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伪自律”,欺骗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什么是“伪”自律?

其实从“伪”这个字面上就很好理解,所谓的伪自律,就是流于形式的作秀,实际上完全等于没做到自律,不过是敷衍自己以求心里安慰。

不单单是定力不足的在奋斗中的年轻人,那些有孩子的父亲母亲也深陷“伪”自律的漩涡中,维系着自己的“人设”,侥幸中自欺,痛苦而煎熬。

父母的伪自律不仅是在欺骗和害了自己,同时也在无形中也在作用于孩子。

父母“伪自律”,欺骗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1

成年人定期发作的崩溃式自律

你有没有发现,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被一个自律的典范刷屏?

比如从胖子逆袭成腹肌男的彭于晏和李现,50岁上下徘徊依旧少女感满满的闫妮和许晴,还有最近被夸上热搜的张天爱。

她卸妆间隙都不忘做几个深蹲,化妆时也举个小哑铃做碎片化健身,这还不算什么,她吃火锅时只吃素菜,常年吃蔬菜沙拉,在心爱的甜品面前哪怕一口都能忍住不吃。

父母“伪自律”,欺骗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自律狂魔们,一次又一次刷新了群众们的认知上限:原来人可以对自己这么狠。

这种狠,刺激着普罗大众,让无数人跃跃欲试。

结果呢,大家也心照不宣:激情满满写了无数份计划,下载了不计其数的效率APP,可每年的生活都没啥大改变。

甚至还有人在践行了30天的自律生活之后,彻底崩溃了,还不如舒舒服服做个懒人。

知乎网友“教父”说得好,大部分人都是间歇性努力,持续性堕落。

每到年底、开学季或者各类考试前,都是自律的高发期。

但如何做到自律,看起来依然像个谜。

在“如何逼自己做到真正的自律”这个高达1500万浏览量的问题底下,“教父”的回答中,有一句话特别戳心,它也诠释了为什么大部分人的自律都以失败告终:

努力的驱动力一旦是焦虑,努力只是一场名为“努力”的行为艺术。

可以说,被焦虑驱使着去自律的年轻人们,正在经历一场注定失败的假性自律。

2

假性自律是哪里出了问题

如果我不早起,我上班就会迟到;

如果我不减肥,我就会成为合照时最胖最丑的那个人。

这是常见的推动我们自律的原因,你不得不早起,也不得不减肥,除非你心甘情愿被扣工资和被嘲讽。

这份自律的背后,是外部因素带给我们的焦虑,害怕挨骂受罚,害怕他人的评价,这些消极感受紧紧抓住我们。

这里面的内核是:社会的规则,告诉我不自律会付出代价。

就好像小S那句影响了无数女生的名言:控制不了自己体重的人,何以控制自己的人生。

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那多的是掌控不了自己人生的失败者。

著名笑星沈殿霞的女儿郑欣宜,减肥经历堪称坎坷。

她遗传了妈妈的易胖体质,从小就是胖胖的身材。

青春期时,因为身边的人对她的身材有太多嘲讽,她便狠下心来减肥了70多斤,一度被媒体追捧。

后来她以歌手身份出道,虽然她很努力工作,可围绕她的,始终只有对她体重变化的关注。

再后来,妈妈去世,她因悲伤而暴饮暴食,再度复胖;在众多好友的鼓励下,她重回娱乐圈,因为工作状态时好时坏,所以她的体重也阴晴不定。

直到2010年,为了能凭自己的实力在娱乐圈立足,她重新减肥,瘦到了人生巅峰108斤,一时间各种赞美、代言向她疯狂砸来。

父母“伪自律”,欺骗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可又瘦又美的她,却十分痛苦:减肥带来的情绪不稳定,胃病等等,让她很困惑,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直到2014年,她放弃纠结体重,发布“复胖宣言”,坦言:快乐与肥瘦无关,我不会再为其他人而生活,做自己最舒服!

