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子良巖竟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原址:現有桃花源原址比較

1. 常德桃花源

位於常德市桃源縣縣城西南15公里的沅水河濱,和常德市的水路距離為65公里。它屬於沅水下游河流與丘陵之間的河灘階地,海拔為50米至75米,當地沅水河心最低海拔高度為42米至46米。整個灘地區域寬度約3公里,長度為9公里,而桃花源風景區只佔這個灘地的中東部。

考察桃花源風景區相鄰的山丘區域,是典型的靠近洞庭湖平原的低山丘陵,平均海拔高度為幾十米到百來米,最高山峰的海拔高度不足170米。根據衛星地圖搜尋桃花源風景區所有區域,找不到一處《桃花源記》所描述的由高山環繞而成的山間小平原。

考察常德桃花源與古武陵的歷史地理關係,沅水早在屈原時代就已經是楚國水路交通要道。屈原本人就不止一次路過這裡溯沅水而上,抵達上游漵浦和辰溪。在秦代、漢代、三國和東晉,沅水河運更是繁忙,無數軍隊通過這裡去征服嶺南和百越。在這樣一個河濱灘地上,不可能出現一個超越600年時空的“燈下黑”桃花源村莊。

常德桃花源純屬後人穿鑿附會陶淵明《桃花源記》而建成的。這一觀點自古就有人明確指出過。站在互聯網衛星地圖面前,那些仍然堅持陶淵明《桃花源記》原址就是常德桃花源論調的人們,恐怕應該自羞不已。

2.新化縣奉家山“桃花源”

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點新聞綜合網站紅網至今掛著《婁底日報》一篇《新化梅山文化新發現古“桃花源”就是今日奉家鎮》的文章。該文說:

“新化梅山文化研究會經過多年的考證後於日前宣稱: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桃花源”就是今天的奉家鎮。即將出版的《婁底師專學報》將有長篇學術論文對此進行論證。

此前,學術界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一是桃花源是“烏托邦”;二是在今桃源縣境內。梅山文化研究會通過引注大量史料和實地考察認為,桃花源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在今桃源縣境內。

“新化縣奉家鎮為渠江的發源地。這裡毗鄰漵浦,晉時屬轄武陵郡。渠江從奉家山區發源,流入漵浦縣境後,與漵水在扇溪江地段合流。這一帶水面平緩,河汊交錯縱橫,至今還有人“捕魚為業”。

研究人員依據相關典冊記載,在奉家山區實地考察了近半個月時間,按《桃花源記》所述逐一核對,竟發現毫無差錯。當地長住居民大多姓奉,歷屆奉氏家譜都對“先世避秦時亂”有所記載,並詳細記錄當地直到宋熙寧年間才被“王化”。研究人員斷定:當時武陵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地方,在今奉家鎮橫江村境內的漏水洞。這裡從古至今稱“桃樹灣”。此地從“舍船”開始有渡船擺渡至今。每年的3月~4月間,渠江兩岸仍有遍地櫻桃花怒放山野,花落水流紅,是渠江春景一絕。

此前,奉家鎮人民政府已對境內詩人描寫的“良田美池”、“阡陌交通”之景的數千畝梯田給予了高度重視,現正報請有關部門批准,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者:奉石雲 楊建平)。”

新化縣作為古梅山蠻腹地,在宋代前是不與平原政治集團溝通的。從衛星照片上看,地處新化縣邊緣的奉家鎮具備世外桃源原型的特徵。它周圍有高山環繞,有相對平坦的山間小平原,有一條小溪出口,有“避秦時亂”的古人居住,有桃花,遠離武陵郡,偏僻難覓。

但是,這個桃花源和陶淵明筆下漁夫見過的桃花源是不是同一個地方呢?到常德找武陵郡太守舉報的漁夫,可不可能來過這裡捕魚?根據地圖,在Google Earth上找到了新化縣奉家鎮“桃花源原址”的位置。只需看看地理數據,一切就自然會明白。

奉家鎮的溪流底部海拔高度為689米,漵浦縣城漵水底部海拔高度為159米,二者的落差為530米,實際水路距離為43公里,兩地溪流平均落差為每公里12.3米。從漵浦到常德,河流里程364公里,落差為116米。兩者合計,從新化縣奉家鎮到常德武陵郡治,漁夫所要經過的水路總里程為407公里,水流落差為646米。

想象一下吧:在晉代,會不會有一個漁夫撐著一葉扁舟從漵水上到530米高處的高山頂上的小溪流裡捕魚?而後他撐著那葉扁舟,順波濤滾滾的沅水下行八百里,去武陵郡太守府告密?這顯然是違背常理和不可想象的。

3. 湖北省竹山縣武陵溪“桃花源”

位於湖北竹山縣官渡鎮。近年,有報刊和互聯網報道說,從疑似“桃花源”的小口入,穿越1公里深溪,再翻越海拔1800米的驢頭山,就到了居住著12戶人家的“桃花源”自然村落。報道還搬出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良皋的觀點,說張教授認為在地名、地理等方面武陵溪更符合桃花源原型特徵。但是,對於武陵溪比比皆是的不符合桃花源原型的地方,文章避而不談。

那些主動或被動參與了炒作湖北竹山官渡武陵溪的專家學者們其實都很清楚,對這個地方加以炒作,只是當地政府或人士吸引遊客的手段。因此,炒作文章都在標題上賣著一個關子——“疑似”。

4. 重慶市酉陽縣“桃花源”

據報道稱,酉陽“桃花源”距離常德200公里,為一個石灰岩溶洞裡面的天坑,天坑面積約1平方公里,洞裡和洞外都有桃花,此外天坑裡面還有許多秦人遺蹟。酉陽“桃花源”帶冒號,這冒號不言自明。

通過對上述“桃花源原址說”版本比較說明,“避秦時亂”的古人們在長江流域深山裡開闢的世外桃源樂土應該廣有分佈。隨著今後人們對鄉土地理和鄉土歷史不斷深入進行研究,將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地方和《桃花源記》記載相似,並將它們認定為曾經的古桃花源原址。人們認定這種廣義上的桃花源原址,應該是符合科學和歷史邏輯的。

但是,陶淵明記錄的武陵漁夫親眼所見的桃花源原址肯定只有一個。到目前為止,這些版本的桃花源在地理和歷史背景上都不大符合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結 論:

湖南省桃江縣桃花江水庫人工湖區域(子良巖)是目前完美符合陶淵明《桃花源記》記述的桃花源原址特徵的地方。它與《桃花源記》原文以及所有歷史地理背景無一處邏輯矛盾(桃花江水庫人工湖中心島座標為北緯28度18分56秒,東經112度4分32秒)。

根據對桃花江水庫人工湖區域屬於武陵蠻地盤邊界的歷史分析,《桃花源記》故事的發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吻合的。

桃花江水庫區域的桃花源原址之所以“失蹤”一千六百多年,和它獨特的歷史行政區劃位置、歷史上特殊的社會行為心理背景、當地獨特的地貌地理條件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