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如何評價諸葛亮的智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是否準確表達其躬耕地信息?

高A山


襄陽還是南陽?!

最近全國疫情鬧得讓我們大南陽大襄陽的筆友們在家沒事又掙的不可開交了,關於諸葛孔明老先生躬耕於南陽之我見,個人的一點看法讓你見笑了������

這個問題國家最有權威的躬耕地註釋為:湖北襄陽

南陽和襄陽的不用再掙了,沒有太多歷史文化的我們,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翻翻我們以前或現在中學的教材看看在諸葛亮的《出師表》裡的那句“躬耕於南陽”下面那個南陽的解釋是什麼不就知道了!我們真沒有必要去做什麼大家之談…再說了三國時期那時的南陽本身都是個大南陽包含現在湖北襄陽的襄城和樊城,河南南陽的新野、鄧州、臥龍和宛城!本身那時諸葛孔明就多在這帶活動!所以說襄陽和南陽的朋友們不用再掙了,現實和歷史就是這樣的:南陽你有你的臥龍崗,襄陽我有我的古隆重!我們要尊重歷史和現實,尊重三國時期的大南陽,更要尊重現在南陽和襄陽共有的大三國文化!諸葛孔明是我們共有的歷史文化人物!我熱愛南陽,這是我的家鄉;我喜歡襄陽,這裡有我所喜歡的。我們本就是一家人,我們有基本一樣的方言,我們有一樣氣魄美麗的土地和山川,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國人!(其實說真的南陽和襄陽就像兩個親兄弟一樣!我們不要有地域論真心話沒意思,對了告訴大家一個公開的小秘密:襄樊人到湖北武漢包括湖北其它地方當地人都說他們是河南人其實這個河南人只的就是南陽人!南陽老鄉你說呢,我們南陽人還爭什麼呢,很久以前他們襄陽都是我們南陽的地界都是我們南陽人


東方east1013


1986年12月8日國發〔1986〕104號《國務院批轉建設部、文化部關於請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報告的通知》明確襄陽是諸葛亮學習、生活地方,同時指出現在南陽市只是記念地方,諸葛亮沒有在南陽呆過。 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招集全國的歷史、社會、地理、考古學專家做了諸葛亮居住地的專題研究認為襄陽,三年後再次肯定襄陽。\r

17歲諸葛亮隨叔父到荊州,\r

諸葛玄死後,在襄陽附近的南陽鄧縣隆中居下。隆中離襄陽僅10公里。諸葛家的謹、亮、均三兄弟和兩個姐姐相依為命,他們長大成人後,開始致力於家族的振興。\r

諸葛亮在這裡先後拜師龐德公、司馬微為師:。經過幾年學習交結了徐庶等好友。\r

不久諸葛亮的大姐到了出嫁年齡,經過蒯家提親送聘禮一套繁瑣過程嫁給了荊州豪族之一——蒯家的子弟蒯祺\r

一丶兩年後,二姐嫁的是龐家的龐山民,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r

這時他哥哥在江東已經混的不錯了。\r

又過兩年,他自己也到談婚論嫁年齡,孔明自己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為妻,黃承彥是蔡瑁的妹夫,蔡瑁的姐姐正是劉表後老伴兒蔡夫人。複雜嗎?太複雜了,當時諸葛家的婚姻已經和政治緊密聯繫在一起,由此也可以看出諸葛後人對振興家族的投入程度。由於諸葛亮自己是黃家的女婿,連帶著成為蔡家的姻親,一下子劉表成了諸葛亮的姨父,有軍權的蔡冒等都與他結為親戚。如此荊州地區的蔡,蒯,龐,黃,習,馬等七大士族,都有關係。\r

可以說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是得風得雨,十分是爽意。安靜的環境、顯赫的家庭關係使他能潛心學習、觀察時局。為三顧茅廬打下伏筆。自身努力加環境造就,二個條件都具備。缺一就難了。諸葛亮在隆中只有十年,從17歲到二十七歲時留下著名的《隆中對》離開,他的生活是非常緊湊的。這些事情哪個都要用上一年左右時間,學習後,大姐婚嫁年齡先出嫁有錢有勢頭面人物,過程、場面不會簡單,接下二姐又是嫁給豪門。到諸葛亮聚黃家,一定熱鬧非凡。師友祝賀、二個姐夫捧場、更有姨父、姨媽坐陣,場面襄陽數一數二。這顯赫幾樁婚姻那一個不用一、兩年時間籌備來完成。隆中給諸葛亮留下深刻印家,出師表特別用謙虛的"臣乃布衣,躬耕於南陽。"來提一下。難忘的十年、他的師友、親人,充實又爽意的,忙綠又幸福的十年!\r

