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困难救助所”覆盖15个街道办事处

11月6日上午,记者在西城区困难救助工作培训会上获悉,2018年底,西城区民政局在前期什刹海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市完成覆盖全区15个街道办事处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

这15家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通过党建引领、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引入专业机构承接运营,充分利用“三社联动”机制,逐步实现救助服务全覆盖。

北京西城区“困难救助所”覆盖15个街道办事处

各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均以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为原则,搭建信息和服务平台,统筹社会政策实施,整合救助资源,增加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有效供给,及时回应困难群众需求,解决好群众关切的“为难事”。

15家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全部开展运营和服务,共有5家社会服务机构承接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的运营工作,投入34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的运营和服务开展,包含西城区悦群社会工作事务所(11个街道)、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天桥街道)、西城区仁助社会工作事务所(西长安街街道)、金融街温馨家园(金融街街道)、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什刹海街道)。

北京西城区“困难救助所”覆盖15个街道办事处

北京西城区“困难救助所”覆盖15个街道办事处

工作开展近一年来,个案帮扶工作是西城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折子工程的重要一项,年初市局下达任务指标300户,截止目前15家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共完成个案帮扶330户,高质量超额完成率110%,同时为9000户社会救助对象建立帮扶台账。

北京西城区“困难救助所”覆盖15个街道办事处

为了做好这项基层百姓十分关注的工作,西城区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积极搭建区级资源整合和信息统筹平台,通过整合救助力量、统筹信息资源与实施监督管理出,协助各街道成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逐渐在全区构建、完善了责任划分清晰明确、救助资源统筹顺畅、综合施策成效显著的三级协调联动救助服务格局。

西城区民政局从“强化主动发现、进行需求评估、实施精准救助、提供资源链接、开展监督检查”五方面要求出发,指导各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合理合规引入承接运营社会组织,要求运营承接社会组织以摸清困难群众底数为基础,以科学评估为起点,切实回应困难群众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开展精准救助,提升救助效果,落实困难群众个案帮扶的具体工作要求,建立责任划分清晰、需求反应及时、资源统筹顺畅、综合施策有效的协调联动救助服务格局,确保打通民生保障“最后一公里”。

各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精准结合各街道区域发展特色,探索特色回应困难群众需求模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区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纵深发展,打造“一所一品”救助服务品牌。

白纸坊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设立一站式接待服务窗口,为困难辖区困难群众直接提供救助服务。以需求为本,满足民生需求为原则,通过主动接待、入户走访和机构巡视的方式及时、随时了解困难群体基本情况,建立“一户一策一档”服务台账,优化“一所一窗一巡”工作机制,开展专业服务和精准帮扶,有效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确保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增强困难群众对民生保障工作的幸福感。针对重点人群(特困供养、困境儿童和入住福利机构人群)开展定期巡视、探访关怀服务品牌。通过定期巡视探访、入户走访、生日慰问、陪伴倾听,及时关心困难群众,实时了解困难群众需求,送去政府的关心与问候,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西长安街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发挥专业优势,以“红墙”救助精神为引领,努力探索和建设“街道统筹、社区联动、多元参与、资源整合、专业服务”的困难群众救助服务工作体系。政府、社区、社会工作者三方通力合作,多方联动,整合资源,适应市场、资源共享,健全社会支持网络,为辖区困难群众提供多元化的精准服务。

月坛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通过“陪伴式救助”理念,强化联合救助机制,解决困难群众无生活目标、无就业方向、无心理指导、无人员关怀的“四无问题”。秉持“不错救、不漏救”原则,根据项目类别、时间、区域,“一户、一策、一档”的原则,固定台账范围,遵循建档程序,参照台账标准,明确台账使用,建立特困人员工作台账,结合困难群众的需求,积极拓展内外部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服务。

天桥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充分运用“三社联动”机制,发挥天桥街道、社区和社工的联动作用,为困难群众展开精准帮扶活动。其中,天桥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负责统筹救助工作,联络有关部门,联结社区与社工;社工负责入户走访、活动招募、活动准备、链接资源等具体工作的实施,以及工作的评估、跟进和总结;社区协助社工安排场地、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三方共同协作,推进精准救助工作的开展。

新街口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为了实现对帮扶对象的精准救助,实行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联动机制。为了收集困难群众需求且及时回应困难群众需求而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社区、民生保障办公室、街道其他科室,发现困难需求群众都可以反馈至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接案后,入户走访、评估需求,具备解决条件的及时回应服务对象需求,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联动多方共同商讨解决。

此外,展览路街道在精准救助帮扶对象的同时,把家庭成员支持性帮扶也列入工作范围,让家庭成员更好地为帮扶对象服务;广外街道积极链接地区慈善力量,让“春芽助学”成为了地区救助品牌;月坛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把地区困境儿童作为帮扶重点,通过开展夏令营等儿童活动,让困难家庭的孩子一样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各个困服所各显其能,通过地域特点,打造品牌特色,广泛链接资源,积极创新发展,展现专业力量,实现精准扶贫、有效扶贫,让全区的救助工作走在前列,成为全市全国的标杆。

“幸福的人都一样,不幸的人却有各自的不幸。”如何做到精准救助,让每名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准确的需求评估和精细服务,是困服所社工一直努力思考并付诸行动的。为此,各困服所的社工撸起袖子、俯下身子,深入困难群众中间,走大街串小巷,把一个个鲜活案例记在纸,把一个个困难需求装在心间。

l 白纸坊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

救助精准化 “一户一策一档”解困难

“您好,请坐,这里是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有什么可以帮您的?”“我没有钱看病了,怎么救助我一下啊?”今年年初,在白纸坊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内,来自辖区的低保户刘先生(化名)拿着北京市积水潭医院拍的X光片向社工们“求助”。

据悉,白纸坊街道于2018年11月 成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采用“专职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模式, 由专职社工开展精准服务。困难救助服务所作为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的服务窗口,为辖区内低保、特困供养、重度残疾人、高龄老人及因患病陷入生活困境的居民百姓,建立“一户一策一档” 服务信息台账,提供个性化、精准专业服务,搭建救助服务平台,直接提供救助服务。

刘先生正是困难救助服务所台账中的一名帮扶对象。社工们热情接待了刘先生,了解到其在2012年被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如今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手术的地步。针对刘先生的情况,社工进行了详细的医疗救助政策解答,告知其办理手续的流程,并及时通知其所在的社区协助办理。

在随后的日子里,社工们按照相关规定,两次帮助刘先生申请医疗救助周转金约6.8万余元,让他得到及时治疗。白纸坊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困服所”作为街道民生保障工作的服务窗口,为辖区困难群众直接提供救助服务。通过主动接待、入户走访和机构巡视的方式及时、随时了解困难群体基本情况,有效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图文:中国网金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