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並不是李世民最有能力的兒子,李世民為什麼要傳位給李治?

思往不可再追


李治能夠被立為太子,跟李承乾和李泰為太子之位兩敗俱傷,李治是長孫皇后的兒子、長孫無忌等大臣誣陷李恪為李治保駕護航都有關係,李治自己也是個很有作為的君主,並不平庸

一、李世民立李承乾為太子,又寵愛李泰,使兩子相爭,以至於兩敗俱傷

李世民自己通過“玄武門之變”後當上皇帝,他並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們步自己的後塵,搞骨肉相殘那一套。所以他就立了他和長孫皇后的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希望這樣可以平息紛爭。

可李世民又十分疼愛嫡次子魏王李泰。他對李泰的寵幸讓李泰有了奪取太子之位的想法。

李泰本身才華橫溢,唐太宗對他的疼愛和賞賜超過了一個作為藩王應有的待遇,比如李泰成年之後都應該到自己的藩國裡面去,並且無詔不能隨便進入京城,但李泰無論是擔任揚州大都督、還是鄜州大都督,都不用上任。

後來,李世民甚至封李泰為雍州大都督,就更不用去了,因為雍州管轄著京城長安。李世民看著李泰比較胖,還允許他乘著小轎上朝。對李泰的賞賜和俸祿甚至超過了太子李承乾。

朝中大臣們都看出,李世民這樣做很不恰當,很容易讓李泰產生爭奪皇位的想法。李世民和魏徵都直言勸諫,希望李世民注意尊卑有別,不要對李泰過分寵愛。

又泰月稟過皇太子遠甚,諫議大夫褚遂良諫曰:"聖人尊嫡卑庶,謂之儲君,故用物不會,與王共之,庶子不得為比,所以塞嫌萌,杜禍源。先王法制,本諸人情,知有國家者必有嫡庶,庶子雖愛,不得過嫡子。……今魏王稟料過東宮,議者以為非是。《新唐書·太宗子》

李泰的日益受寵讓太子李承乾感到了危機,就想著提前發動政變,逼李世民下臺,結果事情敗露,李承乾被貶為庶人。

李泰自以為得計,沒先到他的一句話讓李世民不敢立他為太子。李泰對李世民說:如果立他為太子,他死之前,就殺掉兒子,立弟弟李治當皇帝。

李世民本來挺感動,褚遂良等人又勸諫,認為李泰的話不符合人情,他登基後,一定會殺掉李承乾和李治。

李世民醒悟,為了其他兩個兒子的性命安全。打消了立李泰為太子的想法。

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則副君可詭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無它。"《新唐書·太宗子》

二、李承乾和李泰被廢掉之後,按照古制,只有李治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李承乾和李泰兩虎相鬥,李治漁翁得利了。因為按照規定,太子必須是皇后所生。長孫皇后的兒子就剩下李治了。

另外,李治性格比較仁慈,他當皇帝可以保全李承乾和李泰的姓性命。

李承乾在唐太宗還活著的時候就鬱鬱而終了。李治登基之後,果然對李泰這個哥哥很是照顧,讓他開府建衙,設置屬官,給他的車馬服裝膳食都要超過其他人。

高宗即位,詔泰開府置僚屬,車服羞膳異等。薨鄖鄉,年三十五,贈太尉、雍州牧。《新唐書·太宗子》

李世民為了其他兒子的安全,讓李治當皇帝確實是正確的。

三、朝中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大臣出於政治需要都擁護李治

朝中大臣以長孫無忌為首,而他長孫皇后的哥哥,為了長孫家能夠長久富貴,選擇一個“仁懦”的李治當皇帝比陰狠的李承乾和李泰當皇帝更為有利。

所以,在李世民不確定立李治還是李恪為太子的時候,長孫無忌極力的支持李治,認為李治仁慈厚道,更符合一個守成之主的形象。

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新唐書·太宗子》

(長孫無忌謀害李恪)

為此,長孫無忌甚至不惜誣陷李恪謀反,殺掉了最像李世民的李恪。

四、李治並非是一個平庸的君主,相反他在位期間很有作為

李治雖然仁慈,但並不糊塗。長孫無忌擁立他當皇帝,把持朝政,李治並不甘心,最終以某犯罪把長孫無忌趕出了朝廷並逼他自殺。把大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

一代權臣,凌煙閣24功臣之首就這樣被李治扳倒,能說李治平庸無能嗎?

