPO堰塞湖要如何解決?僅僅是重新審視定價的問題?

第四,估值“下比上”的情緒影響太過明顯,這是不利於培養正確的投資價值觀的。有人看到北京銀行,上海銀行,華夏銀行,江蘇銀行的市淨率已經分別下跌到了0.67%、0.87%、0.50%和0.79%,就覺得渝農商行1.2倍的市淨率高估了,但同樣有1.67倍市淨率的招商銀行“做榜樣”,市場就會選擇性忽視。長此以往抱著這種心態,資本市場的“成長”在哪裡?這會讓炒股變成一種“誰買貴了誰吃虧”的爭辯賽,而不是去思考公司本身的估值邏輯。

最慘銀行股上市一週逼近破發,新股“理性”的背後誰在不理性?

市場在對待估值時“過於理性”,確實是一種悲哀。這說明我們的市場缺少資金(流動性向港股看齊),也缺少應對不合理定價的調節能力(低估值起步猛炒,高估值起步猛跑),同時也缺乏短邊資金向中長線資金過渡遷移過程中的“再估值”能力,只剩下非理性的情緒能夠左右我們的判斷。

在這種“非理性”的影響下,“炒新”這條路也為大多數投機者堵死:炒新不再是百分百中的盈利手段,今後在參與IPO的過程中,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人才能獲得回報,其餘以情緒式投機為樂趣的散戶們,還是遠離為好——因為你很可能死在情緒崩塌的道路上。

讀者們,你們怎麼看?歡迎文末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