她“瘦”够了,为了满足大家对她的期待,她花了太多的时间跟自己对抗,而现在,她只想做回一个快乐的胖子。

她不是不自律,而是减肥并不是她真实的动力,这个时候,越坚持越痛苦,倒不如做回真实的自己。

还有的自律,其实是一种“从众式行为”。

比如早起,你能在别人刚起床的时候就已经完成读书运动吃早餐等几件事,每天比别人多活几小时。

哪怕你并不知道早起之后要干嘛,还是很希望能做到,毕竟大家都这么做,肯定不会错。

当然,这个时候,往往早起很容易坚持不了几天就去睡懒觉了。

这两类假性自律,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是外部驱使我们去自律,一旦外力消失了,或者外力不够强大到约束我们的行为,自律就很容易面临崩盘。

因为这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坚定想要的人生,也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掌控感;没有了掌控感,人就像是个提线木偶,自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在面对诱惑时做出自律的选择。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只有追逐你想要的东西,那才是动力,而不是压力。压力是,别人想你赢,别人想你输,而你认同了他们的想法,你自己内在的动力看不到了。”

所以,真实的自律,不是别人要求我们这样做,或者一种“不得不”,也不是因为我们头脑认为应该这样做。

它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发性行为,不管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己都愿意坚持。

就好像村上春树坚持跑步和写作三十多年,不是他有什么独特的方法能对抗惰性,而是这两件事是他发自内心的热爱,哪怕写作并不总是顺利,他也从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

3

非对抗式的自律,靠的是这点

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自律,又该如何实现呢?

曾经看过国外一个博主分享了持续自律的经验,他从一个每天连30分钟都学习不下去的人,到一天主动工作12小时,连妈妈都忍不住吐槽:

你当年读书的时候,怎么就不见你这么自律?

他很骄傲的说,是因为自己找到了“北极星”。

不是父母为他设定的目标,不是社会普遍的成功标准,而是自己之前在国外做交换生的经历,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的内心,一直有想要再次出国玩的渴望,这种非去不可的信念,驱使他疯狂工作攒钱。

而在此之前,他在学习这件事上表现得吊儿郎当,是因为“我从来没在乎过得到一封成绩优秀的成绩单”。

父母“伪自律”,欺骗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内心想要,跟别人告诉你“你需要”,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动力。

“我想要”,也就是我主动选择,内部驱动力在推动着我,这个时候的我是有掌控感的,内在是有力量的。

这个时候的自己,眼里只有“北极星”,完全不会计较要如何让自己变得更自律,只是朝着那个方向走就足够了。

这不仅仅发生在成人身上,对于孩子同样适用。

一个内心有渴望、能有主动探索权利的孩子,才有可能在成长道路上具备自律的能力。

只不过,家长们总是会取代孩子做选择的权利,一句“小孩子不能惯着他”“小孩子不懂事,要听大人的话”,就硬塞给孩子本不属于他的山寨“北极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即便在父母的要求下表示出了自律,却并不持久,并且很容易迎来“报复式放纵”。

因为用外部规则去压制不自律的欲望,欲望并不会由此消失,而是去寻找合适的时候爆发出来。

也难怪很多大学生会游戏上瘾煲剧上瘾——毕竟大家都有个视游戏和电视如洪水猛兽的童年。

如果父母们不去帮孩子找到他们的内驱力,而是软磨硬泡逼着孩子学习、按时起床上学,孩子反而越是学不会独立。

因为在孩子眼里,这些事情不是他想要的,而是他满足家长要求、从而获得更多自由的交换条件。

父母“伪自律”,欺骗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有时自律的不仅仅是身体上明显显现出的外化,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外化,通常冠以行为模式作为外衣,这也是自律的一种体现。

打破伪自律的外壳,做到真自律的父母,才是对自己和对孩子的负责。

自律到最高境界,即是自由。所谓自由,是坦坦荡荡、享受当下,是永远心怀温柔、永远在遇见更好自己的路上。

给自己自由,也是给孩子自由,听了那么多大道理,我们就要行动起来,去努力过好这一生,愿天下父母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