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理財產品一發售就搶光了?

老人與海emily


近半年來,各大商業銀行理財額度都趨於緊張,基本上發行首日就會搶售一空。理財利率持續下行,人們為何還是對銀行理財趨之若鶩呢?

我是2016年底從事的理財經理崗位,2017年理財還是持續輝煌了一年,當時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預期收益率能達到5.3%,保本保收益理財預期收益率能達到4.3%,2018年初理財利率開始出現下行。2013、2014年各銀行在推行理財時,起初人們是不接受的,那時要營銷一個理財客戶,要花很大力氣。但是在少部分客戶嘗試過後,發現本金利息到期會安然到賬,人們逐步接受,理財隊伍不斷髮展壯大。

在銀行理財發展黃金時期,p2p來分了好大一杯羹。隨著p2p持續爆雷,人們發現還是有傳統的銀行更為安全,很多客戶又重新迴歸銀行理財。

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雖然細則預計延遲至2020年底,但各大銀行已經開始轉換理財方向,銀行理財正在摸索淨值型理財的新思路。

理財理財,未來可期,讓我們拭目以待!


河小葵話理財


為什麼理財產品一發售就搶光了,問題中的理財產品應該指的是銀行理財產品。最近也能聽到周圍上了年紀的叔叔阿姨和我抱怨,某某銀行好的理財產品太難買了,每次去都買不到,為此,我也特意去諮詢了一下銀行界的朋友,確實有這樣的現象存在,一般銀行的理財都是總行發售,而且是設定時間,設定限額,沒有保留的說法,先到先得,所以往往一開售,基本是櫃面,網銀同時開始搶,很快就被售空,所以一發售就搶光也是正常現象。



造成這種現象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點,銀行還是普通民眾信任的金融機構,銀行的理財產品雖然利率和外面互聯網金融理財相比較低,但和銀行定期存款相比,銀行的理財產品利率還是相對高一點,就信任度而言,很多人還是願意把錢投入到銀行的理財產品中。第二點,現在人們的收入普遍都提高了,手上也有餘錢,大家都願意去購買理財產品。雖然現在市場上投資的種類很多,但風險也是巨大的,更多的人投資的方式還是趨於保守,除了銀行的定期存款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很好的選擇。所以,本金相對安全,利率也可靠的理財產品受青睞也不難理解了。

(晴溪)


孫建波


首先說一下,至少在銀行理財裡,現在這差不多成了一個普遍現象了。

說一下我認為的原因。

首先,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手裡有閒錢。而且,銀行端理財產品相對風險較低,大多數是低,或者中低風險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比存款利息高點。雖然不能直接這麼比較,比較風險程度不一樣,但是到大家眼中收益率是真真的。

其次,支付寶等平臺貨幣基金收益率持續降低,甚至不足銀行智能存款三個月定期利息高,資金迴流到銀行。而且這些人大多不願意做存款,而銀行理財成為了不二選擇。

再次,銀行理財有銀行信任背書,比起外部

p2p平臺屢屢暴雷等消息,人們更願意相信銀行。

再次,最近股市持續震盪,一些熱錢暫時退出場,流向銀行。某些股民也成為理財爭奪戰的一員。

最後,對客戶風險教育,資產配置理念灌輸的結果。


理財經理李玉娟


這個問題很簡單來解釋。一句話:

市場開始回絕高風險。

以下是詳細解釋

首先,弄懂什麼是理財產品,按我們正常理解,基本就是屬於不會虧本(廣義上),利息3-5%的,中小銀行或者大銀行,或者一些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

很多人認為,這是大家開始學會理財了,我卻不認為,這是一種大部分人開始迴避高風險的情況。

為什麼?

首先,這些理財產品,大多都在互聯網上面進行發售,基本要買只會是年輕人,基本斷絕了老年人大額資金的理財模式。對年輕人,本金雖然少,但活躍度,對於理財知識掌握大大高於老年人,他們會去嘗試更多的模式。

第二,所以,我就以京東為例子吧

我建模,你們看下。開始,所有人會去買小金庫,然後京東拿到銷售基金牌照,開始推銷,同時,跟一些小銀行合作,推廣理財。首先,會有一部分激進者追求高收益,離開小金庫,前去買賣基金或者債券,一部分中等投資者會選擇銀行定期。

新加入的人,也基本以這個比例上升,但為什麼突然理財產品需要搶購?原因很簡單。市場冷淡,部分失敗的激進者開始退一步到定期理財進行投資。為什麼我說不可能是越來越多人學會理財,因為對於理財,大部分情況下,是個階梯模式,在小金庫沒大規模增長的情況下,定期增量的,只能是由上一級退下來的激進投資者。