(李治劇照)

李治當朝期間,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在軍事上,他還派兵征服了他爹李世民都沒有徵服的高句麗。

依此來看,李治不僅僅是個守成之主,還是個很有拓展能力的君主。李世民選他為太子也不算失誤。

李治能被立為太子,跟李承乾和李泰兩個哥哥互相爭鬥有關,李世民為了保證所有兒子的安全才選擇了仁厚的李治。另外,李治能當太子也跟宗法制度,以及長孫無忌等大臣的支持,以及他本身的政治才能也有很大關係。


朋友們,我是“北冥說史”,愛歷史,愛文學,書寫有深度的歷史,做一個優雅的探索者。感謝您的“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北冥說史


李世民作為一代傳奇皇帝,創下了”貞觀之治”,那麼在選擇繼承人時為什麼選擇了看似很普通的李治呢?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3點:

1. 古代封建社會選皇位繼承人講究立嫡立長。長孫皇后有3個兒子,李治是嫡,但排行老九,前面還有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再才是晉王李治。照理說李治被選為繼承人的機會微乎其微。但奈何前面的哥哥窩裡鬥,讓他坐收漁翁之利。

首先是太子李承乾不爭氣,被李世民批評後叛逆起來,養男寵被發現,接著刺殺胞弟後又進行逼宮,徹底讓李世民失望;

那麼接下來應該最有可能的是魏王李泰了,聰敏絕倫又深得李世民喜愛。但李泰太心急,先是與李承乾爭儲,後又是說要殺子傳弟。這讓經歷過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頗為擔憂,不希望他那一輩發生的血腥案件也降臨到自己的兒子身上;

最後就是李世民的庶子中吳李恪能力也很強,但其生母是隋煬帝的女兒,這在硬性條件上就不符合。

並且李世民對長孫皇后也確實很有感情,所以最後目光放到了李治身上。

2. 立儲大臣也會佔據很大的因素,當時的權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都反對立李泰而支持李治,可能是李治看起來太無害了。

李治無爭、溫良且孝順的性格也讓李世民很喜歡,覺得讓李治繼任皇位,才能避免後代免於殘害。這也是一個老父親的期望吧。

3. 再就是李治也並不是無能,一代明君李世民看人的眼光還是有的。李治緊跟”貞觀之治”,開創了“永徽之治”,調整了諸如“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不恰當的政策,也解決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控制朝政的問題。

但可能是父親李世民太成功,又沒有料到後期因為身體原因,武則天上位立了武周。一個千古明君,一個唯一的女皇,把他夾在中間映襯的特別普通吧。真不好說他到底是運氣好還是運氣差了。




郵箱裡的貓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奉行大治天下的治國方針,勵精圖治,開創了被譽為封建社會中“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唐太宗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封建帝王中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然而,李世民的十四個兒子裡面,卻選不出一位像他那樣雄才大略,智勇過人的太子來。而且,在遠太子的風波中,還漾出些血腥的味道,最終有九子李治繼承了他的皇位,他並不滿意,卻也只能是這位偉大帝王的遺憾了。

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但只有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有資格做太子繼承皇位。根據嫡長子繼承製,李世民登基當年,就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

為了李承乾能成才,李世民安排了中書侍郎杜正倫,光祿大夫張玄素等幾位最有學問的人為太子的老師。可是,李承乾頑劣成性,嘻戲無度,時常捉弄這幾位老師。

李承乾兒時膽大妄為,時常帶人偷百姓家的牲畜殺了吃。而且假扮突厥人搶掠百姓財務,樂此不疲。年齡稍大些後,又與東宮一樂童“稱心”搞起了同性戀。那樂童長相漂亮,能歌善舞,李承乾整日與他廝混在一起。

李世民知道太子與樂童的事,一怒之下,殺了樂童及相關人員。可是太子依然不該,竟然在東宮修了一座房子,裡面擺上樂童的靈位,早晚祭祀,也不去朝見李世民了。

更厲害的是,李承乾與叔叔漢王李元昌,在東宮帶著人馬,玩起可殺人遊戲。誰敢勸他就殺誰。並且真的暗殺了勸他的大臣。李世民看著不爭氣的兒子,有心廢可他。

這時,四子李泰,聽說了李承乾的事,就有心想上位。結果被太子李承乾知道了,李承乾暗中派人殺害李泰,不料被李世民識破。李承乾於是要密謀殺入皇宮,謀取皇位。最終,陰謀洩露,被貶為庶人。

李泰在李世民的兒子裡,是比較有能力的。喜好詩文經典,深受李世民喜愛。但是他也有不甘心。當太子失寵時,他就開始勾結朝黨,想擠掉太子。朝中大臣一時間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立九子李治,一派站位李泰。支持立李治的多是朝中老臣。如果李世民立李泰,這些老臣將來必然遭殃。


李世民後來發現,李泰暗中脅迫李治,讓其退出太子之爭,就聯想到了太子李承乾與李泰之間的明爭暗鬥,李泰是積極的參與者。

於是,李世民決定立李治為太子,並在之前,先將李泰囚禁起來了。

李治生性弱弱,溫和,天賦不高。即使在他們兄弟三人裡,也是能力最差的。可是,他的皇位的得來,正是他兩個哥哥鷸蚌相爭的結果,猶如天上掉餡餅一樣,砸中了他。當然,這也是李世民實在是沒有辦法的結果。


李世民為了李治,也是花費心血,讓朝中最有名的大臣教他,臨終前還位李治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將有名的丞相李世績貶出京城,讓李治登基後起用他,使他感恩李治。二是,託付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輔佐李治,可謂是用心良苦。


路遙lgy


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既有內因逼迫的因素,又是外因助推的結果;既有感性上的偏愛成分,又是理性上的必然選擇!

