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選物化生的學生比例13%、選物化史的3%,賦分後有何區別和優劣?

雜談老味道


賦分是按單科選考人數原始分區間排列計算的,不是按選科組合!賦分人數跟選科組合人數沒半毛錢關係!賦分考生基數決定單科賦分的高低,選科組合數量決定報考志願時競爭的激烈程度。你好,我是一名清華在讀博士,下面我來說下這個問題。

物化生和物化史組合3+3物化生和物化史組合,一個純理科,一個準純理科,從選專業上來看,兩者區別不大,基本都能報95%左右的專業,兩種組合都很好,沒有什麼優劣勢區別!而從賦分上來看,物化都在同一個跑道里賦分,差別就是生物和歷史,哪一科自己喜歡和能儘量多賦點分了。

物理+化學+歷史

物理+化學+歷史是一種偏理科的選擇,也是所有20種選擇裡,我個人認為難度最大的一種組合,無論對於名校生還是對於一般生而言,選這套組合都極有可能因為碰到太多強手而造成翻船翻車的情況(比如說物理一半學生是市重點一半是區重點,普高,那麼就一定有不少市重點的好學生吃B,吃C)。

雖然,選物化史的學生比例只佔了3%,但是,這三個科目,卻是最容易遇到強手的,那麼同時報考這三個科目,就算是再強的學生,要全拿A,甚至拿2A1B,都有點“抖霍霍”。

物理+化學+生物

物理+化學+生物是一種純理科的選擇,是高校理工科招生和大多數考生的選擇,招生計劃也佔絕對優勢。但在去掉文理科的概念後,如果這三門學科中有一門是你的弱勢學科,在選科中,大家都選擇自己強勢學科的競爭中,你那門弱勢學科可能會給你拖後腿,導致競爭力下降。因為純理科3門都有優勢的難度太大了。比如等級賦分制後,人家選擇了3門都能考90分的,你選擇了2門考90分,一門只能考70分的,那就比別人少了總分。

綜上,如果在物理和化學都很強的情況下,最後的這一科請儘量選自己的優勢科目,雖然說在賦分上,學生比例越高,越容易賦高分,但前提得是你得保證你選的這個選科,你的成績是屬於裡面的尖子生。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在這兩個學科裡的優勢,選擇最容易賦高分的科目吧!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清華學姐100分


“考生基數越少,賦高分越難!”所以我不建議選擇物化史組合,除非歷史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或者對歷史情有獨鍾!

舉個例子,假如有10000人選擇了歷史,那麼前3%就是300名,賦分為91-100。那麼選擇物理化學歷史組合的學生就可能吃虧,他必須非常優秀才能賦高分,而選擇物理化學生物組合的可能會賺便宜,他即便不是很優秀,有可能賦高分,甚至比前者賦分更高,上的學校更好,而且還可能選擇同一專業!

而根據山東省第一批參加新高考的學生的選課數據看,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選擇生物的人數是308442人,佔比57.83%,排名第2位;選擇歷史的人數為264861,佔比49.61%,比生物少大約5000人左右。

而選擇歷史物理化學組合的學生,只有10894人,佔比2.04%,選擇物理化學生物的學生為69919,多接近60000人,佔比13.11%,要相信大家的智慧,這些選課數據都是無數人經過理性思考進行選擇的結果,有很強的參考性。

另外,從以後專業發展看,選擇理化生的純理科組合,比選擇理化史組合更有優勢;從高考的角度看,選擇歷史確實比生物更難考出高分,因為受很多客觀因素,比如改卷的影響,學生也很難發揮穩定。

所以,如果對歷史沒有絕對的把握和優勢,我建議把理化史改成理化生或者其他組合。當然,以後打算學習歷史專業的學生除外。

我是“贏在高三”,致力於教育和教學工作,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獲得更多指導!


贏在高三


不知道題主是哪個省市的學生,我以山東3+3選科組合來為題主解析這個問題。

生物和歷史的選擇有什麼區別?

