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优异的泵喷推进,为何只应用于核潜艇,而不应用于常规潜艇?

1944年,G.F.Wislicenus首先提出使用导管螺旋桨或者泵喷通过降低流经桨叶的流速来改善推进器的空化性能。195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ARL研究所的工程师成功地设计出世界首台泵喷推进器,并开始应用于重型鱼雷上,自此,开启了鱼雷的泵喷推进时代。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设计航速高于45节以上的高速鱼雷已全部采用泵喷推进。

性能优异的泵喷推进,为何只应用于核潜艇,而不应用于常规潜艇?

1959年美国展示了安装泵喷射推进系统的军舰

到了冷战时期,美国为了确保潜艇在下一个世纪能够强于苏联潜艇,制定了建造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计划。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开始着手将泵喷推进引入到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上来。虽然泵喷技术源于美国,但真正第一个将泵喷推进器用于核潜艇的并不是美国。1984年,英国率先在“特拉法尔加”级攻击核潜艇的二号舰“汹涌”号(Turbulent)上装备泵喷推进器,这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泵喷推进的核潜艇。

性能优异的泵喷推进,为何只应用于核潜艇,而不应用于常规潜艇?

“特拉法尔加”级攻击核潜艇

自此开始,西方阵营开始陆续发展采用泵喷推进的核潜艇,如英国的“前卫”级、“机敏”级;法国的‘梭鱼“级、”凯旋“级;美国的”海狼“级、”弗吉尼亚“级等等。而反观常规动力潜艇,仅有在冷战末期,苏联为应对美国开始发展泵喷推进的核潜艇,开始在”基洛“级上实验泵推技术。1990年,采用了泵喷推进的B-771常规潜艇服役,这是迄今为止唯一采用泵喷的常规潜艇。这样我们难免有疑问:泵喷推进为何不应用在常规潜艇上呢?

性能优异的泵喷推进,为何只应用于核潜艇,而不应用于常规潜艇?

俄罗斯B-771常规潜艇尾部泵喷

为何核潜艇需要发展泵喷推进

在笔者看来想要搞清楚常规潜艇为何不采用泵喷推进,先要搞清楚为何核潜艇需要发展泵喷推进。泵喷推进器是一种旋转组合式水动力推进器,由轴对称环形导管以及导管内的静止导叶(导轮)、旋转叶轮组成。泵喷推进器最主要的优势来源于导管对流场的分割作用,而使推进泵的叶轮在均匀的流场中工作,以及减少工作流体的扩展。如果再加上特定的导管和导轮,使得泵喷推进器在高速范围内有更好的抗空泡性能。因此,提高了潜艇推进器在高航速下的噪声水平和效率。据统计,在航速大于20节以上时,泵喷推进器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注:高航速是重要条件)

性能优异的泵喷推进,为何只应用于核潜艇,而不应用于常规潜艇?

后置导轮的泵喷推进器内部结构

现在核潜艇的水下航速普遍在25节以上。同时,现在的核潜艇为了提升战斗力和自持力,也朝着排水量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潜艇越来越大,航速还越来越高,这样对于推进器的推力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样,为了维持潜艇的高航速,除去减阻技术外,就不得不提高螺旋桨的推力。提高螺旋桨推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转速和增大直径。但是提高转速会造成螺旋桨空化和震动加剧,噪音水平也随之上升,破坏了潜艇的隐身性能;而增大直径,受当下材料和加工水平的限制,很难进一步增大,所以只能寻求新的设计思路——如喷水推进(泵喷推进)。

性能优异的泵喷推进,为何只应用于核潜艇,而不应用于常规潜艇?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水下航速高达34节

为何常规潜艇不采用泵喷推进

通过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泵喷是一款非常适合高速潜艇的推进器。而再反观世界上一些典型的常规潜艇,如瑞典的“哥特兰”级,德国的“212”型和“209”型,法国的“阿戈斯塔’级,俄罗斯的”基洛“级等,它们的水下排水量普遍在1000~4000吨之间,设计最高航速在20节以下,而水下经济航速在5~10节之间。这样我们不难看出,相较于水下排水量动辄上万吨甚至几万吨,最高航速25节甚至更高的核潜艇,常规潜艇具有排水量小,航速低的特点。

性能优异的泵喷推进,为何只应用于核潜艇,而不应用于常规潜艇?

英国“机敏”级核潜艇的泵喷推进器包裹的严严实实

潜艇在水下的阻力主要来源于摩擦阻力,而水下排水量小,意味着湿表面积小,在同航速下的阻力也越小;同时,航速更低,意味着所需要的推力也更小。这样采用一款直径不大的大倾斜七叶桨就能满足需要。而反观泵喷推进器,除了在低航速下效率不及大倾斜七叶桨的缺点外,还存在着结构复杂、质量大、不易维护、设计匹配难度大的缺点。这样看来,显然是结构简单可靠、且低航速下性能更优异的大倾斜七叶桨更适合常规动力潜艇。也正因此,常规潜艇普遍不采用泵喷推进方式。

性能优异的泵喷推进,为何只应用于核潜艇,而不应用于常规潜艇?

采用了大倾斜七叶桨的潜艇

作者:小船人的梦想 2019年8月10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