李治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當中排行第九,又因為他是長孫皇后所生,在嫡子當中排行第三,是為嫡三子。與大哥李承乾的"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二哥李泰的“才華橫溢,聰敏絕倫”相比,李治的“優柔寡斷”性格在爭儲上並不佔優勢,但他最終收穫意外之喜,榮膺太子之位,雖存在所謂的“運氣”成分,但實為當時宮廷內外因素共同發酵的結果,也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在大唐帝國繼承人問題上雖夾雜感性成分而又不失睿智、理性的必然選擇!

分析當時宮廷內外部的政治形勢,可以得出結論——李治被立為太子,既因宮廷內部鬥爭形勢的逼迫,又是朝廷外部勢力助推的結果。

(1)在宮廷內部,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的爭儲鬥爭已經十分明朗,並日益激烈,爭儲鬥爭有擴大化的趨勢且有失控之虞。

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先後生有三子,嫡長子李承乾被立為太子,嫡次子李泰被封為魏王。

李承乾作為嫡長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被早早的確定大唐帝國的儲君身份,但唐太宗李世民對同為長孫皇后所出的魏王李泰也是百般疼愛,甚至對其賞賜已經遠遠超過作為一個藩王應有的待遇——按制,大唐皇族除儲君之外的皇子成年後須離開皇宮,到自己的封地開府建牙,無詔不得返京。

李世民封李泰為雍州牧,遙領雍州大都督之職。因為當時的雍州管轄著京城長安,所以李泰並不需要就任,得以皇子身份繼續留在皇宮,並不斷得到李世民的召見與賞賜。這讓李承乾逐漸產生了心理壓力。

隨後李承乾隨著年歲的增加,再加上患了足疾,開始叛逆起來,行為荒誕不羈。太子的輔臣及老師們規勸不得,只得不斷向李世民上疏。李世民對李承乾耳提面命、下旨斥責,但效果甚微。

這種情況下,李泰逐漸產生了染指東宮之位的非分想法。為此,李泰更加賣力的在李世民的面前表現自己,也得償所願的收到李世民更多的誇獎與賞賜。

這讓李承乾壓力倍增,並逐漸產生唯恐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廢被奪的心理,進而鋌而走險想學自己的父親再搞一次“玄武門之變”,通過政變手段逼自己的父親下臺,提前獲取皇位。結果事情敗露,李承乾被貶為庶人。

面對如此情形,李泰覺得太子之位自己已經是唾手可得,但為了在父親面前給自己即將到手的太子之位增加印象分,得意忘形的李泰畫蛇添足的行了一招臭棋,對李世民說了一句讓太子之位徹底與他無緣的話——臣有一子,臣死前會殺了他,傳位於晉王!

可惜李泰的慌話很快被褚遂良拆穿,並願望落空。

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則副君可詭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無它。"《新唐書·太宗子》

就這樣,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嫡親大哥李承乾、二哥李泰相繼失去繼承大唐帝國皇位的儲君資格。人在家中坐,“不問天下事,只讀聖賢書”的晉王李治喜獲太子之位。

(2)在外庭,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握有朝廷大權元老重臣更屬意李治這樣“寬仁孝友”的守成之主。

李治出生於貞觀二年(628年)六月,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李承乾與李泰為爭太子之位而鬥得你死我活的時候,李治才不到十五歲。

也許是由於年輕還沒有爭儲的意識,又或者覺得在大哥二哥面前自己的實力太弱,就淡了那份爭儲的心思,李治正閉門“不問天下事,只讀聖賢書”。這種淡然超然的態度讓李治成功擺脫爭儲漩渦,從而置身事外。

也正當此時,以往李治在群臣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寬仁孝友”、“忠厚善良”、“優柔寡斷”等品行品質成功的吸引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手握朝廷大權的元老重臣的注意。

經歷過開國的艱難險阻,面對過唐太宗李世民這樣殺伐果斷、英明神武的雄才大略之主,作為大唐帝國權貴階層的既得利益者,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手握朝廷大權的元老重臣,更希望接下來看到的是一位守成之主,更在於他們需要一位易於擺佈的君主以保證他們既得的權勢和地位不被剝奪。

