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爆和钻地核弹头,如何做到最大杀伤效果?

空爆和钻地核弹头,如何做到最大杀伤效果?

洲际导弹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成为2个超级大国进行冷战竞争的第一工具之后,就不断的迅速进化。一开始,两个大国的洲际导弹弹头,都是威力在百万吨甚至千万吨级别的单个超级氢弹弹头。这种弹头的自重都在1.5吨以上,大多数洲际导弹也只能投掷 1枚。在战术上要求一枚就能抹平像纽约这种超级大城市。因此洲际导弹一开始的作战对象,都是大型城市等软目标。而且这种大当量弹头,一般选择在1000到3000米的高度自动空爆,这样才会让杀伤半径做到最大。这也符合最早的原子弹都是在一定高度空爆的战法。不过随着美苏核试验做的越来越多,发现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如果在一个面积有数百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的4个或者5个角上,各空爆一枚30万吨当量的氢弹头,那么杀伤效果甚至比在城市中心。

单纯空爆一枚1000万吨当量的氢弹头的破坏力还大,这是因为单个的大威力氢弹头虽然爆炸当量巨大,但是会随着距离爆心的半径增大,而冲击波的杀伤力会迅速的降低。而对角空爆多个弹头,他们的冲击波会相互叠加。整个超大城市几乎每个角落都会被充分的破坏。这样一来,到了上世纪末,各大国洲际导弹上的值班弹头,多换成了当量在10万吨到30万吨之间的分导弹头。500万吨以上的超大当量弹头,只有个别大国还在值班,美苏和美俄早就没有了这类弹头。分导式多弹头是在母舱增加分离释放机构,可根据需要分别释放母舱中的弹头,攻击一个或多个目标,各弹头落点距离纵向最大差距可达数百公里,横向差距也可以高达上百公里,因此可以精确打击不同的城市甚至是对手的导弹发射井、军事基地等硬目标。

空爆和钻地核弹头,如何做到最大杀伤效果?

成熟的分导式多弹头可以根据作战意图的不同,在较大区域内选择要打击的独立目标,并可调节打击次序和一定的时间间隔,满足不同的战术需要。美国“三叉戟2”潜射导弹子弹头的纵向分导距离为480到640公里,横向分导距离约为纵向分导距离的一半。“民兵”3导弹的子弹头落点间距离可达60到90公里,3个弹头的覆盖距离就可达到270公里。这么大的分布范围,足以覆盖一个经济区内的所有目标。随着大国洲际弹头的数量增加,和打击精度的提高,单纯对付城市软目标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因为核大国都想追求先发制人的打击效果,想在第一轮打击中,就直接摧毁对手的洲际导弹发射井、指挥中心,战略空军基地等硬目标。因此要求分导弹头就不仅仅需要空爆,有时候还需要直接钻透土层,摧毁地下高度设防的核心工事。落点和时间规划合理的多弹头对地面目标,特别是地下坚固目标的破坏会产生聚焦作用,成倍增大破坏效应。将多枚钻地核弹头投送到目标区同时爆炸,利用多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聚集效应,可在地下一定深度形成高应力叠加区,将深层地下工程彻底破坏。

钻地核弹头除了和空爆核弹头一样需要防止再入大气层时的上万度高热外,还要对本身的结构进行加强,这样才能在钻入坚硬地面的数毫秒内,仍然保持自身结构基本完整,可以确保引爆扳机和主装药。因此钻地弹头需要增加额外的重量,一般采用钨合金强化椎体结构。

空爆和钻地核弹头,如何做到最大杀伤效果?

美方曾经设想,同时用7枚47.5万吨级的W88弹头,钻地核弹呈六角形布置,钻深12米,相互距离400米时,基本可以摧毁周边半径1800米,深度在100米之内的所有坚硬地下工事。 而谁谁家也设计了一枚洲际导弹携带12个分导弹头,入轨后分成6组,2枚一组相互叠加,前一枚钻入土层50米,后一枚在前一枚的正上方100米的空中同时爆炸,基本上一枚洲际导弹就能解决一个中等以上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