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人文地理—海陆丰明代城池

明代,国家力量有一个明显的向基层社会的扩张,从明初的编户齐民和户籍赋税制度开始,就一步步将百姓纳入国家的管理和控制之中。建城的原因之一,当是官府管控地方和防御反民的需要,客观上亦将城内外的经济活动和政治界线分得更加清楚。

汕尾人文地理—海陆丰明代城池

明代为海丰筑城高峰期,这一时期海丰甚至还出现了分城。基于当时内有方国珍等作乱,外有沿海倭寇搔扰并相互勾结的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朱元璋采取“高筑城、广积粮”的防卫政策,设立卫所制并大建城池。这一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所筑大都为砖城,即在土墙外面用青砖砌筑进行包皮,而且以石块作基。海丰明洪武年间,筑碣石卫城、海丰城、甲子所城、捷胜所城,诸城之中,以海丰城面积最小。崇祯年间,又筑海丰东城、坎下城,此外还筑巡检司城和堡,如鹅埠巡检司城、奎湖堡、长青堡等,达十数座之多。

汕尾人文地理—海陆丰明代城池

据明嘉靖海丰县志和清乾隆海丰县志,海丰县城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千户马帖木所建,所城县城合一。关于城池尺寸,因古建筑营造中的各种尺寸都以木工所用的“丈竿”为准,“丈竿”以木行尺为基本单位,1木行尺折合29.8厘米,通常以1木行尺等于30厘米来折算。现行尺寸换算标准不一,笔者以为宜以古建筑“丈竿法”即以木行尺为准换算。海丰县(所)城呈方形,周长1088米,高4.5米(加女墙约高6米),雉堞781个,开设四门,上有敌楼,城墙置铳柜11座,城四周开挖护城河,宽、深各3米。城以后屡有修筑,如嘉靖戊午(1558年)倭祸加剧,知县张济时鉴于当时城墙太矮不足以防御,将城墙加高0.9米,女墙加高1.5米,闭塞北门以便防守,三门各设三重,外敷铁皮。并在城外筑起一圈土墙,高2.1米,墙外挖宽6米,深2.1米护城河,形成外城,可能限于财力,土城没有砌砖。万历十二年(1584年)知县陈汝凤在四门外增筑瓮城(偃月城),其中东门瓮城开设两门,至此海丰城已略有规模。建城后历经明、清两朝有损有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二月,县议会通过拆城墙案,豪绅成立保城会阻止,民国十四年终因碍市政建设遭拆除。

随着明末海丰县城人口的增多,原城内用地大多为官府公共建筑所占,平民用地很少,出于政治、军事、商业方面的考虑,海丰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于县城东侧修建东城,范围东至枋铺街,西至朝龙门,南至天罡庙,北至山苞门(观音塘),设西、南、北三门,面积约30000平方米,现北遗存城墙高4米,厚0.6米,残长100米。这是海丰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出现的分城,在此期间,在龙津溪西岸大东门处又修建新市寨,范围东至龙津溪畔“大东门”,西至杂货街,南至上园,北至龙津河畔,面积约为33000平方米,设有大东门等东、南、西北、北四门,现北侧残存寨墙长50米,高5米,厚0.6米,为灰沙夯筑,由此折射出当时海丰县城经济实已达到封建时期的一个高峰。东城和新市寨、城外围寨1949年后同样基于市政建设原因拆除。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指挥丘陵在坊廓都创建碣石卫城,城呈圆形,周长3450米,高4.5米,厚5.4米,在堞2262个,开设四门,城外挖深3米、宽3米护城河,海丰明代诸城,以碣石卫城面积最大。嘉靖丙辰年,为防御倭寇,知县张济时在碣石卫城西门外还筑土城一围,东与卫城共墙,西南北各长1000多米,高约4米,墙厚2.1米,并用砖砌筑马面垛口。碣石卫土城明末清初毁。

同年,千户盛玉在石帆都创建甲子所城,城呈方形,周长1770米,高5.55米,厚7.5米,有堞1880个,开设四门,城外挖深3米,宽2.4米护城河。后于景泰四年和正德四年有重修,今已毁,残存西门、北门一带部分城墙。

洪武二十八年,千户侯良在金锡都创建捷胜所城,城呈不规则四方形,灰沙夯筑,周长1416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高4.5米,厚4.5米,有垛口440个,设四门,北门无月城,城外挖深3米,宽2.4米护城河。万历十二年,千户汪如圭重建。1927年大部分城墙被拆毁,现只残存西北一墙角。

汕尾人文地理—海陆丰明代城池

万历二年(1574年),参将侯继高在吉康都新田建参将府城,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成营房72间,四周筑以高6米,厚1.5米,长达2000多米的城墙,墙为青砖垒筑,开设东、西、南、北四门。平日只开东、西、南门三门,而北门长期关闭,可能基于便于防卫和风水的原因。明末崩废,现残存部分城墙。

崇祯十年(1637年),邑人叶高标奏请朝庭在金锡都筑建坎下寨城,略呈钟形,灰沙夯筑,周长1157.1米,高5.1米,面积7.2万平方米,有垛口391个,开设东、西、南、北四门,现城墙残高3米,宽4.1米,是海陆丰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古城遗址。

汕尾人文地理—海陆丰明代城池

奎湖堡也称“城仔”,位于陆丰甲东镇奎湖村西南侧,建于洪武己酉年(1369年),归属甲子所管辖。堡呈四方形,墙体为灰沙夯筑,高4.5米,厚2米,长45米,宽50米,面积2250平方米,南面辟一花岗岩石筑建石门。原有瞭望台和铳墩炮架,并设有营房,现大部分坍废。

长青堡位于陆丰甲东镇长青村南,于洪武己酉年(1369年)建,属碣石卫管辖,墙高5.5米,堡长30米,宽35米,面积1050米,南面临海处辟一石门,墙体由条石垒筑,其余三面为灰沙夯筑。墙上原有垛口50多个,现存20多个。原设有瞭望台、炮架,有营房6间,现废。

汕尾人文地理—海陆丰明代城池

以上古城之外,尚有巡检白肃敏建于洪武十三年的长沙港巡检司城(巡检围),后毁,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移建谢道山。巡检马参建于洪武五年的石帆都甲子门巡检司城,后并入甲子所城。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杨安都建鹅埠巡检司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