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能仕途顺利?其曾给李鸿章上过一堂厚黑课,点明其精髓

曾国藩为何能仕途顺利?其曾给李鸿章上过一堂厚黑课,点明其精髓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 李鸿章

鸦片战争,让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各方势力虎视眈眈,都在窥视着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从鸦片战争到清朝灭亡,近八十年间,华夏局势波澜云诡,内有太平天国、外有八国联军。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尽管清政府腐朽无能,尽管封建社会的消失已是历史的必然,仍然有着一批又一批的有识之士站了出来,扛起了救亡图存的重坦。

世人皆言,乱世易出豪杰,或许正是如此,晚清的名士有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用智慧与担当维护着自己的国家,不论是百日维新、还是戊戌变法,又或是组湘军、建北洋,他们敢闯敢拼、敢作敢当,怎奈何大厦将倾,无力回天。于他们而言,实为不幸。时光匆匆,百年已逝,但名士所为,理应铭记。

曾国藩为何能仕途顺利?其曾给李鸿章上过一堂厚黑课,点明其精髓

提起晚清重臣,你会想起谁呢,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呢。的确,这两位都是晚清最无法忽视的人。曾国藩,组湘军,办洋务,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候,回首一生,可谓是功成名就。李鸿章,北洋水师创始人,洋务运动领袖,官至东宫三师、直隶总督,封一等爵,回首一生,也算是功勋卓著。

这两位经常出现在历史书上的人物,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是,或许鲜为人知的是他们的师生关系,李鸿章师从曾国藩,现在提起李鸿章,相信大家都会给他很高的评价,就连当时的外国官员都说,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这无疑是极高的评价,然而时间倒退百年,四十岁出头的李鸿章也只能用碌碌无为来形容,可能是前辈曾国藩光芒太过耀眼,亦或许机会未到,四十岁的李鸿章可谓是大晚成器。直到1860年,李鸿章才迎来他的机会。

曾国藩为何能仕途顺利?其曾给李鸿章上过一堂厚黑课,点明其精髓

咸丰十年,太平天国正进展的如火如荼,不久,上海告急,当地的官员先是找到了曾国藩那里,请求曾国藩出兵相助,奈何曾国藩分身乏术,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李鸿章,便将这个差事交给他了,李鸿章这才开始了自己仕途的起步,正是与太平天国的苦战,才让世人知晓了他。

李鸿章第一次独挑大梁,作为老师曾国藩还是要指点一番的,在他去上海之前,曾国藩便给他上厚黑而又精深的一堂课。

曾国藩为何能仕途顺利?其曾给李鸿章上过一堂厚黑课,点明其精髓

所谓厚黑,曰会防不会剿、先疏后亲。上海局势严峻,李鸿章向曾国藩索要湘军五万,曾国藩确说,五万,只不过是一个数字罢了,倒不如五千精兵来的实际,况且,上海自然有你可以用到的势力,李鸿章听后,深以为然,事实也证明了曾国藩眼光的独到,后来,湘军的高级将领也大多都出自那五千人之中。

之后,曾国藩又问道,上海的那些势力可以化为己用,李鸿章答道:“当然用比较强的,我认为洋人的枪队可以用一用”。

话音刚落,曾国藩就说到洋人的军队武器固然强,但是你也不可全部交由洋人去做,可以让他们守城,决不可让他们攻城。帮你守城,你自然会付给他们报酬,但若是帮你攻城,要的可能就不仅仅是报酬了,攻城之后,洋人极有可能会想反客为主的,那就得不偿失了。

听完这一席话,李鸿章看着自己的老师,颇有感慨。老师的点拨并未结束,曾国藩又说道,刚刚独挑大梁,切忌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有些时候,态度很重要,别人要的也就是你的态度,如果任人唯亲,身边的可靠之人便会越来越少,所谓先疏后亲就是这个道理。

曾国藩为何能仕途顺利?其曾给李鸿章上过一堂厚黑课,点明其精髓

所谓精深,曰言忠信、行恭敬。这是千百年传下来的话,颇有几分儒家为人处世的风味。言忠信,说话要说忠义之词,能够让和人信服,新官上任,如果尽是说一些假大空,不切实际的话,长此以往,只会让自己变得无人信服,又怎么能带领湘军,获得胜利呢。

行恭敬,行为举止要恭敬认真,态度绝不可傲慢,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立个威信。但其实待人恭敬,更显你的涵养与大度。这两句话,虽然是古时的圣人言,李鸿章也听过,但是从大权在握的曾国藩口中说出,又别有了一番滋味。

一席话毕,李鸿章似乎明白了自己的老师为何能仕途顺利,手握重权,也是点明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的精髓。

曾国藩为何能仕途顺利?其曾给李鸿章上过一堂厚黑课,点明其精髓

带着老师的指点,李鸿章来到了上海,太平天国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咸丰十一年,正值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李鸿章也借机大力招募,组建自己的淮军

,同治元年,在曾国藩的陪同下,李鸿章正是宣布淮军建成。

当时正值太平天国第二次大举进攻上海,经历了三轮苦战,上海才得以守住,之后,李鸿章又辗转多地,历经四年苦战,才最终剿灭了太平天国,让外界对淮军刮目相看,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曾国藩为何能仕途顺利?其曾给李鸿章上过一堂厚黑课,点明其精髓

李鸿章,一个在大清帝国,以一己之力与各国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有才情有担当,却只叹生不逢时,清王朝如图将倾的大厦,早已无力回天。面对不平等条约,他据理力争,却无奈国家羸弱,他主导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却难挽大厦将倾。

世人皆知,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却不知战败之后,他孤生前往的勇气、为国谋利的担当,有人说他是大清帝国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也有人说他是整个十九世纪历史上无法遗忘的人。但百年之后,浮沉荣辱,皆是过往,后辈要做的,就是铭记与珍惜,铭记百年前民族的战乱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盛世。

参考书籍:《李鸿章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