作為對唐太宗李世民有重大影響力的戰友、國舅長孫無忌,出於保護長孫家族既得利益與地位,甚至權勢更進一步的私心,在李世民不確定立晉王李治還是吳王李恪為太子的時候,長孫無忌極力支持自認為更容易被控制的李治,認為李治仁慈厚道,更符合一個守成之主的形象。

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新唐書·太宗子》

最後,李世民在太極殿召見百官,詢問誰可立為太子,在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的的帶領下百官都認為李治仁孝,當立為嗣,於是李治在千呼萬喚聲中順利地被擁立為太子。

李世民冊立李治為太子,既是感性上的偏愛,也是睿智思考、深思熟慮之後理性選擇的必然結果。

(1)感情上,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伉儷情深,在大唐帝國繼承人選擇上(在嫡長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相繼被罷黜的前提下),更傾向於同為長孫皇后所處的嫡三子李治,便在情理之中。

俗話說,每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後必有一位賢惠女人在默默支持和奉獻,作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長孫皇后13歲嫁與李世民,高祖武德元年冊封為秦王妃。武德末年,獨身一人在宮中周旋,竭力爭取李淵及其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在玄武門之變當中親自勉慰諸將士;李世民在位時,匡正其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誠得力的大臣。

可以說,長孫皇后唐太宗李世民得力的賢內助,夫妻兩人一路前行,相互扶持,無論是艱難險阻還是榮華富貴,終是不離不棄,朝夕相伴二十三載,先後為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

可惜長孫皇后福緣太淺,貞觀十年(636年)六月崩逝,終年36歲,諡號文德皇后,葬於唐昭陵。 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

與此同時,李世民唯把對長孫皇后的深切懷念化作滿腔父愛傾注到長孫皇后誕下三子四女身上,甚至把未成年的晉王李治以及公主帶在身邊親自撫養,這在歷朝歷代帝王身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

所以,在冊立大唐帝國儲君之位這件事上,自然而然的摻雜著皇家難得的親情、父愛等感性成分。

在爭儲這件事上,最具繼承儲君之位資格的嫡長子李承乾與嫡次子李泰相繼被罷黜,那麼“不爭不搶”、“不聞不問”、“寬厚仁孝”的嫡三子晉王李治,

(2)在親自策劃了“玄武門之變”,目睹了嫡長子李承乾與嫡次子李泰為爭儲君之位鬥個你死我活的事情,並差點釀成第二次“玄武門之變”事件之後,李世民這位殺伐果斷、英明神武的雄才大略之主,在立儲這件事上終究迴歸理性,睿智的對大唐帝國皇位接班人的人選問題做出了圓滿、正確的選擇。

歷朝歷代在皇位繼承人選擇上,基本都是遵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宗制,也就是所謂的嫡長繼承製。

但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帝位不是正途得來的,而是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囚父獲取的。他不希望這樣的慘劇再次發生在自己的兒子之間,因此李世民特別重視培養自己的幾個兒子的兄恭弟友之情。

可惜事與願違,雖然早早的確定下嫡長子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但先是魏王李泰存有奪嫡之心,其後吳王李恪亦隱約露出爭儲野望,這讓太宗皇帝李世謹慎起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也意識到:

“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晉王(李治)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如果立“英果類我”的李恪,就是廢嫡立庶和廢長立幼,這就破壞了作為大唐帝國存續基石的嫡長繼承製,存在巨大的政治風險,會引發不可測的後果。這也與自己的初衷相違背。

而奪嫡之爭的最終結果就是李承乾、李泰相繼被罷黜,李恪被殺。

李治作為“碩果僅存”的嫡子,也就成了冊立太子的不二人選了!這也是理性的必然選擇。

至於李治的能力問題,從他登上帝位後所取得一系列成就就可以很好的說明了,無需多做解釋。

綜上所述,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是內外在一系列系因素共同發力的結果。不可否認存在感性上的偏愛成分,但又確實是理性上的必然選擇!您覺得呢?


蕭老師說可以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是最有能力怎麼判斷。都是皇子,有能力沒能力的是沒有標準的,頂多是看誰會造勢。隋煬帝當皇子的時候不管哪方面的口碑都是槓槓的吧,可是結果呢,大隋二世而亡。

(後人作李治畫像)

唐高宗李治雖然不像他父親唐太宗李世民那樣文治武功成為“天可汗”,但他繼位之後,大唐並沒有衰落,同樣是欣欣向榮。所以李世民選擇李治為繼承人並不算錯。而之所以選李治,當然也不是認定了這孩子以後能怎樣,其實也是多方面因素所影響的。

李治之前 李承乾已經當了17年太子

李世民的太子立得是相當早的,玄武門之變後一登上皇位馬上就立了太子,就是李承乾,這孩子那一年才8歲。“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這些溢美之詞都是史書所載。

