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大流行,我溜還不行?

讀書 | 過敏大流行,我溜還不行?

文 | 貝小戎

當你聽說某個朋友對什麼東西過敏,是不是已經見怪不怪了?對有些人來說,過敏已經是他們的老朋友了。春天,有人對花粉過敏,還有各種皮膚過敏、食物過敏、藥物過敏(乃至對治療過敏的藥物還過敏)。《雙子殺手》中的史密斯,殺人如麻,但是小小的蜜蜂就能讓他窒息;一位空姐微博上的自我介紹是“對人過敏”。我有時候會出現過敏性結膜炎,另外,對“老師”這個稱呼有點過敏。

《默沙東診療手冊》說,“過敏的預防措施包括在家中避免某種寵物,對於嚴重季節性過敏患者,可遷居到沒有相應過敏原的地區。導致過敏的食物主要有某些堅果、花生、貝類、魚、牛奶、蛋、小麥和大豆。”所以有人會因為過敏而無法養貓、不能吃魚,如果是對乳膠過敏,“乳膠被用來製造橡膠製品,包括橡膠手套、避孕套,以及醫療設備如導管、呼吸管、灌腸器接頭和牙科用橡皮布。”要避開什麼自己要心中有數了。

读书 | 过敏大流行,我溜还不行?

圖丨攝圖網

《默沙東診療手冊》說,美國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有過敏現象。《過敏大流行》一書中說得更形象:“假設我走在紐約的百老匯街頭,身邊走過的每十個孩子就有一個患有哮喘,六分之一的孩子會有發癢皮疹,每五個路人就有一個患有花粉過敏。周圍一半的人對塵蟎、樹花粉、花生以及其他基本無害的蛋白質過敏。美國每年有約100億美元的費用被用在哮喘相關的藥物和就醫上。在中央公園的遊樂場,每三百個嬉戲的兒童中就有一個戴著葡萄糖監視器。一些航空公司不再為乘客提供堅果。一些孩子必須隨時攜帶一個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

读书 | 过敏大流行,我溜还不行?

過敏的定義是:“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其包括抗體、白細胞、肥大細胞、補體蛋白和其他物質——使身體防禦外來物質(稱作抗原)。然而,有些人在暴露於對多數人無害的環境化學物質(過敏原)、食物或藥物時免疫系統反應過度。結果是過敏反應。”簡單來說,你的免疫系統把無害的東西當作有害的來對付了,引起了你的不適。

通常,過敏導致眼水和眼癢、流涕、皮膚瘙癢、皮疹和打噴嚏。有些被稱為超敏反應,可致死。過敏症狀可能與普通感冒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差異。差異之一:季節性過敏,顧名思義每年那個時候都會出現類似症狀,感冒則不會如約而至。

读书 | 过敏大流行,我溜还不行?

圖 | 攝圖網

我們的免疫系統為什麼會錯把無害的東西當作有害的東西?過敏為什麼越來越流行?過敏是天生的嗎?有什麼有效的療法?按照《過敏大流行》中的說法,過敏一度被認為是富貴病,我們把環境弄得更衛生了,趕走了許多微生物,但由於微生物跟我們的身體一起進化了許多年,一下子把它們都趕走了,我們的身體不太適應,免疫系統有點太清閒了,這並不是好事,它要麼會自己找點事做,要麼該幹活的時候它已經變得不那麼熟練了。如果有人對什麼東西過敏,說明他的免疫系統在發揮作用,而用進廢退。

書中一些說法有點驚世駭俗,比如有些人實在忍受不了自己的過敏症狀,就去主動感染一些蠕蟲,給免疫系統找點活。還有,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哈維·切科維對上海的紡織女工進行的研究發現,經常吸入棉塵,反而降低了患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因為每一個棉塵顆粒都是一個住滿了微生物的小小星球。

“在汙水處理廠和乳牛場工作不會得肺癌。工人和奶牛相處的時間越久,得肺癌的可能性就越低。就算此人吸菸也是如此。任何與大量微生物有接觸的工作,如農場、園藝、捕魚及伐木,都能有效阻止癌症的發生。工人每天吸入含有大量微生物的顆粒對於抗腫瘤免疫系統來說,是一種持續的刺激,能夠使之一直保持高度的警覺狀態。”

過敏也不是天生的,但孕期和嬰幼兒期確實很重要。“父母的花粉症和哮喘越嚴重,孩子的食物過敏情況就會越糟糕。通常過敏性疾病會在兒童生命早期,例如一兩歲就出現。免疫系統誤認為花粉、塵蟎、花生等蛋白質是致命的入侵者,但過敏不是天生的。若在不到一歲時就有皮膚瘙癢症狀,患者可能在15歲之前出現嚴重的花生過敏和哮喘。”

读书 | 过敏大流行,我溜还不行?

有些花生過敏是這麼來的:用於緩解尿布疹、溼疹和皮膚乾燥的常見嬰兒乳霜中都含有花生油成分。給孩子塗這樣的乳霜會讓孩子發生花生過敏的概率提升7倍之多。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我們的免疫系統傾向於把上皮層接觸到的真核細胞視為某種寄生蟲,然後發生過敏反應。但是,通過進食接觸到的蛋白質則會被放行。兒童會發生食物過敏,是因為他們首先通過皮膚接觸到了這種食物的蛋白質。讓兒童不再接觸致敏食物很可能讓該過敏越來越嚴重。

這本書也許寫到的更多的是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介紹的一些研究和療法比較前沿和邊緣,但有些題外話也很有趣。這本書的副標題更加核心:微生物的消失與免疫系統的永恆之戰。“有些鳥身上的顏色簡直鮮豔到讓人難以直視,許多動物誇張怪異的求偶行為,甚至包括電臺播放的肉麻情歌,愛到令人髮指的情詩,很可能都與寄生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雄鳥總是又唱又跳,還會長出豔麗奪目的羽毛,雄性哺乳動物長角,或者獠牙和鬃毛,這也是寄生蟲的功勞。雄性孔雀光彩奪目的羽毛彷彿在宣告:‘你看這些蝨子和蠕蟲想吃了我,我能搞定!有水蛭想吸我的血,我的基因不怕!’”

有性繁殖經困擾了生物學家很久。因為跟無性繁殖相比,通過性行為來實現繁衍,效率實在太低了。在有性別區分的生物種群中,只要一半的個體,即雌性,能夠進行生育活動。而無性別的生物種群,繁殖速度快了一倍。這種低效率的繁殖策略究竟意義何在呢?意義就在於,避開寄生蟲。在新西蘭淡水湖和河流中有一種螺旋形貝殼的小蝸牛,能夠通過有性和無性兩種方式繁殖。它為什麼要用時用兩種繁殖方式呢?在湖泊淺灘等吸蟲類存在的地方,這種

蝸牛就會採取有性繁殖。在這種的環境中,寄生蟲能快速在無性繁殖的蝸牛中蔓延。由於缺少基因多樣性,它們更容易被寄生,同樣的把戲能夠把所有蝸牛都捉弄個遍。對有性繁殖的蝸牛,每一隻蝸牛的基因都不一樣,可以讓它們免於被感染。在同一片湖裡較深、幾乎沒有寄生蟲的地方,就是無性繁殖蝸牛的天下了。

读书 | 过敏大流行,我溜还不行?

【陳寅恪:史心與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