隆中躬耕得到國家認可,史學界認定,並且寫入中國全日制中學課本來教育青少年的歷史觀點。\r

臥龍崗決不可能,隆中才是躬耕地!三國時期的宛縣軍閥混戰、戰亂連年、民不聊生,只恨爹媽少生兩隻腿逃戰亂,人們逃走襄陽求生。當時軍閥袁術、張濟、張秀、曹操反覆爭奪漢朝第二城的宛城,你剛唱罷我登場,更換頻繁,都佔的時間不長。這個時期誰來佔宛縣地盤不重要!重要的是三顧茅廬時的隆中對,諸葛亮與劉備談到三個地盤:第一個荊州(劉表佔據),第二個益州(劉璋佔據),第三個宛、洛(曹操佔據)。這就是出自諸葛亮口中。\r

這躬耕十年中很難想象諸葛亮在臥龍崗揮舞鋤頭躬耕,而旁邊成幹上萬士兵刀槍對陣撕殺、刺刀見紅。這地怎麼耕呀?朋友如何訪?這十年,大姐出嫁襄陽豪門,迎親隊伍在刀戟中前進。若干年後,二姐又嫁給襄陽豪門迎親隊伍在亂箭中穿行。又過若干年諸葛亮迎聚劉表外娚女,這就難為劉表蔡冒了,只好率大軍押陣,送新娘來兩軍陣前臥龍崗,形成三軍對擂。\r

宛城外七、八里的小土堆臥龍崗是城外絕好制高點,雙方爭奪戰略要地。除非諸葛亮有六丁六甲護體、刀槍不入?連宛縣老百性都逃戰亂到襄陽去了,諸葛亮傻呀、到宛縣送命來也!為何不在南陽鄧縣隆中生活來幫二個姐姐料理出嫁荊襄豪門,為何帶嬌妻不顧黃承彥反對將其女帶到是非之地,可能黃家沒錢,太窮。二個姐姐、姐夫也是,這麼有線也不幫襯一下,還吹虛劉表為姨父,把弟弟住火坑推。\r

這個劉備也太大膽了,競敢三次長驅直入闖入曹佔區,還敢到城下的臥龍崗(離城門僅七、八里地,3公里多。)不怕被活捉過去。這些太神奇了,我在說神話?\r


蓑衣寒江雪


做為南陽人,我認為諸葛亮曾寄居於今襄陽隆中是沒問題的,同時躬耕於南陽也沒問題。無論是他的社會關係與圈子,亦或是令人詬病的陳壽著書所述,都能經得起考究。如何來佐證我的觀點呢?首先,從諸葛亮的號“臥龍”說起。何為臥龍?即潛龍勿用。看來孔明還是挺自負的一個人,他把自己比做了等待時機再出世的隱士。而荊襄之主劉表,眾所周知,他並非孔明心中理想的眀公。那麼,做為像他這樣的大才之人,在荊襄地面上,如何才能做到即不出世又能照顧好劉表的面子呢?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隱居。所以他從隆中隱居到了南陽伏牛山一帶,並躬耕於此。其次,八百里伏牛山又稱臥牛山,宛若臥龍一樣盤踞在今南陽境內。我想,這也是孔明取“臥龍”的另一層意義。而這樣的山脈,在湖北省境內是絕無可能有的。這樣的地方,相對於不算太遠的隆中,難道不是他理想的隱居躬耕之地嗎?所以,我覺得對於爭議一說,何不將其對立統一起來,定義為,南陽躬耕地和隆中居住地,兩地共同開發旅遊資源,豈不美哉。再著說,南陽與襄陽一衣帶水,歷史文化淵源極深,說不定是何年,能真如中央曾經草擬的行政區域規劃,將南陽和襄陽以及周邊的信陽等地合併,成立中原省。當然,這是後話了。現在國家將襄陽定位為中部地區重點扶持的城市,其戰略規劃就是為了能一衣帶水,將周邊的十堰、信陽和南陽等地融為一體,建立繁榮的經濟圈。同時呢,我也希望我的家鄉南陽,做為河南省唯一一個屬於長江流域的市,在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環境中,能繁榮昌盛,為中華民族的復興鑲金添彩。