不過這些詞形容的都是李承乾的少年期,當時李世民對這個儲君是非常期待,17歲的時候,李世民有疾,就“詔太子承乾於東宮平決庶政。”可見他是肯定了這個兒子的能力的。

可是這時候李承乾得了腿疾,而且母親長孫皇后又去世,對他的打擊很大。

很多大臣認為李承乾有腿疾有損國體,希望李世民換儲君,但是李世民堅決不同意。“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豈可舍嫡立庶乎。”《唐會要》

但即便父皇站在自己這邊,李承乾的心態還是發生了變化,“時太子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謁,好暱近群小。”《舊唐書杜正倫傳》

對於輔佐自己的東宮大臣,因忌恨他們常常勸諫,李承乾甚至派刺客去暗殺,

十四年,(張玄素)擢授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時承乾久不坐朝,玄素諫。書入,承乾不納,乃遣刺客將加屠害。《舊唐書張玄素傳》

也許是因為對李承乾太過失望,李世民分外寵愛次子李泰。害怕自己會被父皇廢掉,於是李承乾決定先發制人,學他老爹一樣起兵逼宮,失敗後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

李泰聰明反被聰明誤

李泰只比李承乾小一歲,《貞觀政要》說李泰聰敏絕倫。又兼才華橫溢,好學禮賢下士,《舊唐書.岑文本傳》說,“是時,魏王泰寵冠諸王。”

李泰比較胖,李世民不讓兒子減肥,反而怕他累著,上朝時居然允許他坐轎子。平日的賞賜更是規格高過了太子。

而李泰的兒子更是得李世民寵愛,居然一直養在宮裡。

(李泰墓中出土的金獅子)

李承乾試圖謀刺李泰未果後謀反,自然是與李泰過於受寵有關。

這一次李泰本來是受害者,可惜他卻聰明反被聰明誤,過早暴露了自己的心性。

當日李承乾太子位被廢,李世民許了李泰當太子,李泰馬上說,

“臣今日始得與陛下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後,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

後面話的意思就是,我就一個兒子,我死之前會被父皇殺了他,好把帝位傳給晉王李治。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自從皇后死後,李世民對李治這個兒子也是非常寵愛。

李世民一聽很高興,還對大臣們講了,說哪有不愛兒子的父親,李泰肯為我這麼做,真是沒話說了。

可是諫議大夫褚遂良聽了馬上就有話說了,而且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唐太宗的錯誤:

“陛下言大失。願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為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於承乾,以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足以為鑑。陛下今立魏王,願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

唐太宗本是明主,一聽就懂了。

李世民不想讓兄弟相殘的悲劇重演

長孫皇后一共生了三個兒子,就是老大李承乾,老二李泰,老九李治,這三人才是嫡子,所以琢磨出了李泰的心性後,李世民決定不能讓這個兒子繼位,而更加喜歡仁孝的兒子李治。

李世民不想讓自己孩子們重蹈骨肉相殘的覆轍,

他對臣子說,“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李世民親自審問李承乾,李承乾說自己之所以這麼幹是因為李泰一直在謀奪儲君之位,於是李世民幽禁了李泰,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他還立下了皇位繼承的新規矩,“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窺嗣者,兩棄之。傳之子孫,以為永制。”

太子位再起波瀾 長孫無忌力挺李治

李世民雖然喜歡李治的仁孝,但是卻又覺得這個兒子和自己的性格太不像了,循規蹈矩,而且性子偏懦弱。

(李恪墓誌銘的石蓋)

《資治通鑑》記載,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

明知道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李世民還這麼問,顯然並不是真想罷黜李治,只是想要個寬心丸。

長孫無忌的回答果然讓李世民放了心。

無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

再加上長孫無忌代表著關隴世家的態度,於是李世民就打消了換太子的想法。直至他死後,李治登基。

結論

排行第九的李治能夠登上皇位,首先自然是他的大哥二哥不爭氣,但凡有一個強點的,都輪不到他。然後就是李治的心性其實很得李世民喜歡,雖說天家無情,李世民對兄弟一家十分狠辣,可是看李世民對兒子們的態度就知道,他希望孩子們都能活得好好的,不會互相殘殺,於是選擇了仁慈的李治。

而李治只是仁慈談不上懦弱,更不是什麼庸人,大唐在他手裡,收復了遼東征服了三韓,完成了李世民未竟之事業。

李治之所以被人們認為平庸,大概就是因為武則天的緣故。但後期是因為李治患病,甚至目不能視,所以才讓武則天擅政。


遼風物語


李治之所以可以成為李世民的繼承人,主要是因為太子李承乾涉嫌謀反被廢;李治得到了長孫無忌為首的朝中元老的支持;同時李治的寬仁可以讓他的兄弟姐妹平安的活下去。


太子李承乾被廢

李承乾雖然為李世民的長子,而且也早早的被立為了太子,本身可以理所應當繼承唐朝大統的,但是陰差陽錯讓他做出了許多錯誤的選擇,最終與皇位無緣。太子李承乾為什麼會被廢呢?