第三,本人對定期理財的看法。基本不大喜歡定期理財,這幾天基金是一天比一天熱鬧,相信這股搶購熱會慢慢消退的。





歪歪財經


個例並非全部

理財產品目前是很多人選擇的一種投資方式,也是除銀行存款外,餘額規模最大的一個產品。不過現實中一經發售,產品立馬搶光的始終是少數,絕大部分產品的都是募集期到期後仍然未全額夠滿。如果說一發售就搶光,那麼銀行還不立馬又推出,如下圖所示,在工行的官網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理財產品都顯示可夠買的狀態,比沒有所謂的一推出就被搶光的現象。

什麼產品一經發售即被搶光

現實中一經發售就被搶光理財產品,都是那種高息理財產品,同等風險條件下,比其他理財產品利率高几個點,但是這類產品一般都是都是特定時點發行的,比如銀行成立的週年紀念日、國慶、春節等等,特殊時點利率是其他時候所無法比擬的。那為什麼這種產品一發行就被搶光呢?因為每次推出這類產品時,銀行的理財經理、客戶經理都會事先通知自己手頭上的重要客戶,畢竟不是每個客戶實時關注著銀行的產品發行的。

因此特殊時點的高利率產品一經推出,往往都是秒殺的結局,這也讓很多人誤認為這是銀行內部員工的個人行為所致。

總結

隨著人們理財意識的覺醒,以及貨幣基金的利率不算的下降,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也越來越受到廣大投資者的喜愛了,而用戶群體的擴張,最終也會使得這類產品越來越搶手。


鯉行者


理財產品一發售就被搶光,可能有人會不信,但是現在確實是這樣的情況,大多數理財產品一發售,就會被秒搶光。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是以下幾點。

能夠一發售就被搶光的理財產品一般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低風險、保守、操作簡單。這樣子的理財產品基本上是一出來就沒了,就像之前支付寶的餘額寶,每天早上開始發售,我也是拼盡了全力起床去搶,可是壓根搶不贏。這類的理財產品因為不那麼麻煩且風險極低所以很受大家青睞。

另外就是發售的理財產品與大眾需求不匹配,中國人的理財需求大到難以想象,雖然市場上的理財產品很多,但是風險也是巨大的,很多人為了穩妥,會選擇風險沒那麼大的產品。然而這些產品數量,壓根滿足不了大眾的胃口。眾多的理財產品,被幾百萬盯著的可能就是那十幾個甚至是幾個,所以,這也就直接導致理財產品一發售就被搶光的情況發生了。

這就是我總結出來的原因了,在最後還是要提醒一下大家,投資需謹慎。


界動傳媒


最近理財產品可以說是大火,無論是銀行發售還是支付寶等平臺推出的理財產品,基本發售不到一小時就會被搶光,那麼為什麼現在的理財產品賣得這麼火爆呢?

個人認為,目前理財產品之所以一發售就被搶光總的來說可以被總結為以下原因。

首先就是居民的收入問題

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人們的收入越來越高,更多人的就會有餘錢。在全民理財的大環境下,很多人就會有與其把錢存在銀行,還不如買個靠譜的理財產品的思想。因為它一方面可以增加個人或者整個家庭的收入,一方面也能在理財中獲得滿足感。尤其是現在的理財市場也比較穩定,很多互聯網巨頭推出的理財產品也比較良心,人們信任也非常願意把錢放在理財產品上。

其次就是理財產品的風險決定其銷售狀況

畢竟大多數人對於理財都不是那麼精通,甚至可以說是理財小白,那麼選擇一款低風險、保守、操作簡單的產品就尤為重要。所以大家會發現,搶手的產品都是有以上幾個特質。最後就是市場資金多,很多企業為了資金的增值都會選擇投放到理財產品中。


跨境電商連線


最近很多身邊的叔叔阿姨都覺得今年理財產品不好買,產品首發後很快就售罄了,自己買理財產品需要提前計劃,這樣才能購買到滿足自己需要或業績比較基準較高的產品或者是銀行發售的專屬理財產品,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點:

1、理財產品風險偏低

大多數人在選擇投資時,考慮的主要因素就是風險和收益,人們通常會將較大比例的個人可投資資金用來購買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會根據投資方向、投資資產佔比等因素,將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進行劃分,一般分為5個等級1R-5R,風險的等級是由低到高的,一般情況下,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2R-3R風險等級的居多。投資方面,除了存款和購買理財產品,還有一些權益類產品,比如說,基金、股票,而這種投資一般產品的風險也在4R以上,也就是中等風險及以上,這兩種投資方式需要客戶有更高的風險承受能力,同時有對相關產品的基本認知,所以在面對投資風險時,購買理財產品是一種相對風險較低的投資方式,顯然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市場需求量依然很大。

