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10月31日上映的《道具師》,沒有找回國產恐怖片的“面子”。

口碑無疑是崩了,豆瓣短評差評率79%,淘票票差評率78%,貓眼電影差評率79%的相似數據,或多或少披露著觀眾對購票觀影的懊惱。

票房也“撲”得厲害,3天累計票房132萬的慘淡成績,甚至比不上近兩年視頻網站上線的恐怖類網絡電影分賬票房,大概連前期大肆宣傳的通稿費用都收不回來。

更可怕的是,這部電影揭示出如今國產恐怖片的現實處境——靠噱頭就想大賺一筆的恐怖片時代終於落幕。

那為何成績如此慘淡呢?是觀眾對國產恐怖片徹底失望了?似乎並非如此。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和已成“爛片IP”,觀眾入場只為看到底有多爛的筆仙、碟仙不同,原創故事往往意味著更少的偏見和更高的期待。或是因為“靈異逼人”的先導視頻,或是由於恐怖片中少有的戲曲元素,從網絡購票渠道的想看人數來說,期待這部電影上映的觀眾不在少數。

是排片太少導致絕大多數觀眾看不到?似乎也非如此。

縱然近兩年院線對小成本恐怖片排片有所限制,但首日5000+場的排片,對國產恐怖片來說,也算得上中等水平。昔日500萬票房的《古井兇靈》、580萬票房的《筆仙咒怨》,首日排片也不過是三四千場。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道具師》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跳出國產恐怖片的慣有窠臼。換而言之,國產恐怖片不恐怖的“傳統”在它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續。用豆瓣網友的話來說,“這部電影最恐怖的地方,便是預告片和海報”。這也是我看完電影之後的第一感受。

民國時期,川劇道具師陸墨山因在劇組替導演背黑鍋而入獄,出獄後喬裝改扮,化名“孟上海”來到女兒的學校。不曾想,女兒被學校的其他學生害死,自己也被誣陷成殺人者。二次出獄後,他恢復“陸墨山”的身份,再次來到女兒的學校,對兇手們展開報復。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攤開皮肉說骨骼,《道具師》就是個老套的“民國父親復仇記”。

復仇故事在銀幕上並不少見,想拍的好就得多加點“彎彎繞”。這部電影的主創深諳此道,為此他們特意挑選了恐怖片的氛圍、校園霸凌的元素以及弘揚川劇文化的深層主題。

只可惜,有點用力過猛,校園霸凌結合恐怖類型本就容易出“爛片”,再加之無時無刻不在主角口中、背景音樂中出現的川劇主題,看到最後頗像一部發揚傳統文化的普法劇。

當然,國產恐怖片的困境,歸咎於一部蹩腳的小成本電影,也無甚必要。截止發稿前,2019年登陸院線的國產恐怖片共有14部,豆瓣評分最高的是廉濤執導的《碟仙》。

其實,國產恐怖片“不好看”並非是近兩年之事。近二十年來,國產恐怖片一直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即便偶有《中邪》之類的趣作,又因各種問題遲遲不能登陸銀幕。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必須承認,國產恐怖片的失勢,或與《電影管理條例》《電影劇本(梗概)備案、電影片管理規定》中對封建迷信的抵制有關,但根本原因是國產恐怖片缺乏內在的“裡子”。

“裡子”,是恐怖片的創意內核,也是本土文化的別樣呈現。

近年來好看的國產恐怖片,幾乎都有自己的“裡子”:《中邪》偽紀錄片的背後,是中國特有的鄉村習俗。以變種衍生的農村詭誕文化,來觸動人心中最敏感的恐怖神經。

《靈魂擺渡·黃泉》則縱貫著網劇的脈絡宇宙,將觀眾引入熟悉的觀影環境,網劇的絕妙設計為其帶來先天口碑。

《的士詭談》安排了個巧妙的“戲中戲”,現實世界沒有鬼怪的存在,那我講個鬼故事你總不能攔著吧?說起來,這與當年的《黑樓孤魂》有異曲同工之妙。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事實上,不止國產恐怖片有“裡子”,每個國家的恐怖片幾乎都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

譬如說,國內觀眾最熟悉的日式恐怖片,通常能分為怪談片和怨靈片兩大類型。這也和日本特有的“多神”“御靈”信仰有關。

怪談片是最原始的日式恐怖類型片,小林正樹1964年執導的《怪談》算得上是執牛耳者。所謂“怪談”,意指“含鬼神元素的漫談”,與中國古代的“鬼話”相似。也正是由於怪談傳統的影響,日式怪談片早在二戰前便已誕生。

