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不再科學,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邪教育兒”的坑

現在鋪天蓋地的都提倡科學育兒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養育的方式卻越來越不科學了,隨處都能看見這樣的景象:

一個寶寶摔倒在地,後面的家長或若無其事,或語言鼓勵,然後再來上一句:“

沒事,沒事,不疼,自己站起來。”

這畫面和電影《赤壁》中的林志玲如出一轍。

“科學育兒”不再科學,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邪教育兒”的坑


而且,科學育兒這股風已經越吹越歪,就連有傳統育兒觀念的老人也“深受其害”。

很多次,前面的娃摔倒了,後面的爺爺奶奶都會:

  • 自己站起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不用去扶,他自己肯定能站起來;
  • 這是在鍛鍊孩子的獨立性……

這畫風明顯不對啊,老人不應該是馬上跑上去把孩子抱起來,一邊哄一邊跺腳罵地的嗎?

想當年我也是入過坑:孩子摔倒了,完全漠視孩子眼淚汪汪的大眼睛,在孩子旁邊說著風涼話:沒事,摔倒了自己起來。

倒是孩子爸爸比我更有人情味兒,他說:“我家的孩子摔了,我心疼,這是人的自然反應,為什麼要聽那些專家的?”

“要是你摔倒了,旁白的人只顧著喊快起來,你什麼心情?”

“科學育兒”不再科學,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邪教育兒”的坑


一語驚醒夢中人!

“科學育兒”不再科學,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邪教育兒”的坑

01

堂弟前段時間剛做了爸爸,這幾天天天問我:“孩子多久給喂一次奶”、“多久換一次尿布”等問題。

我回他:“孩子餓了就喂啊。”

可是書上說要按時餵養,時間到了才能喂”。

又是一個被“書上說的”入坑的新手父母,幾乎所有的新手爸媽們都是從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坑走過來的。

好幾年前,朋友堅信“哭聲免疫法”,堅信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幫助孩子學會堅強、培養孩子勇敢的性格。

有一次外出,兩歲的兒子就有點粘人了,想讓媽媽抱著。

朋友當時也沒多想,覺得孩子可能是耍起了小脾氣,覺得不能驕縱他,就堅持讓孩子自己走。

就這樣,朋友在前面走,孩子在後面哭著跟著走了20多分鐘

回家後,朋友才發現,兒子發了低燒,她懊悔不已。

在孩子反常地粘人時,其實就已經像朋友發出了“

他需要媽媽”的信號。但是朋友被那一套“哭聲免疫法”蒙了心,居然一點都沒顧及到孩子的感受。

“科學育兒”不再科學,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邪教育兒”的坑


朋友說:“現在回想起那20分鐘裡孩子哭得傷心欲絕的樣子,我都很厭棄自己。”

陪孩子笑的人有很多,孩子哭泣時會找的人就只有媽媽。孩子在需要媽媽的時候,最好能及時地給他回應。

媽媽的最高職責就是給孩子安全感,孩子在媽媽那得到的,就應該是及時的回應,就應該是安慰,就應該是最好的。

如果育兒理念和科學知識的使用結果,是完全抑制了母性,那不學也罷。

“科學育兒”不再科學,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邪教育兒”的坑


02

表姐曾經一度信奉“延遲滿足”定律。

當小外甥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每次想吃奶,都要扯著嗓子,哭上個2、3分鐘,才能等到媽媽的懷抱;

想要某個玩具,也得等;想要個零食,還要等…..

現在小外甥3歲,卻不像3歲男孩該有的樣子。他行為規矩,很少哭鬧

然而,在前段時間的一次家庭聚餐時,問題就顯現出來了。

表姐不許兒子吃零食,兒子很聽話;但是當表姐不在身邊時,孩子一把抓起零食,狼吞虎嚥地往嘴裡塞。而當表姐回來後,孩子又恢復了之前乖寶寶的樣子….

這個長期壓抑自己的乖男生,不敢對媽媽提出要求,也不敢違抗媽媽的命令,只能通過極端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這一切,都是“延遲滿足”惹的禍。

大家開始相信“延遲滿足”的這一說法,應該是從著名的“糖果實驗”開始的。

“科學育兒”不再科學,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邪教育兒”的坑


20實際70年代,美國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在幼兒園進行 了一場“延遲滿足”實驗。

試驗中,他給每個孩子兩個糖果,並告訴,如果能堅持在20分鐘之內不吃掉,就能再得到2塊糖果。如果不能,就只能得到一塊糖。

實驗結果顯示:有一多半的孩子選擇等待20分鐘後,再獲得兩塊糖果,另外小部分的孩子選擇馬上吃掉糖果。

經過以後12年的追蹤發現,能等待20分鐘的孩子再吃糖果的孩子,在自控方面、面對問題時,處理能力方面的素質較強;而選擇馬上吃掉糖果的孩子,則表現得經不住誘惑、多疑、自尊心易受到傷害等。

很多家長對“延遲滿足”深信不疑,卻意識不到它的危害。

一、 很多家長刻意延遲滿足,孩子本可以滿足卻得不到滿足,孩子會覺得父母在刁難自己,從而不信任父母。

二、 過度壓抑孩子的需要,孩子表現出,一有機會滿足,反而貪慾更大;

三、 “延遲滿足”會給孩子造成父母在和孩子講條件的錯覺,從而以後做事也會和父母講條件。

四、 孩子會認為父母是在壓抑自己的需要,逐漸養成過度剋制的習慣,長大後不敢自己爭取利益,甚至會變成喜歡迎合別人的性格。

餓了想吃,困了想睡,是人的生理本能,不被滿足就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科學育兒”不再科學,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邪教育兒”的坑


而那些所謂的慾望,是超出規則之外的,是可以拒絕或者“延遲滿足”的。對孩子所有要求都下意識地“延遲滿足”,或者乾脆忽視,往往就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的慾望越來越膨脹,最後就無限地迸發出來。

“科學育兒”不再科學,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邪教育兒”的坑


03

孩子3歲之前是建立情感安全期的重要階段,在生活上故意延遲,孩子產生“父母不愛我”的錯覺。

那3歲以上的孩子是不是就需要“延遲滿足”的訓練?其實完全沒必要。

孩子的生活中處處是等待,無需刻意地對孩子進行滿足訓練。作為孩子們最信任的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這樣孩子才能有等待的心理基礎。

一個孩子能夠等待或接受“延遲滿足”,是因為堅信自己的需求可以表達,並且會被滿足,對周圍人充滿信任,自然能坦然地等待最合適的機會。

因此,及時回應、肯定需要、不刻意延遲,才是孩子自控力的真正來源。

“科學育兒”不再科學,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邪教育兒”的坑


那些瘋傳的斷奶年齡、分床年齡、擴大了家長各種“不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躁動了整個育兒界,都在盲目跟風。

孩子不是流水線的產品,非要按照標準來成長,孩子最需要的是愛,是用心,是及時回應的安全感,這才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