1:個人認為罪魁禍首就是李世民,因為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因此唐代好多皇室子孫都想效仿李世民奪取皇位,可以說李世民給他的後代一所們起了一個很壞的頭;

2:李承乾的弟弟李泰工於心計,而且很有才華,於是野心勃勃的李泰便想把太子鬥敗,自己當太子。但是李泰這個人太陰了,以至於沒有朝中忠臣死命支持他,雖然他給李承乾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是他也與皇帝無緣;

3:李承乾在與李泰的鬥爭中被揭發出來很多對他不利的行為,因此李承乾擔心太子位置不保,於是決定學習父親李世民組織死黨謀反。但是很快被李世民發現了,因此李承乾被廢,同時給其他的弟弟們創造了機會。

長孫無忌等大臣鼎立支持李治

李治在李承乾和李泰的面前顯得手段有點弱,因此李治如果和李承乾和李泰斗的話是討不得便宜的,所以李治從始至終也沒有參與到皇位之爭中。

正是由於李治手段不夠強硬,卻吸引了長孫無忌為首的朝中重臣支持。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第一功臣,所以長孫無忌在朝廷的威望是少有人能比的。李世民晚期看到支持李治的力量比較強大,因此成為了李治繼位的很重要一個原因。

當然長孫無忌等大臣也並非看好李治,而是因為只有李治的領導下他們才可以掌握更多的權力,如果陰沉的李泰當上皇帝,他們的日子八成是不太好過的。


李治比較寬仁

李治是一個比較寬仁的皇帝這也是李世民看上他的一個原因。因為李世民身為父親,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兒女們都能平平安安的,而李治當上皇帝方可保的兄弟姐妹平安。

當然寬仁不等於無能,李治在位期間唐朝更加繁榮昌盛,遠勝於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當然李世民給他打了很夯實的基礎的,但是這也足以證明李治是一個有為之君!

所以李治能夠繼位跟太子被廢;長孫無忌等重臣的支持,和他的寬仁是有說不清的關係的。


唐朝的長老


我個人認為李世民傳位給李治還是有過考慮的,我會從朝堂官員,太宗李世民,李治這三方面入手去討論。(對於之前的問題,我覺得李治個人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

自禹以後的家天下制度,嫡長子繼承製是深入人心的,立嫡不立長,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很多,有能力的也不少,比如吳王李恪,太宗甚至評價其“英果類我”,認為李恪覺得和自己很像,而李治太懦弱,不適合當太子,於是想立李恪為太子,但長孫無忌堅決反對,儘管他當時的理由是“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這麼重要,怎麼能隨便改變?”但在這裡我認為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還有幾個原因,其一便是這個嫡長子繼承製,吳王李恪儘管優秀,但他畢竟不是長孫皇后親生的,也就沒有嫡子的身份,這一點相較於李治來比處於弱勢的位置。其次,李恪的隋唐兩朝皇室血脈也頗為臣工忌憚。最主要的還是李治是長孫無忌的外甥,作為當時的文官之首,他的支持無疑具有很大的作用。

而唐太宗李世民,則是因為長孫皇后的早亡而對李治頗為疼愛,在對前兩位嫡皇子失望後,對於最後一個嫡子也是頗具期待,而因為自己當初的得位來自於玄武門之變,他希望自己的接替者名正言順,不用經歷政變鬥爭上臺,而為了避免兄弟相殘的局面出現,選擇性格更為溫和的李治似乎更加適合,而李治在平時的表現中,特別是在對待恭孝問題上的回答深的李世民的認可。特別是唐朝所遇的這種情況下,李治更適合守成之軍的需要。

對於李治來說,他的能力也並不是很弱,只是性格上比較溫和,姑且用溫和來形容吧,他也是很有城府和手腕的,比如在與長孫無忌,高季輔和褚遂良等顧命大臣的周旋中,在武后掌權對於武氏權力的限制中(起碼在李治駕崩前,權力還是掌握在他的手上),打敗高句麗,永徽之治,以及在他的統治下唐王朝的疆域達到了頂峰。

以上是我的個人意見,如果有其他的看法或者本人的回答有錯誤的,也歡迎來討論和指出。謝謝。


Bing3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一代明君,而且也是一代雄主。在他統治時期,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萬邦來朝,他被番邦尊稱為“天可汗”。可是在選拔繼承人的時候,李世民眼光就沒那麼好了。因為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大權旁落,皇后武則天把持了朝政。等李治死後,李氏江山更被武則天改為了“武周”。那李世民為何要選能力平庸的李治上位呢?其實都是無奈之舉。