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讓日式怪談片首次邁向世界,這部電影曾於1953年獲得第1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銀獅獎(該屆未頒金獅獎)。

中川信夫也是擅長拍攝怪談片的大師,他在《東海道四谷怪談》《亡靈怪貓屋敷》《地獄》等作品中涉及了大量的“因果論”“輪迴說”等佛教元素,建立了後世“因果循環”的怪談電影敘事模式。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地獄》

怪談片是最能代表日本美學的恐怖片。一部怪談片通常由幾個短故事組成,甚少出現歐美恐怖片中斷頭、截肢等暴力鏡頭。它多以日本古代為背景,通過詩化的鏡頭語言和漫談式的敘事方式,展現彼時的怪異文化,於恐怖之中傳遞給觀眾悽美迷幻的視聽體驗。

怨靈片是日式恐怖片的另一重“裡子”,它來源於日本獨特的“御靈”文化。所謂“御靈”,意為“含冤或非自然死亡人化成的怨靈”。

和中國或善或惡的“鬼”不同,日本的怨靈沒有靈魂、沒有自主意識且不可被殺死。它們只為復仇,是純粹惡的體現,往往濫殺無辜。也正是由於設定的存在,《午夜兇鈴》《咒怨》等一系列日式怨靈片才得以與觀眾見面。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咒怨》

和唯美空寂的怪談片不同,怨靈片多以詭異陰冷的視聽效果,營造令人心驚膽戰的感覺。

《午夜兇鈴》中貞子那一頭遮住正臉的長髮,《咒怨》中伽椰子慘白流血的面孔,《鬼水怪談》中像蜘蛛一樣爬行的美津子,加之經久不散的詭異電話鈴聲、廁所馬桶的抽水聲、金屬齒輪的摩擦聲以及出其不意的腳步聲,常常能將日式怨靈片的恐怖氣氛推向頂點。

怪談片多武士,怨靈片多婦孺。女人和孩子是怨靈片的主角,這和自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以來日本越來越低的女性地位不可分離。身為弱者的婦孺被霸凌、壓迫,故而化身為怨靈來反抗、復仇,能賦予觀眾強烈的震撼體驗與衝突快感。

另外,期待弱小的存在擊敗強大的敵人,也是日本人的慣常心理。所以,怨靈片中幾乎不見“男鬼”的身影。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午夜兇鈴》

和日式恐怖片相似,泰國恐怖片的“裡子”同樣和民眾信仰有關。

泰國恐怖片分為動物靈怪片和宗教鬼片兩大類,前者源於特殊地理位置導致的自然神靈崇拜,後者與泰國人廣泛信奉小乘佛教的大背景密切相關。動物靈怪片在泰國本土被稱為“民俗電影”,講的是動物修煉成精後,與人類或親或仇、或合或離的故事。

動物靈怪片種類繁多,早在上世紀60年代便有出現。這類電影的主角,並非是如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妖精,也不是宗教背景下的鬼神,而是蛇、鱷魚、老虎、魚、大象等動物的變種。

這些動物靈怪雖然能化身人形,卻不能脫身原身動物所處的環境,故此又有些山林傳說的味道。動物靈怪片的代表作有《靈虎愛》《靈蛇愛》《鱷妻》《聖麒麟傳說》等。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宗教鬼片是泰國恐怖片的又一種類。

泰國特有的風俗習慣和民族文化充滿了神秘色彩,這與其佛教背景是密不可分的。而和希冀“普度眾生”的大乘佛教不同,信奉小乘佛教的泰國人只信“自渡”,濟不得別人。這給泰國宗教鬼片的出現提供了契機,故此我們能看到,泰國鬼片中廣泛出現古曼童(養小鬼)、降頭術以及鬼附身的現象。

2004年上映的《鬼影》是泰國宗教鬼片代表之作,也是豆瓣電影泰國恐怖片的歷史最高分。如今看來,常年肩膀痛緣於女鬼坐肩膀的設定或許有些稚嫩,但對於15年前的觀眾來說,這無疑是令人心驚膽戰的一幕。

