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战舰艇300万吨,还需要几年?

主战舰艇300万吨,还需要几年?

有个段子大体是这么说的:两个年轻人都刚刚从学校毕业,一个家庭富有。其父给了他5个亿先做点小生意练练手,结果这年轻人3年后个人资产顶峰曾经达到20亿。另外一个家境困难。其父给他5元钱,这小伙拿这钱买了一幅劳保手套去工地搬砖,结果3年后个人存款达到了3万元。应该说后一位年轻人的赚钱效率更高。3年后,资产是投入原始资本的6000倍。而第一位3年后的资产顶峰,只是投入原始资本的4倍。两者差距1500倍。那么为何是人都知道,这两个毕业生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肯定有天壤之别呢?这就在于2者存量资产的规模本身有巨大的差距。存量资产的大小,在军事和国家战略上同样影响巨大。比如现在的俄罗斯,经济规模和西班牙不相上下。但是谁都知道俄罗斯和西班牙明显不是一个档次的国家。这就在于,虽然现在的俄罗斯,经济年产出和西班牙几乎一样。

但是西班牙却没有俄罗斯所具备的,靠苏联时代留下来的世界最大的陆地国土面积;以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核武器库存。正是凭着这两样资产,当今的俄罗斯才能靠以进入不了世界前十的经济产出,仍然在全球发挥一流大国的影响力。同样道理,美国仍然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强国。这和今天的美国,仍然有十几艘超级航母,70多艘核潜艇,80艘神盾和1000架大型飞机的军事存量资产有相当大的关系。瀚海狼山认为说来说去,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在说同一个事情。这就是除了当今的能力和潜力,要比较个人和国家的实力,还要看另外2个字,这两个字就是“家底”。用经济术语说,就是存量资产的规模。历史上称雄全球海洋的大英海军在最鼎盛的时刻,海军总吨位大约到了250万吨以上。当时的最大挑战来自刚刚崛起的德国。

主战舰艇300万吨,还需要几年?

虽然德国工业的产能和技术水平,经过二次工业革命上升的很快,但是英国的工业基础仍然强大。面对德国无畏级战舰的建造,英国海军提出了2比1的目标。也就是德国新建造1艘主力舰,那么英国海军应该立即建造2艘。这个政策导致1战爆发时,英国海军在战列舰上保持68比40的优势,在战列巡洋舰和巡洋舰上也保持9比4的优势。到1916年5月的日德兰大海战,英国出动作战主力125万吨,德国只能出动66万吨,不到对手的一半。虽然英国在此战中损失了15万吨以上,远远大于德国的5.6万吨的损失,但是在战略上仍然把德国舰队堵在了港口内,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

到了二战期间,太平洋战争是旧日本海军主动偷袭珍珠港引发。旧日本海军在最鼎盛时期,也没有超过200万吨。而美国人被激怒后,在二战结束前,海军吨位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1000万吨以上,不过这是世界大战的刺激造成,很多舰船都是用民船临时改造凑数的,战后很快就回炉炼钢了,而到了今天,美国国内早就没有二战期间那么强大的造船能力。不过美国海军的存量资产仍然庞大。到1988年,冷战结束前,苏联海军的总吨位超过了348万吨,美国海军在1988年大约有390万吨。到今天,美国海军的正式官方口径认为还有主力舰353万吨,仍然遥遥领先。而如今的俄罗斯海军已经不到90万吨,早就不复当年。从以上数字可见,海军吨位超过200万吨,就初步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要真正成为世界级超强,让各类矛盾和绊脚石迎刃而解,300万吨是一个大门槛。

美国海军现役主力舰吨位合计有353万吨,加上100多万吨的补给舰队,实际上还有450万吨。如果算上某东亚反潜支队,合计总吨位仍然有500万吨。但是由于预算压力和大量航母、核潜艇和神盾的服役年限已经接近或超过了35年。目前美国海军真正活跃在全球的舰队,实际不到120万吨。即使突发大战,在3个月内可以动员开出来的舰船总吨位也不会超过250万吨。

主战舰艇300万吨,还需要几年?

而谁谁家在未来5年内,会全部退役服役年限在30年以上的舰艇。这样几乎所有水上水下的总吨位,基本可以随时全部动员。虽然有哥伦比亚级核潜艇、伯克3以及福特级等大项目全面铺开,未来20年内,美国海军平均每年可以下水新舰在10万吨左右。每年新服役吨位不会超过6万吨。而未来同时期,美国海军每年需要退役的舰船吨位会越来越大,基本和新服役吨位相互抵消。因此美军未来15年内,可动员250万吨的最大能力基本保持不变。

谁谁家未来10年可确保每年新下水吨位在25万吨以上。平均年服役吨位在15万吨以上。而每年退役旧舰不超过2万吨。这样几乎每年都可新增15到20万吨的总吨位。10年内总吨位超过300万吨,在周边实力上看齐超级大国,甚至局部领先,是可以期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