宛西人氏


《不要懷疑諸葛亮的智商,相信“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包含其躬耕地的準確信息》

1、解放前,襄陽城稱為“昭明鎮”,解放後,設”襄陽行暑”治所地昭明鎮。從此昭明鎮被稱為襄陽或襄城,至今“昭明鎮”己被遺忘,幾乎無人知道。即襄陽城就等同於昭明鎮。

2、改開後襄陽縣改為“襄州區”駐“張灣鎮”,從此,無人再提張灣鎮,即襄州等同於張灣。

3、同理,設南陽郡治所地宛城後,除了特指“南陽郡“外,南陽等同於南陽城、宛城。

4、這些是中國幾千年來行政區劃、名稱的慣例、常識,是由中國文化、歷史、傳統、語言文字特點決定的。若不是利益驅動、別有所圖,絕不會發生異議。

5、綜上所述,我們應當絕對相信諸葛亮的智商,相信“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己經包含其躬耕地的準確信息——即南陽郡治所地宛城。如果諸葛亮躬耕地在鄧縣,諸葛亮一定會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鄧縣”。任何正常人都不會對此產生異議!

如果諸葛亮連自己的躬耕地都說不清楚,還有人會“搶”他嗎?

附一:

《毛主席的電報證明:“襄陽”就是襄陽專區治所地“昭明鎮”並區別於“襄陽專區”。所以“南陽”就是南陽郡治所地“宛城”並區別於“南陽郡”。這樣例子古今、全國普遍存在。》

1、毛主席的電報(附後)更說明中國傳統上都把襄陽郡、襄陽府、襄陽專區、襄陽行署……的治所地稱為為襄陽並且區別於襄陽郡……。

2、請記住您的思維過程,並誠實地將這個思維過程遷移到“南陽就是南陽郡的治所地宛城並區別於南陽郡”。

3、最後告訴您,本人是非常偶然的機會聽到一位領導講述襄陽曆史時才知道——襄陽城解放前叫昭明鎮。除了特意查地方誌,估計極少有人知道。

這更證明了本人的“襄陽等同於昭明鎮,南陽等同於宛城”的結論,毛主席的電報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附二:網友“世界26639”的帖子。

別的不談,請去讀下解放戰爭史,兩次解放襄陽,登城突破口就在襄陽西護城河位置,毛主席親自電賀”襄、樊(本人注:漢江南岸為襄陽,北岸為樊城,合稱襄樊市,現改為襄陽市)戰役”(原文)。難道當時是”昭明鎮戰鬥”,活捉的蔣軍少將康澤?


高A山


襄陽隆中是明代才開始建的諸葛亮紀念地!諸葛亮從來也沒在古隆中住過!

2013考古成果顯

司馬懿章也發現

臥龍寓居已不見,

襄陽多次把城遷。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裡面埋,

對照陰宅找臥龍,

亮家不在古隆中。






隱居黃山


大元一統志》在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籍中載:“臥龍崗在南陽縣境,諸葛孔明躬耕之地”,是國家認可的正史對諸葛亮躬耕地明確記載。《大明一統志》在卷30南陽流條稱“諸葛亮,本琅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這也是國家級的史書記載。諸葛亮老家現存的《琅琊郡金裔堂諸葛氏宗譜》稱:“亮生於琅琊,遷居南陽,官於西蜀” 《古今圖書集成》“南陽府”古蹟部分說,“諸葛廬,府城西南七里臥龍崗,昭烈三顧處,有祠,春秋祀焉。”。這些都說明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臥龍崗。

《漢書—地理志》“宛,故申伯國,莽曰南陽”載王莽新朝(8年—23年)時宛縣就被命名為“南陽縣”,早於諸葛亮(181年—234年)作《前出師表》(227年)“躬耕於南陽”和《後出師表》(228年)“困於南陽”200年;早於習鑿齒(325年—413年)之命名“南陽城”300年,早於隋朝(581年—618年)之命名“南陽縣”573年。其實,早在戰國時,宛就被稱為“南陽”。《元一統志》雲:“宛,春秋楚邑。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馬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宛於是始兼南陽之名”。秦漢、三國(前221年—280年),“南陽”一指南陽郡,二指南陽縣(南陽城、宛縣、宛城),同時宛也可以指南陽郡,如《漢書—高帝記》中南陽郡守被稱為“宛守”。《後漢書—志—天文上》有“(地皇)四年(23年)六月,漢軍起南陽,至昆陽”;《三國志—張繡傳》有“張繡在南陽”;《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有“比至南陽,眾數萬人”和“前移南陽,而道路不治,軍資不具,請收主簿推問意故”。 《後出師表》有“曹操……困於南陽”,這些“南陽”

諸葛亮描述的很清楚,沒有任何問題。


君子如蘭vip


老夫山村野人,大膽對亮先師做點點評不和對否請條友指教。

自古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句話就己經說明亮先生只有割據才能而沒有一統天下的本事。隆中對己充分體現他的指導思想。