另外,對於泰國人來說,千奇百怪的設定從來不是宗教鬼片的妙處,善惡有報、天理循環的教化意義才是宗教鬼片難能可貴之處。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鬼影》

《鬼影》中因為男主角對自己前女友犯下不可饒恕之罪,而遭到厲鬼的反擊和報復;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嬰屍》,則通過講述流產而死的嬰兒會化作厲鬼的故事,來勸戒人們不要輕易墮胎;聲名遠震的《厲鬼將映》,就是個打擊盜攝的故事……

和亞洲恐怖片中“玄之又玄”的鬼神相比,歐美恐怖片中所說的“鬼”,實則是西方人統稱的“惡魔”。其來源於聖經文化,上到撒旦,下到女巫,都被歸結在此類中。也正因為“惡魔”範疇寬泛無際,才構成了形形色色的歐美恐怖片。

哥特風恐怖片是早期歐美恐怖片的代表。哥特風恐怖片繼承了哥特式建築的怪誕色彩與神秘主義,充斥著“隱居古堡內,不願返自然”的獵奇味道。

1922年在德國上映的《諾斯費拉圖》,是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吸血鬼電影,也是哥特風恐怖片的前期力作。隨後,託德·布朗寧執導的《吸血鬼德古拉》登陸銀幕,標誌著吸血鬼流派恐怖片的誕生。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德古拉元年》

與吸血鬼同時期出現的哥特風恐怖片,還有狼人和科學怪人的身影。

前者代表作是1935年登陸好萊塢的《倫敦狼人》,講述了格蘭頓博士受到不明生物襲擊,於月圓之夜變身狼人,在倫敦大街上攻擊路人的故事。

後者代表作《弗蘭肯斯坦》改編自瑪麗·雪萊同名小說,闡述恐怖科學家弗蘭肯斯坦將許多碎屍塊拼接成一個“人”,並將其生物化的故事。

作為早期恐怖類型片的先行者,哥特風恐怖片經歷了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的過程。

說到底,吸血鬼、狼人、科學怪人的故事,抓住的乃是人們對陌生生物的獵奇心理。但隨著這些公版IP的一拍再拍,哥特風恐怖片的神秘感也隨之消失殆盡。

於是,這一類型的電影,很快被更加戳人的“新好萊塢電影”所取代。血腥cult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之作。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猛鬼街》

這也是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歐美恐怖類型片,《大白鯊》《活死人之夜》《猛鬼街》《鬼娃回魂》《電鋸驚魂》《德州電鋸殺人狂》等一系列五花八門的恐怖片紛紛登場。

不過,縱然種類繁多,但這一時期的歐美恐怖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橫飛四濺的血漿、缺胳膊少腿的屍體以及噁心變態的蛆蟲等帶有強烈視覺衝擊感的元素。

除了血腥cult片之外,隨著新好萊塢電影興起的還有被稱為“真實恐懼”的心理驚悚片。這一類型的電影,將題材、視聽和人物的驚嚇轉變為觀眾內心的驚悚。

血腥、噁心的鏡頭不再出現,處處營造的懸念和反覆顛倒的夢境與現實成為銀幕主流。前期的《後窗》《驚魂記》《西北偏北》《羅斯瑪麗的嬰兒》以及後期的《閃靈》《危情十日》都是其中翹楚。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羅斯瑪麗的嬰兒》

當然,近兩年溫子仁的《招魂》系列,也算得上是廣義的心理驚悚片。只不過,在溫子仁強大的導演風格之下,傳統的心理暗示被徹底拋棄,取而代之的是鋪天蓋地般的惡魔“海嘯”。

事實上,由於歐美移民文化的多元性,除以上三大類型之外,歐美恐怖片也有其他的小眾範疇。

比如以《迷霧》《戰慄黑洞》為代表的克魯蘇風恐怖片,又如以《驅魔人》《墮入地獄》為代表的宗教背景恐怖片,再如以《歌劇魅影》《精神病患者》等難以定調的恐怖片……

聊了一堆各國恐怖片,想說的卻依舊是最初的觀點:能拍的題材那麼多,將國產恐怖片的乏力盡數歸咎於政策和審核,似乎有些不夠地道。畢竟,不涉及封建迷信的國產恐怖片,也曾誕生過《林中迷案》《半夜兩點》《天朝國庫之謎》等佳作。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天朝國庫之謎》

2019年即將走完,我依舊在期待一部有“裡子”的國產恐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