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桓為何站錯隊伍,惹惱了曹操,致使幾百年的經營破產?

在兩漢,魏晉時期,除了匈奴作為中原王朝的主要邊境隱患之外,還有一個遊牧民族也比較活躍,只是規模較小,跟中原政權之間或和或戰,都引發的影響比較小。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認識一下這個遊牧民族,由於這個部族比較小眾,我們就只用一個章節來介紹一下,從三個方面來解讀。

烏桓起源

烏桓這個遊牧民族的稱呼,來源於一座山。公元前210年左右,冒頓單于縱橫草原,開始統一蒙古高原的時候,東胡部族被打散了,分頭向東逃竄,兩支隊伍退守至大興安嶺一帶,分別以當地的山名作為族名,其中一支叫鮮卑,另外一支就是烏桓。

烏桓為何站錯隊伍,惹惱了曹操,致使幾百年的經營破產?

在匈奴人的壓迫和奴役下,烏桓人小心翼翼的生活著,慢慢的發展自己的勢力,等待匈奴人的衰落,在近百年的時間裡,烏桓人其實是沒有存在感的,在中原漢王朝的對外政策裡也沒有一席之地。

附庸強者,逐漸壯大

漢武帝劉徹打擊匈奴,平定漠北的戰爭過後,北部邊疆稍有穩定,這對於烏桓來說是一次絕佳的變革發展得機會。由於北方匈奴勢力的減弱,烏桓人壓力大減,不僅可以偶爾的向匈奴說不,而且有了暢通的渠道跟漢王朝交流,於是烏桓首領及時更改策略向西漢王朝靠攏。

這是一次雙贏的合作。

西漢雖說打敗了匈奴,但廣闊的蒙古高原極具戰略縱深,以當時的生產力根本做不到堵截匈奴,維護邊疆穩定,所以漢王朝需要一個忠於自己的前沿哨所和第一防線。

烏桓為何站錯隊伍,惹惱了曹操,致使幾百年的經營破產?

對於烏桓來說,匈奴人的衰退正好解脫了自己,不用再低眉順眼的受欺負,可是這是暫時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休整好的匈奴依舊能踩死自己,所以烏桓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後盾,由於自己特殊的地理位置,烏桓有理由相信漢朝不會像匈奴一樣,把自己不當人看,等於說烏桓和漢朝是名義上的戰略伙伴關係。再者靠近漢朝,可以給烏桓一個改變自己的機會,漢朝可是代表了高超的先進生產力,這對於逐水草而居,強捱天寒地凍的烏桓人來說,也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於是達成協議的漢武帝很大方友好的,將五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塞外劃歸烏桓人,作為他們遷居的合理合法的土地,從此烏桓人就大部分定居於此,漢武帝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遷居五郡塞外的烏桓人直接充當了北方匈奴和中原王朝的緩衝地緣。

烏桓為何站錯隊伍,惹惱了曹操,致使幾百年的經營破產?

時間到了東漢,公元49年光武帝劉秀,為了籠絡烏桓,再次跟烏桓達成協議,擴大了烏桓的定居地點,甚至允許烏桓遷居塞內十郡,雖說是為了穩定邊疆,強化遊牧民族漢化,光武帝這一招也是力度極大的,這種外交戰略的改變直接促成了中原北方胡漢雜居的尷尬局面。

此時的烏桓,活動區域橫亙整個中原北方,是烏桓歷史上最高光的時候。

這段時期裡烏桓基本是漢朝的北部屏障,直接臣屬於漢朝,再加上北方沒有了強悍的匈奴騷擾,整體來說烏桓的生活比較美好。

無可奈何的衰落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烏桓也和名存實亡的漢朝決裂,袁紹主動招攬烏桓,並且矯詔給予其極高的政治待遇,所以烏桓就靠向了袁紹。但是這個選擇並不夠好,很快袁紹就去世了,接踵而來的是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的倉皇投奔烏桓,念在昔日的情誼,烏桓大人蹋頓接納了二人。

烏桓為何站錯隊伍,惹惱了曹操,致使幾百年的經營破產?

這一下捅了馬蜂窩了,你想啊,既然袁尚兄弟倉皇出逃,那肯定是後有追兵啊,關鍵的問題是這個追兵有點牛逼,他就是曹魏創始人曹操曹阿瞞。為了穩定北方以利於向南用兵,曹操決不允許北方的隱患存在,不管是袁氏兄弟,還是烏桓軍隊,都是要平定的。

因為袁氏兄弟的關係,戰火燒到了遼東。

公元207年在郭嘉的襄助下曹操親征,張遼主戰,烏桓軍隊甚是勇猛,但總是比不上張遼的勇猛,一頓發狠,張文遠單騎突入,直接殺到了烏桓單于蹋頓的跟前,結局很簡單,烏桓最後一任老大就做了亡魂。

這一戰烏桓大敗,連首領都被殺了,大量的烏桓族人被曹操遷到了中原,並且選其精壯成軍。烏桓人出身遊牧,身手矯健,性格彪悍,是極其合格的軍人,後來隨著曹操征戰四方,頗有功績。

烏桓為何站錯隊伍,惹惱了曹操,致使幾百年的經營破產?

烏桓經過曹操的圍剿基本處於崩潰的境地,大部分的族人遷往中原,再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一部分位於北方的烏桓人也沒有繼續發展強大下去,而是被逐步南下的鮮卑人收編同化,可以說自曹操平定遼東之後,烏桓人就註定了要消亡的結局。

再以後,據說還有烏桓人的記載,不過都是以類似僱傭軍的形式出現的,在五胡亂華期間,有多股烏桓精銳出現在戰場上,遺憾的是他們不再為自己而戰,而是為了別人的割據政權而服務。

此後烏桓逐步融入各族之中,再也沒有了單獨的稱呼。此文即止,敬謝諸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