1、選擇生物科目可以報考的專業數量為3544個(含專科,去掉專科的話為3310個),去處重複專業的話有448個專業可報,部分專業展示如下:

2、選擇歷史科目可以報考的專業數量為1163個(含專科,去掉專科的話為1023個),去處重複專業的話有254個專業可報,部分專業展示如下:

3、選擇生物或歷史科目時,兩個科目均可選擇的專業有81個(去除重複項)

從上面的三項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單獨選擇生物可以報考的專業數量為448個,單獨選擇歷史可以報考的專業數量為254個,其中無論選擇生物還是物理均可以報考的專業有81個。也就是說去重後,選擇生物方向的專業有367個,而選擇歷史方向的專業有173個。

選擇物化生(選考13%)和物化史(選考3%)在賦分上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這個無法橫向比較,因為賦分是單科賦分,而不是組合賦分。意思就是說所有選擇生物的學生一起進行排序賦分,所有選擇歷史的學生一起進行排序賦分,這個和組合的人數佔比沒有關係。


對於題主來說,物理、化學對於本人來說賦分是固定的,不管選擇兩個組合中的哪一個組合,成績沒有變化了。區別在生物和歷史上。

而選擇物化生組合的13%和到底有多少人選擇了生物是沒有確定的,所以說生物的賦分基礎無法預測;同樣歷史也是,物化史的比例3%不等於歷史的選科人數,具體有多少人選擇歷史也是未知之數。

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這兩者無法橫向比較。

其實從賦分制度上來說,如果題主是山東考生的話,無論選擇哪一科,在賦分上失分不會太多,因為山東採取的是投射法賦分制;如果是浙江的3分制等級法賦分的話,生物與歷史的選擇人數的多寡對賦分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影響並不會特別大,而且那部分影響是依據最終考生的原始成績分佈來賦分,原始成績的預測是誰也無法做到的,所以這個不用太過於具體,沒有部分人所說的選科人數越多優勢越大、選科人數越少劣勢越大之說。

所以,選擇生物還是歷史,最終是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定位與單科成績現實情況來確定,而不是根據選擇這兩科的人數來確定。

選擇自己生物與歷史中最具優勢的一科,結合自己的職業生涯定位來最終確定即可。

我是YiRon,專業教育行業問題解決諮詢師。如果滿意我的解答,歡迎關注、轉發、點贊支持。謝謝!

YiRon


你的說法不全對,都說賦分選的人數越少,最後得分最不划算,我不知道你們都有沒有用公式好好的舉例算一下,你們說的結果都是從網上或者某專家或者理論上的結果來說的。

我拿著公式去問過幾個高中和正在讀大學的孩子,能不能有簡單的方法一下子就確認出選的人多好還是少好,他們都說不確定的因素太多。我建議有耐心的家長把每一級都試試,看看是不是這個結果。我覺得有那個時間還是多去觀察一下孩子將來喜歡的專業大類,或者擅長的科目,與其在這算計選的人多好還是人少好沒意義,山東今年選物理的人不太多,一是因為被這些負面消息給說怕了,畢竟不是每個孩子就都是學霸。二是這方面瞭解的渠道太少,有點心理準備不足,三是沒有真正的想到將來八年後會怎麼。

我相信明年選物理的會比今年多很多,因為今年家長變得從容理性,瞭解的也多,社會對這方面的宣傳很多。前期我們這邊有做過一個調查,參會的人有90%以上表示會支持孩子選物理。

將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去做律師、法官、財務、翻譯等。大部分孩子還是會在計算機、機械、電子、工程、通信、醫院等等領域工作,不選理化真的是行不通。


許周藝


從物理+化學+生物與物理+化學+歷史的組合上看,只是在生物與歷史的選擇上不一樣,但是學生比例差距竟然這麼大,選生物的人數居然超過選歷史的4倍多。這也很多程度說明歷史的難度,也是棄考比較多的一門科目。在等級賦分下,我們要比較孰優孰劣更多的是考慮我們在哪一門排名能靠前一點,因為賦分法所計入的是排名等級分。

首先,我們要考慮的是報考該科目的人數。

賦分法是按照不同排名區間給予不同的等級分數,人數的多寡會影響每個區間的人數。比如前1%的賦分為100,按照以上生物和歷史的報考比例,假設生物有13000人,那麼歷史應該就是3000人,生物能獲得100等級分的人是130人,而歷史只有30人,同理歷史每個區間的人數比生物也少4倍多。所以,相對來說人數多的機會也多一點。

其次,我們要考慮的是哪個科目學霸多,哪個科目學霸少。

對於那些學霸來說他們讀哪門科目都能讀得很好,那麼他們會選擇哪門科目呢?答案應該是難度比較大的,這樣才能與別人拉開差距,而且能容納的誤差範圍也大點。誰都有發揮不是很好的時候,要是這門科目容易獲得高分,那麼對於學霸來說犯一次小錯可能萬劫不復了。而難度高的通常沒那麼容易讀,想獲得高分沒那麼容易,因此犯一次小錯後果就沒那麼嚴重了。而大部分成績普通或偏下的都是讀哪些容易讀的科目。