李世民是李淵的次子,按理說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太子李建成沒他的功勞大,還妄圖加害他的部將。所以在手下的支持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坐上了皇位。李世民繼位後,為了防止自己的兒子們也發生這樣的慘劇,所以早早的便立下了太子,那就是長子李承乾。李承乾小時候還挺聰明,待人又有禮貌,所以不論是李世民還是大臣們都很看好他。

為了培養接班人,李世民也是煞費苦心,先後為李承乾找了十多個老師。這些大臣多是剛正不阿之人,所以李承乾但凡犯了錯便毫不留情地痛批一頓。李承乾沒有父親的肚量,被批評的多了,漸漸開始叛逆起來。後來李承乾養男寵被李世民發現,李世民對他大失所望。而在這時,魏王李泰開始向皇位伸出了爪牙。

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子,生母也是長孫皇后。因為他在諸皇子中天資最高,所以李世民也最寵他。很多大臣看李世民寵魏王過甚,便數次上書勸諫,李世民卻不以為意。太子李承乾被李世民放棄後,李泰看到了希望,想方設法的讓李世民改立他為太子。為此,他又是主編《括地誌》,又是花錢拉攏大臣。為了搶先一步成為儲君,李泰還信誓旦旦的跟李世民說:“如果立我為太子,那我百年之後便殺掉我的兒子傳位給弟弟李治。”

李世民聽了李泰的誓言感動的一塌糊塗,當場便允諾改立他為太子。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李世民被他兒子的謊話矇蔽了,其他大臣可不傻。中書令褚遂良毫不留情的揭穿了李泰的陰謀,李世民驚出一身冷汗。他靜下心來仔細一想,李泰如果坐上皇位,確實不可能再殺子傳弟。

這時長孫無忌等老臣給李世民推薦了一個合適人選,那便是晉王李治。長孫皇后共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李承乾因謀反被廢,李泰因覬覦皇位被大臣反對,只有晉王李治無慾無求、安貧樂道。李世民想了一下,對臣子說:“我若立李泰為太子,那後世子孫必定會認為皇位是可以通過謀劃得來的。太子李承乾又讓人失望,所以這兩人都不能立。此外,如果李泰做了太子,那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了。如果李治做了太子,那承乾和李泰都能活。”所以李世民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都活下去,才立了李治為太子。


論歷史觀點


李世民為什麼要傳給李治,主要是玄武門兵變是李世民的心病,為了皇位,兄弟互相殘殺。在他為政二十三年裡,施仁政,體恤百姓,但對於玄武門這事,一直是李世民無法釋懷的。而李治在仁孝方面比其他皇子都要強,這是李世民為什麼要傳位給李治。​

雖然李治在能力方面沒有太子李承乾,泰王李泰和吳王李恪強。正因為李治的仁慈,才不會發生兄弟相殘。處於這方面的考慮,李世民傳位給李治。即使李治在治國施政方面差強人意,可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輔政,源用李世民一直施用的國策,國家也是會順利的發展,李氏皇朝不會出現混亂的局面。

太子李承乾與泰王李泰就是為了爭儲,兩兄弟爭鬥不斷,不僅擾亂朝綱,而且拉幫結派,黨爭上皇朝的病根,影響皇朝的發展和穩定。在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與侯君集等人,密謀叛亂,事情敗露,才被李世民貶為庶民。李泰也是為了爭儲。不惜在李世民面前承諾,如他繼承大統,將來他傳位九弟李治,殺死自已的兒子。李世民其實是想將皇位傳給李泰,但他表明心跡後,感到他太過殘忍,再加上長孫無忌勸說,最終在公元643年封李治為太子。

李世民最傑出的兒子應該是李恪,可惜他是李世民與隋朝公主楊妃所生,如他被繼承皇位,則朝堂上的大臣與隋朝舊臣為之驚慌。自古以來,一朝天子開朝臣,隋朝的舊臣怕他上位後,秋後算賬。李世民也只能內心婉惜,沒有其他的辦法可想,只能做罷。

李治其實是大智若愚,後繼為大家講述,先說李治,從小他就很聰慧,寬厚仁慈,兄弟之間也很和睦。唐朝蕭德言是著書的作家,他著一本叫《孝經》。當時李世民問李治:“你認為《孝經》最重要的是什麼?”李治回答說:“我認為孝道最重要,年少時就要侍奉父母,長大後忠於君王,最後才是修身養性。”李世民非常的感動,能有這樣的兒子而驕傲。

李治被封太子後,常伴李世民左右,聽其執政,參加議事,讓他在旁邊觀看自已的決斷各種政務,然後李世民再考他,多次受到李世民的稱讚。李世民將自已寫的《帝範》給太子李治學習,並告誡他,要向聖人賢德的人學習,學之長,闢之短,不要效仿他,因為他在執政期間,也有不足之處。

