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張四書

張書,又名張四書,生卒年月不詳,乾隆四十年(1775)前後嵩縣大章鄉大章街人,原籍永寧(今洛寧)縣,出身豪門,自幼聰明好學,熟讀四書五經,尤其精通易經,周易八卦,天文地理,陰陽風水,無所不通,滿腹經綸。在即將參加科舉之時,家裡出現變故,遭遇一場大火,全家財產被大火吞沒,科舉之事泡湯。

奇人——張四書

嵩縣大章鄉大章街有一劉姓財主,家裡鉅富,土地千餘畝,大章街周圍良田基本都歸劉姓。有一年,大章街鬧鬼,村人經常看到鬼出沒,據說一段時期晚上常看到一箇中年女人,帶小孩到街上買燒餅等,離開後,攤主發現收的都是冥幣,如此多次,嚇的村民紛紛逃離村莊,大片良田荒蕪,路斷人稀,劉姓不少土地無人租種,尤其是村後坡百餘畝土地就是白給人家,村民也不要。

張書在永寧有一個十分要好的小夥伴,因受不了後孃的虐待和折磨,離家流落到大章街,後被劉家收為養子。張家遭難後,張書在無奈的情況之下,帶領妻兒到嵩縣大章街投奔已為劉家養子的好朋友處避難,並得到劉家人無微不至的關照,兩家關係日趨密切。過了一段時間,劉家掌櫃提出,讓其在此安家,並提出:村後百餘畝鬧鬼之地,無償交其耕種,並立下地契,永不反悔。

張書接到地契後,對劉家感恩戴德,決心經營好這片土地,報答劉家恩德,到這片土地周圍查看後,選定黃道吉日,手拿四塊大磚,到達後坡嶺脊“鬼關口”(今名“後關”仍存)處,選定方位,放下大磚,用筆畫出幾道黃紙符,貼在方磚上,唸唸有詞後離開,從此在這裡開荒種地,再也沒有見到神啊鬼的。張書索性從劉家搬出,住進坡上的破窯洞中,第一年開出5畝左右耕種,風調雨順,糧食大豐收,第二年在擴大耕地的同時,開始規模養豬,養出的豬,除母豬留下外,公豬養大者全部賣掉。第三年,瘟疫流行,村內豬基本死光,張用幹菸葉熬湯,在給豬洗的同時,另採集中藥,熬湯讓豬喝,順利度過大災。有了經濟收入後,開始買地蓋房,迅速成為附近的大戶。

張為人豁達,性善,經常幫助周圍村人,誰家有災難時,他都會及時出現,幫助度過難關,村民也樂於給他家當長工。仗勢欺人、趁火打劫之事從沒有在他家出現。張懂風水,會看陰陽宅,在鄰村學村為自家選了墓地,墓地為一老婦家耕種的一塊薄地。為了讓老婦心甘情願把地讓他家用,逢年過節,張便手提重禮去看望老人,一直堅持幾年,最後認老婦為乾孃,老人感動的不知說什麼好,告訴張書,需要啥儘管說,只要老孃能夠辦到。這時張才開了口,想用那塊地做墳地,買地錢照樣付給,同時另給其它好地耕種,老婦滿口答應,並提出,地讓你家弟弟也用點,張也非常爽快予以答應。從此,兩家各佔一半作為自家墳地。

張書頭腦清晰,在經營土地、抓經濟的同時,積極培養孩子學習,聘請私塾先生教育孩子,其三兒子張三紅考上舉人,傳說到浙江為巡撫;另外四個兒子,有的經營生意,有的在外瞭解商業信息,有的經營土地,家裡家外,井井有條。有一個時期,洛陽、偃師周圍需要大量竹子,但這些地方又缺少竹子。張家人看到這個商機後便迅速出動,將大章周邊至今欒川縣重渡溝附近的竹園幾乎全部典買,然後僱傭大批人員砍伐竹子,利用伊河水運,送到洛陽高價出售,連續幾年賺錢後大量購地建房,自此張家爆富,達到鼎盛時期。此時張家有土地近千畝,方三丈三進四合院共六座300餘間,佔去大章街半個街,家中有祠堂、磨坊、油坊、染坊、藥鋪、酒坊(釀酒)、戲樓、百貨店(經營布匹、百貨等,日軍侵嵩時,被日軍燒燬)、磚窯廠等。家中騾馬成群,家丁、長工、丫鬟僕女多人,門前有大石獅、上馬石,立有旗杆。鼎盛時期,張家曾得皇封“同仁”號,還有清朝政府頒發的誥命服、官衣等,嵩縣縣長上任後,要到其家拜訪,成為富甲一方的大鄉紳。

張家靠善於經營致富後,重視子女學習教育,後人一直繼承“樂善好施,嚴己厚人”的家訓。對於家中傭人、長短工、村人等都盡力予以幫助,有重病者會主動幫助請醫生,聽說誰家生孩子,會送白麵上門;對於去世老人,到其家哀悼;家中辦有私塾,村中貧民子弟都可以免費(且管午餐)就讀;為解決周圍村民吃水問題,張家出資在大章街、楊莊、前園、後園、桃園溝等地打長方型水井十幾眼,讓村民免費使用。災荒之年,有村民到其家莊稼地裡偷莊稼,看護人員告訴東家,張家會告訴他們,不要管他們,發現後儘量躲遠點,不要驚動對方,那是他們實在過不下去了,你們儘管看好不讓牲畜糟蹋莊稼即可。20世紀40年代中期,張家在外上學的子女回到家鄉後,把家中部分土地無償送給窮人耕種,村人都說,張家出敗家子了。到1947年嵩縣解放時,張家擁有的土地已經不多了。由於平時積德行善,當地村民也都知恩圖報。

張家特別注重子女教育,書香門第,20世紀40年代後,張家後人順應形勢,有不少人參加了革命工作,其中參加八路軍及志願軍者多人。子孫中大學畢業者層出不窮,高級教師、高級工程師、大學教授、書法家和縣團級以上幹部多人。後代子孫枝繁葉茂,人丁興旺,止2019年已有100餘人,主要分佈在河南、遼寧、內蒙古、新疆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