最後,我們要考慮我們報該門科目有無優勢,這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任何一門我們有把握的科目肯定是不能放棄的,我們有的人雖然在總分上比不過學霸,但在某一門或幾門有著絕對的優勢,那麼我們應該堅定不移選擇我們的優勢,不管這個科目報讀的人多少,不管這個科目能的專業有多少,還是有多少學霸報讀,我們都應該堅信他。在選大學的時候二本及以下的大學專業要求是沒那麼嚴厲的。

綜合上說,我們在報讀的科目上沒有優勢科目的普通人在選擇上是選擇報讀人數多,難度低的科目。一方面個等級區間人數多,機會多,另一方面學霸也相對少點。但有優勢科目的應該毫不猶豫選擇自己的優勢。


喵梵六六六


 “選考”是高考改革後從理、化、生、政、史、地(浙江等省還有技術)中選考三門計入高考成績,地位相當於原來的理綜或文綜,只是不強制規定學科而已。小編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2020年新高考學考和選考是什麼?

  “學考”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簡稱,即獲得高中學歷的必要考試,學考難度很低,只要全部及格即可拿到高中畢業證。

  學考一般不評分,只有A-F這些等級,成績也不計入高考。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要求絕大部分學考科目成績必須為A,因此參加自招的考生要稍微重視一下。

  “選考”是高考改革後從理、化、生、政、史、地(浙江等省還有技術)中選考三門計入高考成績,地位相當於原來的理綜或文綜,只是不強制規定學科而已。

  選考科目採取賦分制(下個問題詳述),屬於選拔性考試,有一定的難度和區分度,但是會比改革前略簡單一些。從已經進行試點的浙江和上海來看,對學考和選考科目的考試安排不盡相同。

  什麼是賦分制?

  賦分制是按照你分數排名的百分比而不是卷面分數來計算成績的一種方法,用於選考科目的成績統計。例如:

  1)卷面滿分為100分;

  2)成績分為21個檔位。

  舉例說明:比如第13檔,就是從排名前71%(前13檔的人數比例之和)的考生中往前取7%的人數,最終成績定為64分。

  賦分制是高考改革中被師生“吐槽”最多的一項政策,其實,這是為了配合其他重要改革的無奈之舉。

  原因一:選考科目可能的組合太多,學生之間不方便直接比較。以前的學生無非文理兩類,在各自範圍直接算總分,很好比較。但現在改成了六選三、六選三選一組合,總共有20、12種組合方式,高校在錄取時,理論上很難找到可以直接比較的考生。

  原因二:同一個學科,如果有兩次考試,每次的難度也可能不同,這樣成績也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數進行比較。

  那有些人會問了:英語也是兩次考試,為啥不實行賦分制呢?

  答案是,英語屬於能力型學科,而且難度係數比較容易控制。經過大量的數據統計表明,同樣一個人,在英語水平沒有明顯進步的情況下,做難度係數相同但內容不同的兩套英語試題,成績相差是不大的。


操曲曉聲


化學是國家科學技術的基礎,都不選化學是科學技術的損失,在當今科技強國的時代,科學技術不強,國家也不會強大,提出新高考方案的專家就是他媽的豬腦袋


大個56789


任何一科按全體高考人數為基數賦分最公平,與某一科選考人數無關!這樣大家才能真正按照興趣和能力來選科,而不必考慮哪一門選科的對手比較弱,容易賦高分,從而進行功利性的選科。這樣無論是3+3,3+1+2,3+2+1,即使是x選6都可以實施。


zhlqtzwah


賦分是按單科選考人數原始分區間排列計算的,不是按選科組合!😂😂賦分人數跟選科組合人數沒半毛錢關係!🙄🙄賦分考生基數決定單科賦分的高低,選科組合數量決定報考志願時競爭的激烈程度😜😜物化生和物化史組合,一個純理科,一個準純理科,基本能報95%左右的專業,物化都在同一個跑道里賦分,差別就是生物和歷史哪一科自己喜歡和能儘量多賦點分了,😚在俺看來,純理有純理的好處,加一歷史的文科,人文素養高一些,也是挺好的選擇👍👍總之一句話——兩種組合都很好,沒有什麼優劣勢區別!👍👍👍


強大大話高考


賦分本就是胡扯蛋,物理3%和歷史一樣嗎?我看物理30%就好比歷史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