2、理財產品收益水平適中

目前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大約在4%左右,普通定期1年的存款利率為1.95%-2.25%區間,雖然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不是很高,但是對於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購買者,在存入普通定期和購買理財的選擇上,理財產品對購買者的吸引力顯而易見。雖然近年來的基金產品淨值增長率較高,也算是一個較好的投資品種,但是還沒有吸引到大多數投資者的目光。

3、外圍市場的波動

由於經濟全球化,我國的經濟情況也將受到來自其他外來因素的影響,前段時間黃金價格的持續上漲,會讓人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人們對自己資產保值的觀念在提升,周邊市場的波動情況,使得大部分的投資者調整了原有的投資結構,提高了固收類產品的投資比例,降低權益類投資比例,所以,出於外圍市場情況波動也會提高人們對理財類產品的需求。


理財小乖


很多理財產品一發售就售光,這其實是個以前就存在的現象,近期有進一步加劇的態勢,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國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及通貨膨脹

這些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總體處於增長態勢。拿到手裡的錢(至少是名義上的錢)越來越多。相比起來,十幾、二十年年前,大家月收入都一千二千的時候,那時候也沒什麼好理財的,沒錢呀。很多銀行以前理財產品的起點就5W,很多人都達不到,理財產品就無從談起了。現在5W塊錢很多普通人很容易就拿出來了,很多銀行理財門檻也到了1W。有錢了,慢慢就有了理財投資的需求。

二、存款收益長期處於弱勢地位

相同期限的存款往往比理財的收益低的多。其實小銀行5年期存款很多收益並不低。但對大多數人來講,往往一次存款或者理財期限1年、半年或者更短的情況更多,誰沒個事急用什麼的。就1年期限產品的收益來講,理財還是有很大競爭力的,並且正規收益4%-5%個點的理財風險比較低,大部分人看錢回來了、收益還行,一般會認為這類的理財風險不大,有再投的打算。相比之下,存款的收益就有點磕磣了。所以,近幾年存款往理財搬運的比較多,不少大爺大媽在兒女的推介下,也步入了理財市場,取得了收益,吃到了甜頭。

三、理財類競品競爭力下降

前些年P2P 業務高速發展時期,不少較高風險收益偏好的人去了P2P,並取得了收益。P2P投資者和理財還是有比較高的共同客戶人群的。但是2018年以來,P2P暴雷跑路的平臺太多,問題平臺一個接一個,連龍頭陸金所也要退出這塊業務。很多人吃了虧,或者聽到別人吃了虧,就回到理財這一塊。P2P監管要要求“三降”,不能新增了,也是一個原因。同時線下理財往往也是跑路等問題居多,被很多人所拋棄。投向上述方面的錢慢慢就轉向了理財。

現在樓市也不是高速發展階段了,觀望成分較高,所以投資這塊的、著急買樓的也少了。股市情況差不多。貨幣基金知名度沒理財高,並且現在收益也下降了。

四、理財習慣的長期培養

隨著大家發現理財收益比存款高,並且風險不大的時候,慢慢的大家接受度提高了很多。隨著通貨膨脹慢慢的大家也看不上那點利息了。慢慢的都會招呼理財經理,有什麼好的理財產品及時告訴他們。等快上線的時候,大家都在那等著呢,所以容易秒光了。

五、手機銀行的發展

隨著手機銀行的發展, 好多理財產品,甚至小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搬到了手機上,大家 很容易就看到新發售的理財產品,手機操作,秒光更容易啦~~

但是也應該看到,也不是所有理財產品都會被搶光,收益略低的往往也會被掛好長時間。被搶光的理財產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落墨財經觀察


股市18年下跌差不多30個點,樓市政策打壓,形勢並不明朗,除非是剛需,大部分人都是在觀望。

經濟下行,並沒有新的消費熱點以及投資熱點。P2P不斷暴雷,更給廣大民眾上了一堂生動的理財課。在如此大環境不好之下,資金更加偏愛無風險收入。而銀行理財產品根據長期以來的收入,基本上年化收入率在3%-5%之間,遠遠高於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所以資金更是趨之若騖。

而如今銀行更是拓寬銷售渠道,開通網上認購,使人們更方便快捷的購買。但是,歸根結底是因為經濟下行,樓市、股市下跌,資金更加偏愛無風險收入,導致如今你的銀行理財產品一經發售就已經售光。同時也從側面反映,經濟的發展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