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掉朋友圈,是不想讓你再評價我了

​01 偶然發現了自己


我最近追劇上頭了!必須給大家安利這個寶藏劇,它叫《偶然發現的一天》。

故事講的是,以為自己是眾星捧月的女生端午,在某個瞬間覺醒,發現自己活在漫畫裡,她是男三的未婚妻,配角中的配角。

關掉朋友圈,是不想讓你再評價我了

韓劇《偶然發現的一天》,端午在主角光環外面

知道自己是配角後,端午再次審視自己的周圍,發現大家都彷彿機器人般地在生活。主角有主角光環,配角也有配角的行為定式。

但覺醒後的自己是“小姐的心思丫鬟的命”,配角的設定背後卻是主角的意識。

於是端午就開始一面配合作家演戲一面在幕後放飛自我。但她平靜的雙面人生活也不得安寧,漫畫裡她被設定成了心臟病致死(這太韓劇了),如果她在漫畫中消失,那她就徹底消失了。

因為這該死的設定,端午不得不想盡辦法改變漫畫劇情來給自己“續命”。

接著,她就遇見了命中註定遇見的人,可以改變她命運的男生。這個男生的設定更好笑,他是一個沒有名字甚至都沒有五官的路人甲。但是他遇見端午的瞬間,就立刻覺醒有了自我意識。

端午給了他一個名字,兩個覺醒的人開始了改變漫畫的大企圖……後面就展開了有笑有淚的歷程。

關掉朋友圈,是不想讓你再評價我了

韓劇《偶然發現的一天》

這部劇最有意思的點就是“覺醒”。本來每個人都按照既定的劇情麻木生活著,但當一個人開始覺醒後,他就有了自我意識,他想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又到何處去。聽起來很有哲學意味吧。

劇裡最先覺醒的兩個同學都不約而同地發出了提問:蛤?我竟然不是主角?

這不就是我們的成長過程嘛,開始我們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公,後來慢慢發現自己其實是最普通的一個。

關掉朋友圈,是不想讓你再評價我了

02 你的主角,別人的配角


在《偶然發現的一天》中,韓劇的柔光濾鏡下藏著硬核的提問:

你是誰?別人眼中的你是誰?你如何看待你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關掉朋友圈,是不想讓你再評價我了

韓劇《偶然發現的一天》

只要你覺醒了,人生的主角當然只能是自己。你的人生,要自己來書寫。別人看到的,只能是一小部分。你是要為那一小部分而活,還是為了真實的自我而活?

這讓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本書《一切皆有可能》(不是雞湯書)。書名倒不是在鼓勵你追夢什麼的,而是在說,你看不到的別人的人生中,其實潛藏著無數的可能。

關掉朋友圈,是不想讓你再評價我了

電影《一鍵成名》


這本書是由兩本構成的,前一本叫《我叫露西·巴頓》,後一本叫《一切皆有可能》。

在露西的那本中,主人公“我”露西是個窮人家庭的孩子,家裡窮到在垃圾桶翻食物,一家五口擠在舅舅家的車庫裡。媽媽性格冷漠,爸爸對家裡不聞不問,姐弟三個在學校也會受到嘲笑。在這種貧窮和受辱的環境中,三個人的性格發展都有些殘缺。

露西呢,緊緊封閉著自己的心同時埋頭學習,最後考上了大學。因為天賦所成,當上了作家。當她離開家後,再也沒有回去過。

露西的故事並不複雜,但書的主體並不是要講一個貧民窩的天才作家。《露西·巴頓》的開頭是母女的長長對話,因為窮困和冷漠而產生的隔膜橫亙在母女之間,同時它又被親情的強大力量沖刷。

露西聽母親講鎮上的那些人,她一面回想一面對他們評論。這場對話後,露西的人生繼續,她的父母相繼過世,她回到哥哥還在的那個車庫,然後再次從那裡逃跑。

關掉朋友圈,是不想讓你再評價我了

電影《指揮家》

露西的故事到此結束,然後有趣的來了。

在書的後半部分中,露西鎮子上的人,他們的故事一一展開了。《一切皆有可能》分篇章講述了9個不同的世界。他們不再是露西母女對話裡的臉譜,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用韓劇的套路來講就是,在前半部分中,以露西為主角的世界是按著她的思緒去撰寫的。可是覺醒後,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角了,這些人眼中的她和前面敘述中的她也不盡相同。

露西在別人世界的小小角落,有著不同的面貌,她可能是個窩在教室一角不回家的小女孩,她可能是個由著自己性子的倔強妹妹,她可能是個生活在紐約的了不起的作家……

露西是一根線,串起了不同的視角,也帶出了不同的人生。

在你的世界裡,你比所想的更加重要。在別人的世界裡,你沒有那麼重要。

03 故事有許多版本,你只有一個


在書中,露西的寫作課老師說:“你將把你唯一的故事寫成許多版本……但你只有一個。”

對這句話深有感觸。

我們可能無法更改,自己在別人故事中被設定的樣子。但我們可以緊緊抓住自己作為主角的那部分人生,去做想做的事,去愛想愛的人。

在真實的世界裡,你只有一個。

關掉朋友圈,是不想讓你再評價我了

電影《一鍵成名》

明白這個道理後,就會懂得另一件事:誰都不是三言兩語中的樣子。

既然如此,就不該因為自己看到的那個側面而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

就像作者伊麗莎白·斯特勞特在《給讀者的信》中說:

在閱讀本書時,我由衷希望你能暫時脫離自己的生活,試著去理解——順便仔細看看——其他人的生活,他們可能擁有與你完全不同的人生。儘管如此,你們仍然對愛、對安全與歸屬感、對他人的友誼和包容保有相似的渴望。


如果我們無法躲開別人的目光,那麼至少,可以向別人投去善意的目光。

別人的人生詳情,我們並不瞭解不是嗎。

每當我看見別人自信地走過人行道,彷彿沒有絲毫恐懼時,我意識到我並不瞭解其他人的情況。人生的種種,似乎都來自揣度。


●你最討厭別人說你什麼?



關掉朋友圈,是不想讓你再評價我了

《一切皆有可能》

[美]伊麗莎白·斯特勞特 著

張芸 / 賈曉光 譯

★普利策獎得主、《奧麗芙·基特里奇》作者新作。

★每個嘗過孤獨之痛的人,都會因為這本書而感覺好多了!

我們都是一團糟,我們拼盡所能,卻都愛得不完美,但這沒關係。人生就是不斷向前,一切皆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