二,亮先生用人圈子小自以為是不善於發現和便用提撥新人材才導致蜀中無大將後繼無人。

三,亮先生是權臣事事從先帝為由不給新任老闆任何發言權,而自己則抓住大權不放手前後出師表為證。

四,亮先生是歷史的罪人因為他不識大局以一己只力阻擋歷史前進造成中國七十年內戰給後漢老百姓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災難。所以羅老先生寫的三國是誇大了和神化了諸葛亮,而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他寫的那麼神。謝謝


用戶2128934731657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見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漢末三國,群雄逐鹿。諸葛避亂,不願出世。皇叔劉備,凡三顧焉,卻之不恭,亮乃應允。時乖命蹇,天厭炎漢。民心背之,魏晉一統。

諸葛孔明,躬耕南陽之臥龍崗。有唐代詩仙李白賦詩為證: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之顧合,風雲四海生。


老頑童374236889


1、諸葛亮十分聰明😄魯迅先生就評價過,“智近乎妖”,說的是他的智慧程度已經超出常人太多,差點不能算是人了。大家讀過《三國演義》後,裡面的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新野等片段可能印象深刻,那需要很高的智商才能想出來,真是神機妙算都不為過。

2、“躬耕於南陽”沒有準確表達諸葛亮居住過的地方,所以現在襄陽和南陽在爭論這個地方。句中的南陽指的是南陽郡,不是現在的南陽市。東漢末年的南陽郡,大體包含現在的南陽市、襄陽市的各一部分,不是現在的南陽市。從古至今,行政區域一直在變化,就像建國以後設立重慶直轄市,當初從四川省劃分了很多地方,要知道重慶市沒有成立之前,很多地方都歸四川管理,所以才有川渝一家人之說。現在襄陽有古隆中,南陽有一些諸葛亮的景點,具體諸葛亮生活在哪裡還沒有定論。


像一陣風吹


襄陽隆中是躬耕地,三顧茅廬的發生地,隆中對的產生地!

1986年12月8日國發〔1986〕104號《國務院批轉建設部、文化部關於請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報告的通知》明確襄陽是諸葛亮學習、生活地方,同時指出現在南陽市只是記念地方,諸葛亮沒有在今天的南陽市區待過。 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招集全國的歷史、社會、地理、考古學專家做了諸葛亮居住地的專題研究認為襄陽,三年後再次肯定襄陽。

17歲諸葛亮隨叔父到荊州,

諸葛玄死後,在襄陽附近的南陽鄧縣隆中居下。隆中離襄陽僅10公里。諸葛家的謹、亮、均三兄弟和兩個姐姐相依為命,他們長大成人後,開始致力於家族的振興。

諸葛亮在這裡先後拜師龐德公、司馬微為師:。經過幾年學習交結了徐庶等好友。

不久諸葛亮的大姐到了出嫁年齡,經過蒯家提親送聘禮一套繁瑣過程嫁給了荊州豪族之一——蒯家的子弟蒯祺

一丶兩年後,二姐嫁的是龐家的龐山民,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

這時他哥哥在江東已經混的不錯了。

又過兩年,他自己也到談婚論嫁年齡,孔明自己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為妻,黃承彥是蔡瑁的妹夫,蔡瑁的姐姐正是劉表後老伴兒蔡夫人。複雜嗎?太複雜了,當時諸葛家的婚姻已經和政治緊密聯繫在一起,由此也可以看出諸葛後人對振興家族的投入程度。由於諸葛亮自己是黃家的女婿,連帶著成為蔡家的姻親,一下子劉表成了諸葛亮的姨父,有軍權的蔡冒等都與他結為親戚。如此荊州地區的蔡,蒯,龐,黃,習,馬等七大士族,都有關係。

可以說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是得風得雨,十分是爽意。安靜的環境、顯赫的家庭關係使他能潛心學習、觀察時局。為三顧茅廬打下伏筆。自身努力加環境造就,二個條件都具備。缺一就難了。諸葛亮在隆中只有十年,從17歲到二十七歲時留下著名的《隆中對》離開,他的生活是非常緊湊的。這些事情哪個都要用上一年左右時間,學習後,大姐婚嫁年齡先出嫁有錢有勢頭面人物,過程、場面不會簡單,接下二姐又是嫁給豪門。到諸葛亮聚黃家,一定熱鬧非凡。師友祝賀、二個姐夫捧場、更有姨父、姨媽坐陣,場面襄陽數一數二。這顯赫幾樁婚姻那一個不用一、兩年時間籌備來完成。隆中給諸葛亮留下深刻印家,出師表特別用謙虛的"臣乃布衣,躬耕於南陽。"來提一下。難忘的十年、他的師友、親人,充實又爽意的,忙綠又幸福的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