在李世民攻打高麗時,讓李治坐朝聽政,決斷朝政一切事務,可李治擔心執政有誤,每天將大臣遞呈上來的文件,傳遞給李世民查看。李世民凱旋而歸,身上長了一個大毒瘡,李治用嘴將毒瘡的毒吸乾淨。李世民看到兒子李治的表現,深感慰藉。

在公元649年李世民病死,李治繼位,在長孫無忌,李績,房玄齡輔政下,一切都按照原來的軌跡運作。在李治施政期間,編著而成的《唐律疏議》,成為唐朝的律法,也是封建社會較完整的律法。此部法律對我國的法典發展產生的深遠的影響。

唐高宗李治在廢王皇后而武媚娘為皇后這件事情來看,行事果斷,雖然違背了李世民的遺願,但這次重的變更,為以後他獨攬朝政起了很大的作用。逼退國舅長孫無忌,貶黜褚遂良。將這些元朝國老處理了後,直接掌握政權,不再受任何人擺佈,果斷決事的表現,這是昏懦的皇帝不可能有的膽量和作為。後來被人評稱“百生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李治要位期間,繼續遵守李世民的施政國策,內體恤百姓,減賦稅,邊御強敵,在農業,商業的發展比原來李世民在位時,要繁榮得多。唐高宗李治被人稱為“永徽之治”。

李世民傳位給李治是明智之舉,從小聰明,仁厚,與兄弟和睦,一系列事情的表現,是一位懦弱無能的人能幹得出來的嗎?生在帝皇家,兄弟之間爭儲,互相殘害在歷史中發生的還少嗎?可李治不爭就是爭,坐收漁翁之利,這就是他大智若愚的高明之處。











小陳說歷史


李治並不是李世民最有能力的兒子,李世民為什麼要傳位給李治?

  這是個老問題了,李治憑什麼能接班?我說說個人看法。

  題主說李治並不是李世民最有能力的兒子,我覺得不是特別贊同,這個要怎麼說呢?能力這東西,其實是很主觀的,有的人性格外向,喜歡出風頭,無論是做點什麼都喜歡高調,哪怕是給父母盡個孝心,也要鬧得人人皆知,比如說李泰,有的人性格內斂,喜歡悶聲發大財,往往無聲處定下乾坤,手段還特別高明,其實一肚子的計謀,比如李治,還是史書說得好啊:“大帝往在籓儲,見稱長者”。能說低調的就不如高調的有才?肯定不能,當然了,因為李泰李承乾等人沒有了帝國平臺,他們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誰也不知道了。

  李世民為什麼要傳位給李治呢?

  雖然李世民的兒子多,但其實李世民認可的選項並不多,在他心裡,可選的就是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網絡參考圖)

  李世民深愛長孫皇后,有多愛呢?超乎想象。李唐王室,在帝國初建時,五姓七宗的門閥們是不看好李氏的,他們甚至不太願意和皇家結親,為了抬高門第,貞觀年間李皇帝頒佈《氏族志》,規定皇族李氏與後族長孫氏的門第高於五姓七宗。歷史上皇后那麼多,有幾個能真正與帝王平起平坐?

  李世民能成功登頂,和秦王府舊部的支持是分不開的,除了這些人之外,最大的功臣,其實應該還得算上長孫氏,要是沒有她,玄武門之變未必能夠成功,李世民未必能做皇帝,而這些舊部,自然也不可能走到人臣頂端。所以,下一任帝王,如果不是長孫氏所出,比如吳王李恪這樣的,位置也不見得能多穩,而只要是長孫氏的兒子,這一點就沒問題了。尤其是長孫無忌還在呢,只要是他的外甥,保證妥妥的。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原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李泰公開結黨,想學老爸奪嫡,出局,李治呢,為人孝順,性格仁厚,哥哥有的優勢,他都有,哥哥沒有的優勢,他也有。

  相較於哥哥們來說,李治兄弟關係很好,他心裡到底怎麼想的沒人知道,但表現在外在的,就是李治的仁厚。哥哥們爭皇位爭得你死我活,但李治愣是兩邊都不幫,兩邊都不得罪,但是看李承乾和李泰,一個要害哥哥,一個要殺弟弟,哪來的天家親情啊,李世民選擇保住他們的命,目的是很明顯的。選了李治當皇帝,至少這兩位兄弟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了。

  李世民對李治的感情是很特別的,他是唯一由李世民親自撫養的皇子,哪怕都要成年了,還和李世民住一起,要不是有臣子三番五次地上疏,李世民怕是不會自覺地放開兒子的手,還會如慈母一般,參與照顧著這個兒子的飲食起居,李世民對這個兒子,應該是寄寓了厚望的,畢竟前兩個號都練廢了,這個可不能啊。

拋磚引玉了,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